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练习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23514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后世各种思想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源头,此时儒家思想产生、发展,成为“显学”。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第3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含义: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围绕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争论、诘难、批驳的思想局面。2形成背景社会发生重大变革、重大转型(1)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兴起、发展。(2)政治:周王室衰微,战乱纷争,诸侯、士大夫崛起。(3)人才:“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私学兴起。3主要流派代表及思想(1)儒家代表主要思想孔子A.思想核心:“仁”和“礼”。 B.人际关系: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政治思想:“为政以德”;主张“克己复礼”(行为符合礼的要求)。D.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因材施教。孟子A.政治思想:提出“仁政”(核心)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B.伦理思想: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A.政治思想:施政礼法并施;提出“君舟民水”思想。B.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 C.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2)道家代表主要思想老子A.哲学思想:“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B.辩证法思想:事物的矛盾对立与转化。C.政治思想:倡导“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社会。庄子A.哲学思想: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B.价值观念:崇尚自然和精神自由。(3)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主要观点:法治;变法革新;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4)墨家创立者墨子主要观点:“兼爱”、“非攻”、“尚贤”、“节俭”。4意义(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孔子在不同场合下对“仁”有多种解读,如“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据此指出孔子思想中的“仁”的具体体现。提示:孔子强调为政以德,是“仁”在政治上的体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仁”在教育上的体现;主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仁”。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1)汉初的黄老“无为”思想无法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儒家学说的自我调整。2理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道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2)主要内容“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限制皇权),宣扬“君权神授”(神化皇权)。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3实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政治:儒学作为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体现在察举制上)。(2)教育: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4影响(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2)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质上相同吗?提示:相同。秦始皇为巩固专制统治而“焚书坑儒”,汉武帝也是为了加强大一统而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二者都是思想专制的表现。2汉书董仲舒传:“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汉书董仲舒传中“此”的含义是什么?为达到“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教化”措施?对儒家思想有何影响?提示:含义:统一思想有利于政治上的统一。措施:设立太学和地方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重用儒生做官。影响: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发展,使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2015四川卷)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故B项正确。答案:B2(2015课标全国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答案:C3(2015安徽卷)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答案:A4(2014江苏卷)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故B项正确。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不同于原始儒学的“民贵君轻”,A项错误;题中的话题没有涉及到仁爱思想,故C项错误;关于德治的主张题干信息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答案:B5(2014课标全国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秦汉时期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 A项错误;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 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故D项错误。答案:B6(2014课标全国卷)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与迁移运用能力。结合题意可知: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份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答案:D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