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相关读物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讲义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23297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相关读物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讲义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相关读物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讲义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相关读物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讲义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箧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庶人(sh)百乘(shn)弑君(sh)胠箧(q qi) 缄縢(jin tn)扃(ji ju) 罔罟()耒耨(nu) 掊击(pu) 斗斛(h)斧钺(yu) 擿玉(zh) 擢乱(zhu)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匮”同“柜”)(2)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乡”通“向”,先前,从前)(3)罔罟之所布(“罔”同“网”)(4)阖四竟之内(“竟”同“境”,疆界)(5)子胥靡(“靡”通“糜”)(6)擿玉毁珠(“擿”通“掷”,扔掉)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发(2)交(3)独(4)固(5)为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不远千里而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名词作动词,讲求义)(3)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4)曷尝不法圣人哉(名词作动词,效法)(5)而身处尧舜之安(形容词作名词,安稳的地位)(6)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7)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名词作状语,对外)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故尝试论之古义:曾经试图。今义:试着做,试一试。(2)所以立宗庙、社稷古义:用来今义:实在的情由;适宜的言行举止;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古义:不能通晓。今义: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够。(4)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古义:不能行窃。今义:能力、本事欠缺;不可以。(5)灭文章,散五采古义:文饰,文辞。今义:独立成篇的文字;事情里暗含的意思。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此世俗之所谓知也。(判断句)译文: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聪明做法。(2)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判断句)译文:那些所谓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来明示天下的。(3)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状语后置句)译文:因而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4)何以利吾国?(宾语前置句)译文:怎样使我的国家得利?(5)何适而无有道邪?(宾语前置句)译文: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准绳呢?(6)天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译文:天下是没有的。(7)不夺不餍。(省略句)译文:(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8)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被动句)译文:从前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剖心,苌弘被车裂,子胥被抛尸江中任其糜烂。常识速览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字子舆,或字子车、子居。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后受业于子思门下。曾游历齐、魏、滕、宋等国,一度为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见用,晚年居邹,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一书。孟子提出“仁政”“王道”学说,主张“保民”而“王天下”,反对武力兼并战争。肯定人性本善,重视环境、教育的影响。孟子的学说对宋儒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道家学派的继承和发展者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 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其主要作品为庄子。雄辩滔滔的儒家经典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等增强说服力,是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孟子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其特点有四: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磅礴,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三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围绕中心,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四是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理论弱点,然后找到突破口,发动反击。另外,孟子的语言恢宏博大,论辩能力极强,在自然流畅的话语中完成自己的论点陈述。总体上具有明快练达、酣畅淋漓、气势磅礴的风格特点,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汪洋恣肆的浪漫主义道家经典庄子庄子是庄周及其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被道教奉为南华经,属于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想象力极强,文笔变化多端,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具体特点如下: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讲述道理,其语言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把深奥的哲理形象化,具有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主义色彩;大胆借鉴神话传说,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展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文章汪洋恣肆,结构富于跳跃性,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活泼,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整体感知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着重阐述了孟子先“仁义”而后“利”的政治思想和策略。文中的孟子不是不讲“利”,他只是扩大了“利”的内涵,扩大了“利”的效用。他的治国之道,有着长远的打算,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只是权利的“利”。如果君主实行了这样的大利,将仁义用在治国、内政外交上,那么在互相征伐的战国时代,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这个施行“仁义”的国家,所谓的“利”自然随之而来了。文本层析一、阅读孟子见梁惠王一文,回答问题。1孟子对“利”有怎样的认识?他是怎样引导梁惠王弃“利”言“义”的?_【答案】在孟子看来,只顾追求“利”就会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培养,国君失国、大夫失家、臣子犯上作乱的问题都是因为“交征利”而引起的。于是,在这段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孟子高举“仁义”大旗,先否定了梁惠王的言“利”之辞,然后具体陈说“利”字当头的危害,再轻轻点出“仁义”的效用,最后重申梁惠王应该讲求“仁义”,而舍弃“利”。2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_【答案】在孟子看来,只追求利益,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培养,使行动失去合宜的准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此可见,利对人的诱惑是十分巨大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多指的是“权力”和“金钱”等,很多人获取了很多物质财富,但是精神空虚。对这样的人而言,孔子、孟子的话,无疑是一味“清醒剂”。孟子的“义利观”对于我们今天公民的道德规范建设,也很有借鉴意义。3孟子的文章雄辩滔滔,气势夺人,试从文章的章法、语言等方面谈谈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_【答案】其一,讲究章法。针对梁惠王对“利”的关心,孟子首先用“仁义”当头拦住;中间先指出举国上下只知道追求“利”会使国家有危险,再具体陈说危险何在,把君主求“利”的危害说足说透。所以,接下来的两个排比句虽然只是用否定句式轻轻点出“仁义”的好处,但很具有说服人的效果,一泻千里之势至此结住,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最后用和开头类似的话结束,起到首尾呼应、强化主旨的效果。其二,善于铺排。梁惠王只是问“何以利吾国”,孟子就由此向下逐级推衍,指出大夫、士人、庶人也只会关心什么对他们有利,排出三个大同而小异的并列短句;再概括性地点明一句“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之后,孟子大概觉得只这样说还不够清楚,也不足以震撼人心,就又用两个结构相同的复句具体说明“上下交征利”的可怕后果,两个复句在意思上也有递进的关系。短短的一段文字,主要由整饬的排比句式构成,排比句之间在意思上又紧密相连,读起来不容间歇,斩截痛快。二、阅读胠箧一文,回答问题。4文章从日常生活经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_【答案】首先,从日常生活经验写起,由浅入深,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庄子说的道理比较深奥,从身边事写起,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其次,由日常生活经验写起,引出惊人之论:生活中人们眼里的聪明作法,是为大盗积聚作准备。由小事来阐发大道理,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5庄子的学说是不是愚民?他所说的“圣知(即智)”与现代意义的“圣智”是否相同?_【答案】庄子的学说并不是愚民,而是庄子太爱民。他目睹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喊出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平之声。庄子所说的“圣知(即智)”和现代意义的“圣知(即智)”概念的内涵不同。庄子的“圣”指的是儒家学派推崇的周公、管仲这些“治世圣人”所用的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的仁义道德、圣治法度。“知(即智)”指的是无用于天下的奇巧淫技,是人们张扬的所谓长处,是瞽旷善听之耳,是离朱善视之目,是对儒家所维护的统治政治思想的批判,并不是要求社会倒退,百姓愚昧。6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_【答案】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的特色有:一、设喻形象巧妙。生活中人们为了防盗,往往会用绳子捆紧箱子,并加固箱子上的锁,这看似聪明的做法,一般人都觉得没有问题,可在作者看来,却正方便了盗贼偷盗,由此引出“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的结论。二、想象奇特,富有幽默趣味。跖对他的徒弟所说的“盗亦有道”一段话,多么一本正经,读起来又多么让人忍俊不禁!谁能想到身负大盗之名的跖居然能现身说法,大讲“仁义”?真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三、语言精警,锋芒毕露。最突出的如“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等。孟子见梁惠王胠箧课内素材胸怀天下,救万民于水火孟子永远是一位壮志满怀、热情激越、才华横溢、肩担天下的热血青年。他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出世;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孟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真心英雄。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孟子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并用一生的精力去努力实现。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虽然他的理想未能实现,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那思想的光芒千百年来依然闪亮。【应用角度】 “心忧天下”“矢志不渝”“积极入世”等。热点素材屠呦呦:春草鹿呦呦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1971年,在失败了百余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媒评文摘】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颁奖词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曷尝不法圣人哉曷尝:何尝B为之权衡以称之 权:秤锤C则是重利盗跖也 重:重视D削曾、史之行 削:减除【解析】C项,重:增益。【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盗亦有道乎B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 是乃圣人之过也C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D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殚残天下之圣法【解析】B项,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肯定和判断语气。A项,助词,表疑问语气;C项,助词,表陈述语气;D项,助词,的。【答案】B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远千里而来A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B曷尝不法圣人哉C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D苟为后义而先利【解析】D项与例句均为意动用法。A项,为使动用法;B项,名词作动词;C项,名词作状语。【答案】D4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天下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A王何必曰“利”B此世俗之所谓知也C何以知其然邪 D故跖之徒问于跖曰【解析】C项与例句均为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的前置句。A项,一般疑问句;B项,判断句;D项,状语后置句。【答案】C5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B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C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D灭文章,散五采【解析】A项,句中的“世俗”指“世俗之人,一般人”,与现代汉语意思接近。B项,“不行”在句中意思是“不能行窃”;今义为“不可以”“不中用”等。C项,“家”在句中指“执政大夫的封邑”;今义为“家庭,人家”。D项,“文章”在句中意思是“文辞,文饰”;今义多指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答案】A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滑稽好语笑,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石季龙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问其当世事者,皆随问而对。好为譬喻,状如戏调;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当时鲜能晓之,事过皆验。坚将南征,遣使者问之。嘉曰:“金刚火强。”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弛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使者还告,坚不悟,复遣问之,曰:“吾世祚云何?”嘉曰:“未央。”咸以为吉。明年癸未,败于淮南,所谓未年而有殃也。人候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衣服在架,履杖犹存,或欲取其衣者,终不及,企而取之,衣架逾高,而屋亦不大,履杖诸物亦如之。姚苌之入长安,礼嘉如苻坚故事,逼以自随,每事谘之。苌既与苻登相持,问嘉曰:“吾得杀苻登定天下不?”嘉曰:“略得之。”苌怒曰:“得当云得,何略之有!”遂斩之。先此,释道安谓嘉曰:“世故方殷,可以行矣。”嘉答曰:“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俄而道安亡,至是而嘉戮死,所谓“负债”者也。苻登闻嘉死,设坛哭之,赠太师,谥曰文。及苌死,苌子兴字子略方杀登,“略得”之谓也。嘉之死日,人有陇上见之。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又著拾遗录十卷,其记事多诡怪,今行于世。(选自晋书,有删改)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B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C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D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解析】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从最容易断句的地方入手。“正衣冠”是一个动宾短语,即“端正衣帽”,中间不能断开,故可排除D项。C项的“马正衣冠”显然不符合常理,故可排除。再比较A、B两项,“数百步而策马”解释不通,“而归下马”也不合理,据此可排除B项。确定答案后,再仔细品读所选答案,进行验证,可知A项断句通顺。【答案】A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谷,指五种谷物,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指稻、稷、麦、豆、麻;也泛指谷物。B服气,道家的修养之术,指呼吸吐纳锻炼,以呼吸为主。C谶,指预决吉凶的隐语、图记,也特指不祥的预兆,如成语“一语成谶”。D拾遗录,志怪小说集,主要内容是杂录和志怪,内容多荒诞不经。【解析】谶可指预言、预兆,并不特指不祥的预兆。【答案】C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嘉是个奇人。他其貌不扬而又幽默内秀,孤立于世而又精通世事,料事如神而又不明说事情结局,还曾创作过志怪小说。B王嘉是个隐士。他先隐居于东阳谷,后隐居在终南山,又迁到了倒兽山,或凿崖穴居,或结庵庐而止,每次都有弟子跟从学习。C王嘉能预测人事。苻坚南征之前,两次派使者向王嘉询问吉凶,王嘉用语言和行动告诉了使者,可是使者和苻坚都没能明白他的真意。D王嘉因言获罪。姚苌进入长安后与苻登争权,遇事就向王嘉征询意见,但最后因王嘉所言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心生恼怒杀了王嘉。【解析】文中并未交代王嘉“迁于倒兽山”时有没有弟子追随。【答案】B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译文:_ (2)人候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译文:_【答案】(1)苻坚多次征召,他一直没有应征,公侯以下的人全都亲自去拜会他,喜欢和崇尚他的人无不以他为师,尊崇他。(2)拜候他的人心诚,他就接见,心不诚他就隐藏起来不见。【参考译文】王嘉字子年,是陇西安阳人。不注重举止,形貌丑陋,从外表看像是无用之辈,而内心聪敏明慧。滑稽且喜好谈笑,不吃五谷,不穿艳丽的衣服,追求清净虚无,练习吐纳养身,不与世人交游。隐居在东阳谷,在悬崖上凿洞穴居住,跟随他学习的弟子有数百名,也全部在洞穴中居住。石季龙末年,王嘉离开他的众弟子,只身来到长安,在终南山隐居,居住在自己盖的草屋之中。他的门人听说了,又随之而来,他就又迁入倒兽山中。苻坚多次征召,他一直没有应征,公侯以下的人全都亲自去拜会他,喜欢和崇尚他的人无不以他为师,尊崇他。人们向他询问当世之事,他都随口而答。他很喜欢运用比喻,情状如同在开玩笑;说到还没发生的事,言辞隐晦,当时很少有人能明白,但事后都一一应验。苻坚将要南征,派使者向他询问吉凶。王嘉说:“金刚火强。”说完便跨上使者的马,端正衣帽,慢慢向东走出数百步,然后策马飞驰返回,脱掉衣裳,丢掉鞋帽回来,下马之后盘坐在床上,一言不发。使者回来后据实相告,苻坚不能理解,又派人前去问他,说:“我们的国运如何?”王嘉说:“未央。”大家都以为是吉兆。第二年是癸未年,苻坚在淮南被打败,这就是王嘉所说的未年有灾殃。拜候他的人心诚,他就接见,心不诚他就隐藏起来不见。只见他的衣裳挂在衣架上,鞋子手杖仍在原处,有人想取他的衣裳,却始终够不着,踮起脚跟去取,衣架就会变得更高,但房屋却没有变大,鞋子手杖各物也是如此。 姚苌进入长安以后,像先前苻坚对待王嘉一样礼待王嘉,逼着王嘉跟随他,每件事情都要向他征询。姚苌已经与苻登争权,问王嘉说:“我能杀掉苻登平定天下吗?”王嘉说:“略得之。”姚苌恼怒地说:“能就说能,哪里有什么略呢!”于是就杀了王嘉。这之前,释道安对王嘉说:“世事变故正多,可以走了。”王嘉回答说:“你先走吧,我欠的债还未还清,还不能离去。”不久,释道安就逃走了,到这时王嘉被杀,这就是前面所说的“负债”。苻登听说王嘉的死讯后,设坛哭祭,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文。姚苌死后,他的儿子姚兴字子略杀了苻登,这便是王嘉所说的“略得”。王嘉死的那一天,有人在陇上看见过他。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中的事情过后都应验了,历时几代还在流传。又著有拾遗录十卷,所记载的事迹大多荒诞奇怪,现在还流传于世。10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_【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中的重组句子。改变句子原来的结构,重新确定主语、谓语和宾语,但并不改变原意,是该类型题目考查的特点。【答案】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它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11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_【解析】这道题首先要抓住寓言中的主要信息:庄周化蝶后感到不自在,蝴蝶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再组织语言作答。【答案】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12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尽管如此,孟子却无法转移当时的社会风气。到了战国时期,就不太符合社会实际了。孟子对这几家是深恶痛绝的。孟子继承了孔门这一派的学术。当时最合时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_【解析】整个语段以孟子为陈述的中心,所以把排在开头,根据中“最合时宜的,是”可知其与形成对比,中“这几家”具有指代性,据此可确定的顺序,是总结性的句子,排在结尾。【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