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二)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73688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二)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二)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二)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同步测试卷(二)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B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与之吻合的依据是 ()A促成思想解放B反对君主专制C鼓励民族独立 D主张克己复礼2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这反映了秦国当时()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B法家思想备受冷落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3孔子对春秋晚期礼崩乐坏的局面无比惋惜,但其下列教育思想中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的主张背道而驰的是()A温故知新 B有教无类C全面发展 D因材施教4“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人心也,人者,政之本也,身者,人之本也,心者,身之本也,不造其本而从事其末,末不可得而治矣。”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为政根本在于得民心 B修身正心方能国治C事功为本,修身为末 D内心反省可明天理5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老子 B孟子C董仲舒 D朱熹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C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7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C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D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8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9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当时观察社会生活的材料。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推断,下列说明最恰当的是()A儒学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危机 B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C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D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思想10葛兆光在 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A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B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D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和主流化11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又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12宋代心学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甚至有理学家指责其“诋毁先儒”“传习邪说”,但是到了明代士人阶层却从王阳明的心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心学()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B打破孔孟学说的权威C强调人在探求理时的主体性D是对理学彻底的否定13清代帝王尊礼朱熹,认为孔孟之后,只有朱熹“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精确,归于大中至正,经今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功劳“最为弘巨”。这表明清朝统治者()A认为朱熹对儒学的弘扬超越了孔孟 B融合满汉文化以实现民族同化C沿袭前代文化政策以维护统治秩序 D弘扬理学并使之处于独尊地位14明末李贽曾经在信中讥讽一位大官说:学问不论官的大小,不会因为官做得大,学问就一定高,要不然古代的孔孟就不敢开口了。这一现象反映了()A“学而优则仕”的社会现象B“官学”和“民学”的尖锐对立 C明代中后期士人的分化D反理学思潮开始兴起15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先后出现了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朱熹) “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黄宗羲)这一发展进程反映了()A仁政思想得到发展 B思想体系日趋完善C社会矛盾走向缓和 D君主专制逐渐强化16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17明朝有学者言:“负惟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A否定君主专制 B主张建立法治社会C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18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19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20“明末清初(17世纪前后),传统的民本思想演化更革,走到近代民主的边缘,这便是新民本思想。它既不同于传统民本,也不同于近代民主,而是二者间的中间形态。”下列关于“新民本”思想阐述正确的是()A反对暴君和颂扬明君来约束君主的不良行为B“民”具有新的内涵,主要包括城市工商业者、市民、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士人C以“贤人政治”修正君主制度,非以民选的议会政治取代君主专制制度D其思想与西方君主立宪有相似性,受西方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较深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1题12分,22题10分,23题18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于丹论语心得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下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王制(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4分)(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4分)(3)荀子提出“舟水之喻”体现了他继承发扬了怎样的儒家思想?(4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调和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荀子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是不完全一致的,他主张“性恶论”。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天人感应”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材料二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正其义,则利自在专去计较利,未必有利”。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而孔子则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材料一中共有3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若给材料一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标题是什么?(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孔子与朱熹的义利观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学产生的背景。(6分)23儒家思想产生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孔子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期“孔子的学说”为什么“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6分)材料二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樊树志国史概要(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4分)材料三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犊,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书可毁”的理由。(2分)分析统治者“毁书存目”的主要目的。(2分)参考答案与解析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B卷)1【解析】选A。五四运动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起到了同样的历史作用。B、C两项与之不符,D项仅是孔子一家思想,也与主题不符。2【解析】选A。“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等儒家主张被称为“六虱”,表明在秦国商鞅变法时儒家思想不受欢迎,A项正确;商鞅变法推崇法家思想,B项错误;道家思想并没有成为主流,C项错误;“非兵羞战”和墨家思想的“非攻”相近,视“非兵羞战”为“六虱”之一并不能说明墨家思想渐趋没落,D项错误。3【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朝等级制度,这与其“有教无类(不论身份高贵与低贱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教育思想相矛盾。4导学号08930008【解析】选B。据材料“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人心也,人者,政之本也,身者,人之本也,心者,身之本也,不造其本而从事其末,末不可得而治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修身正心方能国治的主张,因此选B。A、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5【解析】选B。题干中的四句话,是反复强调“仁政”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先秦时期宗法制下按血缘关系亲疏所形成的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从思想主张及时间条件来看,应该选B项。老子主张“道”和无为,董仲舒为汉代,朱熹为宋代,均不符合题意。6【解析】选B。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题干材料“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显然不是儒家主张,排除A项。从“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看,该人主张实行愚民政策,向往那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可知为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体现。7【解析】选D。本题考查阅读分析能力。在淮南子中,作者先是指出法家思想的作用,又指出了其弊端,表明作者对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提出质疑,故D项正确。秦亡于暴政,A项错误;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武帝时,B项错误;材料说明了法家思想对国家的治理作用是有限的,C项错误。本题选D项。8导学号08930009【解析】选A。据题干信息“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通过协调贫富使其和谐相处,从而稳定社会秩序,其目的在于巩固统治,既不是强制去富也不是竭力济贫,更非劫富济贫。故选A项。9【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材料“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分别体现了道家、佛教和儒家思想,故体现了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故选B项。10【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朱熹反复强调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可以看出,朱熹的贡献是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故选B项。A、C、D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11导学号08930010【解析】选B。本题材料提到,“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又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因此选B。A、C、D三项所述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12【解析】选C。据材料提到,宋代有理学家指责心学“诋毁先儒”“传习邪说”,但是到了明代士人阶层却从王阳明的心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心学强调人在探求理时的主体性,因此选C。A错误,宋代商品经济也很繁荣,B、D两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13导学号08930011【解析】选C。本题材料提到,清代帝王尊礼朱熹,认为孔孟之后,只有朱熹“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精确,归于大中至正,经今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功劳“最为弘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清朝统治者沿袭前代文化政策以维护统治秩序,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14导学号08930012【解析】选C。“学而优则仕”意为“学习之余还有余力或者闲暇,就去做官”,可知与题意不符,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学问与做官大小的关系,没有强调“官学”和“民学”的关系,B项错误;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日益僵化,李贽的主张体现出对这一现象的不满,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中思想观念出现了分化,C项正确;宋朝时期由于市民阶层的出现,社会上出现了反对强调伦理道德的反理学思潮,并不是从明朝才“开始”,D项错误。15导学号08930013【解析】选D。从战国到西汉武帝时期,到宋朝,再到明末清初,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要求;朱熹的“君臣关系”更是对社会中君臣父子等级秩序合理性的阐述,而黄宗羲“君主为天下之大害”的言论则更进一步说明当时君主专制的强化程度,D项所述符合题意。16【解析】选C。黄宗羲认为秦朝的郡县制、汉代的封国和宋代撤销藩镇等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是为“一家”服务,并非为天下苍生考虑,所以主张为天下人立法,选C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B项不符合史实,D项不符合黄宗羲的个人立场和思想特点。17【解析】选D。材料大意是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百姓认为“之所是”,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非”;百姓认为“之所非”,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是”,D项正确;从材料中明显看出作者主张保留君主,A项错误;主张建立法治社会是在近代,B项错误;中国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是在19世纪末期,C项错误。18【解析】选A。题干反映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能够从明朝灭亡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进一步提出限制君权的各种设想。19导学号08930014【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其在思想文化领域上的反映即出现了限制君权、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等观念,故本题应选A项。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异质的新思想系统”不符,故排除;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并未受到“西学”的影响,故排除C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并未导致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故排除D项。20导学号08930015【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结合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清时期出现了进步思想,这种思想批判传统儒学,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等思想,所以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史实。21【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第一小问“最关键的一条”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民无信不立”即可得出“取信于民”的结论;第二小问“怎么做”可从“为政以德”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由材料二中的信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可得出“民贵君轻”的结论。第(3)问,考查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由材料三中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信息,即可得出“民本”的思想。【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2)“民贵君轻”的观点。(3)继承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22【解析】第(1)问,不符合史实的地方,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而不是战国时期;在人性论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两者显然是对立的,不是调和的;“休养生息”是汉初统治者根据社会经济状况而推行的一项巩固统治的政策,董仲舒改造儒学是为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要求;标题据材料内容归纳。第(2)问,孔子“轻利”(“利”是小人所为),朱熹主张“以义取利”(并不排斥利,强调要取之有道),由此可回答“不同”;背景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去思考。【答案】(1)“战国”改为“春秋”;“调和”改为“对立”;“休养生息”改为“强化中央集权”(或“大一统”)。标题:(秦汉)儒家思想的演变。(2)不同:孔子主张“重义轻利”,孔子所追求的“礼”是指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朱熹则强调“以义取利”(或“义”在“取利”中的重要性),体现了义利观念的进步。背景:宋朝时,儒学不能适应中国封建统治的需要,加之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于是,理学在继承发展儒学的基础上,融合佛道思想,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3导学号08930016【解析】第(1)题,儒家思想之所以在汉代被统治者接受,主要是董仲舒发展了儒家学说,提出天人感应等思想,这符合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第(2)题,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从理学普及化、理学生活化角度思考。第二小问从经济、教育等角度思考作答。第(3)题,第一小问要据材料概括李贽对正统思想发出的挑战并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从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角度回答。【答案】(1)董仲舒大力改造儒家思想;他提出了君权神授、儒学独尊和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当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2)努力:重新解释经典,使理学普及化;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社会条件:印刷术的发明和运用;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3)理由:李贽主张“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反对盲从孔子;批判道学家“有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答出两点即可)目的:防止反传统思想的传播,加强思想控制;深曝其罪,警示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