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68055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3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3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3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双流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第卷 选择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韩非子显学曰:“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反映战国 时期 A.任人唯贤成为一种潮流 B.任人唯亲已经绝迹 C.明君经常求贤于他国 D.宰相将军都来自下层2.胡适1954年在台湾大学演讲,认为老子提倡的是“无政府主义”。能成为这一观点依据 的最有可能是 A.“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B.“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 C.“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 D.“飘风不终朝,聚雨不终日”3.20世纪90年代初,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的考古研究有重大发现,在此出土了460余件 麻类植物造成的古纸,有10件还写有文字,质量较好。古纸的颜色和质地也非常之多, 有黑色厚、黑色薄、褐色厚、白色薄、黄色厚等8种,这些纸张大多数是西汉时期的。 这一发现A.为西汉发明纸提供有力物证 B.说明甘肃是当时纸张生产中心C.表明纸是西汉唯一的书写材料 D.证明纸的生产已满足文化发展需求4.隶书在以前文字基础上产生了撇、捺和方折,汉字的基本笔画齐备;隶书几乎使当时的汉 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进一步归纳了汉字的部首、固定了位置,其形体、笔画相 对小篆简洁而容易辨认。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隶书 A.只有艺术价值没有实用价值 B.是后来宋体字的前身 C.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D.是书写速度最快的字体 5.819年,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宫内供养三日。韩愈听到这一消息,写下谏迎佛骨,上 奏宪宗,极论不应信仰佛教,列举历朝佞佛的皇帝“运祚不长”,“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但韩愈没能阻挡宪宗迎佛骨,还险些丧命。这反映了 A.佛教在唐朝的独尊地位 B.韩愈特立独行的精神品质 C.佛教与儒学的尖锐冲突 D.唐宪宗对宗教的正确态度6.宋代是词的发展高峰期。词的特点是强调韵律乐调、句式参差不齐、题材内容以描写男欢 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都是作者的个人情感。与宋词繁荣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A.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B.商业发展,城市繁荣 C.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7.朱熹写过一首咏雀诗,写黄雀贪食稻谷,终至“鸟为食亡”,并引用韩信、彭越功成被杀 的事例,劝世人吸取“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教训。朱熹的真实意图是想告诉人们A.不能居功骄傲 B.顾眼前还要虑后患C.不能贪财贪功 D.不能有太强的欲求8.李贽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黄宗羲曰: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与黄 宗羲相比,李贽关于“私”的立论重心在于 A.尊重私欲和个性解放 B.反对专制君权压制私利 C.人人都应有私欲私利 D.私利是人的自然权利9.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命题,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嗣 后各式文书自不得提书夷字”。它反映的观念的变化是 A.不再把外国人看成天朝臣民 B.从学西方到平等看待西方 C.从抵御西方到与西方友好相处 D.从学西方技术到学制度10.康有为在进呈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序中写道:“变者天道也,天不能有昼而无夜, 有寒而无暑,天以善变而能久。火山流金,沧海成田,历阳成湖,地以善变而能久。人自 童幼而壮老,形体颜色气貌,无一不变,无刻不变。” 康有为这段话旨在A.宣传自然进化论 B.宣传社会进化论C.以自然类比社会 D.阐述政治变法的合理性11.在改良与革命两难间,梁启超先是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后,在袁世凯政 府任职,并主张在共和制下实行开明专制,1915年甚至支持他的学生蔡锷发动了讨伐袁 世凯的护国战争。这反映梁启超的思想 A.与中国历史进程完全合拍 B.是对革命与改良两种需要的反映 C.缺乏一以贯之的政治主张 D.革命主张逐渐取代改良主张12.1898年12月,士人孙宝瑄阅读严复的天演论,读到动物之间的优胜劣汰、生存竞 争的许多事例,在日记中写道:“余为之掩卷动色曰:诚如斯言,大地之上,我黄种及黑 种、红种其危哉!”这表明维新思想使士人A.感到民族危机的严重 B.接受了生物进化论C.世界观发生变化 D.开始反思戊戌变法13.严复曾对中西文化差异作如下分析:由于中西方对“自由”的理解不同,中国最重三纲, 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人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 严复的这些论述的根本意图是说明 A.西方文化先进而中国文化落后 B.文化差异决定不同的发展走向 C. 要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 D.中国应学习西方实行全面改革1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中国)近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 中日甲午战争引发出来的,这一次反思导向随后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从探索辛亥革 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百年第二次民族反思。”这里“第二次民族反思”的问 题是 A.外夷与外洋 B.器物与制度 C.改良与革命 D.制度与文化15.陈独秀在孔教研究一文中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在 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来压 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 陈独秀对孔教看法不足 的是A.忽略了儒学的现代价值 B.美化了孔子的个人形象C.未回击尊孔复古浊流 D.全盘否定传统文化16.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主要有日本、法国、俄国三条渠道。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主要 是通过日本传到中国的。当时把马克思主义从日本介绍到中国来的主要是A.有留日经历的知识分子 B.在日本的中共早期组织成员C.朱执信等革命党人 D.流亡日本的保皇党人17.民初,孙中山曾说:“夫吾人之所以持民生主义者,非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耳”,既要发展大工业,又要反对资本主义;后来在新三民主义中,孙中山提出了“节制资本”的政纲。这一变化表明孙中山A.从空想走向现实 B.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C.从理论走向实践 D.对资本家剥削从听任到限制18.阅读下表,我们能从中捕捉到的重要时代信息是时间报刊名创办地20 世纪初中国日报、神州日报、汉帜、民报、民呼日报、民主报 以日本东京为多,其次是香港、澳门、南洋、美洲 A.近代报刊都在国外创办 B.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C.报名饱含民族民主意识 D.华侨关注祖国的政治动向19.在国民党“一大”上,部分来自海外的华侨代表对大会宣言中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表 示疑虑和反对。他们担心这会影响自己在国外的生存,担心国民党会落入布尔什维克之 手。他们的主张和压力使孙中山一度犹豫动摇。但在孙中山努力下,大会最终顺利通过了 这个宣言。这说明国民党内对国共合作有争议华侨代表对孙中山有较大影响力孙中山能顺应时代潮流国民党华侨代表反对新三民主义A. B. C. D. 20.1926年,毛泽东指出:欧美日本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乃资产阶级一阶级的革命”, “其目的是建设资产阶级一阶级统治的国家”;而中国的国民革命,“乃小资产阶级 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这三个阶级合作的革命”,“其目的是建设一个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 国家”。毛泽东这段论述主张在中国 A.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B.建立苏维埃政权 C.开展新型的民主革命 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21.“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 这样一套办法等等的政策无疑地是正确的。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 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总而言之,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对这段论述的 理解正确的是 A.这种思想当时在中共党内占主导地位 B.标志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形成 C.表明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确立 D.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22. 1956年1月,中央召开专门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毛泽东在讲话中批评了那种自以 为是的“老革命”。他指出:“现在我们是革什么命呢?是革技术的命,是革文化的命, 要搞科学,革愚昧无知的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没有你也行啊,没有他们(知识分子) 就不行了。”这反映出党的政策取向是 A.依靠知识分子发动文化大革命 B.缓和老干部与知识分子的关系 C.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D.依靠知识分子治理国家23.1964年的10月16日,中国首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消息传出,许多发展中国家表示祝贺, 苏联、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则表示谴责,港澳民众和海外华人多是热烈庆贺的。各方对此 不同的态度都源于A.冷战格局下的国际关系特点 B.中国打破了美苏等大国的核垄断C.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 D.中国拥核增强了民族凝聚力24.文革后期,邓小平以党的整顿为核心,整顿农业、军队、科学、教育、文艺,并逐渐发 展到意识形态领域。后来邓小平回忆道:“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经济搞 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凡是这样做的地方都见效。”这次整顿的思想理论意义是A.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 B.为改革开放奠定基础C.标志邓小平理论萌芽 D.恢复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第卷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总分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黄宗羲、顾炎武部分言论主张 黄宗羲 顾炎武 “天下为主,君为客”。 君主专制统治是“天下之大害”。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臣)”。 在边疆地区设立方镇,给予方镇官员任免、征缴赋税、政策制定的自主权。 “公其是非于学校”。 “为民而立君”。 君主专制导致“百官无权”。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于天下之人”。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寓封建于郡县之中”。 “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於清议亡,而干戈至矣”。 资料来源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日知录和亭林文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和顾炎武相似的人生经历(4分),并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归纳二人政治主张的同异。(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就作者而言,新青年第1卷几乎是清一色的晥籍,第2卷仍局限于陈独秀个人的“朋友圈”。早期新青年没有多大影响,每期印数仅1000本。从1915年问世到1926年终刊,新青年共发表1529篇文章,其中专门讨论“民主”的只有3篇,涉及“科学”的也不到6篇。新青年杂志遭到反对派的攻击,当时的民治日报报道称:“今日新旧之争点,最大者为孔教与文学问题。” 据王奇生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摘编(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关新青年杂志的重要信息(7分)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胡适等激进派与王新命为首的“守旧派”围绕“全盘西化”问题展开了激烈论争。“但是,不论是主张全盘西化的激进派还是坚持中国本位的守旧派,其主张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交融的,如激进派的鲁迅曾将不理性的“师夷长技”讥讽为拿来主义,而保守派也不否认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只是强调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陈会娟“师夷长技”与“全盘西化”新文化运动的思维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文明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孔子开创了私学,主张不分贵贱、地域及善恶贤愚,只要愿意学习,就可以成为他的学生。 孔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雍也。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 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1)根据材料一提炼孔子的教育主张(3分) 材料二 1901年9月清廷谕旨:“创办学堂、变通科举”,后又规定学堂学生通过毕业考试后, 给予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1902年1月清廷颁行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近代色彩的教育体系。1904 年清廷被迫依准逐年递减科举,最终消除科举。1905年8月,袁世凯、张之洞等地方督抚以科举“阻碍学堂、妨碍人才”为题奏请废除科举, 兴办学堂。1905年9月2日,清廷下诏停罢科举。此诏令的发布、宣布了一个旧教育时代的结束, 一个新式教育世纪的开始。 王希莲评析晚清教育制度改革(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废科举的过程(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材料三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 新中国教育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 吸收旧教育的有用经验, 借鉴苏联经验, 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 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1957年2月,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0年,邓小平要求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人”,1983年他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根据刘海南论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演进与启示整理(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叙述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我国教育方针提出的背景(6分),并指出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侧重点。(6分) 高二(上)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ABACBBDABDBC131415161718192021222324DDAAACACDCBC二、非选择题25.(12分) 人生经历:都生活在明清之际,目睹明朝专制腐败导致亡国,清初参与抗清斗争,后拒绝与清朝统治者合作,隐居起来著书立说。(4分) 共识:民为国家之主;君主专制不利于国家治理。(2分) 不同主张:黄宗羲主张君臣共治,实行方镇自治,建立学校议政制度;顾炎武主张分权众治,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相结合的地方行政制度,发挥清议的约束导向作用。(6分) 26.(15分) (1)信息:新青年杂志创办初期,作者范围狭小,发行量小,没有多大影响;该刊发表文章的内容非常广泛,并不仅仅局限于宣传“民主”与“科学”;该刊影响最大的是批判孔教和提倡白话文。(7分) (2)态度:承认并学习先进的西方文化,但不盲从;保持中华文化特色,但不保守。 意义: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和文化转型,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道路;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保持了民族文化自信。(8分) 27.(25分) (1)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主动学习(3分) (2)过程:从变通科举到递减科举再到停罢科举。(2分)原因:义和团运动和辛丑条约促成清廷全面改革;近代西方教育制度的影响;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严重弊端;部分清朝地方督抚的推动。(8分) (3)背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苏友好,面临普及文化教育的任务;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开始;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6分) 40年代末侧重建立新中国教育体系,普及大众教育;50年代后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80年代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人才。(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