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九上 第六单元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19655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九上 第六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九上 第六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九上 第六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上第六单元 课型:复习课 学习目标:掌握文学常识与字词解释,会翻译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叙事脉络、 人物性格特点以及课文主旨,写作手法。一、文学资讯第二十一课 陈涉世家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_著名_家、_家和_家。字_,夏阳人。其父_是汉朝太史令。史记是我国_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_到_长达_年的历史。全书共_篇,包括_,_,_,_,_。第二十二课 唐雎不辱使命_(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_朝代 _家、_学家、_家。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_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_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第二十三课隆中对隆中对选自_,作者_,是_朝的_家。第二十四课出师表出师表选自上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作者_。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_文体。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_对_的_和_。第二十五课词五首望江南作者_是晚唐_人,也兼工_,有“_”之称。他的词多写闺情,音律和谐,主导风格艳、精巧,在词史上有较大影响。温词也有写得清新、明快的,这首望江南便是很有特色的一篇。渔家傲 秋思_于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还学过_,碧云天。江城子密州出猎_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_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_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武陵春作者_,北宋败亡后,李清照寓居在浙江_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_和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_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南宋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 “壮词”即_、_、_、_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二、知识总结第二十一课 陈涉世家陈胜者(_),阳城人也(_),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_),尝(_)与人佣(_)耕,辍(_)耕之(_)【于】垄上,怅恨久之(_),曰:苟(_)富贵,无(_)相忘。庸者笑而(_)应曰:若(_)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_)曰:嗟乎,燕雀安(_)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_)闾左謫戍渔阳,九百人屯(_)【于】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_)当(_)行(_),为屯长。会(_)天大雨(_),道不通,度(_)已失(_)期。失期,法(_)皆斩。陈胜、吴广乃(_)谋曰:今亡(_)亦死,举(_)大计(_)亦死,等(_)死,死(_。类似于死节)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_)【于】(_)秦】状语后置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判断句),不当立,当立者乃(_)公子扶苏。扶苏以(_)数(_)谏故(_),上(_)使_外将(_)兵。今或(_)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_)之。或(_)以【之】为死,或以为亡。今诚(_)以(_)吾众诈(_)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_)天下唱(_),宜(_)多应者。吴广以_【之】为然(_)。乃行卜(_)。卜者知其指意(_),曰:足下(_)事皆成,有(_)功(_)。然足下卜(卜一下,问一下)之【于】(_)鬼乎!陈胜、吴广喜(_),念(_)鬼(_),曰:此教我先威(_)众耳。乃丹(_)书(_)【于】_帛曰陈胜王(wang四声,_),置【于】_人所罾(_)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_),固(_)以(_)怪之矣。又间(_)令_吴广之(_)次(_)所(_)旁丛(_)祠(_)中,夜篝火(_火),狐(_)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_),卒中往往(_)语,皆指(_)目(_)陈胜。吴广素(_)爱(_)人,士卒多为(_)用者。将尉醉,广故(_)数言欲亡,忿恚(_ )尉,令【其】(_)辱之,以(_)激怒其众。尉果笞(_)广。尉剑挺(拔出),广起,夺而(连词,_)杀尉。陈胜佐(_)之,并(_)杀两尉。召令徒属(手下)曰:公等(你们,诸位)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_)第(_)令(_)毋斩,而戍死者固_十六七(_)。且(_)壮士不死即已(_),死即举(_)大名耳,王侯将相宁(_)有(_)种(_)乎!徒属皆曰:敬受(_)命。乃诈(_)称公子扶苏、项燕,从(_)民欲(_)也。袒(_)右,称大楚。为(_)坛而(_)盟_,祭【以(_)尉首】状语后置。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_)兵徇(_)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_)至(_)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_)令(_)皆不在,独守丞与【之】战【于】_谯门(城门门洞)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_,一般是德高望重的老头)、豪杰与皆来会(_)计(_)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_被(_穿着)坚(_)执锐(_),伐(_)无道(_),诛(_)暴秦(残暴的秦朝),复立楚国之社(_)稷(_)【引申为_】,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压迫)【于】秦吏者,皆刑(惩罚)其长吏,杀之以(_)应陈涉。此处照应“宜多应者”翻译句子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翻译_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翻译:_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翻译:_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翻译:_5.天下苦秦久矣。 翻译:_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翻译:_7.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翻译:_8.此教我先威众耳。翻译:_9.固以怪之矣。翻译:_10.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翻译:_1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翻译:_1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翻译:_13.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翻译:_14.且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翻译:_1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翻译:_16.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翻译:_17.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翻译:_18.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翻译:_问答探究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史记;司马迁2、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3、陈胜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准备是?1丹书鱼腹;2篝火狐鸣4、陈胜是怎样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5、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6、既表明陈胜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王候王侯将相宁有种乎!7、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提出了什么口号?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必然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会矛盾;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荼毒最深,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项燕的怀念上。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8、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舆论准备包括:(1)丹书“陈胜王”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2)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用篝火装做“鬼火”,学狐狸的叫声大叫“大楚兴,陈胜王”。这实际是假借鬼神的名义号召众戍卒准备跟陈胜一同起事。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首先是要既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陈胜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并杀两尉”。其次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指出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第三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1激尉杀尉2分析形势,指出出路3指出策略,筑坛盟誓)9、“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醉”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10、人物欣赏(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2)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五候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叛逆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11、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1)抓住时机 (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12、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13、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原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 启示: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14、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才能?请根据第二段内容作出回答。答案要点:(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15、陈胜能成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的原因:(1)陈胜年轻时便有“鸿鹄之志,所以当遇雨失期,900戊卒面临“法皆斩”的命运时,他便与吴广谋“举大事”,宁可“死国”而不“亡”,这表明他有远大的志向。(2)他能正确地审时度势:精辟地分析当时政治形势:“天下苦秦久矣”(3)提出正确的策略口号:他根据秦二世搞阴谋继君位又矫父命杀太子扶苏,政治不得人心,又根据楚人反秦情绪最强,都把复楚希望寄托在楚名将项燕身上。于是果断提出:“诈称扶苏、项燕”这最有号召力的口号,吸引广大民众投身到起义队伍中来。(4)巧妙机智地起义准备工作:决定起义,但他们并未鲁莽起事,而是巧妙机智地先将“陈胜王”置所罾鱼腹中,借神的力量“威众”,又以“大楚兴,陈胜王”的狐鸣大造舆论。(5)精心策划的组织发动工作:利用吴广素爱人得民心而被笞,引起士卒的同情,然后选好时机,并杀两尉;接着召令徒属,晓以利害,并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士卒,当徒属皆曰“敬受命”时,又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举起了农民起义的大旗,率众进攻大泽乡。分析:分析第一段1既然是写陈涉,为何开头并举吴广的籍贯、表字?体现吴广在起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段叙述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为以后领导起义作伏笔。3第一段分几层,用|划出后,总结层意,并理出线索。层意:年少时(鸿鹊之志)服役后(谋划起义)举大计后(据陈称王)线索:抓住陈胜、吴广的活动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4为什么在开头列出吴广呢?突出陈胜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同时也暗示吴广在起义中的特殊地位,这样开头,下文据此展开,写陈、吴二人合谋举事,并对吴广在谋划起义和建立张楚政权中的作用作了详细的描述。5、写陈涉作者有没有从他出生写起,详写了什么?作者专写了陈胜的少年生活,这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作者选择了“陈涉少时”“与人佣耕”的典型事例,通过“辍耕之垄上”的细节,运用人物对话,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出陈涉年少时的个性。6、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反映在哪里?是为了介绍其少年时的志向,反映在陈涉与伙伴的对话中。“苟富贵,无相忘”表明其不甘贫穷,要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展现其远大理想。分析课文第二段2填空。(1)起义的导火线是 。(去渔阳途中遇雨失期,皆将斩)(2)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 (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的不满;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3)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是:(置书鱼腹;黄火狐鸣)(4)提出的起义口号是: (自称扶苏、项燕)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1)苛重的兵役,“发阁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一句可见摇役之重;(2)残酷的刑法 ,“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1)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2)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威众”。、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分析课文第三段2这一段可以分几层?怎样分?写了哪三方面内容?另外请你用一句话概括第一层(“吴广素爱人吴广为都尉”)起义开始时的情形。第二层(“攻大泽乡号为张楚”)起义初期的迅猛发展和陈胜立国经过。第三层(“当此时杀之以应陈涉”)概述诸郡县反秦斗争情形。A并杀两尉,B为坛而盟,C胜利进军。总的来说是叙述了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第3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分别是何用意?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答广”“尉果符广”“果”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4本段后半部分主要写了起义后势如破竹的大好形势,对“比至陈”的场面描写有何特点?运用一连串数词“百”“千”“万”,形象地展现了起义后的大好形势。至此,陈胜的“鸿鹊之志”变成了现实。5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6是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便可见对他的功绩是肯定的。7观全文,作者在安排材料详略上,有何特点?详写了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了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的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才能突出表现陈胜的非凡才能。基础演练一、基础知识l.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鸿鹄(h) 烹食(pn) 社稷(j) 徇(xn)B.辍耕(chu) 罾(zn) 笞(ch) 垤(zh)C.砀(dn) 嗟乎(ji) 適戍(zh) 蕲(q)D.闾左(l) 谯(qio) 柘(zh) 篝火(u)2.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苟富贵,无相忘(你不忘我,我不忘记你。无,不要;相,相互)B.举大计亦死(发动大事,举,举行,发动;计,策略,这里指起义)C.伐无道,诛暴秦(讨伐没有道理的人。伐,征伐。道,道理)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假如现在把。诚,假如,果真;以,把)3.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固以怪之矣 B.卜者知其指意 C.发闾左適戍渔阳 D.将军身被坚执锐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上使外将兵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C.置人所罾鱼腹中 D.尉果笞广5.下面句中的“乃”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中的“乃”不同的一项是( )A.陈胜、吴广乃谋曰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乃行卜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6.翻译下列句子。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_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_二、整体感知1.填空题。陈涉世家节选自_,记叙了公元前209年_起义的经过。作者_,字_,西汉夏阳人,_家、_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_体通史。全书130篇。本书被鲁迅先生称为_。陈胜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_,_。(各用四字概括)_是起义的第一步,接着用“_”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2.把下边句子中省略的成分补出来。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 )用者。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 )辱之,以激怒其众。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死国可乎”体现了陈胜远大的抱负和反抗暴秦的信念。B“天下苦秦久矣”是对形势的分析,体现了陈胜敏锐的洞察力。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反映了陈胜同情扶苏和项燕,并决心为他们复仇的思想。D“宜多应者”是陈胜对形势发展的预测,体现了陈胜卓越的判断力。4.陈涉吴广“乃行卜”,卜者曰:“然足下卜之鬼乎!”行文虽简,含义却丰,对此中含义分析正确的二项是()A.举大事向鬼神行卜反映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特点。B.卜者暗示以借鬼神树威信也反映了民心所向。C.举大事行卜反映了陈涉、吴广的愚昧和犹豫。D.陈涉、吴广行卜,卜者即知其意,说明定多应者。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一文中,对“首事”起义的陈涉是持赞赏和肯定态度的。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明了陈涉看不起佣耕的同伴,自己立志要出人头地。C陈涉世家一文充分显示了陈胜敏锐的政治预感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首次对不平等的阶级地位质疑,加以否定。三、课内阅读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1.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公问其故:扶苏以数谏故 B.不以为然:吴广以为然C.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 D.或以为亡:国恒亡2.解释加点词语。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次: 为天下唱 唱:今或闻无罪 或: 会天大雨 会:3.读下列语句,停顿不当的是( )A.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B.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4.下面句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的大意。“失期,法皆斩”的大意是:_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的大意是:_ 6.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起义的深刻历史背景。B“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是起义的直接原因。C“死国可乎”表现出陈胜对国家命运的忧虑。D这段文字大意应概括为:记叙了陈胜、吴广起义前对形势的分析。第二十二课唐雎不辱(_)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_):“寡人欲以(_)五百里之地易(_)安陵,安陵君其(_一定)许(_)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_),以大(_)易小,甚善(_);虽(_)然(_),受地于_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_)。安陵君因(_)使(_)唐雎使(_)于(_)秦。出使的背景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_)秦灭韩亡魏,而君以(_)五十里之地存者(_),以(_)君为长者,故(_)不错(_)意(_)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_)于(_)君,而君逆(_)寡人者(_),轻(_)寡人与(_)?”唐雎对曰:“否,非若(_)是(_)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_)千里不敢易也,岂(_)直(_)五百里哉?”秦王澓然(_)怒,谓唐雎曰:“公(先生)亦尝(_)闻天子之(_)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_)怒,伏(_)尸百万,流(_)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_平民)之(_)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_冠(_)徒_跣(_),以(_)头抢(_)地尔(_)。”唐雎曰:“此庸夫(_的人)之(_)怒也,非士(_的人)之怒也。夫专诸之(_)刺王僚也,彗星袭(_)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_)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通“_”)鹰击(_)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_祲(_)降于(介词,_)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_),今日是_也。”挺(_)剑而起。秦王色(_)挠(_),长跪(_)而谢(_)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_矣:夫_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_,徒(_)以(_)有先生也。二、重点语句翻译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_!易:交换。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_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_-_4、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_-_5、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_! 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7、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_8、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_9、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_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_1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_1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_三、 问答总结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 答:战国策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答: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3.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答: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热爱祖国、不怕牺牲。4.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答: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5.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答: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答: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7.体会下面各句中加粗词的语气。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岂直五百里哉?答:强烈的疑问语气,疑问语气兼感叹语气8.秦王所说的安陵君以五十里地而存者的原因是什么?答:秦王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长者,所以不放在心上。9.安陵君能以五十里地而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原话)答:徒以有先生也10. “且秦灭韩亡魏”一句,表现了什么?答:炫耀武力,进行恫吓11. “轻寡人与?”表现秦王的什么性格特征?答:骄横12.针对秦王的表现,唐雎是怎样和他斗争的?答:针锋相对,“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13.唐雎提出“布衣之怒”的目的是什么?答:针锋相对,显示平民的力量,阻止秦并吞安陵。14.“与臣而将四矣”其中说到的是哪四个人?答:专诸、聂政、要离、唐雎15.“伏尸二人”是指哪二人?答:秦王唐雎理解性默写、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_、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_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_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_基础演练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唐雎( ) 怫然( ) 休祲( ) 缟素( ) 徒跣( ) 色挠( )2.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扑于殿上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C.大王尝闻布之怒乎? D.轻寡人与。3.下面是对秦王的三句话的不同理解,从中分别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不错意”( )A.因为安陵地方太小,不值得用武力吞并。B.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轻寡人”( )A.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认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B.希望你们尊重我的建议,不要采取顽固的态度。“先生坐!何至于此!”( )A.请您坐下来谈判!何必用动武的方式来解决这么一个小问题呢!B.请您坐下来!你们不愿“易地”就算了吧,何必动武呢!4.选择下列句子的恰当译文,把字母填入括号内。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A.秦王不说话,安陵君就派唐雎出使秦国。B.秦王不高兴,因为安陵君派了唐雎去秦国。C.秦王不愉快,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去。D.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A.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表示感谢。B.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C.秦王变了脸色,长时间跪着向唐雎道歉D.秦王的脸色表现屈服,长跪着向唐雎表示感谢。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而安陵以五十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而游者如倾盖交,虽欢易别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二、整体感知1.填空。(1)本文选自_,其中的秦王是指_。(2)秦王的换地要求看似好意,实际上是一种_行为。而唐雎的不答应实际上是一种_行为。(3)“先王”是指_;“布衣”是指_,是_的修辞手法;“寡人”是_。2.下列各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是古代帝王的敬称。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C.“岂直五百里哉?”的“哉”是现代汉语“吗”的意思。D.文中唐雎列举了四个平民中的有志之士的发怒。3.下列句子分别揭示了秦王的什么态度,将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A.前倨后恭 B.以势压人 C.恐吓威胁 D.不可一世 E.虚伪狡诈“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从表达方式看,文章主要运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_5.简析“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表达作用。_三、课内阅读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寡人谕矣( ) 秦王色挠( )2.唐雎面对秦王以_相威胁时,他以_作答,列举_、_、_的壮举,从气势上压倒秦王,充分展示了他_的形象。文段中的秦王则是一个_、_、_的君王形象。3.翻译下列句子大意。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_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_4.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是(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C.皆布衣之士也。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5.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_四、拓展阅读孙膑赛马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其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三千金。【注释】孙膑:春秋时大军事家,在魏国受到庞涓的迫害,成了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协助下达到齐国,受到器重。忌:田忌,齐国王侯,大将。诸公子:指齐国王室子弟们。驰逐重射:以重金赌注赛马。逐,竞赛。射:赌博,比赛。弟:同“第”,但,只。临质:临场赌赛。质:对抗。辈:等级。1.借助注释,翻译文中画线句子。_2.田忌取胜的前提是什么?_3.田忌取胜的关键是什么?_4.从赛马这件事可以看出,田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5.从赛马这件事可以看出,孙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第二十三课 隆中对_亮躬(_)耕陇亩,好(_)为_梁父吟。身高八尺,每(_)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_)许(_)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_)为(_)信(_)然(_)。时先主屯(_)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_)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_),卧龙也,将军岂(_)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之俱来。”庶曰:“此人可就(_)见,不可屈(_)致(_)也。将军宜枉(_)驾(_)顾(_)之。”由(_)是(_)先主遂(_)诣(_)亮,凡(_)三往,乃见。因(_)屏人(_)曰:“汉室倾颓(_),奸臣窃命(_的命令),主上蒙尘。孤不度(_)德量(_)力,欲信(通“_”伸张)大义于天大,而智(_)术(_)短浅,遂(_)用(_)猖獗(_),至(_)于(到)今日。然志(_)犹(_)未已(_),君谓(_)计将安(_)出?”亮答曰:“自董卓已(通“_”表时间、数量、方位的介词)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小)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介词_)弱为_强者_,非惟(_)天时,抑_亦(也)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_)天子而令诸侯,此诚(_)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