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核心能力突破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72623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核心能力突破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核心能力突破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核心能力突破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心能力突破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有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三大能力层级,从新课标卷命题实践看,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内容和题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哪怕是探究能力,说到底也是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分析综合,是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综合能力,是指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它要求我们在阅读某篇文章后,能尽快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这方面的考点主要是指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可以说,这两个考点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核心考点,与此相应的信息筛选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是支撑实用类文本阅读与解题的核心能力。因此,聚焦这两大考点,培养这两大能力是广大师生与编者共同的着力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考点解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本质上是信息阅读,信息筛选整合能力是其核心能力。该考点是深入阅读的基础,不管是鉴赏还是探究,都必须以此为前提。该考点包含两个步骤和三个关键词。第一步是筛选信息,就是根据特定要求(标准)从文中检索并提炼相关信息。第二步是整合信息,就是根据特定要求(标准)对筛选所得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重组、综合。三个关键词是标准、筛选、整合。所谓“标准”,就是在“筛选”前需要明白的目的、要求和方向。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所谓“筛选”,就是根据“标准”,经过辨别,把相关信息提取出来。“筛选”说明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作出选择和辨别。所谓“整合”,就是根据“标准”,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整合”说明需要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应信守的原则和意识1尊重文本原则。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排除自身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自己个人平素所获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自己个人的是非为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2统观意识和结构意识。(1)统观意识。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理阅读印象: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就容易为局部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出现疏漏。(2)结构意识。考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的遗漏信息要点的问题看似是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与他们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大的关系。考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喜欢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这就容易出现片面、肤浅、不准确的问题。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并以此进行阅读,有利于重点语段的准确把握,也有利于做好中心语句、关键信息的筛选把握,达到准确解读,正确、具体解答的目的。三、筛选文中的信息的关键词:标准和范围(2009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画家黄永厚黄永厚生于1928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好一个黄永厚,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黄永厚十四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1954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命运多舛,1959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直到1980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粝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答:_答案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涉猎广泛的阅读,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独特的生活态度。解析解答此题须整体感知全文,抓住关键词句,整合信息,答案要全面、准确。2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答: _答案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之门外;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解析抓住“冰”“炭”二字的含义,从两面作答。精要点拨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求必须准确、全面。为此,要做到:(1)吃透筛选标准。凡信息筛选必须先有标准,这个标准一般较为抽象。要想做到准确,必须吃透这个标准,所谓“吃透”,就是逐字逐词地阅读,彻底弄清其含义。如上面的“冰炭同炉”就是一个筛选标准,这里的“冰”是指什么,“炭”指什么,“冰炭同炉”又是什么意思,只有弄清这个含义了,才能清楚、明白地去选。再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第12(3)题: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要“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先要明白是什么样的“材料”,从文中所找的材料必须符合“国家需要”“主动(非被动)”“牺牲个人利益”。有时不少信息筛选题筛选标准用语严谨,带有暗示性或暗藏玄机,如理解不准确、不透彻,就可能南辕北辙。(2)确定筛选范围。吃透信息筛选标准,是明白“找”什么,而确定筛选范围就是到什么地方去“找”。有的题干已明确了筛选的范围,这叫“块面”型筛选,信息点相对集中。有的题干未明确其范围,这叫“散点”型筛选,这种筛选是最难的。这时如何确定呢?根据题干用语确定。一般题干用语在文中出现的地方,往往就是信息最集中的区域。题干用语往往就是筛选范围的标志词。在题干用语尤其是关键词语出现的地方再适当地向前或向后扩大一下筛选范围,这叫“瞻前顾后”。(3)准确理解语言文字。信息靠语言文字符号传递。不能准确理解语言,就不会有准确的筛选。因此,要特别注重对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尤其是那些蕴含作者观点见解、情感态度等重要信息的词语、句子、段落,要细读,重点读。四、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加工(2011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下笔不觉师造化(节选)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宾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3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静,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解析从第2段中概括答案。4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解析从节选部分第3段中分析概括出答案。精要点拨整合信息的方法和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1明确信息间的关系。从文本中选择的信息往往有多种关系,如总分关系、因果关系、本质与转折关系、辩证关系、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等。明确了信息间的彼此关系,才能分清主干,准确把握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从而进行有效的整合。2有效加工和组合。(1)舍与取舍去无用、次要信息,提取有用、主要信息,尤其要把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关键词语摘取出来。只要能把关键信息提取出来,其他都可舍去。(2)分与合对于信息最集中的段落,采取分层提取的方法。示例: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思考问题。而我们之所以不能直接观测到暗物质,是因为暗物质不与电磁力相互作用,而且在推测的暗物质成分中,其是由一种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的粒子构成,这种粒子与普通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的弱,只能产生较小的能量,很难被现有科技水平的观测工具探测到。暗物质不能被直接观测到的原因有哪些?分析:所给段落是一个因果复句,答案在“因”句。而“因”句以“而且”为界分为两个层次,从两个角度说明原因。于是分层提取为:暗物质不与电磁力相互作用;暗物质由一种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的粒子构成,现有科技水平的观测工具很难探测到这种粒子与普通物质弱相互作用时产生的较小的能量。对于同一类较分散的信息采取合并、归类的办法。如题干中出现了“表现在哪些方面”“哪些方面体现了”等用语,一般都要求将信息归类,归到某一方面中去。添(换)与转在保留关键信息(关键词语)的前提下适当添(换)一些词语,使信息转为合乎答案要求的文字。转,有时要将否定性信息转为肯定性信息,将侧面信息转为正面信息。示例: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思考问题。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节选自谢希德的诚与真)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请看信息文字与答案之间的添(换)与转对应关系:信息文字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得出答案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蚀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信息文字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得出答案作为科学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转入科研新领域。信息文字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得出答案作为学界前辈,可以借此鼓励年轻人,开拓科研新领域。概括中心意思一、考点解读“概括中心意思”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一段文字内容很多,但其核心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概括。它可以是要求归纳某一段落的思想内容,可以是对整篇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可以根据一定的要求归纳或摘录要点。就传记来说,“概括中心意思”主要围绕传主概括:或概括其事迹成就,或概括其个人品质魅力。其概括形式主要有事例概括和事理概括两种。二、事例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张謇常说,一个人办一个县的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的事,要有一国的眼光;而办一国的事,就要有世界的眼光。这种思想,自始至终贯穿在他兴办实业的过程中。他敏锐地察觉到大清当时从国外进口最多的就是棉、铁,仅这两项,每年2亿两白银,比什么赔款都厉害。因此决定办纺织业来抵御外国的经济侵略。鉴于洋务运动以来大批贪官污吏从官办企业中聚敛私财,张謇又细致研究了欧美列强藏富于民的富国之策,他恳请两江总督张之洞让纱厂由原来的官办改为民间绅商自营,采取股份制,吸引商人入股,并采用土地入股的方法来缓解建厂购地的资金压力。在厂址的选择上,针对去上海建厂的主张,张謇力陈南通唐闸镇的近江滩涂是办厂的好地段:其一,滩涂地价低廉;其二,厂址周围村镇众多;其三,唐闸镇周边就是产棉区,原料可以就近取材;其四,此处濒临长江,周围河流纵横,水陆交通便捷。事实证明张謇的见解站在了时代的前沿。为了解决原料供应问题,张謇创办了我国第一家农业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招募农场工人,设置董事会。他的好友王怀咏说,张謇虽从未出过国门,竟能使用西人的公司制来经营企业,这在中国是前无古人之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张謇已兴办各类企业二三十个,在南通建立了一个现代化工业体系,全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实业。他利用易经中“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为纱厂取名为“大生”,在为大生起草的厂约开篇说:“通州之设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彰显救济民生之愿。(摘编自曹靖生张謇奋斗史)1张謇在兴办实业的过程中,“眼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投资方向上,走棉、铁路线,开办纺织业;经营模式上,官办改为民间绅商自营,使用西人的公司股份制;厂址选择上,选择地价低廉、劳动力充足、原料丰富、交通便捷的南通唐闸镇的近江滩涂作为厂址;原料供应上,创办通海垦牧公司,解决原料供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中国之蒿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0月25日,有改动)相关链接疟疾,又称“打摆子”。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鸡纳霜”。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2屠呦呦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答:_答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进行了几轮药物筛选和实验;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出版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精要点拨事例概括是一种把许多具体事情归纳起来的概括,是一种由事到事的概括。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采用“划分文本层次,提取关键词句”的办法。划分全文或段落层次。划分层次是在快速阅读、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厘清文本的脉络层次和行文思路,是为深入理解文意、归纳内容要点或主旨做准备。通过概括层意,可以确定答题的主要段落、次要段落,从而排除次要或不必要的段落,进一步缩小答题范围。提取关键词语或句子。对于事例概括来说,要提取出那些总括句、结论句或过渡句,并注意那些能交代对象、原因、经过、结果的词句。另外,要学会用“上位概念”来概括。把筛选出来的信息加以删、减、截、留、换,还只是叫“整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概括。概括要求把有关内容提升到它们的上一层次的概念,即上位概念之中,如把对天空、山川、植被等的描写称为自然景观的描写,把对建筑、道路、碑刻等的描写称为人文景观的描写等。概括,不是简单地罗列文段中的重要词语,重复文段中的某些内容,而是有所提升,使用较高层次的概念来概括。如已故的香港名人邵逸夫生前在电影界中建设影视基地,拍摄了不少人们喜闻乐见的电影;又投资电视领域,开设电视台,拍摄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如果对他这些成就进行概括,那就可以用“上位概念”“影视领域成就卓越”概括。“上位概念”概括法在实用类文本中用得特别普遍。这个“上位概念”哪里找?有时文段内自有这种概念,摘取出来当然好。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的,这就特别需要整体把握,高瞻远瞩,不纠缠于细枝末节;还要注意多个内容的相同点、相异点,这一“同”一“异”往往就是“上位概念”。三、事理概括因为实用类文本尤其是传记,其一大特点是立足事实,事情的叙述在文本中占有很大篇幅,所以需要一种因事见理、化事为理的概括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透过事实,用理性的认知加以分析,概括出传主的人格、品质的特点,这种能力在实用类文本阅读和做题过程中特别重要而突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吴小如舒晋瑜吴小如有三个嗜好,一是作诗,二是看京戏,三是写字。这三个嗜好都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喜欢读书,最大的梦想是当作家。吴小如年轻时曾经被父亲认为“不是写诗的材料”,年轻气盛的吴小如不服气,当时就下决心:我非做好不可!父亲晚年的时候,再看吴小如作的诗,问他:“你看你的诗像谁?”吴小如说:“谁也不像。”父亲说:“不对,你的诗像我。”由此可见,吴小如先生受父亲的影响很大,而并不自觉。从“不够材料”,到得到父亲的认可,吴小如是下了功夫的。在他的印象中,“有兴趣就爱钻研,什么事都有成功的那一天”,这是吴小如的经验。因为父母喜欢看戏,吴小如三四岁开始听唱片,五六岁便随家人外出看戏,十岁左右就常常偕弟弟同宾跑戏园子,十三四岁亦摹仿小报文风老气横秋写剧评。有一次中学作文,老师给吴小如的批语是:“文章颇像林语堂的论语体,油腔滑调。”吴小如大吃一惊,从此大加收敛,力求横平竖直,再不敢故弄玄虚。他一生钟爱讲坛。“尽管下了课疲乏得抬不起腿,吃不下饭,但只要走上讲坛,面对着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把自己一得之愚贡献给他们,感活力顿增,浑不觉老之已至。”吴小如说,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杨宝森,都是在停止呼吸前不久才离开舞台的。他一生爱看戏,为这些艺术大师十分倾倒。从本心来说,只要自己干得动,决不轻易离开讲坛。对于学生,吴小如从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候没有把握,也会老老实实告诉提问者:“待我查查书再答复。”为了一个极细小的问题,他可以专门骑车上图书馆泡上半天,一旦有了结果,又会兴冲冲跑到提问者的宿舍详细作答。有一次一位女同学提了一个问题,吴先生在后汉书里找到了答案,刚吃过午饭就跑到学生宿舍里去找那位学生。由于正值午休,他只好把材料写下来贴在那位女生的房门上,才心安理得地回家休息。吴小如的学生陈丹晨曾称吴先生是“乾嘉学术最后的守望者”。在古典文学领域,吴小如先生的研究通达广博,可以从诗经讲到梁启超;研究诗文,从先秦贯通于明清与近代。他的学术根基俟实于20世纪,在诗文考证、字义训诂方面,亦有大量为学界瞩目的成果,读书丛札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吴小如擅长书法,遍临名帖,已出版吴小如手录宋词吴小如书法选等,更多人称他为书法家。父亲在教吴小如学习书法时,就声明了两大前提,即“要学写字应先学做人”“写字必先读书”。人,“宁可不会写字,也不要做一个俗不可耐的写字匠!”吴小如一生都奉此为准则。“书法最关键的是,功夫在书外。意思就是说,有两条,一是多念书,一是做人要好。这是最基本的。我父亲有一条,做学问首先是做人,人品要好。这是中国传统的美德。到书法本身,只有一条,就是路子正,别学邪门歪道。古人讲横平竖直,写字,字得规范,写出来的字得规矩。”吴小如先生被称为“学术警察”,是有原因的。他对学界不良现象毫不留情:校点古籍书谬误百出,某些编辑师心自用地乱改文稿,知名学者缺乏常识信口胡说,学界抄袭成风更关键的是,他的批评方式也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沈玉成就曾说吴先生批评不留情面:“连我这老学生都受不了,所以吴先生到处受挤兑碰钉子,一生坎坷。”吴小如几十年的处境的确如此。他曾在文章中评价自己:“惟我平生情性褊急易怒,且每以直言嫉恶贾祸,不能认真做到动心忍性、以仁厚之心对待横逆之来侵。”在一份给北大百年校庆的题词中,他又重申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座右铭。他说:“我这人,一向就是主张表里如一,而且我做的事情都是光明磊落的,我对名利看得很淡。名利对我来说根本是身外之物。”“言寡尤,行寡悔”,是说做人说话要问心无愧,做出来的事情不至于做完后悔。但是吴先生也知道,人不可能一辈子不说错话不做错事。所以,他的主张是,不管别人满意不满意,首先自己不说违背良心的话,不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吴小如的一生,坦荡磊落,他说过的一次假话,是对他的父亲。吴玉如先生壮年时,双臂有力,可将幼时的同宝(小如)、同宾(少如)兄弟抱在手中同时抛向空中后再稳稳接住,小兄弟俩对此不以为惧,反而特别高兴,因而吴小如与其父掰手腕一辈子没有赢过。吴玉如临终时,年过花甲的吴小如为了博老人一笑,再次提出掰腕子,其时老先生手腕早已无力,吴小如装作再次输给老先生,意思是:您还是那么有劲。吴小如后来说:那是我平生说过的一次假话。3吴小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答案不服输,爱钻研:他曾经被父亲认为“不是写诗的材料”,后来下了功夫得到了父亲的认可。虚心接受批评,勇于改正错误:吴小如从中学作文老师的批语中学到了文风要横平竖直、实事求是。奉献精神:一生钟爱讲坛,只要自己干得动,决不轻易离开。实事求是: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有把握不轻易答复别人。正直坦荡:毫不留情地批评学界不良现象。孝顺:说假话安慰父亲。精要点拨化事为理是一种理性的认知和概括能力。所谓“事”,就是文本中的事实材料;所谓“理”,就是从这些事实材料中提炼、抽象出的道理、认识。如何“因事见理”“化事为理”呢?请看下面的例题指导。 例题指导文章: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原文略)题目:金开诚先生有哪些值得世人学习的“风范”?请用自己的语言分条归纳。分析:下面看看如何将筛选出的金先生的六件典型事件加以“分析提炼”。金开诚文集(4卷)出版时,他的眼睛不好,已不能自己校对,仍然对排版错字盯得很紧。从他的身上我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校字如仇”。金先生备课超出常人地认真,讲稿上写满细细密密的小字,而且对着镜子录音练习讲授,他几乎把自己讲课的每一段内容都背下来。化事为理:自己校对,对错字盯得紧,可见金先生做学问严谨;备课超常认真,背讲课内容,说明金先生兢兢业业,从而概括出金先生“风范”之“治学严谨”。像金先生这样德高望重的教授,很多已经不上大课。但他在北京大学书法所授课期间,却坚持连续几天上大课。记得每次上课后我送他回家,见他坐在后车座上,面色憔悴,极度疲劳。化事为理:德高望重坚持上课,连续上大课足可以说明金先生“热爱教育事业”,但“热爱教育事业”还不全是值得世人学习的“风范”,再从具体到一般概括出“敬业勤业”。他善于从语词句篇章的细处入手做学问,从文辞的考辨到书写自己的思想,其学问是由小及大,由具体而广博。化事为理:文章从细处着手,注意文辞考辨,学问注重积累,这一切都可以用“务真求实”来概括。他把自己的晚年献给了东方文化和中国思想的重建大业,站在中国立场上为中国文化发展做贡献。化事为理:辛苦了大半辈子,晚年还勤耕不息,只要有东方文化和中国思想,就有他奉献的身影,这种“风范”可称为“执着奉献”。金先生在无锡一所大学任书法所所长,经常为无锡大众讲演。他自豪地说自己开创了一个先例不收费讲演。化事为理:在铜臭味浓重的今天,金先生仍能坚持免费讲演,用“淡泊利益”来概括这件事是最好不过的了。金先生认为,学生论文出了问题,老师有重大责任,为人为学,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先生为了看论文特意买了个高倍放大镜,逐字逐句地读。发现论文的问题后,他把这个学生叫来,提了近百条意见。化事为理:现在不少大学教授很忙,忙得无暇顾及学生的作业,但金先生认为“教不好,师之惰”,他要尽自己全部心思去对待自己的工作,不能误人子弟,这种“风范”叫“尽责尽力”。至此,从事到理,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治学严谨,敬业勤业,务真求实,执着奉献,淡泊利益,尽责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