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70552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郸城一高2016届高一第一次考试历 史 试 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第卷(选择题,共6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2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武王伐纣时,“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这里的“诸侯”主要指哪类人A郡县长官 B商王子侄 C方国首领D三公九卿3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节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他节日融合了。春节、中秋、清明等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A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B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D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4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描述:“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若给这一章回加题目,应为A“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B“荣国府归省庆元宵”C“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D“寿恰红群芳开夜宴”5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B.“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C.“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6历史文献记载:周初定贵族墓葬列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考古发掘:湖北随县曾侯乙(公元前475年433年)墓,挖掘出了九鼎。对材料的解读最合理的是A.历史文献记载是可信的,推测考古发掘出的曾侯乙应该是周代某位天子。B.考古发掘实物是可信的,推测历史文献记载的周初“列鼎制度”是假的。C.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周天子在战国时期改革了列鼎制度。D.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战国初曾侯乙僭越了传统礼乐制度。7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贵族逐渐平民化 B.姓氏逐渐普及化C.宗法制逐渐瓦解D.社会逐渐平等化8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B.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C.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D.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9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新太子。御史大夫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周昌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原因是 A维护传统宗法继承制度 B坚守御史大夫谏议之责C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D根除影响汉政权稳定的隐患10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赢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确立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B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确立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11汉书记载:“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秦代皇帝制度的内涵 B.封建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C.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 D.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根源12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B.职分细化,各负其责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13下图是一副古代某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西周B秦朝 C汉朝D唐朝1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15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主要反映出A历朝皇帝关注先帝的言行举止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D记注官记载的史料有误不实16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17旧唐书中写道:“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18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19下列是在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电视剧甲: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的方案,交给皇帝裁决电视剧乙: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照皇帝的旨意起草文件交给门下省审核,再交给尚书省的工部执行电视剧丙:徐州发生洪灾,阁臣据皇帝的旨意写成诏书,直接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按甲、乙、丙顺序排列上述场景发生的朝代应是A唐朝、明朝、清朝 B秦朝、唐朝、元朝C秦朝、唐朝、明朝 D唐朝、元朝、明朝20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大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A征收赋税 B笔录政事 C行政管理 D监察官吏2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A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B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C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D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22“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23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A世官制的沿革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察举制的弊端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24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的变化B和战时局的变迁C基本国策的改变 D经济重心的迁移25据史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王沈所处时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可能是A禅让制B九品中正制C世官制D科举制26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27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这段材料说明了A汉武帝贪财暴虐B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C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汉武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8.“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A郡国并行制度 B中朝制度C刺史制度 D察举制度2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C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30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B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31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32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一堆腐朽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的。它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与消极同在”。从中我们可以汲取的历史研究方法是A全面的方法B发展的方法 C比较的方法 D史料解读法第卷(非选择题,共36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33题20分,第34题16分,共计36分。33(2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归纳汉、唐、元、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和措施,在横线上填出相关内容。(10分)调整中央机构,如_。_,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_,如西汉设立刺史制度。注重官吏的选拔,如_。_,如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2)根据以上材料,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用人上的主要区别。(4分)(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或特征是什么?(6分)34(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西洋各国议院员绅由民推选,大抵皆取器识明练、才辩锋生者,而尤以家道殷实为第一要义,群谓之体面人盖视此为扬名成业之具,而非为养身肥家计也。议员中资深望重者,可举为宰相及各部尚书,或为伯理玺天德(总统),或有稍玷其声誉者,则终身无再选之理。故近来欧洲之官,以贪墨著者尚少。”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1)根据材料一比较秦朝和明朝官制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所反映的当时政治发展趋势。(10分)(2)据材料二提炼薛福成所记述的政治制度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种政治制度的认识。(6分)2016届高一历史第一次考试参考答案15 BCDAC 610 DCCAA 1115 BACDB 1620 CBBCD 2125 AACCB 2630 CCABB 3132 DA33(20分)(1)西汉设中外朝;唐朝设三省六部制;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等;(任举一个措施即可给2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2分)注重对官吏的监察;(2分)西汉行察举制、唐朝以来的科举制;(2分)加强思想控制。(2分)(2)区别: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出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4分)(3)趋势: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地方独立性日益削弱。(6分)34(16分) (1)不同:秦朝侧重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地方上设郡县,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明朝侧重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趋势: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反映了地主阶级要求巩固政权的愿望;明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2)概况:西方国家是由家道殷实的“体面人”通过选举进入议会乃至成为国家领导人,故可有效防止腐败。认识:国家领导人和议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民主性,但当选者需具有一定的资产和其它条件,限制了穷人的民主权利,是一种不完善的民主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