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68910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苏专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江苏专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5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命题规律】本讲的内容在2013年采用材料解析题的形式考查了儒家思想中的伦理观和政治观;2014年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015年没有涉及本讲。【命题趋势】2017年学生在备考中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运用“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儒学的发展与时代要求的关系。二是在新情境、新材料中深入挖掘百家争鸣中各学派特别是儒家学派的观点。三是要理解道家、法家和儒家关于治国理念的内涵和异同。四是要特别注重儒学思想体系中的“正能量”,及其对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意义。五是要站在世界和平与文明的交融两个角度来看待西方国家兴起的儒学热潮。【考点过关】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基础梳理】1. 百家争鸣(1)历史背景:社会处于大发展、大动荡和大变革时期。(2)历史概念: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的涌现和相互诘难、争论,彼此吸收和融合。(3)主要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4)历史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百家争鸣是、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 先秦诸子的思想派别代表人物主要贡献评价儒家孔子核心主张:;政治理念:,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礼的思想:,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教育观念:,创办私学;文化贡献:整理地位:儒学的创始者、被后人誉为和万世师表。评价:孔子政治思想中“仁”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孔子政治思想中“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孟子政治理念:实行;民本思想:提出;伦理思想:主张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形成了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使儒家学派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荀子政治理念:用和“王道”施政;民本思想:提出;伦理思想:认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道家老子宇宙观: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人生观: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政治观:提出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的理想社会。辩证观: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事物具有的方向,对立双方是相互的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主张恢复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具有保守性和落后性庄子世间万物是的,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追求逍遥法家韩非子核心主张:;政治理念:树立,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代表了新兴的利益,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兼爱”“尚贤”“节用”墨家思想代表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要点突破】如何全面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背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因此,百家争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出现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现实相联系。经济上随着生产力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出现,分封制崩溃,社会处于大变革和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阶级关系上代表不同阶层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文化上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知识分子,为“百家争鸣”局面提供人才条件学术上各学术团体与政治权势是相对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即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典题演示1】(2015南通、扬州、淮安、泰州三模)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A. 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 B. 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C. 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 D. 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解答指导】审题干有效信息:“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辨选项同等爱护所有的人是墨子的“兼爱”,A项错误“清静无为”是道家思想,与“一定会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不符,B项错误仁政是孟子观点,孟子主张“性本善”,与“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不符,C项错误据题干可知某思想家主张性本恶,而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D项正确定答案特别提醒1. 诸子百家中的相反观点(1)治国方面: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3)人生态度方面: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感,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4)人性伦理方面: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人之性恶”。2. 百家争鸣时期不同治国理念(1)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化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并步入正常轨道时,宜用儒家路线。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2)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在动荡年代,实行全国大一统,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史上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3)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4)封建社会基本治国理念是在儒家思想基础上,以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让三者相互融合补充。比较提升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仁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考点二汉代儒学【基础梳理】1. 产生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物质基础)(2)政治:、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使得统治者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现实需要)(3)思想:汉初的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汉武帝需要能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需要新思想)2. 董仲舒新儒学(1)思想来源:儒学基础上,糅合、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2)基本主张针对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的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学说。针对为人处世标准和统治秩序的需要,提倡被后世称为的封建道德规范。3.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上“肯定”: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上“启用”:启用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选官的标准。(3)教育上“垄断”教材:正式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从此教育被儒家所垄断。中央:兴办,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地位。地方:全国各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4. 尊儒措施的影响(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2)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要点突破1】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何处?如何正确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1. “新”在何处(1)从思想来源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2)从核心内容看:既宣扬“君权神授”,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又以神权限制王权。(3)从目的看:以维护皇权统治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统治的工具。(4)从主观动机看:企图以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统一。2. 正确认识(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有重要现实意义。(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自由争鸣。(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要点突破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思想地位的变革通常是由学术文化自身发展变化、统治者需要、是否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形势三个方面共同起作用的,但是否满足统治者的需要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 大一统的要求: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王国问题”等危及西汉统治,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者急需一种思想理论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2. 董仲舒的贡献: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新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思想,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三纲五常”等主张,是一种较为高明的统治政策,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3. 汉武帝的推动: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儒学家参与国政,设太学,以“五经”为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4. 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典题演示2】(2015南京一模)(13分)关于人性与道德的论述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材料二董仲舒从天人相副说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者与“斗筲之性”者,一为天生的善,一为天生的恶,无可改变,惟“中民之性”者可经教化而为善。张世英儒家与道德在基本人权平等前提下容许差等之爱材料三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圣人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1)结合材料一概括孟子关于人性论和道德观的基本观点。(2分)审题指导(2)依据材料二,董仲舒对人性论看法与孟子有何差别?董仲舒这一思想的理论依据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5分)审题指导看法:理论依据:材料二中的“从天人相副说出发”根本目的:结合所学回答即可(3)结合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王阳明对人性的看法继承了谁的思想?王阳明“克其私、去其蔽”的途径有哪些?(4分)审题指导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传统儒学对于当今社会加强道德建设的借鉴作用。(2分)审题指导在上述材料的基础上,从道德建设的目的、道德建设的途径等角度去归纳。易错易混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1) 区别在思想内涵上,汉代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与统治者关系上,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新儒学则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在政治地位上,先秦儒学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汉代新儒学,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封建统治思想。2. 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汉代新儒学所继承。汉代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误区警示(1)“儒术”孔孟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后形成的儒学,这已经不完全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2)“罢黜百家”完全禁绝其他思想:在推崇的过程中,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考点过关答案】文化史第十三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基础梳理答案】一、 思想解放中国学术思想道德仁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六经至圣“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仁义”“君舟民水”“人之性恶”蔚然大宗“道”“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相反转化相对以法治国君主权威地主阶级“非攻”平民百姓二、 1. (2)王国问题(3)黄老之学2. (1) 道家法家(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三纲五常”3. (2)儒学家(3)五经太学郡县4. (1)正统主流【典题演示答案】【典题演示1】D【典题演示2】(1)观点:孟子宣扬性善论,认为人皆有四心;(1分)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观。(1分)(2)差别:提出“性三品说”,将人性分为三等;认为只有“中民之性”可教化为善。(2分)依据:“天人合一”学说。(2分)目的: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1分)(3)思想:继承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在本质上皆有圣人之心的道德品格。(2分)途径:包括“致良知”和“知行合一”。(2分)(4)作用:道德境界是人生的重要追求;道德建设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保证。(2分)【随堂验收】一、 单项选择题考向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 (2015盐城摸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在“死亡与鬼神观”上“墨家利用,儒家闪烁,道家则淡然”。下列主张属于道家的是()A.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B. “施行不可以不慬,见有鬼神视之”C. “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D.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2. (2015常州期末)孟子滕文公上中写道:“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漫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这表明孟子认为()A. 实行仁政,要将田地分给农民B. 实行公平,要反对暴君和污吏C. 实行仁政,要厘清土地归属权D. 实行平等,要均等地分配谷禄3. (2015南京、盐城二模)韩非子载:“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材料观点() 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 认为君臣之间无信任可言 为君主专制出谋划策 成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A. B. C. D. 考向二:汉代儒学4. (2015泰州一模)“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材料体现的是()A. 先秦儒学 B. 汉代儒学C. 程朱理学 D. 陆王心学5. (2015常州期末)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写道:“他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这表明“他”的思想是()A. 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B. 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C. 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D. 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6. (2015盐城学情调研)春秋繁露楚庄王第一曰:“由此观之,正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A. 提出天行有常探究客观规律B. 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C. 宣扬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D. 主张知行合一重建儒家信仰二、 非选择题7. (2016泰州姜堰区期中)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孟子离娄上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材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趁热打铁,事半功倍。请同学们及时完成配套检测与评估中的练习。【随堂验收答案】【随堂验收答案】1. C【解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思是“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这是儒家孔子的思想。“施行不可以不慬,见有鬼神视之”意思是“施行不可不谨慎,现有鬼神在监视着”,属于墨家思想;“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 意思是“死了以后,在上则没有君主,在下则没有臣僚”,无君无臣,脱离了世俗的桎梏,这是庄子逍遥的思想。“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意思是“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属于儒家孟子的思想。2. C【解析】孟子的话可译为:实行仁政必定从土地归属权开始,归属权不明朗,土地分配不均匀,谷物俸禄的发放不公平,所以就会出现暴君污吏。土地归属权明确,公平地分田地发俸禄,统治才能安定。除了“将田地分给农民”,还要发俸禄,A项错误;材料并未出现“反对暴君和污吏”的表述,B项错误;“实行仁政,要厘清土地归属权”与材料信息相符,C项正确;除了“均等地分配谷禄”,还要公平分地,D项错误。3. B【解析】材料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君臣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之间不存在信任,是性恶论的一种体现,正确;认为君臣之间不存在信任可言,之所以不得不为其做事,是因为“缚于势”,正确;既然君臣之间不存在信任,如何来协调君臣之间的关系,就是其要讨论的问题,其言论是为君主专制出谋划策的,正确;君权神授与材料无关,错误。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4. B【解析】先秦儒学提倡“仁义”“礼”等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可知董仲舒主张以德治国而少刑罚,这体现了汉代儒学主张德治的思想主张,B项正确;程朱理学强调历史万物本源思想,C项错误;陆王心学是对理学思想的发展,D项错误。5. B【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他”究竟是谁。“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把儒家父权和宗教神权以及统治者皇权三位一体”,这符合新儒学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内涵,故“他”是董仲舒。“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是孔子所为,A项错误;“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符合董仲舒的新儒学的特点,B项正确;“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是韩非子做的,C项错误;“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是程朱理学的独创,D项错误。6. C【解析】材料中改变历法和服色,是顺应天命而实行的,不是为了探究客观规律,A项错误;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表述符合史实,但与“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内容无关,B项错误;材料中帝王改变历法服色都是顺应了上天和人心的变化,帝王的行为与上天是一致的,相对应的,反映出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的思想,C项正确;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的思想,是宋明理学的主张,春秋繁露是西汉董仲舒的著作,D项错误。7. (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目的: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变化: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关键:薄敛节俭。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4)标准:百姓的忧乐。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5)相同点: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课后检测】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题5分,共75分。1. (2016泰州期中)2009年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发布了孔子的标准像。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倾,表现出自信大方、谦谦君子的形象。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A.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B. “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C.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D.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2. (2015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主张()A. 通过选官实现平等B. 选官路径推崇荐举C. 按照才能选拔官吏D. 选官对象普及百姓3. (2014江苏苏州期末)冯天瑜著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下列言论体现两翼思想的是()A. “清静无为天下正”“明主治吏不治民”B.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圣人执要,四方来效”C. “知其雄,守其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D. “反者道之动”“治强生于法”4. (2015扬州期末)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下列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A.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B.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C.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 商鞅主张“有道之国,务在弱民”5. (2015盐城期末)下表列举了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其思想主张既注重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A. 儒家B. 法家C. 墨家D. 道家6. (2015苏南名校联考)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A. 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 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 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 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7. (2015常州中学)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A. 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B. 已经形成君主专制思想C. 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D. 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8. (2016南京期初)战国时期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做法与下列思想相关的是()A.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D. “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9. (2015湖北黄冈一模2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A. 中国社会的大变革B. 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C. 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D. 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10. (2014苏锡常镇一模)班固曰:“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材料表明()A. 在起用董仲舒之前,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确立B. 举孝廉、兴太学的做法是为了提高儒学地位C. 武帝拜董仲舒为相后,实行了一些尊儒措施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11. (2016常州中学质检)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A. 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B.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C. 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12. (2015江苏扬州期末)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现在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坏人,引用好人。万历皇帝的言行突出体现了()A. 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B. 道家主张“天道自然”C.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D.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13. (2014江苏卷)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14. (2015盐城中学)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派别儒家(六艺)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支派103372110761220篇数3 1239933692173686107403A. 儒学地位明显提高B. “百家争鸣”趋于结束C. 活字印刷广泛采用D. 科举制度逐渐完善15. (2015盐城调研)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A. 郡国并行 B. 独尊儒术 C. 察举取士 D. 士族兴起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25分。16. (2014南京二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是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请回答:(1) 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8分)(2) 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12分)(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5分)【课后检测答案】文化史第十三单元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1.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体现了“尚贤”,是墨子的主张;“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体现了“威势”的作用,是法家的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是老子“无为”思想。因此排除A、B、D三项。“不知礼,无以立也”强调了礼的作用,与孔子的思想一致,C项符合题意。2. C【解析】材料中三人的主张是关于按才能选官,都没有涉及平等,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选官的途径,B项错误;从“举贤才”“因能授官”“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可知都是按才能选官,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按才能选官,没有涉及选官对象已经向百姓普及,D项错误。3. B【解析】材料中“以民本思潮专制主义为两翼”指的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清静无为天下正” 属于道家思想,“明主治吏不治民”属于法家思想,A项错误;“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属于儒家思想,“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属于法家思想,B项正确;“知其雄,守其雌”是道家思想,“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属于儒家思想,C项错误;“反者道之动”是老子思想,“治强生于法”是法家思想,D项错误。 4. D【解析】“仁者爱人”强调要善待人,友爱人,儒家的理想就是要通过“仁”的方式,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兼爱”“非攻”的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不要相互攻战,反映了墨家学派反对发动不义之战的和平愿望,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在实践上有着推动统治者减轻剥削、促进社会和谐的客观作用,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是法家学说中针对当时的社会变化,主张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控制民众的一种观点,与“和谐”相反,D项错误,符合题意。 5. D【解析】儒家思想是中国历朝历代推崇的主流文化,与材料中“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不符,A项错误;法家思想强调君主专制和严刑峻法,与“其思想主张既注重个人修养”不符,B项错误;墨家思想在战国后即消失,与材料中“在中国长期存在”不符,C项错误;道家思想在汉朝初期作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存在,之后虽然不占据主流,然而也是儒道互补的华夏文化内涵,几千多年中长居于社会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导地位,与题意相符,D项正确。6. C【解析】结合儒学主张,可知儒家思想也能起到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A项错误。主张国家统一是法家的思想,但从材料中“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可知诸侯国采取法家思想是为了变法图强,没有体现要求国家统一的内容,B项错误。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的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实现统一等主张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是导致题干变化的原因,C项正确。建立和谐社会是儒家的主张,不是导致官方采取法家思想的原因,D项错误。7. C【解析】传统儒家注重“礼治”思想,材料中明显是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了改造,A项错误。君主专制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该信息,B项错误。材料中“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的信息说明荀子强调“礼法并用”,继承了传统儒家中“礼”的思想,C项正确。荀子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是背离,D项错误。 8. C【解析】A项是孔子的主张;B项是孟子的主张;C项是庄子的主张,D项是墨子尚贤的主张;庄子“终身不仕”的做法与C项庄子的思想相关,故选C项。9. B【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也反映出了政治领域的相应变化,即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秦汉时期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故A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并非禁绝其他思想学派,更不能说明文化专制统治加强,故C项错误;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说明秦朝推崇法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受到打压,故D项错误。10. B【解析】儒学的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起用董仲舒之后,A项错误;“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说明太学、察举制与汉武帝尊儒有关,B项正确;董仲舒没做过丞相,C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显然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D项错误。11. D【解析】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故D项正确。12. C【解析】材料中虽然提到“贪官污吏”“斥退坏人”,但是没有明确具体的惩罚措施,更看不出来惩罚的力度,A项错误;“天道自然”认为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发展都是自然而然的不受任何意志的支配,这和材料中的意思相反,B项错误;“天人感应” 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材料中的“大旱由于缺乏德行”“贪官污吏的结果”反映了这一层意思,C项正确;“知行合一”意思是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与材料主旨无关,D项错误。13. B【解析】对于君与民的关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不同于原始儒学的“民贵君轻”,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A项错误;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B项正确;题中的话题主要是原始儒学和董仲舒思想关于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并没有涉及仁爱思想,C项错误;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德治并没有摒弃,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也没有反映,D项错误。14. A【解析】由题目中表格信息儒家“支派”占有103,“篇数”是3 123,说明汉代儒学地位明显提高,A项正确;材料表格中体现出百家争鸣局面尚存在,B项错误;活字印刷出现在北宋时期,C项错误;科举制度出现在隋朝时期,D项错误。15. B【解析】郡国并行是汉朝初期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中由“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无关,A项错误;汉武帝时推崇儒家思想,精通儒学成为选官和教育的重要内容,形成了“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B项正确;察举取士是选拔官吏的方法手段,与政府的特点的转变无关,C项错误;士族兴起在汉代以后的魏晋时期,D项错误。16. (1) 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4分)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4分)(2) 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6分)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6分)(3) 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2分)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董仲舒主张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庠序来教化百姓仁、义、礼等;第二小问,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三个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如设置五经博士、征选儒家学者做官、提倡儒学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发展教育和儒学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回答;第(3)问,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归纳材料三可得出“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是儒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2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