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3034007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X 页数:202 大小:1.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2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2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班 级: 任课教师: 编写:七年级语文教研组唐河县星江中学目录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3第一单元 瞻仰名家风采61.邓稼先62.说和做12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184.孙权劝学22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28第二单元 感受爱国情怀325.黄河颂326.最后一课377.土地的誓言448.木兰诗50写作:学习抒情56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60第三单元 品味人间真情639.阿长与山海经6310.老王6811.台阶7312.卖油翁78写作:抓住细节81第四单元 追求道德高度84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8414.驿路梨花8815.最苦与最乐9116.短文两篇96写作 :怎样选材103综合性学习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106第五单元 感悟人生哲理10917.紫藤萝瀑布10918.一棵小桃树11319.外国诗二首11720.古代诗歌五首123写作:文从字顺129第六单元 探索自然科学13221.伟大的悲剧13222.太空一日13723.带上她的眼睛14124.河中石兽144写作:语言简明149综合性学习 我的语文生活153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一、教材分析七年级下册分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杰出人物、家国情怀、平凡人物、中华美德、写景状物、探险与科幻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单元安排的是以杰出人物为主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有鞠躬尽瘁的科学家邓稼先,有博学伟大的民主战士闻一多,有为人类奉献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鲁迅先生,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孙权劝学。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气质、品格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第二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四篇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他们都有比较深厚的写作背景,都有含义深刻的精彩语段,都是适合朗诵的语言材料。第三单元是一个写人单元。老王、台阶等讲述的也是平凡人物的生活小故事,卖油翁是古代的平凡人。长妈妈、老王等都是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申上常常闪烁优秀品质的光辉,引导人向善、务实、求美。第四单元中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展现了叶圣陶的人格魅力,驿站梨花表达了对解放军人的品质的赞扬,最苦与最乐强调了责任的重要性,短文两篇则是古代抒写优秀志趣的佳作。这些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道德修养的高境界吗,也陶冶了我们的情志。第五单元也是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单元,集中选取了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文章。紫藤萝瀑布(宗镤)写了由紫藤萝产生的关于生命的感悟,一棵小桃树(贾平凹)以树喻人,讴歌了一个虽横遭风雨却有着挣扎不屈的灵魂,外国诗两首借路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古代诗歌五首抒写了诗人由景寄情的一些叹咏。 第六单元主要选取了探索与科幻方面的文章。伟大的悲剧(茨威格)是写斯科特在挑战南极过程中的悲壮覆灭,太空一日(杨利伟)再现了中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带上她的眼睛(刘佩慈)展现了人类对未来的大胆想象。从阅读部分的选文来说,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作了严格筛选,新吸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并以整体感悟、品味语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蕴、抓住要点、发表见解为阅读能力的实践环节,全面考虑、组织单元。综合性学习,第二、四、六单元有三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三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分别是:天下国家、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我的语文生活,它们都是结合该单元的主题设计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它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的,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又设计了若干层次的子课题,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将触角伸入历史、地理、生物、文化、科学等不同领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写作,则是每一单元的一个训练栏目,结合单元文章特色,详细讲解不同的写作方法,例如写人手法、抓住细节、选材技巧等等,重在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鼓励学生写出更多的佳作。本册名著导读介绍了老舍的骆驼祥子和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它们都与课堂阅读有着有机的联系,如:骆驼祥子与平凡人物单元,海底两万里与探险单元,作为课内阅读的一种延伸,它将因令学生走向一片更为辽阔的天地。课外古诗词背诵,选取了八首著名古诗词。主要由学生读读背背,增加文化积淀。汉语知识:了解实词。2、 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三、教学重难点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四、教学设想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五、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5、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6、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7、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8、加强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六、教学进度计划语文科教学进度表第一周开学寄语、动员(1)邓稼先(4)第二周说和做记闻一多的言行片段(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2)第三周孙权劝学(2)写作:写出人物精神第四周黄河颂(3)最后一课(4)第五周土地的誓言(2)木兰诗(3)第六周写作:学习抒情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第七周阿长与山海经(2)老王(2)台阶(3)卖油翁(2)第八周写作:抓住细节(3)复习(4)第九、十周段考复习、段考第十一周评讲试卷(自修)叶圣陶先生二三事(4)驿路梨花(3)第十二周最苦与最乐(2)短文两篇(3)第十三周写作:怎么选材,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3)第十四周紫藤萝瀑布(4)一棵小桃树(3)第十五周外国诗二首(2)古代诗歌五首(3)写作:文从笔顺(2)第十六周伟大的悲剧(4)太空一日(4)第十七周带上她的眼睛(2)河中石兽(2)第十八周写作:语言简明,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3)复习(4)第十九周复习、期考第一单元 瞻仰名家风采本单元安排的是以瞻仰名家风采为主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有鞠躬尽瘁的科学家邓稼先,有博学伟大的民主战士闻一多,有为人类奉献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鲁迅先生,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孙权劝学。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气质、品格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课时安排1.开学寄语、动员(1)2.邓稼先(2)3.说和做记闻一多的言行片段(2)4.回忆鲁迅先生(节选)(2)5.孙权劝学(2)6.写作:写出人物精神(2)1.邓稼先课题邓稼先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了解文中所引古诗文的大意。2.了解邓稼先、杨振宁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过程与方法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2.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3.理解邓稼先崇高的品格与超凡的能力。4.了解本文平淡朴实、感情真挚、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2.学习作者杨振宁,做一个对民族、对祖国、对朋友充满至情至爱的人。课前预习作者简介杨振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写作背景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这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文体知识传记 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宰割(zi) 元勋(xn) 氢弹(qn) 直肠癌(i)奠基(din) 妇孺皆知(r) 选聘(pn) 夐(xin)曛(xn) 铤(tn) 筹划(chu) 殷红(yn)挚友(zh) 彷徨(pn hun)辨清字形愧(ku)惭愧 摄(sh)摄影槐(hui)槐树 慑(sh)威慑魁(ku)魁梧 镊(ni)镊子理解词语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萦带:环绕。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妇孺皆知: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热泪满眶: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满了眼睛。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新课导入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明孕育出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和仁人志士。他们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自己的智慧和青春,甚至生命,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起来。这其中,有一位最杰出的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写的人物传记邓稼先,随作者一道去感受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和品格。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的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第五部分:写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邓稼先所表现出来的超凡的创造才能与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评邓稼先,总结全文。【感悟精彩句子】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前一句是说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具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后一句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2.“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了对邓稼先伟大人格的高度赞美。【分析主体形象】1.第段中,作者为什么称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作者称邓稼先是“奠基人”“开拓者”,充分赞扬了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的基础建设和发展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肯定了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领域的地位。2.奥本海默和邓稼先两个人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为什么把他俩对比着写?他们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此处的对比,不仅说明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对各自国家的贡献巨大,还说明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得出后文的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把握文章主旨】1.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的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 不宜铺开来写。2.试概括本文的主旨。本文将邓稼先这一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抓住了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结构独特,角度新颖。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小标题,通过“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与杰出贡献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不仅刻画人物性格,赞美人物精神,而且还去探寻其缘由,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2.选材精确,突出主题。邓稼先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但作者选择最能表现其精神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如,作者用“文革”时邓稼先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和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不要围攻这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无私、真诚感染了所有的人。【方法活用,片段作文】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来写自己的童年,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描写,只需写出几个小标题即可。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邓稼先是一篇不同凡响的文章。写的是大科学家,用的是大手笔,因此课也要上得大气。作者把邓稼先放在深广的传统文化背景中,放在中华民族近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放在世界的大舞台上,突出表现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品格,表达自己深挚的朋友之情与民族情感。因此,上课时就必然要把品析邓稼先的精神品格放在首位,把理解作者的大手笔与至情至义作为重点。让学生在自学、合作、探究中了解了两个大写的中国“人”,从而深受教益。方法指导:怎样分析小标题的形式及作用小标题常见的形式有:1.按照事物几方面的内在联系组织材料,分设标题(横式结构)。2.按照事物发展的阶段组织材料,分设标题(纵式结构)。小标题的作用有:1.使行文条理清楚。2.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3.让读者更快更准确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素材积累:邓稼先的爱国情怀“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遍布京城。当时,日本侵略者有个规定:凡是中国百姓从日本哨兵面前走过,都要向其行鞠躬礼。邓稼先当时13岁,虽然还不能完全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但他知道这是一种侮辱,于是,他宁愿绕道走,也不去向侵略者行礼,以免自己的人格受到玷污。这种对侵略者的痛恨,源自他有一个爱国的父亲。一天,父亲的一位老朋友夹着伪政府的公文包到邓家来拜访。没想到,平时一向很和气的父亲突然勃然大怒,很严厉地质问他:“你来干什么?这里不欢迎你这样的人。”朋友一下子明白了:邓先生是嫌自己给日本人办事。朋友羞愧难当,正想辩解什么,父亲一声怒吼:“你出去!”这件事给童年的邓稼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产生了最朴素的爱国意识。2.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题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2.了解臧克家与闻一多,了解写作背景。3.了解对比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感知文章的内容,领会闻一多的精神品格,体会文章的中心。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3.品味文章含蓄精炼,富于情感的语言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做一个大写的人。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现代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出版的诗集有淮上吟春风集欢呼集和长诗李大钊等。写作背景本文选自1980年2月12日人民日报。有改动。臧克家于20世纪30年代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两人书信往来甚密,相知甚深。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年2月又写了本篇叙事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荣事迹。读准字音典籍(j) 弥高(m) 锲而不舍(qi)衰微(shui) 目不窥园(ku) 兀兀穷年(w)沥尽心血(l) 群蚁排衙(y) 硕果(shu)校补(jio) 赫然(h) 心会神凝(nn)迥乎不同(jin) 迭起(di) 气冲斗牛(du)辨清字形籍(j)典籍 迥(jin)迥然藉(j)狼藉 炯(jin)炯炯有神理解词语弥高:更高。弥,更加。 衰微:(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沥尽心血:滴尽了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沥,滴。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衙,衙门。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 潜心贯注:精力集中,用心专而深。心会神凝: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迭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慷慨淋漓: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痛快淋漓。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泛指天空。高标:高耸物体的末端。文中指超群、出众。新课导入(教师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学生齐唱。)澳门回归之日,七子之歌传唱大江南北,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这首歌的歌词就是著名的爱国学者、诗人和勇敢的革命烈士闻一多先生创作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臧克家写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去深入了解闻一多的精神品格。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写了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是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再读课文,梳理结构】这篇课文的结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第一部分(17):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第二部分(820):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课文两部分之间,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感悟精彩句子】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一多过了十多年的“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引自闻一多的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探究写作技巧】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凌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些描写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2.闻一多先生后期的思想品格较前期发生了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前期,做了再说,做了不一定说;后期,说了就做。前后期所走的不同道路,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其一心谋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爱国思想,执着的态度,言行一致、敢作敢为的做人原则,是始终如一的。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各选取闻一多前后期具有典型性的三件事来写,并作繁简处理,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把握文章主旨】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本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结构严谨,衔接紧密。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表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的态度和原则;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表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言行一致。在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文章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中心突出。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于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他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于他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发表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繁多,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表现得淋漓尽致。3.夹叙夹议,前后照应。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段是第二部分的纲领,最后两段则是第三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文中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照应,也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的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请你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一篇作文的开头与结尾。开头:那天的那件事,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却使我终身难忘,因为它为我赢来了第一声喝彩。结尾:我永远无法忘记那第一声喝彩,因为它给我带来的远不止祝贺,还有重要道理:艰辛的付出,一定有丰盛的回报。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本教案设计有三点是较突出的。第一是朗读教学。朗读,作为一种有效的生动的教学方法,几乎贯穿始终。第二,问题的设计具有层次性与有序性,依据阅读的整体性原则,由整体感悟推进到具体深入的探究品味,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第三,问题设计与探究,具有开放性,为学生留足了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品、听、说以及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综合能力。方法指导:分析对比手法及其作用解答这类试题,一定要着眼于全文,抓住两个字:叙、析。“叙”就是先说一说文中的什么和什么进行了对比,怎样对比的;“析”就是把对比后的表达效果写出来。组织答案一般按照“此(怎样)+彼(怎样)对比+效果分析”的格式。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题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品味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2.了解本文作者萧红和文章主人公鲁迅先生。过程与方法1.体会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2.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以及“孺子牛”般的奉献精神。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萧红全集第二卷(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有改动。鲁迅先生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他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读准字音咳嗽(k sou) 调羹(tio n) 阖(h) 抹杀(m)揩(ki) 忧郁(yu y) 喘(chun) 腻(n)校对(jio) 悠然(yu)辨清字形喘(chun)喘气 揩(ki)揩油 踹(chui)踹倒 楷(ki)小楷 湍(tun) 湍急 谐(xi)和谐理解词语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眼睛不济:眼睛不顶用、不发挥作用。 揩:擦,抹。调羹:南方方言,普通话叫勺子或汤匙。校对: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忧郁:忧愁苦闷。 草率:轻率,不慎重,含贬义。悠然:安闲、闲适的样子。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深,很,十分。恶,厌恶。痛,痛恨。绝,极点。新课导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病去世。伟人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帮助和扶持,这位女作家就是萧红。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下面,让我们一起随作者去感受鲁迅的精神和品格吧!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读短文,谈谈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乐观爽朗,平易近人,幽默、博爱、倔强、关爱他人【感悟精彩句子】1.“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这样写鲁迅先生的笑声有何作用?动作描写,夸张的写法,豁达爽朗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2.“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透过这样的描写,你有何感受?我们分明能够感到作者在苦苦追忆一位精神之父,字里行间都是以一个女儿的口吻语气进行倾诉,其中的钦敬之情是不言而喻的。【把握文章主旨】试概括本文主旨。这篇回忆性散文,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领略到鲁迅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展现了先生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的崇高形象。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选材视角独特。鲁迅先生对萧红来说,既似亲长,又是导师,亦是知己。萧红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与仰慕,那种深厚的情感,深埋于文中。恰因为她独特的视角,她不是将鲁迅当作一个“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来歌颂,而是从日常生活里看似琐碎微不足道的细节里,层层叠绘出一个鲜活的鲁迅,看似信笔而行,散漫芜杂,细品却非常有味,也使得该文成为众多纪念鲁迅的文字中最出色、最感人的作品之一。2.平淡中蕴含深情。文中的许先生,即许广平女士,鲁迅夫人,因为萧红敬爱鲁迅和他的夫人,所以称他们分别为“周先生”“许先生”,亲切动人。而萧红对于先生的回忆,包饺子、校对海上述林、看电影、陪客人是发自内心的,是举重若轻的,是用自己的全部灵魂参与来写作的,这么多的细节真让我们动容不已。3.细节描写成功。神情、语言、动作、细节的描写,在萧红的笔下信手拈来,把一个伟大的人物回忆得有血有肉,可知可感,令人亲近。一代伟人一生中最后的光阴,永远定格在这样朴实优美的文字中。鲁迅先生的开朗、热诚,关心青年,关爱家人,矢志创作,珍惜时间,热爱生活,博爱苍生等伟大品质无不淋漓尽致地被萧红表现了出来。【方法活用,片段作文】学习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写你身边熟悉的人。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一篇描写大文学家鲁迅的文章。文中作者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伟人形象。而在上课时则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绝妙的描写手法,并能运用到日常习作中去。让学生充分感受鲁迅崇高的精神和人格,从而获得教益。方法指导:从叙事中领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分析记叙文中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有:(1)通过分析事件,来体察人物特点,理解文章主题;(2)通过分析环境、情景,来理解人物;(3)通过分析细节(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来体会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4)和文章主旨结合起来理解人物;(5)对比喻句、以物喻人手法的分析,有助于理解人物;(6)对比理解人物形象的又一个重要视角。4.孙权劝学课题孙权劝学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2.揣摩文中的对话描写在刻画人物和组材方面的作用。3.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课前预习作品简介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文章所叙故事发生于三国之初。孙权大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不久病死于江陵。鲁肃接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读准字音卿(qn) 邪(y) 涉猎(sh li)岂() 遂(su) 孰若(sh)重点实词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当涂,当道、当权。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时王侯的自称。邪,语气词,后写作“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事情。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及鲁肃过寻阳:经过。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吗”。)古今异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最高一级。)但当涉猎(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见往事耳(古义:指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一词多义见往事耳(动词,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卿今当涂掌事(动词,掌管)但当涉猎(动词,应当,应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拿)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连用,认为)就蒙乃始就学(动词,从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动词,完成)文言句式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应是“蒙以军中多务辞”) 省略句:肃遂拜蒙母(“拜”后面省略介词“于”)新课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认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于他没有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新课展开【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掌权管事了,不能不学习!2.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来推辞。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哪里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呀!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读书人分开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学生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2.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的?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3.全文共写了哪两个片断?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与蒙论议,结友而别。4.可用文中哪两个词语来概括鲁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揣摩人物语言】揣摩人物语言。分角色朗读课文,品读人物的感情。(1)孙权一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其对吕蒙的关心、厚望。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不可不学”一句语气应该加重一些,以表明学习的必要性。“蒙辞以军中多务。”他这样想:“我”学习没用,不学也照样能打仗等。总之,不愿学,借口推辞。(2)孙权二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邪”后叹号表示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实际上是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隐隐透露着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耳”,有降低事情难度、缩小事物范围的意味。意思是说:你误解了,没要求你那么高,只不过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历史罢了。“耳”后用了句号,语气变得委婉。孙权又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他鼓励吕蒙求学,循循善诱,言辞恳切,难怪吕蒙“乃始就学”。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他对吕蒙的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3)鲁肃叹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从这句话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小结:孙权的话是在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吕蒙、鲁肃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意味。【分析主体形象】试用自己的话分析孙权、吕蒙、鲁肃各自的性格特征。孙权平易近人,同时对部下严格要求,在劝吕蒙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吕蒙的殷切爱护,但同时也不失其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吕蒙虎虎有生气,胸怀坦荡,机敏精干,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到提高,颇有幽默感。鲁肃极像一位忠厚长者,对吕蒙的进步,他毫不掩饰地加以夸赞,又相当真诚,讲礼节,在认可吕蒙的好学之后,一定要“拜蒙母,结友”才告别。【把握文章主旨】1.孙权是怎样劝诫吕蒙学习的?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为他“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接着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2.本文想表达一个怎样的主旨?本文通过记叙孙权劝吕蒙学习和吕蒙经过学习取得巨大进步的故事,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以此劝勉人们要刻苦学习。3.本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示例:(1)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2)鲁肃善于用新眼光看待别人。(3)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4)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5)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4.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启示:一个人天资聪颖也离不开后天的学习,后天的教育能让人得到进步,我们应时时刻刻不忘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记事简洁,剪裁精当。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写吕蒙的答语和反应;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写二人一唱一和互相打趣的对话,略写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此外,人物的语言也非常简洁,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2.正面记言,侧面烘托。本文的对话言简义丰,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个人物说话时各自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章除正面描写人物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外,还通过鲁肃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请选择“老师”作为主要表现的人物,思考可以从哪些人物入手作为侧面烘托的手段。口述写作思路。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很适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份教案设计就很注重这一点。整个教案由“基础字词句知识积累整体感悟深层探究体验反思”一线贯穿。而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由学生当主体。教师只是巧妙地设计题目引导学生学习,学习任务几乎都是学生们自己完成的。比如,理解课文人物对话的妙处,尽管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但上课时仍以学生自主品赏为主,教师只是根据学生的发言给予点拨,引导学生揣摩、比较、朗读、体会,最后达到预期的目的。至于体验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