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每日一练系列 第三周 第01组(含解析)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71654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每日一练系列 第三周 第01组(含解析)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 每日一练系列 第三周 第01组(含解析)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 每日一练系列 第三周 第01组(含解析)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周 第01组班级_ 姓名_ 分数_一、语言基础与运用1. (2017届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练)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为了提醒学弟学妹珍惜大学时光,大四学生蒋新华用数月时间完成一份长达万字的“悔过书”,希望学弟学妹都能吸取自己的教训,切莫马齿徒增,一事无成。制定政策不能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唯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才能矫枉过正,根治腐败。老人在谈及自己一生与朋友交往的经历后总结说,世人的交往大抵是白首如新,而倾盖如旧则需要极大的机缘和运气。冯祖荀是中国出国留学生中学习西方现代数学的第一人,为中国大学数学系的创立和发展呕心沥血;冯先生道德文章,高山景行,在中国数学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习近平指出:“腐败涉及亡党亡国问题,不可能表态了事。”身居高位,却以权谋私、一意孤行,到头来恐怕只落得个马革裹尸的结局。第51届“金马奖”颁奖礼上,喜剧电影一个勺子剧组在京召开答谢会。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奖得主陈建斌感谢8年来爱人的鼎力相助,不离不弃。A B C D【答案】B【解析】【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此题考核成语,“马齿徒增”谦敬失当,“矫枉过正”褒贬误用,“马革裹尸”望文生义。2. (2017届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7月月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诗歌不揭露现实,不批判恶世,而仅仅是附丽于虚张浮华之中,这样的诗歌无法走出困境;当社会走出困境之时,诗歌或许有望走出。B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都有一个对于他最适宜的位置,这个位置对于他是否最适宜,应该去问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看它们感到的快乐和幸福。C无论从剧本、表演和制作规模层面来讲,由原班人马四年打磨的警匪大片寒战2都做到了极致,可谓无间道之后“香港警匪片的新标杆”。 D目前我国的职业学校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却没有培养他们职业技术的文化,即工匠精神,这是对职业技能的追求和坚守。【答案】A【解析】【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需要掌握的应试技巧有: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造句类比法、逻辑分析法和规律标志法等。3. (2017届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讲故事或作报告,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不写稿子,应像一篇文章。 A虽然而却即使也B尽管可是而虽然但C尽管而却虽然但 /D虽然相反可即使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这段文字由两个复句组成,复句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转折关系,据此,可排除用转折连词“可是”连接的B项,也可将用 “相反“连接的D项排除,第四空是表假设关系,故又排除C项。【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关联词语定义:关联词语是复句中用来联结分句与分句,标明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的词语。它有如下特点:第一:作为联结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关联词语总是标明抽象的关系,可以作为某类复句的特定的形式标志。 第二:关联词语性质复杂,能在复句中起关联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词语:1连词。连词是用来做关联词语的主要词类,但并非所有连词都能充当关联词。有的连词不能连接分句,不能连接分句的连词当然不能做关联词;有的连词能连接分句,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2副词。某些副词可充当关联词。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仍旧保留原有的修饰作用。3有些短语也可以充当关联词语,如“一方面”、“另一方面”。4关系类型: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假设、条件、因果等。4. (2017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9月月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汉字的音和形基本是分开的,可以写出来,也知道它的意思,但未必知道怎么读; ;或者可以读出来,也知道什么意思,但未必知道怎么写。汉字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 。最初的甲骨文,笔画比较简单,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期,它的笔画已经变得繁琐;随着汉字的频繁使用,新字不断增加,汉字又呈现出不断简化的趋势。不过,几千年来,语言文字的记录传播介质不管发生任何改变, 。即使在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文言文变成白话文也没有改变汉字的书写方式。【答案】可以写出来,读出来,但未必知道它是什么意思由简到繁和由繁到简汉字都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解析】第三处结合前文的“不管”,应该填入“汉字都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本题的第一处由下文“或者可以读出来,也知道什么意思,但未必知道怎么写”可知第一处应该是说“可以写出来,读出来,但未必知道它是什么意思”;第二处只要看下文的解释,可知是说汉字的演变是“由简到繁和由繁到简”;第三处结合前文的“不管”,应该填入“汉字都没有发生本质变化”。5. (2017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下面是某网上书店购书流程图,请将其转换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答案】示例一:游客需先注册成为会员。会员登录后,可以购买图书,购买图书时既可添加图书到购物车结账、生成订单,也可一键购买结账、生成订单。除了购书以外,会员登录后还可修改信息,也可查看购物车和查询订单。示例二:游客需先注册成为会员;会员登录后,可修改个人信息,可购买图书,也可查看购物车和查询订单;购买图书时可添加图书到购物车结账生成订单,也可一键购买结账生成订单。【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内容完整,无重要信息无遗漏,理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图片类,图片有解说和描述,解说注意照顾到图片中的所有的内容,然后理清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描述图片注意抓住题干要求的重心,重点描述图片中的对象的特征,内涵等,同时注意一些修辞的要求,此题属于解说图片类的题目,注意内容完整,无重要信息无遗漏,理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6. (2017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中,孔子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 。(2)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 ,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诗句。【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易错警示】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人生短促,人很渺小”,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罔”“殆”“陟”“蜉蝣”的写法。二、阅读题(2017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入学考试)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民间歌谣在汉代受到相当的重视,有不少优秀作品被保留下来。其实民间文学(尤其是歌 谣)历代都很丰富,但是由于它的“草根”性质,一般不受重视,很少被记录,所以自生自灭,难以 流传。因此历史上民间文学的长久流传,往往要借助于官方渠道。上古、殷周时期,统治者为实 施宗庙祭祀,同时也兼以朝廷礼仪、自身娱乐,都设有不同规模的乐队,后世出土的不少殷周时 期的乐器,皆可证明其事。这里有一件事很重要,传说周公“摄政七年,制礼作乐”,为扩充“乐” 的功能,当时他采取了 “采诗”以“配乐”的做法。周王朝颇为重视通过“乐”来了解政情民风,此之谓“观乐”。左传记栽的“季札观乐”,就是著名的事例。总之,从周朝开始,就形成了采集 民间歌谣纳入官方之乐的做法,这成为礼乐制度的一部分。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中的不少民 间作品,应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采集、收纳进来的。这一古老的“采诗”传统,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和秦代的焚书坑儒的打击,至汉初 早已被废弃,只存在于一些儒生的记忆里。直到汉武帝时期,儒术独尊,才着手建立完善的礼乐 制度体系,包括乐的内容和程序建设。随着朝廷乐府机构的设立和活动的正规化,乐府文学(歌 辞)的建设也渐见起色,具体措施是发动文士写作歌辞,还有就是从全国各地收集民间歌辞,双 管齐下,大规模进行。参与创作的有当时最负盛名的文士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所制作的歌辞,是 郊庙歌辞中的“郊祀歌”之类。民间歌辞是通过收集而来的,收集工作由乐府机构承担u乐府机构的任务有两大项,除在各种礼仪场合奏乐之外,还有采歌谣。这是古老的采诗传 统在新朝代的再起。如何“采”法?尚书之夏书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 早有夏代“遒人”之官振木铎徇于路,宣传教令,这在汉代儒者说法中是被确认的,所以他们也仿 效实行起来,采集百姓讴谣的故事,以为礼乐制度之一环节。采讴谣的目的当然是“观风俗”“知政教得失”,符合礼乐精神的要求。通过文士撰作和采集民间歌谣这两种办法,汉代的乐府文学很快丰富起来,汉乐府歌辞成 为文学史上一大新景观。尤其是民间歌谣,虽然当初它们并未进入“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等乐 府歌曲的核心部分,只是存在于“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歌谣辞”等非核心部分, 但是由于它们的存在,乐府歌辞的总体文学价值却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今天我们看到的汉代 优秀民间作品,大多是以此种方式被保存下来的。如汉铙歌十八曲中的多数歌辞,还有日出 东南隅行昭君怨等。从中国诗歌史角度看,除了上古先秦时期有诗经中的民歌外,唯有汉 代一大批乐府民歌,能够占据诗坛的半壁江山,这一景观,是其他朝代很少看到的。(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部分,历朝历代都很丰富,但因为是底层的文学样式;般很少被记录,所以它们的发展是自由的。B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和秦代的焚书坑儒的打击,采集民间歌谣纳入官方之乐这一做法到汉初已经被弃之不用。C官府采集百姓讴谣的目的是“观风俗”“知政教得失”,夏书中的“遒人以木铎徇于路”说明夏代已有专门的官员到民间采集百姓讴谣。D民间歌谣虽然当初没有进人乐府歌曲的核心部分,但是这些民间歌谣的存在,提高了汉代乐府歌辞的总体文学价值。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汉代保留了不少优秀的民间歌谣方面分析,可以看出汉代对民间文学十分重视,而民间文学要想长久流传,往往要借助于官方的力量。B周朝时期,为了扩充“乐”的教化功能和了解政情民风的功能,周公采取“采诗”以“配乐”的形式制礼作乐,这种做法在后世也有沿用。C汉武帝时期因为独尊儒术,朝廷设立了乐府机构,负责乐的内容和程序建设,最终建立了完善的礼乐制度体系,民间歌谣也随之繁盛起来。D除了诗经中的民歌外,中国诗歌史上还有汉代的乐府民歌能够与其他诗歌类型抗衡,这也说明了汉乐府歌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发现的殷周时期的乐器能够证明,在上古、殷周时期,统治者为了宗庙祭祀、朝廷的礼仪以及自身的娱乐等,都设立了不同规模的乐队。.ComB汉代的乐府文学丰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朝廷发动文士写作歌辞,如当时最负盛名的司马相如等人参与创作;二是收集民间歌辞。C乐府机构采集民间歌遥这一做法是在汉朝实行起来的,开始成为礼乐制度的一个环节,这种效仿古老的采诗传统的做法符合礼乐精神的要求。D汉代的民间歌谣因存在于“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歌遥辞”中而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并最终成为十分优秀的民间作品。【答案】7 C8 C9 D【解析】【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混淆概念。原文的意思是汉武帝时期开始建立礼乐制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乐的内容和程序建设。C项说朝廷设立的乐府机构“负责乐的内容和程序建设”,混淆了概念,而且“最终建立了完善的礼乐制度体系”在文中也没有体现。【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选项。【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选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