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3028953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殷红(yn)庇护(b)青睐(li)所向披靡(m)B酝酿(ning)模样(m)慰藉(ji)锲而不舍(q)C脊梁(j)黝黑(yu)炽热(zh) 惟妙惟肖(xio)D睿智(ru)阔绰(chu)和煦(x)苦心孤诣(y)2 . 选出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龙湾海滨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尤其在夏日格外美丽。_了海洋元素的文化主题广场_,草木葱茏,寓意扬帆起航的曲线造型景观和大海相映生辉。来此观海听涛,踏浪嬉戏,令人_。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使这里不仅成为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_成为葫芦岛市的一张靓丽名片。A聚集花团锦簇豁然开朗况且B聚集争妍斗艳心旷神怡况且C融入争妍斗艳豁然开朗而且D融入花团锦簇心旷神怡而且3 . “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 )交点是这个三角形的外心”,句子的主干是A三角形是外心B三条边垂直 C垂直平分线是三角形的外心D交点是外心4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位于太行山深处。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我们到此,真有点儿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感觉。B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C诵读经典对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性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D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起来,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冠冕堂皇的博物馆。5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净网2015年”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网络空间必将越来越干净。B开远凤凰山上迷人的格桑花,成为开远市民向往的旅游胜地。C有人建议,一旦遇到雾霾天气,可采取临时交通管制、错峰上下班、停工停课。D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磨练了意志,增长了见识。二、现代文阅读清名梁晓声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子诚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六七、八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八十三了。”“八十三还采茶?!”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或为儿子,或欲纳妾;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然知识化了的男人,比不上普通农民那么能耐得住山村的寂寞生活,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黄历倒背如流。“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但一般告诉,则不能算是“说春”。“说春人”之“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她的丈夫嗓子也好。还有另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秀。“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竟能说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R&P歌手”。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在他自己,是一种个人价值体现的满足。所谓与人乐乐,其乐无穷。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早已断了音讯。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后者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啊!”我一时失语。“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什么圣地。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反反复复,二字而已。不久前,予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我之羞愧,因亦如此(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6 . 徐阿婆为了维护自己的清名,做了哪些事情?请分别简要概括。7 . 文章第3段,作者着力描写清明时节茶树的景象,有什么作用?8 . 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徐阿婆“竭力挺直身板”,用什么用意?(2)“我之羞愧,因亦如此”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9 . 结合文章内容,试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10 . 如何理解文中的“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这句话?此句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揭开青蒿素的神秘面纱沈源峻朱蕊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名叫屠呦呦,令她获此殊荣的成果是青蒿素。青蒿素为人类健康做出过哪些贡献?这还得从人类与疟疾之间千百年的斗争说起。当人类以农为生、居有定所之后,一种令患者时而冷到发抖、时而发热高烧的疾病便开始在人群中蔓延。当时现代科学尚未问世,这种疾病被称为“疟疾”。古人还发现,疟疾常发于生活在沼泽或水田周边的人群中,而且越是炎热,发病的概率就越高。几千年来,人类深受其害却束手无策。“新发现”的美洲大陆不仅为“旧世界”带来了土豆和番茄,还带来了一种治疗疟疾的特效植物金鸡纳树。据记载,西方在1640年以前便引进了金鸡纳树,并以其树皮为原料,提取金鸡纳霜用于治疗疟疾。1820年,法国科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了有效单体奎宁。从那时起,人类开始在与疟疾的斗争中占据主动权。60年后,法国军医拉韦朗首次在患者的红细胞里发现了疟原虫,这也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致病性原生生物。之后,在一代又一代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人们终于确定了蚊子在疟疾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于是从20世纪初开始,蚊虫种群控制和奎宁的使用等措施,成功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后来,德国科学家合成出了氯喹。这种药物的生产无须依赖金鸡纳树,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好景不长,人类尚未吹响剿灭疟原虫的号角,能够抵抗氯喹的疟原虫便从东南亚和南美洲地区扩散到了世界各地。于是,1967年,一项代号为“523项目”的抗疟药物研究项目在中国正式启动了。大批新中国的科学家,或是走访全国的城镇乡村以寻找民间验方,或是投身到中医古籍的查阅工作中去。项目研究期间,屠呦呦尝试了多种提取青蒿素的方案,但囿于常用的水煎法,抗疟成分往往还没被提取出来就分解了,最终的提取物不但纯度不高,产率也很低。山重水复之时,中医古籍中的一段记载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在古法的启发下,屠呦呦带领研究团队,创造性地采用低温乙醚萃取法。经过191次尝试,终于成功地将具有极强抗疟活性的青蒿素提取了出来。经过后续实验,屠呦呦团队发现,提纯后的青蒿素在高温下是稳定的。正是因为屠呦呦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提出的创造性实验方案,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奖金颁发给了她。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抗疟治疗,已经成为联合国推荐的抗疟方法,并正不断造福众多疟疾患者。可以说,青蒿素的问世极大减轻了单一使用奎宁类药物造成的疟原虫抗药性,为人类进一步研究战胜疟疾的方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然而,随着青蒿素的广泛使用,医疗工作者发现一些疟原虫已对青蒿素产生抗性。疟疾能像天花一样,被人类彻底征服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选自科学画报2015年第11期)11 . 下列对于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从读者感兴趣的热门话题谈起,很自然地点题,并总领全文。B第段画线句中“第一种”不能删去,因为它准确地说明疟疾的致病性原生生物不止一种,但疟原虫是首先被发现的。C屠呦呦根据古法创造性地使用低温乙醚萃取法,经过191次尝试,终于提取出了在高温下能保持稳定的青蒿素。D本文以时间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千百年来人类为治疗疟疾不断努力和改进的情况。12 . 下列对于文章中关于疟疾的相关介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疟疾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是患者有时冷得发抖,有时发热高烧。B沼泽或水田周边的居民更容易患上疟疾,而且越是炎热,发病率越高。C药物奎宁问世前,人类一旦不幸患上疟疾,就只能被动地深受其害,甚至死亡。D20世纪初以来,控制蚊虫种群、使用奎宁和氯喹等措施,成功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13 . 结合全文,说说应当怎样理性地看待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抗疟治疗方法。 三、句子默写14 . 古诗文默写。(1)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2)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习总书记提出从严治党,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力度,意在所有的政府干部和工作人员做官为民的原则,正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_。”(欧阳修岳阳楼记)(4)路途多舛,际遇难料,如秉持乐观心性,则一切都是浮云。李白才学满腹而无处施展,却执着认定“_,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刘禹锡背井离乡仕途坎坷,却乐观坚信“沉舟侧畔千帆过,_”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杜甫独守茅庐贫困潦倒,仍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_”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天祥身陷囹圄且受生死利诱,竟慷慨长吟“_?_。”(过零丁洋)。乐观,是一种品性,更是一种精神。四、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阳城传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与弟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注释)闾里:乡里 缣:双丝的细绢15 . 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绝粮,遣奴求米绝:拒绝B远近慕其行慕:仰慕C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固:坚决D会里人郑俶欲葬亲会:适逢、碰巧16 .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奴 以 米 易 酒 醉 卧 于 路 城 怪 其 故 与 弟 迎 之17 . 阳城如何对待下人的?请用自己的话作简要概述。五、名著阅读阅读下面儒林外史选段,完成下列小题。周学道(周进,中进士后升广州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目的,衣冠齐楚的,蓝缕破烂的。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周学道看在心里,封门进去。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数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细看。”范进磕头下去了。那时天色尚早,并无童生交卷。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又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18 . 儒林外史作者是_,“儒林”是指_这一群体。19 . 你认为范进的文章如何?为什么?20 . 鲁迅评价这部小说为“秉持公心,指摘时弊”。你认为范进考到五十四岁才被考官同情中个了秀才的故事辛辣讽刺了什么?六、作文21 . 作文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内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人名、地名,否则扣分。题目:从到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二、现代文阅读1、2、三、句子默写1、四、课外阅读1、五、名著阅读1、六、作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