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58931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饶县中学2018届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 文 试 卷一、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B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D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B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C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方干,字雄飞,桐庐人。幼有清才,散拙无营务。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每风清月明,携稚子邻叟,轻棹往返,甚惬素心。所住水木幽,一草一花,俱能留客。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 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遂相师友,因授格律。干有赠凝诗,云“把得新诗草里论”。时谓反语为村里老,疑干讥诮,非也。王大夫廉问浙东,礼邀干至,嘉其操,将荐于朝,托吴融草表。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干旱岁偕计,往来两京,公卿好事者争延纳,名竟不入手,递归,无复荣辱之念。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遣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固成通末卒。门人相与论德谋迹,谥曰玄英先生。乐安孙郃等,缀其遗诗三百七十余篇,为十卷。古黔娄先生死,曾参与门人来吊,问日:“先生终,何以谥,”妻曰:“以康。”参曰:“先生存时,食不充 ,衣不盖彤,死则手足不敛,傍无酒肉。生不美,死不荣,何乐而谥为康哉?”妻日:“昔先生国君用为相,辞不受,是有余贵也。君馈粟三十钟,辞不纳,是有余富也。先生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住,不戚戚于贫贱,不遑遑于富贵。求仁得仁,求义得义,谥之以康,不亦宜乎?”方干,韦布之士,生称高尚,死谥玄英,其梗概大节,庶几乎黔娄者耶! (选自唐才子传卷七,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拙无营务 营:谋求。 B.家贫,蓄古琴 蓄:保存。 C.门人相与论德谋迹 谋:谋略。 D.缀其遗诗三百七十余篇 缀:汇集。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成通末卒 B.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卒 C.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成通末卒 D.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卒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格律,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诗、赋、词、曲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外国诗歌也有自己的格律;格,通俗来讲就是格式、格局,主形;律,即音律,主韵。B“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如“太宗”、“文忠”等。C“大中中”,是中国古代四种主要纪年法中的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另外三种纪年法分别是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D“卒”是指诸侯去世,帝王去世为“崩”,王后去世为“薨”,大夫去世为“不禄”。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干自幼有清俊之才,为人散淡粗疏,大中年间曾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但颇有诗名的徐凝很欣赏他,还教方干作格律诗。 B.大夫王廉到浙东问政,邀请方干相见,赞许他的品行节操,于是竭力向朝廷推荐,遗憾的是后来王廉因病去世,事情终未办成。 C.方干为一介布衣,生不得志,曾隐居镜湖,流连山水,抚琴吟诗,饮酒自乐,死后其门人根据他一生的事功私谥他为玄英先生。 D.黔娄先生一生追求仁与义,生活清苦却推辞尊位与奖赏,死后也未享哀荣,而方干的生平遭际、高尚节义与黔娄先生是一样的。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l)公卿好事者争延纳,名竞不入手,遂归,无复暮辱之念。 (2)先生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单位,不戚戚于贫贱,不遑遑于富贵。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910题岁暮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9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答: 10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5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共10分) 李商隐锦瑟中, “ ? ”两句表明诗人从“追梦”中醒来,并知道那梦已远去,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 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所蕴含的道理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杜甫登高中,“ , ”两句用“落叶”和“江水”,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手法,通过描写用手触摸星宿、穿过天上的星星来凸显蜀山之高峻的句子是“ ,”。 琵琶行中描写音乐声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句是“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12.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题。(25分)征服 陈忠实夜已深,天很黑,田野悄悄静静。使人透不过气来的闷热散开了。南葫芦攥着一柄钢叉,死死盯着那个贼。那贼正蹲在菜园地里。南葫芦渐渐看分明了,那是南红卫。高中毕业生,把书念到狗肚里去了。你在南村扯旗造反,整南恒的二爸南恒今年当了队长,有你好受的,等着!只见南红卫拔了一堆葱正往外转移。南葫芦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举着钢叉。南红卫一惊,接着摆出一副随便咋办的架势。南葫芦把钢叉收回,呵斥说:“走!见队长!”倒霉透咧!南红卫边走边想。队长南恒是他的对头。看你南恒怎么揉搓我吧。“文革”中,我整了南恒二爸又怎么样呢?南恒二爸在“四清”运动中,把我南红卫的老子整得还不惨吗?那年正好我高中毕业,考大学分数够了,政审通不过。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队长南恒惊醒了。他披上布衫,出来开门。问:“啥事?”“光彩事!”是葫芦的得意的调门。南恒明白了:南红卫偷了南葫芦承包的大葱。黑暗中,这十二张嘴也辩不倒的南村文化最高的农民站在那里,把脸摆到另一边,任南葫芦挖损。“哈呀!葫芦叔”南恒习惯地用食指顶顶鼻头,笑了,“红卫是我派去的”“你说啥?”南葫芦打断他的话。“我派他去拔葱的。”南恒肯定地说。“你”南葫芦张着嘴,合不拢了。“我想看你到底负不负责任。”南恒仍然平静地说,简直跟真的一样。“噢!这”南葫芦一下泄了气。南红卫转过脸,发出两声尴尬的笑声。三人散后的好一会儿,南恒又听到有人敲门。南恒拉开门闩,一眼瞅见门口站着南红卫,忙问:“你还没睡?”“睡不着”“好,咱俩扯扯。”南恒热情地说。于是俩人走到街巷里。“刚才那事,你下一步准备咋办呢?”“没有下一步。”村巷里只有他俩的脚步声。田野里比村巷里亮多了,清凉的带着湿漉漉的水气的夜风,吹得人心胸里好舒畅,河滩里无名水鸟单调的叫声,更显出田野的寂静。两人在大路边坐下。“你为啥不整我呢?”南红卫突然转过头问。“我不想整任何人。我今年当队长,能不能把南村的事办好,是另一回事”“你刚一上台,把你堂哥整惨了,”南红卫说,“对我,你咋这么客气?”“我堂哥挪用公款,不能不整!你呢?我想拉你进队委会,把你的面皮扒光了,就不好用了。”“把我拉进你的班子?你是怯那些在“四清”运动中挨了整的人,是不是?”南红卫反问。“对。”南恒承认了。南红卫得意起来:“我早就看穿了你。”“你先别得意,”南恒说,“你只说对了一半。”“那一半是啥?”南红卫问。“你有文化,有本事,对村里有用处。”南恒说,“你当队长那几年,队里烂了,穷了,也有当时社会的原因。你有几件事办得好,比如办秦川牛场、办砖场”“甭提了!”南红卫叹了口气,“一样也没成。”“不成的原因,关键就在你只依靠你的那一股势力,把另外几股势力当敌人。”南恒说。南红卫沉吟半晌,不得不承认。 “你宁可南村继续烂下去,也不能容忍我南恒当队长!”南恒毫不回避。既然谈开了,就索性说个明白。“痛快!我承认。”南红卫激动地站起来,“我今晚来找你,就是想听你说句实话。”南恒也站起来,“不整你,就是这原因。”“我这号人吃软不吃硬,”南红卫表白说,“其实,真正厉害的,是你老弟这号人!”“甭勾心斗角了!老哥!”南恒也诚恳地说,“斗了十几年了,斗得大家碗里一天比一天稀!”“南村不是没能人!”南红卫说,“却把本事花到钩心斗角上去了。”南恒扶一下眼镜,高兴地叫起来:“这才是一句实扎扎的话。再往下说呀!”“完了。”南红卫说,“我睡不着。你包庇我,比罚我更叫人羞愧。我找你,就是想说这句话”“好了,不说这事,”南恒说,“告诉你吧,我准备重办秦川牛繁殖场,这是独门生意。你准备一下,县里物资交流会就要开了,你去给咱物色几头纯种秦川牛回来。”“那没问题!”南红卫说,“我研究过秦川牛!”“咱俩可要共事了”南恒说。“要共事就共到底”南红卫说。繁星在不知不觉中隐匿起来了,湛蓝的天幕上,只有几颗很大的星儿,发着红蜡头似的光,晨风轻轻掠过田野,黎明了。【注】“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开展的教育运动。初期在农村“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清思想、清政治和清经济”。(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具有生活气息与农村特色,另外如“啥”“实扎扎”“甭”“咋”这些词语的运用,又使小说带有地域色彩。B.小说采用肖像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内心独白的形式,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腻真实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C.南红卫被抓后,自认倒霉,吃惊后摆出一副随便咋办的架势,被南恒包庇后,心存疑虑,主动找南恒问个究竟,说明南红卫是一个多疑的人。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如写能言善辩、南村文化最高的南红卫偷菜被抓后“把脸摆到另一边,任南葫芦挖损”,刻画出他的傲慢。E.小说对南葫芦的语言着墨不多,但言简意赅。“走!见队长”刻画出南葫芦的强势;“光彩事”运用反语,刻画出南葫芦内心的得意。(2)小说三处画横线的环境描写颇显作者的匠心,请结合内容,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3)小说在刻画南恒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4)这篇小说以“征服”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观点并作分析。(7分)四、语言文字运用(14分)1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 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与民族民间。儒学热是当今一大文学文化现象,从学者到民间,不乏追寻者。但是也有些人只想凭借 而揣摩得到儒学真谛,这是很错误的。文学经典,就是要精读, ,反复咀嚼,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以期产生内心的共鸣,收获更多的人生启迪。A. 口传心授 口诵心惟 口耳之学 B. 口耳之学 口传心授 口诵心惟C. 口耳之学 口诵心惟 口传心授 D. 口传心授 口耳之学 口诵心惟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个商店国庆期间搞“免费赠礼品”的促销活动来招揽顾客,营业额有了大幅度提高。B作为一所拥有一百多年光荣历史的学校,县中不管过去取得了许多辉煌成绩,但现在依然不能故步自封、裹足不前。C福建医生潘明继自从立下每年回乡义诊的家规以来,50多年来,家乡人民的身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D作为唯一一个超过30岁参加2015年亚洲杯的球员,郑智在后腰位置上发挥着“进可攻、退可守”的举足轻重的作用。15.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不止一位先贤指出,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他没有机会向人讲述,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一个人无论遭遇怎样的不幸,如果有向心爱的人倾诉的机会,他的痛苦自然会减轻。没有任何人倾听,绝对的孤独,快乐会成为失望,痛苦会成为绝望。A没有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没有人分享的快乐决非真正的快乐。B没有人分享的快乐决非真正的快乐,没有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C痛苦没有人分担是最可怕的痛苦,快乐没有人分享的决非真正的快乐。D快乐没有人分享决非真正的快乐,痛苦没有人分担是最可怕的痛苦。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 。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 ,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梯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 ,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五、写作(60分)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铁锅和瓦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尽管铁锅出身高贵,但朋友间岂能讲门第?铁锅处处保护着瓦罐,瓦罐也把铁锅视为知己。它们之间形影不离,从早到晚总待在一起,谁要单独蹲在炉火上便会感到寂寞。有一天铁锅突然心血来潮,想去周游世界,并要朋友跟它一起去。瓦罐虽然不想离开生活了许久的家园,但是它怎么也离不开铁锅,便结伴一起坐上大车开始了环球之旅。 旅行途中,一路上坎坷不平,两个朋友在车上撞来撞去。经过土岗、沟坎、坑洼时,铁锅满不在乎,天生脆弱的瓦罐可经不起这种颠簸,对它来说,每一次碰撞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瓦罐又不愿打退堂鼓,泥制的瓦罐感到高兴的是,它能同铁制的锅结下如此深厚的友谊最后也不知道它们究竟走了多远,只知道当它们返回时,铁锅完好如初,瓦罐却已破成一摊碎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佐恩,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上饶县中学2018届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1、B(解析:B项理解错误,由第二段结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可知。) 2、B(解析:B项是说陶渊明的思想值得现代人借鉴,并不是说“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3、A(解析:B项,强加因果。“所以”说法不当。C项“一概”说法绝对,原文是“普遍”。D项“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当,原文是“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4.C (谋:谋议)5.B(根据文意,应如此停顿)6.选A(B “太宗”是庙号而非谥号;C “大中中”是年号纪年法;D 帝王和王后去世叫崩, 候王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员也称薨,大夫死叫卒,士死为不禄)7.D(“方干的生平遭际”与黔娄并不“一样”)8(1)一些热心的达官公卿争相邀请他,(但)功名最终还是没有得到,(方干)于是回去,不再有追求功名的念想。(5分)(2)先生对天下最淡的味道也感到甜美,对天下最卑微的地位也感到安适,对贫穷低贱的生活不忧心忡忡,对富有显贵的日子也不去匆忙追求。(5分)9、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2分)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2分)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2分)10、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答出一个,并作简要分析得2分,答出两个给5分)11.(1)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5)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12.(1)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D得1分;答B、C不给分。【D“傲慢”不准确,此时的南红卫更多的是无奈与尴尬。B没有运用肖像描写。C“说明南红卫是一个多疑的人”错,南红卫心存疑虑,是因为有诸多疑问想找南恒探个究竟,不能依次得出南红卫是一个“多疑的人”的结论】(2)三处环境描写构成小说的时间线索,夜深繁星黎明,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第一处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营造出南葫芦抓偷菜贼时的紧张氛围。第二处烘托南恒与南红卫深夜畅谈解开心结后的畅快心情。第三处暗示着南恒与南红卫将齐心把村子建设得更加美好。【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3)胸襟广阔,不计前嫌。曾经整过南恒二爸的南红卫被南葫芦抓住后,南恒为南红卫解围。尽心尽职,关心村里的生计。当上队长后,打算办秦川牛繁殖场,为村里办实事。讲原则又有灵活性。南恒处理了挪用公款的堂哥,但对偷大葱的南红卫因故网开一面。【每点2分】(4)观点一:使主题思想集中深刻。小说通过写生产队长对“能人”南红卫的征服,以小见大,真实地再现了一批“文革”后农村建设者们的心理历程;批判了勾心斗角、结怨成仇的做法,指出不正当的“征服”的荒唐和危害,表达了作者的反思;揭示出一个道理:征服对方,不能靠强力,应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观点二:使情节结构更加巧妙严谨。小说围绕“征服”展开故事情节,前半部分南红卫偷菜被抓为后半部分南恒征服南红卫作铺垫。小说一明一暗地写了两人之间的“征服”,南恒对南红卫是“软征服”,南红卫对南恒是“暗征服”,一明一暗,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小说以“征服”为纽带,采用插叙,带出文革中的种种内斗,使小说结构井然有序。【除了以上两个角度外,考生还可以另立新说,另为解读,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13.D(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根据句“世代传承”可知,句选“口传心授”。口耳之学,指只知道耳朵进嘴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也指从道听途说中获取的片断知识。符合句语境。口诵心惟,指口中念诵,心里思考。根据句“反复咀嚼,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可知,句应选“口诵心惟”)14选D(A项,重复赘余,B项关联词不当,C中途易辙)15选B16.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每空2分,全对5分,意思对即可。)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方干,字雄飞,桐庐县人。幼年有清俊之才,(为人)散淡粗疏没有做什么事。大中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没有考中,隐居在镜湖中。湖的北面有间茅草屋, 湖的西 面有个松岛。每当风清月明之时,(他就)带着小儿和邻居老人,撑一只轻便的小船往返于茅屋与松岛之间,使自己一向淡泊的心非常惬意。他住的地方水泉树木幽 深隐蔽,一草一花,都让人流连忘返。他家境贫苦,存有一把古琴,(常)漫步吟诗、醉酒而卧来自娱自乐。徐凝当初有(很高的)诗名,一见方干就很看重他,于是与他互相成为师友,徐凝便教方干作格律诗。方干有赠徐凝的诗,说“把得新诗草里论”。当时的人 认为方 干反说(徐凝)为村里老人,怀疑方干讥诮徐凝,(其实)不是这样的。大夫王廉到浙东问政,按照礼节邀请方干到来,赞许他的操守,要推荐他到朝廷,委托吴融 草拟奏表。过了一段时日,王廉因病逝世,事情最终没有办成。方干早年随同计吏,往来于两京之间,一些热心的达官公卿争相邀请他,(但)功名最终还是没有得 到,(方干)于是回去,不再有追求功名的念想。浙中只要有园林名胜,他就拜访主人,题留的诗几乎遍布那些园林。当初李频向方干学习做诗,李频考中进士,诗 僧清越向方干祝贺道:“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年(方干)去世。他的门人一起讨论他的德行和事迹,确定谥号为玄英。乐安人孙郃等人汇集他的遗诗 三百七十多首,合编成十卷。古时黔娄先生去世,曾参与他的门人来慰问,问道:“先生去世,用什么做他的谥号?”他的妻子说:“用康。”曾参说:“先生活着的时候,食不充 裕,衣不 蔽体,死后连手脚都没有盖上,旁边也没有酒肉。活着没过上好日子,死后也不显荣,为什么愿意取谥号为康呢?”他的妻子说:“从前先生的国君任用他做相 国,先生推辞不接受,这说明他有多余的尊位啊。国君馈赠给他三十钟粟,他也推辞不接受,这说明他有多余的财富啊。先生对天下最淡的味道也感到甜美,对天下 最卑微的地位也感到安适,对贫穷低贱的生活不忧心忡忡,对富有显贵的日子也不去匆忙追求。想要仁就得到了仁,想要义就得到了义,用康作为他的谥号,不 也很恰当吗?”方干是一介布衣,活着时品行高尚被人称道,死后谥号玄英,他刚强的气概、高尚的节义,差不多是黔娄一类的人啊!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