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9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15102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9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9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39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将公元前8至公元前3世纪定位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他认为其主题是“人类精神的觉醒”。“人类精神觉醒”就是人类理性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的觉醒,人类开始用理智的方式(批判式、辨证式)、道德的方式(强烈的社会意识、自我约束)来面对这个世界。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2.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习式语言风格”。 “习式语言风格”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善于引用经典,其中引用的古文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尚贤者,政之本也”,这些古文分别体现了哪个学派的主张( )A.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B.道家、法家、儒家、墨家 C.墨家、儒家、道家、法家 D.儒家、法家、墨家、道家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B、孔子认为“礼”和刑罚是相对立的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D、 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4.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5.2015年10月5日讯,中国女科学家屠哟哟实现了我国诺贝尔医学奖的零突破。据报道,屠哟哟的名字为父亲所取,来自诗经小雅的名句“哟哟鹿鸣”,意为鹿鸣之声。下列有关诗经说法正确的是( )A.收录了商代初年至春秋中叶年间的三百多首诗歌B.具有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C.篇幅较长,气势恢弘,辞藻华丽D.与农业息息相关6.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A.霾是灾难的象征B君权神授C.天人感应D自然规律7. 公元649年6月16日年,唐太宗李世民逝世,唐王朝宣布这一天是全国的忌日。后来,这一天也成为中国书法界的忌日,因为据说在这一天,一幅叫兰亭序的书帖被当作殉葬品,与李世民一起埋进了昭陵,从此这幅书法作品就永远在人间消失了。关于兰亭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畅快淋漓,“伏如虎卧,起如龙跳” B.规范法度,端庄浑厚,雍容大度C.圆润纤细,布局均匀,协调对称 D.潇洒飘逸,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8. 湖北省境内现存赤壁之战遗址的石壁上有“赤壁”两个大字,有史书记载是当年赤壁之战时周瑜战胜曹军后挥剑在石壁上刻下的。但考古学家否定了这一记载,其理由是这两个字的字体是楷书,而周瑜所处的东汉末年正处于从篆书到隶书的转变时期, 以下各项关于这一论断的评述正确的有( )体现了考古工作中史料之间可以互相佐证说明考古学家否定了赤壁之战的真实性印证了书法艺术在史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印证了汉代书法艺术已经达到了巅峰A.B. C.D.9.公元1175年,朱熹、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在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 )A.万物的本原 B.探究天理的途径 C.儒家的纲常伦纪 D.发明本心10.朱熹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本只是一个太极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朱熹的“扇子之理”说,扇子之物出现之前,已有扇子的道理;据此制作扇子。朱熹以此论证( )A三纲五常的合理性 B格物致知C道家和儒家相容 D理是万物的本源11明代陈献章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自得”,被誉为“真儒复出”。其主要针对( )A道教思想B佛教思想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12.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周敦颐)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黄宗羲所表达的意思是( )A周敦颐率先提出复兴儒学B批判宋明理学脱离实际 C提倡“经世致用”D周敦颐突破汉唐儒学的束缚13.2015年9月为纪念某历史人物,光明日报评论:“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他是( )A. 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D王夫之14.明清时期产生了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这个“时代”指( )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代 封建专制衰落时代 资本主义形成发展时代 封建制度高度发展时代 A B C D15.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国者,私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这反映了严复( )A.中体西用的观点B.人民主权的主张C.废除君主制的要求D.进化和革命的思想16.由19世纪60年代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鸦片战争有关 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与生产技术向西方学习尚未涉及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 A. B. C. D. 17.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18.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对手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与材料评论的观点一致的是( )A.“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B.“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坚船利炮,而在议员上下同心,教养得法”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D.“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19.“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五曰,务去滥调套语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胡适 B.梁启超 C.李大钊 D.陈独秀20.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 )A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21.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A借鉴俄国城市革命道路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22.“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是孙中山的一句名言。孙中山自己也一直是不断超越自己,紧跟历史发展潮流,与时俱进的。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甲午战争爆发后,抛弃改良幻想,走上反清革命道路B、同盟会成立时,把原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斗争纲领发展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革命纲领C、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D、辞去临时大总统,把这一职务让给袁世凯23.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B营造经济建设的国际国内环境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D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民主制度24.毛泽东思想是伴随着中国革命的历程而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下列旅游景点能见证毛泽东思想成熟并被正式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25.新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相同之处有() 实行耕者有其田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反帝反封建 两类矛盾学说ABCD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孔子周游列国(邮票)孔子杏坛讲学(邮票)材料二: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 材料三: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候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材料四: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请回答:(1)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主要宣扬了哪些政治和教育思想?当时的统治阶级接受了其政治思想吗?为什么?(5分)(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对秦的影响。(分) (3)从材料三中看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发挥?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4分)(4)材料四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出现的社会根源。(6分)27.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20分)材料一: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材料二:从“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材料三:从“臣民”到“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1)依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2)材料二中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6分)(3)依材料三并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全球史观认为,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指出三方面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8分)28.(12分)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参考答案15AABCB610CDBCD1115CDBAB1620DCAAC2125CDCBB26.(1)主要宣扬“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有教无类。(5分)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儒家思想不适合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统一的需要,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倾向于法家的集权理论。(2)坚持君主专制。(3分) 影响:成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巩固了统一。(3)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4分)秦朝时受到压制。西汉武帝时上升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4)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6分)社会根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统治日益腐朽。27. (1)统治者抛弃“天朝上国”意识,学习西方,逐渐形成国家平等(近代国家)的世界意识和平等对外交往的理念。(4分)(2)变化:由排斥到接受。(2分)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6分,任意3点即可)(3)戊戌变法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6分)(4)发展趋势: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近代化)。(2分)关系:从“夷务”到“洋务”反映了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中外联系的加强;从“淫巧”到“长技”反映了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从“臣民”到“国民”体现出世界政治民主化对中国的影响。(6分)28.思路提示:(12分)(1)若“赞成”,可从历次列强侵略后,中国人学西方的层次性(器物-制度-思想)着手回答。(2)若“反对”则可从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三者的阶级属性,经济基础变化出发,突出强调中国社会变化的内在动力。(3)若认为有一定道理,但既不准确也不全面,则可从外因角度予以肯定,从内因角度予以否定。例如:“冲击反映”模式认为中国传统历史发展是属于停滞的,中国社会自身是无法产生进入近代社会的动力,所以中国要进入近代社会就需要外在的力量,需要外在的“冲击”,中国“反映”其“冲击”,这种模式凸显了外部的“冲击”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如材料中所指中国自鸦片战争冲击后,依然引不起足够的”反映”,于是接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巨大的“冲击”下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开着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一步一步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制度”,再到五四运动时的“思想”,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巨大的“冲击”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凡尔赛和约等事件的发生。不能不说外部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影响,从上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得知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国外的“冲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这种模式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