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_研究生课程_自然辩证法_复习提纲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3022426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3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济大学_研究生课程_自然辩证法_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同济大学_研究生课程_自然辩证法_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同济大学_研究生课程_自然辩证法_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9 自然辩证法导论复习提纲导言部分1、 自然辩证法的中心线索、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是什么?2、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3、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自然观部分1、 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科学基础和局限性。2、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作用。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基本观点是什么?4、 系统及其基本范畴。要素与结构、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5、 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6、 了解宇宙起源假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思想。7、 自然系统演化的规律性有哪些表现?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起什么作用?8、 如何理解熵的概念?9、 物质系统进化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开放系统是系统进化的前提?10、 什么是涨落?涨落与系统演化有什么关系?11、 什么是混沌及其基本特征。12、 自然系统演化循环的普遍性和多样性。13、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4、 什么是人工自然?人工自然及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系统有什么影响?15、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16、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核心思想及基本内容是什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途径。科技方法论部分1、 科学技术方法的含义和特点。2、 怎样理解科学问题?它在科研中的作用是什么?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3、 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的区别与联系。4、 什么是科学观察?科学观察应遵循什么原则?科学仪器的引入对观察方法的发展有什么意义?5、 科学实验及其作用是什么?模拟实验的特点及类型。6、 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理论”,它与观察客观性的关系。7、 什么是科学发现的机遇?怎样才能抓住机遇?8、 科学假说的特点、作用以及提出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9、 为什么说逻辑分析和证明是实践检验假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证实与证伪在科研中的作用和关系。10、 发明的含义,发明的判定标准和专利。技术活动的基本程序。11、 分析与综合、归纳法与演绎法、类比等逻辑方法的客观基础、作用及局限性。12、 理想实验及其作用和特点。13、 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特点和作用。灵感与机遇有什么关系。14、 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的关系。科技观部分1、 科学和技术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对科学分界有哪些不同的观点?2、 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属性是什么?3、 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是什么?为什么必须坚持科学精神?4、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其在科研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和规律。5、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为什么说社会生产是科技发展的基础。6、 社会科技能力的含义、组成要素及其作用。7、 什么是科技体制,科技体制有哪些类型?科技能力和科技体制的辩证关系。8、 熊比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技术创新的涵义及一般过程是什么?9、 什么是自主创新、创新型国家?技术创新与经济全球化。10、 科学技术有哪些社会功能、特点及其表现?为什么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11、 如何看待科技的负面效应?有哪些不同的观点?12、 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技术不能决定社会的一切?13、 两种文化的争论有什么意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关系?09自然辩证法导论复习提纲【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中心线索、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是什么?P1-P3 中心线索: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研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科技技术方法论(方法论)、科学技术观(价值观) 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方面,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方法的一般规律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决定了它是介于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哲学的二级学科。2、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P13-P1820世纪以来,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基础大大拓宽,对现代西方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自然辩证法将自然观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将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考察。现代科学革命时期,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和观点启发了科学家和哲学家对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学学与技术文化学等学科的新的认识,形成西方科学技术哲学这一研究领域。自然辩证法内在地蕴涵着社会进步的文化理念,它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历史意识,有助于我们以积极的姿态与科学的精神对待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做到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是什么?P18-P191)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掌握科学方法论。2)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3)可以提高科学工作者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方法意识。4)帮助我们扩大知识面,增强科技意识,树立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精神,有助于提高观察、分析社会问题和辨别伪科学的能力。5)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哲学素养,还可以向哲学输送营养,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贡献。【自然观】1、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科学基础和局限性。 一、古代朴素自然观 P29-P31特点:直观性、思辨性和笼统性。古代自然哲学以研究本体论为主,探讨世界本原。人们以信念和直观代替了深入的探索,依靠经验和直观认识自然界,具有朴素唯物主义。也不满足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图寻求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规律性以及世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性,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研究方法以简单的观察法和演绎法为主,没有形成独立科学方法论。总体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成为以后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但也包含一些唯心主义的思想,为以后哲学的分裂埋下了种子。 科学基础:粗陋的观察和思辨的猜测。局限性:那时人们不能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缺乏具体实证,只是凭直觉对事物进行思辨抽象。由于生产力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只能从整体上笼统地考察事物,对于自然界各个具体领域的细节是不清楚的。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P37-P42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第一,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机械的还原论将事物割裂开来,缺乏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机械的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第二,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大多数科学家不仅否认自然界的运动演化和发展,而且不能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宇宙运动的动力。一方面,当时宗教仍然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当时的自然科学水平还无法认识和回答自然界存在和变化的终极原因。 科学基础: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开始重视实验;牛顿的力学体系占主导;绝对时空观等。 局限性:近代科学力图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去解释自然现象,描绘自然图景,形成了以力学科学为背景的自然观。牛顿为整个近代自然科学提供了坚固的理论基础,使机械唯物论的自然观取得了统治地位,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的一面。科学还远远没有揭示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内在复杂的规律,科学需要进一步的发展。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作用。P37-P42历史必然性:1)近代科学力图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去解释自然现象,描绘自然图景,形成了以力学科学为背景的自然观。2)牛顿为整个近代自然科学提供了坚固的理论基础,使机械唯物论的自然观取得了统治地位。历史作用:1)不仅摆脱了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束缚,也克服了旧的自然科学的缺陷,使自然科学在16、17世纪获得了较大的进步。2)形成了以观察实验方法、数学分析方法、归纳演绎方法为主的近代科学方法论,从而取代了古代以直观和思辨为主的自然哲学。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基本观点是什么?P42-P47;P50自然科学基础:天文学(星云假说)、地质学(渐变论)、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电磁理论)、化学(原子论、元素周期律)、生物学(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从运用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收集积累材料阶段,进入到对所获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说明的阶段。基本观点: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本原性,认为自然界存在客观辩证法。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从天体到生命都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结果。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具有系统性、整体性。非生命运动和生命运动等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的能力不会消失,物质不灭、运动不灭,自然界是无限流动和循环发展的辩证发展过程。再次,马克思主义不仅强调了客观辩证法的存在,而且也论述了“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关注人的主体性因素在自然观中的地位,阐述了“人类学的自然界”,把自然界、人类和社会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统一的客观规律。4、系统及其基本范畴。要素与结构、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系统的定义 P74系统是指存在于一定环境中,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有特定属性的要素(部分),以一定结构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基本范畴 P76系统包括系统的要素、系统的结构、系统的环境和系统的功能等几个基本范畴。要素与结构的相互关系 P76所谓要素,指的是构成系统的组分或组元。所谓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系统要素和系统整体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的总和,是构成系统诸要素的关系、秩序和结构。任何系统都是要素和结构的统一体。要素是结构的基础和物质承担者,系统的结构是系统内部要素的秩序。一个自然系统的性质和功能首先依赖它的要素,但结构对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结构对于系统功能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 P77所谓系统的功能,指的是系统作为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特定作用、行为、能力和功效。系统的功能是结构的表现,是系统整体的效应,体现了系统对外部作用过程的秩序,即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变换关系。结构相对稳定,功能则易于变化。结构蕴藏于内,功能表现于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结构是功能的基础。系统的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要素和结构的变化引起功能的变化。另一方面,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功能对结构有反作用。系统的功能取决于组成系统的要素和结构,而结构是否合理则通过系统的功能表现出来。功能的发挥有时会损耗结构,一定条件下功能的优化和进化又会“改进”结构。从一定意义上看,结构对功能有决定作用,但结构与功能是非单值的、或然的决定关系。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P78所谓系统环境,是指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不属于该系统的所有事物总和。系统只有在一定环境中才能维持其存在,系统的功能作用必须通过与环境的作用才能表现出来,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一方面系统对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有输出,系统的整体功能对环境具有适应和改造的双重效应。另一方面环境对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有输入,环境也制约功能发挥的状态和水平,环境的变化促使系统功能的调整和变革。环境对系统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环境提供系统赖以生存的条件;其次,环境对系统进行选择和控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一切自然系统的发展法则。由于外部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发生变化。5、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P80-P91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自组织性是所有系统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论的基本思想,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而且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一、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具有不可还原的整体性质,即作为物质系统的整体出现了它的组成要素(部分)所没有的性质,或者失去了组成部分所具有的性质。整体性又称新质突现,即系统出现新的性质、新的功能、新的规律的突变。从质的角度看,整体性是包括物质系统在内的一切系统最根本的性质,主要反映了系统整体与要素部分之间质的相互关系。从量的角度来看,物质系统的整体同时具有两种关系,“加和性关系”和“非加和性关系”。加和性关系和非加和性关系实际上表示的是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耦合关系。二、系统的动态性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稳定与涨落、动态与定态的辩证统一。稳定性是系统存在的根本条件,而动态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系统的稳态性是指物质在一定环境的条件下能够保持某种状态的常态,系统的动态性指任何系统都处在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不断变化之中,系统状态是时间的函数。系统的稳定态与动态性是相对的,因条件和范围的变化而变化。系统的稳态性的大小与系统对涨落的承受力相联系,涨落的限度与临界点的域值有关。系统的稳态和动态是辨证的统一,它们的矛盾关系到系统的存在和演化。三、系统的层次性层次性是自然系统的基本属性。所谓层次,是指事物和系统的等级性。层次结构不是系统内部结构的简单分层,而是纵向等级性与横向多元性的辩证统一、构成性关系与相干性辩证统一、间断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上下因果链)物质层次是自然界进化发展过程中的环节,自然界存在着复杂多样的层次结构,物质系统的层次性反映了系统内部的有序联系。四、系统的自组织性自组织性是指系统进行的自我组织,系统在无外来指令或外来干预的情况下自发形成的一种宏观有序现象。物质系统的自组织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自然系统都有可能从无序向有序的变化。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层次等级或横向联系,都是系统自组织的表现。6、了解宇宙起源假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思想。 P59-64;P69-727、自然系统演化的规律性有哪些表现?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起什么作用?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特点 P97-P1081)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自然界事物运动普遍具有不可逆性,即物质形态和物质运动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不可倒退、不可重演的。不可逆性是自然界事物的基本属性。2)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有序和无序的差异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任何系统都是不同程度的有序与无序的辩证统一。有序和无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自然物质系统的演化,是不断打破稳态、建立新的稳态的过程,是有序与无序之间的转化过程,是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过程,是系统从一种结构到另一种结构的自组织演化过程。3)对称和对称破缺的辩证统一对称和对称破缺与自然系统演化的无序和有序相联系。自然界的演化就是一个不断从对称向对称破缺发展的过程。物质层次的出现,物质多样性的出现,物质规律的多样性,事物的独特性,都是系统对称破缺的表现。破缺越多,事物的有序性就越大。非平衡才能导致对称破缺,所以非平衡是有序之源。4)进化和退化的辩证统一进化和退化是标志系统演化趋势的范畴。进化和退化是辩证的统一。首先,进化和退化相包含。以进化为主的过程内在地包含着退化,而退化为主的过程也包含某某种进化。其次,进化和退化同生共存。即系统的进化往往是以环境某些方面的退化为代价的,它们是同步发生的。再次,进化与退化的区别也是相对的,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宏观无序的系统在微观上仍然可能是有序的。进化和退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不同状态。自然系统演化的规律性的表现 P97-P125不可逆性、方向性和循环性。不可逆性:一个物质系统发生某种状态变化之后,如果该系统不能与环境同时恢复到原来状态,则变化过程不可逆。方向性:不可逆过程的双重作用,导致物质系统演化的两种不同方向和趋势:进化和退化。有序和无序作为自然系统进化和退化的量度指标。循环性:周而复始的变化。不可逆性在演化中起的作用 P100-P101实践证明,自然界中的一切自发过程都具有不可逆性,即它不具有时间反演对称性。不可逆性对事物的作用和影响常常是不同的。不可逆过程如果发生在近平衡态附近,那么,它的作用会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促使物质系统由有序变为无序;不可逆过程如果发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平衡区,再加上其他条件,就会有重要的建设作用。8、如何理解熵的概念?P102-P104在热力学中,熵是系统的状态函数,是描述系统无序度的概念。其物理表达式如下:或式中:S为熵;Q为容量;T为绝对温度。即一个系统的熵等于系统在一定过程中所吸收(或耗散)的热量除以它的绝对温度。只要有热量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系统的熵就会增加,这是一个自发的不可逆过程。熵是能量转化为无效部分的度量,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在自发的不可逆过程中,系统内部的总熵变总是大于零。对于孤立系统而言,其不可逆过程使系统趋于热力学平衡态,它遵守热力学第二定律。而熵的增加与系统混乱程度的增加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系统内部的熵增加,则系统内部的混乱度增加,系统无序度增加。反之亦然。在现代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熵可以用来表示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粒子无序度的量度。根据概率理论,熵表示物质状态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的程度,即系统状态概率的度量。在信息论中,熵可用作某事件不确定度的量度。9、物质系统进化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开放系统是系统进化的前提?物质系统进化的条件 P108-P113一、开放系统是系统进化的基本前提开放和远离平衡态是系统进化的必要条件。系统演化的熵变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这里dS是系统内发生各种作业所引起的总熵的改变。diS(熵增)是系统内部不可逆过程产生的熵变。系统内部的熵总是大于或等于零,即diS 0。deS(熵流)是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引起的熵变,其值可正可负。系统的演化是熵增和熵减两个矛盾对立统一的结果。在开放系统中,若dS 0,整个系统的熵的减少,系统才可能从原有的混沌状态向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转化。系统在开放的条件下,获得足够大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可以给系统带来负熵流,使系统从无序演化为有序;通过内外因作用和自组织,才有可能进化。开放系统在环境作用下,系统原来的稳态会因为涨落而改变,系统才有可能形成自组织的有序结构。开放系统是系统自组织的前提和先决条件。二、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根据开放系统的和外界环境只是提供了系统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的可能性,系统的有序状态的形成或维持,则要靠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和层次间的相互作用,即非线性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内因,是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根据。系统内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具有两个重要特征:相干性,即各要素相互关联,而且可以长程关联,使系统出现整体上的协同效应。非均匀性,即非线性作用会导致时间、空间、功能的对称破缺,使系统从无序转化为有序。由非线性导致的相干作用、分支和临界的突变,是系统出现新质的内在原因。三、涨落是系统演化的诱因所谓涨落,是指系统中的某些变量或行为相对于宏观均值的偏离。涨落的作用与系统所处的状态有关。当宏观系统处于热力学平衡态或近平衡态时,小的涨落会被衰减,即使大的涨落也会被耗散掉,系统回到平均值附近。但系统状态处于临界点附近时,微小的涨落会通过系统内部的相干耦合而放大成为“巨涨落”,系统就会失稳,系统将出现从无稳定态跃迁到新的稳定态的新质突变。涨落是随机的、偶然的、杂乱无章的。一方面,涨落可以由系统内部要素变化引起的,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的相干作用造成了系统整体的涨落。另一方面,涨落也可以是由于系统的随机变化引起的,环境的不停变化使系统出现随机涨落。随机涨落是任何自然系统中所不可避免的,并会导致系统出现新型行为。涨落体现了系统演化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涨落既是对处在稳态系统的破坏,又是维持系统在新的稳态的动力。通过涨落,系统就经历了一个“稳定失稳新的稳定”的演化过程。没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体的物质形态就会失去自由的实质,没有涨落,就没有系统自身的演化和新事物、新结构层次的产生。稳定并不是不变,系统作为一个过程的集合体,其中的各个层次一直处于生成和消亡的变化之中。开放系统是系统进化的前提 P108-P110见前。10、什么是涨落?涨落与系统演化有什么关系?P111;P111-P113 见前。11、什么是混沌及其基本特征。P113-P118现代混沌理论中,混沌并不是纯粹的无序,而是泛指在决定论方程体系中出现的貌似无规则的、类随机的运动,即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导致的非平衡无序状态。一般来说,混沌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对于具有内在随机性的系统,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二、“奇异吸引子”混沌并不意味着绝对无序,而是有序的“前兆和伙伴”,混沌与有序同在。混沌是包含于无序中的有序模式,它随机出现但却包含着有序的隐藏结构和模式。在混沌现象中会出现奇异吸引子现象。奇异吸引子是指在相空间内,系统被吸引并最终固定于某一状态的形态,一切靠近动力系统连续长期行为轨道的运动都趋向它。三、分形分形是混沌通过数学计算的表达。分形是具有非均匀分布和自相似层次结构的客体。分形具有无标度的自相似性,自相似性揭示了局部与整体的对称。12、自然系统演化循环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自然系统演化循环的普遍性 P121-P122循环是指周而复始的周期性变化。自然界物质形态和物质运动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循环运动。它是自然界物质运动在发展变化中出现的前进性、阶段性、曲折性和复归性的表现,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普遍形式之一。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循环的现象。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周期性,是自然界循环演进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自然系统演化循环的多样性 P121-P123首先,循环在质上的多样性。在自然界中,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内部的矛盾运动和运动规律不同,因而它们的循环在质上各不相同。其次,循环阶段和周期长短的多样性。循环阶段的多样性造成了循环周期的差异性,它们是事物内部与外部事物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结果。再次,循环所需的特定条件的多样性。由于事物本身质的差异性和循环的多样性,使得它们的循环条件是不同的。循环是物质系统在整体上得以发展的前提,循环也是物质系统得以相对稳定的条件。循环既体现了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也体现了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多变性和发展性。13、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128-P134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就产生了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即“对象性”关系。一、主体和客体的分化主体和客体的分化是人与自然界分化的结果,人对物质世界的把握就是在实践中主体与客体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是同主体活动有功能联系的具体指向的东西,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主体和客体是对象性关系,主客体关系是在实践中生产的,它们有自身特定的规定性。另一方面,主体和客体不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二、实践是人和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实践是人类(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人和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首先,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实践。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成为自然界制约的对象。同时,人通过实践又把自然界当作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构成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其次,人通过实践才逐渐了解了自然的现象、性质、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作用于自然,自然也作用于人类,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再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三、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关系人和自然是实践基础上的对象性关系,体现了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两者不可割裂,不可偏废。首先,人具有受动性,即主体的人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人类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各种资源和生存环境才能生存。人与自然的分化并不意味着人可以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肉体的机能和属性必然受自然法则的支配。其次,人具有能动性,即主体对自然客体有能动作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人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主体的存在,人的活动是自觉的和有目的的活动。14、什么是人工自然?人工自然及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系统有什么影响?人工自然 P135人工自然指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它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控制、加工、改造创建的属人的自然。人工自然及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 P139-P141从主体的价值角度看,人类实践活动一般会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积极的后果,如荒原变良田等,人工自然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另一种是消极的结果,如乱砍滥伐等、温室效应等,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许多环境系统都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方向迅速恶化,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是一个动态的自组织系统,是在结构和功能上统一有序的超循环系统,内部存在着复杂的反馈机制。人工自然的出现改变了纯“自然平衡”的现状,成为引发自然系统涨落不可忽视的力量。人类手中所能掌握和控制的自然力量,已经对整个生物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然界在提供人类生存的各种条件的同时,常常表现出人类无法控制的现象和力量,出现各种灾难。一方面是自然界自发地、按照自身固有规律运动和发展,并对人类产生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干扰自然界而导致的灾难性的后果。人工自然的每一步扩大,都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扩大,同时也意味着向自然索取的领域和力度的扩大。现代科技对自然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自然界的自我再生能力,甚至濒临自然界自我再生的极限。15、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P142-P145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问题。生态和环境污染问题。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P145-P147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包含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思想。马克思将自然人社会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系统,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去把握自然环境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将自然、人、社会割裂开来的弊端。他主张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树立人与自然休戚相关、生死相依的生态意识,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其根源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不协调。要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必须先解决人与人的矛盾。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道德意义正是根源于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一体化,根源于人类的根本利益关系。16、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核心思想及基本内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途径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核心思想及基本内容 P148-P150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含“满足需要”和“限制危害”两个重要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的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是:1)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困当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首要条件。2)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发展,认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人们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3)可持续发展强调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的机会。4)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多利用,少排放。5)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途径 P150-P151首先,必须确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自然观和科学的发展观,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认识前提。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它的具体表现。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自然观。其次,通过发展和依靠科学技术的途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全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相关,与人工自然扩展过程中导致环境破坏、生态失调相关。另一方面,科技也有调节和改善环境的作用。再次,通过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建立完善的社会制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条件。社会和谐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真正实现只能伴之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改变才有可能。.【科技技术方法论】1、科学技术方法的含义和特点。P161-P165科学技术方法的含义 P162狭义的科学方法仅指自然科学方法论即研究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方法。广义的科学方法即研究一切科学的最普遍的方法,是研究主体和客观对象发生关系并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主要手段。科学技术方法的特点 P163-P165一般来说,构成科技方法的基本因素有以下四个特点:首先,从目的性和对象性上看,方法都要服从和服务于一定的目的,包括目标、任务、要求、需要、意向等方面。没有目的性,就无所谓方法。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的需要、利益、意愿和目的不断变化发展也导致方法的不断进步。其次,从合规律性和可操作性上看,科技方法也必须符合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违背科技原理的方法不可能是真正的科技方法。可操作性和有规律性是科技方法的一个重要标志。一方面,任何被证实的理论、原理和观点,一旦可以操作,就转为了方法;另一方面,人们探求、试验和创造方法的过程,也是逐步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再次,在工具性上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在施用中要凭借一定的工具,作为其精神的与物质的手段。精神性的工具是规律性的内化,物质性的工具是规律性的外化或物化。最后,方法的应用都是具体的。不存在抽象的方法和方法的抽象应用,方法都是与主体和对象相对应的。2、怎样理解科学问题?它在科研中的作用是什么?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科学问题 P176-P178所谓科学问题,是指科学主体在一定的科学背景知识下提出的关于科学实践和科学认识中遇到的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具体可表现为现实与目标、客观与主观、已知与未知等一系列科学研究中的矛盾。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的区别在于科学问题是正确问题、真实问题、待解问题的合取,非科学问题是虚假问题、无知问题和错误问题的析取。科学问题在科研中的作用 P184-P188一、科学发现从问题开始这是由科学发现和科学问题各自的特点决定的。能成为科学发现起点的东西,必须是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又是能推动科学研究作为目标去解决或寻找的东西。科学发现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展开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二、问题引导科学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问题不但是科学发现的起点,而且正是问题推动着科学研究,把研究工作引向更加广泛的领域。在科研过程中,问题引导着发现,而新的发现又会激发出新的问题,提供新的探索前景。问题和发现的相互引发机制是导致科学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重要原因。三、问题起着评价理论的作用一个理论能够解决问题无疑是一个理论成功的标志,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一个理论的优劣,不但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矛盾,而且正体现了实践标准的内核和精髓。一个准确反映事物普遍规律的理论必然是能够解决大量实际问题的力量,而决不是解决实际问题时碌碌无为、软弱无能,甚至是脱离实践、与实践无关的理论。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P191-P196一、需要性原则需要性原则是指选择的课题应当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技本身发展的需要。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实践的需要。二、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的课题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方面的根据,应该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中进行具体分析,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科学性原则要求我们所选择的课题首先必须是待解问题、真实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三、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是指选择的课题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没有创造性就没有科研的价值。四、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选择课题时应该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应该根据实际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确定课题。客观条件包括技术、资料、仪器、设备、资金等。3、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的区别与联系。科学事实(F3)与客观事实(F0)、经验事实(F1、F2)的概念 P197-P200科学事实是科学实践的结果,是指人们对科学实践中所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的真实的描述(F3)。科学事实的基本特点是可靠性和基础性。客观事实是指客观世界存在的现象、事件和过程。只是存在而已,不包含人的主观认识因素,与哲学上的客观实在概念同义(F0)。经验事实是指用某种语言或文字对观察的客观事实所做出的陈述和判断。首先,经验事实是人们通过感官或者仪器对客观事实的数字、图像等的反映和记录,它是客观实在和人的感官或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如果人的感官没有收到干扰或仪器没有出现误差,那么其记录的事物现象就是客观的,可以与客观事实同义,属于认识论范畴(F1)。其次,人们必须对观察记录到的客观事件、现象和过程作出陈述(F2)。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区别与联系 P198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客观基础,是科学劳动者的认识对象。从认识论上看,客观事实是第一性的,不存在正确与否的问题,它只是存在而已。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客观基础,是科学劳动者的认识对象,科学事实是从客观事实转化而来的。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描述、正确的判断,它是第二性的。没有客观事实,没有认识的对象,就不可能有科学事实。客观事实转化为科学事实的过程,也就是科技工作者获取科学事实的过程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的区别与联系 P199首先,科学事实属于经验事实。这不仅指其内容应该与经验有关,而且是指它的获取方式应该与经验、实践有关。科学事实应该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知识,而不仅仅是通过逻辑推论或大胆猜测。其次,科学事实不同于其他的经验事实(如生产事实、生活事实等),不仅带有经验的性质,而且通过科学归纳可以转化为科学理论。科学事实的表述应该比较精确,系统,科学事实应该可以复核、可重现。再次,科学事实不仅仅是经验的,而且与理论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4、什么是科学观察?科学观察应遵循什么原则?科学仪器的引入对观察方法的发展有什么意义?科学观察 P201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自身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对自然发生条件下的对象进行考察和感知,以获取科学事实为目的的一种感性活动。科学观察应遵循的原则 P202-203为了提高科学观察效率和保证观察材料的准确性,观察者在观察中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要求观察者按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去观察它和反映它。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全面性原则。要求观察者尽可能地观察对象的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各种关系和各种规定,力求获得丰富而完整的科学事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全貌。3)典型性原则。要求观察者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察对象。4)可观察原则。是指科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原则上可以被人们的感官直接感觉到或借助于观察仪器最终被感官间接感知的物质客体的原则。科学仪器的引入对观察方法发展的意义 P203-P204首先,科学仪器能够帮助人们克服感觉器官的局限,在广度和深度上增强人的认识能力,使过去观察不到的现象显示出来了,人的认识因而进入了新的领域。其次,科学仪器能够提高人类认识的精确性,使过去分辨不清的东西变得清晰了,观察结果更加客观、精细、准确。排除某些主观因素影响。但科学仪器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仪器本身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制约。科学仪器的精度不是绝对的,总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科学仪器不直观,对观察对象也存在干扰和影响。5、科学实验及其作用是什么?模拟实验的特点及类型。科学实验 P205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和模拟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实验的作用 P205-P206一、科学实验可以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科学实验中,人们可以利用各种实验手段,控制和隔离相关因素,使除了供研究的因素发生变化外,其他的因素保持不变。2)科学实验可以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借助于科学技术的成就,实验能够创造出在地球表面的自然状态下无法出现的或几乎无法出现的特殊条件。3)科学实验具有可重复的性质。实验的可重复性,意味着同一类实验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由任何人重复。模拟实验的特点及类型 P207-P209模拟实验是指通过设计一种与被研究客体相似的替代物即模型,然后通过模型的研究将信息外推到原型的实验。模拟实验的特点是用模型替代对客观本身的研究,而其替代的根据就是模型与原型的相似。模拟实验可以克服时空上、经济上或人道上的某些限制,开展对研究对象的实验研究。根据模型与原型之间相似关系的特点,可以把模拟实验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大类。物理模拟是以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物理过程相似或几何相似为基础的一种模拟实验。数学模拟是以模型和原型之间的数学方程相似为基础的一种模拟实验。6、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理论”,它与观察客观性的关系。P209-P213“观察渗透理论” P209-P211按照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的扫描,而是受某种观念支配的有目的的活动。观察尤其是科学观察往往由许多不同环节组成,但是任何观察的最本质、最核心环节就是感觉。感觉作为认识活动,它是由感觉材料和感觉材料的组织方式这两种因素构成。感觉材料直接来自于被观察对象对感官的刺激,而感觉材料的组织方式同观察者的背景知识有关。感是对外界刺激地接受,觉是对刺激的辨别、领悟。所以从感觉上来看,观察不是中立的、与主观因素无关的。首先,理论对观察起到“定向”的作用,并渗透于观察的每一个环节。其次,理论对观察到的科学事实起着理论分析和加工改造的作用。“观察渗透理论”与观察客观性的关系 P212-P213观察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是相互联系的,观察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观察是一个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又作用于客观的过程,客观性不是排斥任何主观的东西,而是指人的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事物的东西。在坚持“观察渗透理论”的前提下,主张观察具有客观性的意义在于:1)观察中存在着来自对象的客观因素。这说明观察具有客观性,这不是说观察是纯客观的、中性的,而只是指出:观察中确实存在着不依人的意志、感觉、理论为转移的实在因素。2)观察中存在着纠正谬误的机制。这也说明观察具有客观性,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科学中,这种纠错机制是存在的。在看待观察和理论的关系上,我们要摆脱狭隘经验论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也应该排除任何理论干扰,防止主观的东西越少,客观的东西就越多。对于科学认识来说,正确的理论是观察客观性的保障,是实现观察的客观性,就必须要有理论的渗透,理论渗透的越广泛、深刻,观察就越客观。7、什么是科学发现的机遇?怎样才能抓住机遇?P213-P215科学发现的机遇 P213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由于意外现象,可能导致新的科学发现甚至重大科学突破,人们称为机遇。抓住机遇 P214-P215产生机遇的基本原因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中也隐藏着必然性。要抓住机遇,需做的如下几点:1)有丰富的知识准备的头脑,才能领悟偶然现象的意义;2)要有批判的头脑,不受原有知识的束缚,才能抓住线索,有所发现;3)科研中必须要保持对意外事件的高度警觉性。8、科学假说的特点、作用以及提出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P216-P222科学假说的概念 P216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待解的科学问题所作出的一种假定性或试探性的解决方案,是有待进一步检验的科学知识。科学假说的特点 P216-P217科学假说的两个基本特点:科学性与假定性。首先,科学假说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它的提出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或科学理论为依据的,并且它的论断在实践中被检验。其次,科学假说带有推测和假定的性质,其真假有待实践进一步验证。其基本思想和主要部分是未经检验、尚存疑问或包含不确定性的思想形态,因而科学假说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尚需进一步检验。因此,科学假说是科学性和推测性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科学假说的作用 P217-P2181)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的规律,科学假说是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2)科学假说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媒介。具体表现为:在对未知领域所掌握的理论和经验知识不够充分的条件下,人们可以运用各种逻辑的或非逻辑的思维方法,以假说的形式进行大胆的探索,提出创新见解。3)科学假说为科学研究指明方向。假说不仅能对研究工作起一定的组织作用,还能对新的观察、实验提供指导。4)不同科学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认识的发展。不同科学假说往往是从不同的侧面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探索,它们之间的争论,有助于揭露矛盾、启发思考、相互补充,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提出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P220-P2221)解释性原则。是指假说和已知事实的关系。2)对应性原则。是指假说和已知科学理论的关系。3)可检验原则。是指假说和科学实践的关系。4)简单性原则。它是对科学假说在逻辑形式方面的要求。9、为什么说逻辑分析和证明是实践检验假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证实与证伪在科研中的作用和关系。逻辑分析和证明是实践检验假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P224-P225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标准;假说的检验包含两个步骤:一是逻辑分析,从假说出发,运用演绎推理,引出结论。二是实践检验,如果假说没有逻辑矛盾而且在实践中获得相应事实,那么该假说就转变为真理。逻辑分析对假说的形成、检验具有重要的作用,符合逻辑规律是真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只有逻辑分析才能明确被检验的假说是否有逻辑矛盾和可供检验的推论、实践提供的证据在何种意义上证实或否证了被检验的假说等。逻辑证明在检验中起着重要作用。逻辑证明作为实践检验的必要补充主要表现在:第一,逻辑证明把实践经验由特殊提高到普通,从而辅助实践检验。第二,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先导,它为实践检验提供理论依据。第三,有些理论要借助逻辑推理来证明,是实践检验的重要辅助手段。实践检验离不开必要的逻辑分析,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有机组成部分。逻辑证明不能成为同实践标准相并列的第二条真理标准,它是不能离开实践的。因为逻辑证明所遵守的规则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逻辑证明所依据的前提是否正确,要由实践来检验。逻辑证明的思维过程和结论是否正确,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由实践来做最后的检验。证实与证伪在科研中的作用和关系 P225-P230检验假说的两种途径。证实证伪在逻辑上具有不对称性,证伪比证实有更强的确定性和优越性。但即使是对假说或理论的证伪,也面对着如下复杂的情况:1)观察的可错性使证伪愈加复杂化。2)辅助假说的作用使证伪过程复杂化。10、发明的含义,发明的判定标准和专利。P282-P283发明的含义 P282严格意义上讲,发明主要限于技术领域。广义的技术发明指人为地创造出某种本来并不存在或从未有人创造出来的东西;狭义的技术发明或一些发明家所理解的发明是指获得专利的发明。我国专利法对发明的定义是: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发明的判定标准 P2831)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国家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2)创造性(或先进性)。是指同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技术进步,即发明的技术特征同已有的技术相比有本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专业人员所显而易见的。3)实用性。是指该发明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11、分析与综合、归纳法与演绎法、类比等逻辑方法的客观基础、作用及局限性。分析与综合 P244-P247分析: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解为一定的组成部分或要素并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把客观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按其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考察,以形成关于对象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客观基础: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作用:分析的作用在于使认识从整体深入到局部;综合的作用是使认识从部分上升到整体,以达到对事物整体的深刻认识。局限性:分析能够深入,但只是侧重于研究部分,只能认识事物的部分,具有片面性,综合在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克服片面性。归纳法与演绎法 P247-P251归纳:通常是指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从个别的事物推出该类事物共同的本质或一般规律的推理方法。演绎:通常是指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推理方法,从事物的一般规律推出其个别结论的推理方法。客观基础:事物个性和共性、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作用:归纳法1)是从个别性的经验知识中寻找和发现普遍性理论原理的重要方法;2)是从个别性的经验知识中论证和评价普遍性理论原理的重要方法。演绎方法是1)逻辑证明的工具;2)是在理论上解释和预言科学事实的手段;3)是假说和理论通往实践检验和实际应用的必要环节。局限性:归纳法首先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方法,在推理前提为真的情况下,结论仍可能是假的;其次,仅仅依靠归纳法难以作出深刻的科学发现。演绎推理首先其结论的可靠性受到前提的制约;其次,演绎方法是创造性比较小的思维方法。比较与类比 P251-P257比较:是确定对象之间差异和共同点的逻辑方法。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断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客观基础:事物之间差异性和同一性。作用:比较1)有助于揭示事物不同时期或事物不易察觉的差异性和同一性;2)追溯事物发展的历史渊源和顺序;3)对理论研究的结果与观察实验事实之间是否一致做出判断;4)比较方法还是分类、类比、分析等科学方法的基础或重要手段。类比1)是提出科学假说的重要手段;2)是促进技术发明的重要手段;3)是模拟实验的逻辑基础。局限性:比较方法1)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完全可能存在于被比较的现象之外;2)事物的性质和关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取哪些方面进行比较才有意义、全面试比较方法本身无法解决的。类比推理1)受客观基础的限制;2)类比推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