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3012222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历史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历史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历史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图漫画反映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A“分封制”周武王B“郡县制”秦始皇C休养生息汉高祖D“推恩令”汉武帝2 .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A兵马俑B四羊方尊C地动仪D青花瓷3 . 习近平强调加大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曾经指出:“健全国家监察组织架构,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监察制度,我国古已有之。秦汉时期,负责监察事务监察的分别是A丞相和刺史B太尉和御史大夫C御史大夫和刺史D皇帝和御史大夫4 . 遗址和遗迹是我们研究历史最宝贵的资料。半坡遗址出土了盛粟的陶罐,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和稻叶堆积。这些考古发现最能证明( )A黄河流域是水稻的最早起源地B长江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C我国原始农业迅速兴起和发展D半坡人的制陶技术比河姆渡人高5 . 史记中记载:楚庄王经过长期的斗争,凭借强大的武力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小国,于是来到洛河,耀武扬威的在周朝的疆界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从上述材料中得不到的信息是A楚庄王欲取代周王B迁都太频繁,遭到了异姓的反叛C原有的分封制度开始遭到破坏D周王室势力弱于楚王势力6 .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论语B诗经C周易D春秋7 . 要探访我国境内迄今为止内涵最丰富的直立人遗址应去 ( )A北京周口店B云南元谋县C陕西西安D四川成都8 . 远古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原因是他们( )A学会了建造房屋B掌握了原始农耕技能C懂得磨制工具D学会用火和长时间保存火种9 . 尧、舜、禹通过_,成为部落联盟首领。A世袭制B禅让制C民主选举制D武力夺取10 . 楚王问鼎、卧薪尝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围魏救赵,这些事件(成语或典故)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 )A和平稳定的历史B诸侯争霸的历史C经济发展的历史D文化繁荣的历史11 . 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被称为“春秋第一相”。他辅佐下列哪位诸侯成为春秋首霸( )A秦孝公B晋文公C楚庄王D齐桓公12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皇权至上,皇帝独尊B世袭制兴,禅让制灭C层层分封,等级分明D各自为政,此消彼长13 . 论语记载了孔子言论,下面不属于孔子的学说的是A为政以德B仁C爱人D无为而治14 . 前秦和东晋之间的决战,结果东晋大败前秦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15 .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哪个( )A老子B孟子C孔子D庄子16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北京人特征的是( )A保留了猿的特点B使用打制石器C人工取火D过群居生活17 . 下列战役中,决定着秦王朝失败命运的战役是( )A垓下之战B河套之战C巨鹿之战D马陵之战18 . 人类社会经历了从野蛮到文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先祖也留下了宝贵的文明遗产。古代人民创造以下文明主要是为了A生产生活的需要B对外交流的需要C祭祀祖先的需要D记录战争的需要19 . 半坡原始居民所处的黄河流域气候寒冷干旱。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ABCD20 .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句中的李太守的功劳是A发明水排B开凿郑国渠C开凿灵渠D修筑都江堰二、综合题21 . 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人本主义思想生活时代思想家学派人本主义观点春秋晚期A儒家“仁者爱人”,“有教无类”战国时期孟子儒家“仁政”治国,轻徭薄赋战国时期墨子墨家B材料二:图1:桀把人当作坐骑图2:大泽乡起义材料三:文帝、景帝重视农业,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网络百度百科(1)材料一中A是哪位大思想家?墨子的人本主义思想有哪些?(2)桀是夏朝的亡国之君,夏朝是公元前哪一世纪建立的?(3)图2中两位核心人物是分别是谁?试分析这次起义的根本原因。(4)材料三描绘的盛世景象被称为什么?谈谈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22 . 历史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总会留下一些痕迹与文物。这些文物就成为我们探究历史的重要依据,请结合如图图片回答相关问题。(1)图A中的文物最初在何地出土发现?其在出土之初叫“龙骨”,清朝王懿荣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符号,其叫什么?有何历史地位?(2)图B中的文物于1938年在湖南宁乡出土,如此精美的艺术品是哪个朝代的工匠制作的?请说出图C所显示的青铜器的名称及其重要价值。(3)上述图片中的文物都是在同一个朝代出现的,我们的先民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对此你有何感想?2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摘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材料二: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摘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材料三: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由于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色的衣服。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摘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材料四: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向汉人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北朝后期,我国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西晋时,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摘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诸华”“诸夏”是哪一个民族?春秋争霸战争导致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命财产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但也有其有利的一面,据材料回答其有利的一面是什么?(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何时?出现这次人口大规模迁徙的原因是什么?(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后对待中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是如何对待对方的文化的?(4)据材料四,总结归纳魏晋以来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24 . 中华民族历史渊源5000年,中华文化更是光照千古,阅读材料,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体验中华文明的厚重与绵延。材料一文物简介: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文物内图案: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1)此文物属于我国哪一原始农耕文化1分请根据文物简介联系该文物出土地点的地理环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材料二(图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关于天气,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早生贵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2)材料一中的文物图片,史学界称之为什么?根据材料描述分别归纳它的主要用途和历史价值。材料三清朝康熙帝为孔庙题写了“万世师表”匾额,称颂孔子是人们永远学习的榜样。以下是孔子的部分主张和观点:“仁者,爱人”;“苛政(残暴的统治)猛于虎”。学习要反复复习有恒心坚持不懈。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3)孔子生活的年代处于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时代,这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什么?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孔子被世人称颂的两个原因(照抄原文不给分)。材料四(4)材料四中的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一事件有何历史作用。25 . 识读下图 请回答: (1)远古时期华夏部落主要活动在什么地理区域?当时他们打仗使用的最先进的武器是用什么做的? (2)华夏族是在哪两个部落基础上形成的?你能否想象一下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 (3)后人是怎样看待黄帝和尧、舜、禹的?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综合题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