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67509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3)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2标志: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3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经济路线:确定了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知识点拨 党的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第二次,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1)措施: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撤销农村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2)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促进了城市的改革,1984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2城市改革(1)措施:增强企业活力,搞活企业;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知识点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它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2过程(时间、会议、内容)时间会议内容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1世纪初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3.意义(1)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2)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3)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误区警示 市场经济不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只是经济手段之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主题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和经济体制改革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新转折(1)新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新道路。(2)新时期:开始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3)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2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原因(1)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因为中国当时有80%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的稳定与否首先要看农村是否稳定。(2)在农村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而城市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生产,所担风险较大。(3)在党中央确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有些地方的农民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实行包产到户,成为改革的先声,中央就是在综合他们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加以肯定和推广的。(4)旧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生活一直比较贫困。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特点(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2)特点以土地等基本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农民家庭的积极性。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4农村经济体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之处(1)扩大了生产经营自主权。(2)都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都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材料一有人提出“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1)材料中所述观点产生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答案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2)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所有制的根本改变?为什么?答案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不意味着所有制的根本改变。因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材料三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3)图片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什么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变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方向: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图示法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题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不是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2)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行政审批配置资源和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为主,甚至有时以长官意志配置资源。(3)二者显著的区别是:资源配置方式由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方向转变。2新中国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变化(1)第一次(建国初至1956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2)第二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3)第三次(中共十四大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4改革与发展的关系(1)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不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生产力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也不可能腾飞。(2)发展推动改革的深化。在改革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使人们尽快看见改革的经济成果,尝到改革的甜头,获得改革的利益,这样,改革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改革才能不断深化。材料一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经过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程。(1)依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后来是怎样克服的?答案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僵化的体制挫伤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克服:解放思想,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材料二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2)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特点?答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示意图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答案D解析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最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省份是()A安徽、四川 B广东、福建C山东、河南 D湖南、湖北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先试行的省份是安徽、四川。3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一变革是()A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B建立人民公社C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D解析从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信息可知D项正确;A、B、C三项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4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扩大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D经济特区的广泛建立答案C解析注意图表上的时间:19811989年,解读信息可看出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增加。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排除A项;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促进农业的发展,与题意不符;图表不能看出是经济特区,排除D项。5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 ()A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B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C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D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答案C解析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发生在1978年。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材料二(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通过材料一说明这一改革的主要作用。(2)材料二中的图片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3)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搞市场经济会不会“改姓”?请谈谈你的观点。答案(1)主要作用: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2)变化:从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区别:资源配置方式不同。(3)资本主义社会也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社会也有市场经济。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解析本题考查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史实及对其认识。通过对图片及材料的分析和归纳,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轻松回答。1某班历史探究活动课上,小玲同学收集到一幅20世纪80年代初的漫画来自家乡的喜讯。与漫画讨论的内容相关的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答案B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而改革是先从农村开始的;从“20世纪80年”及漫画“土地承包到户”等信息可知,与漫画讨论的内容相关的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2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其中,19801997年人均粮食产量增长最快,主要是因为实行了()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D解析注意材料时间:“19801997年”。A、B、C三项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1978年开始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快速增长,故D项正确。3农村的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其中“离土不离乡”指的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C发展乡镇企业D进城打工答案C解析“离土不离乡”是指不从事农业,在家乡发展乡镇企业。“分田单干”主要与A项相符,也与B项有关;“离土又离乡”则是指D项。4下面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图,图中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B从沿海到内地开放格局的确立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答案C解析A项内容出现于1992年,B项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确立于20世纪90年代,D项内容是在1985年以后。图中的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差距最小大致出现在1985年,此时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故C项正确。5“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当时首钢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B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继续贯彻C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思想的提出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制定答案A解析本题分析的是1978年至1991年首钢效益快速增长的原因。B项指的是“一五”计划的特点;C项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D项出现于1992年十四大。故选A。6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将其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的会议是()A中共十四大 B中共十五大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七大答案B解析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能力提升7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答案C解析以上四个步骤分别指的是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当前的土地政策,这四个步骤都属于调整生产关系的范畴,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8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从后来的实践看,“好路”“新路”的“路标”是()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答案C解析“南方谈话”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B、D两项是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A、B、D三项与时间不符,排除。邓小平说要有“冒”和“闯”的精神,就是要走一条与计划经济不同的道路,那么该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正确。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材料二“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请回答:(1)材料一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农村怎样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人民公社。“左”倾错误(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总路线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民公社制度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使农业生产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解析第(1)问要从“1958年”入手,指出人民公社出现的原因及影响。第(2)问材料二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应综合分析这一制度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影响。【学思之窗】(教材第55页)思考: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提示主要是因为小岗村的村民在省政府创新政策的推动下,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大胆地把生产队的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自负盈亏,充分调动了这些承包土地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过他们的精心劳动,获得了比以往多得多的收获。【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57页)一、本课测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提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农村对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和城市中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在农村改革中,主要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城市中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主要围绕着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中心,通过政企分开、简政放权,通过推行多种所有制形式经济,通过改革分配制度等,调动了企业和领导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率,推动我国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发展。二、学习延伸阅读以上内容,请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结合今日农村的变化,试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提示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农村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国情导致改革后我们依然实行的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都十分落后,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此外,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还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要求,还需要开拓思路,探索新的改革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