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学佛100问(做一个合格和如法的佛门弟子)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3005735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居士学佛100问(做一个合格和如法的佛门弟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居士学佛100问(做一个合格和如法的佛门弟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居士学佛100问(做一个合格和如法的佛门弟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居士学佛100问(做一个合格和如法的佛门弟子) 居士学佛100问(做一个合格和如法的佛门弟子) 9、学佛的目的是什么?10、什么是自知之明?11、善知识的标准是什么?12、做弟子的标准是什么?13、亲近善知识的殊胜利益是什么,亲近恶知识的果报是什么?14、亲近善知识后该如何修行?15、凡师长或者上师的话都要无条件地服从吗?16、一个人可以有两个师父吗?17、应该怎样听闻佛法?18、讲经说法的规矩是什么?19、佛教是宿命论吗?20、佛教只讲随缘吗?21、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22、为什么掐珠念、追顶念、观想念、随息念等法应慎用?23、什么是五戒?24、什么是十善?25、什么是六度?26、什么是正信? 9、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学佛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佛教搞成一个宗教,更不是为了拉帮结派,而是让自己和周围的人走上一个正确而又光明的道路,消除我们内心的贪婪、嗔恨和愚痴,开显慈悲与智慧,解脱生老病死忧悲烦苦,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体动心静),离苦得乐。 如果学佛后不仅不能清除自己内心的贪嗔痴烦恼,反而增强了贪、嗔、痴,使人们相互间的矛盾激烈,那么你这个佛法是消除烦恼呢,还是增强烦恼!?应该打一个大问号!我们通过学修佛法,应该把我们的心变得比以前更清净、更快乐,相互间的关系就像亲兄弟一样,内心不存有排斥心,家庭和社会关系非常融洽,不为任何利益而争抢,内心也没有以前那么大的傲慢、自私、执著、排斥、贪、嗔、痴等等的无明烦恼,如果这样,我们学佛法就学对了。不然,不要说往生到极乐世界或某一个佛国,就是下地狱也是很有可能的。现在很多居士学了佛法之后把家庭闹得一塌糊涂,行为变得疯疯颠颠。有些居士搞这个派、那个派,讲这是我们的传承,那是你们的传承。在此必须说清楚,我们现在的佛教不是闹内部家事的时候,我们应该共同携手,互相帮助,把我们整个佛教大家庭搞得红红火火,这就是我们学佛的人当前最紧要的责任。而绝不能像个不幸的家庭一样,父亲说母亲如何不好,母亲说父亲不对,儿女一个比一个不听话,家庭闹得四分五裂。你们说这样的家庭会有长进吗?会幸福吗?我们佛门家庭也是一个大家庭。只不过人数比一个个小家庭人多一点罢了。我们说净土法门如何不好、禅宗如何不好、天台宗如何不好,或者说红教如何不好、黄教如何不好、白教如何不好、萨迦派、花教如何不好。好啊,你说我不好,我说你不好。那究竟到哪里去找好的呢?你说你的师父传承如何如何,不学者要下地狱。他说他的师父传承如何如何,不学者要下地狱。这样闹了之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对个人修行而言,修炼不会有任何进步,反而会带来更多的烦恼,更多相互间的嗔恨。学佛也因此变成了专门入地狱之门了。所以说,现在我们不是闹纠纷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把释迦牟尼佛讲的一切教法做为自己的教派。 10、什么是自知之明? 现在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外道都出来了。尤其是显宗排斥密宗,密宗排斥显宗。修显宗的人认为密宗是外道,修密宗的人认为显宗是小乘佛法,不值得学。因此,显宗与密宗之间弄得水火不相容。我们居士不要参与这种宗派之争。 确实有很多居士对学佛法非常迷惑。迷惑到什么程度呢?就像一个饿了七、八天的人,因为对食品要求很强烈,一见到食品,根本就不考虑有没有什么病毒、细菌,能不能吃,找到东西他就不分好坏地吃了。最后中毒疼痛时才知道原来吃错了。现在有的居士就如七、八天没吃饭而感到信仰饥渴的人那样,不分什么好坏,有信的就行,最后遇到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发现上当受骗或觉得学佛后给内心增加了压力、苦恼和烦恼的时候,又开始怀疑究竟这个佛法好不好呢?其实这不是佛法不好,而是自己走错了路。 去年我在深圳遇上了一个居士,他说从某个金刚上师那得到了最顶胜、圆满的法。我问他得到了什么法?他说大圆满的什么什么咒,即刻成佛。周修周成佛,月修月成佛。我请他念念让我听听。(他念了六句莲花生大师的祈祷文)。这只不过是六句莲花生大师的祈祷文而已,从何谈起大圆满六句咒能够周修周成佛,月修月成佛?因为他听了这个法有好几个月了,他自己也迷迷糊糊地认为差不多快成佛了。如果这样的法也能成佛的话,我说藏地的人们都成佛了。我想很多牛呀马呀都成佛了。因为它们经常听到老太婆们大声地念这些祈祷文。虽然这些牛马的嘴巴不会念,但它们的耳朵非常熟悉这个声音。我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因为有些人在藏地无所事事,也没进过任何寺院。就算亲近过一些善知识,懂了一句半句的佛教字句,或一些修法。然后用这个当作生存的手段,到处流浪。尤其在汉地讲这些是如何如何高、如何如何深的法,他们很吃得开,因为那些善良、天真的居士正好遇到了这样的人,自认为得到了无价之宝,可以即身成佛了。于是第二天醒来时还合计著,我昨天晚上是否成佛了? 其实(如果)学佛、成佛有这么容易的话,那米拉日巴大师何必还要苦修8年?哪位藏族大成就者没有苦修十年八年才行呢?你说有这么简单地话,为什么还要到山洞里闭关,少吃少喝,十年二十年地修炼呢?如果要问有没有这样的法。我必须说有。为什么说有呢?假如我们已经修成九地、十地菩萨了,一旦得到了非常殊胜的窍决,立刻成佛或者周修周成佛,一点都不假。但这只对九地或十地以上的菩萨才会有这种效果,为什么呢?已经是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人,他在一个问题上一直有迷惑,然后有一天,一句话突然激发了他的灵感,马上悟出很多道理,他的研究因而得到了极大的成就,这不是没有的。假如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你给他讲高科技的研究成果,讲了一百年他也不会明白。因为他一点点基础都没有,怎么可能得到这样的成果呢?因此修学不能高攀,要切合自己的根基。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确实早就发了菩提心(为利众生愿成佛),是不是菩萨一点都不怀疑。但是,说句不好听的话,假如一天有个严重传染病人坐在旁边,如果让自以为已经发了菩提心的那个人把病人扶起来,睡在他的床上,那时他心里开始合计了,这个传染病会不会传给自己。因此就不敢碰。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距菩提心有千里之遥。修学佛法不要先高攀什么无上瑜伽密法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三岁小孩让他吃成年人的药量只会丧他的命。就像没上过小学、中学、大学,直接给你上博士课一样,听了半年,一句话也听不懂。因此,学修佛法要按菩提道次第(三士道。参见第二问:什么是佛教?)。 11、善知识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要学佛首先不能没有师父。别说学佛,就连我们从武汉到四川,也得要知道坐什么车,到哪里去买票,开车的时间,这些都要向明白人打听清楚。我们学佛呢,没有从这里到四川这么简单,而是要从六道轮回的苦海达到涅槃圣果的彼岸。从根本利益上来讲,这直接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彻底了脱生死的问题,这条通往圣果的道路在这个世间极少有人能够得到的,除释迦牟尼佛和极少数大成就者外,没有人达到过目的地。因此,在这样的路途上更需要引导者。 下面先讲一讲什么样的师父是合格的师父,或者说善知识的条件是什么。到汉地来的藏传佛教的活佛不少。但有些人居心不良、心术不正,把本来没有那么多烦恼的、善良、天真的居士弄得一塌糊涂。你首先必须有观察师父的标准或条件,如果不能如法观察师父的话,就不能确认是善知识还是恶知识。尽管依止善知识的功德极大,但依止恶知识好比是接近毒蛇一样会丧失你的三善道的命。因此你要确认善知识,观察善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你们别认为这个活佛是黄教的,在黄教当中信这个,在红教、白教不信这个,就不要观察了等等,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这里讲的法不是黄教的法,是释迦牟尼佛的法,也是弥勒佛的法,是包括藏传佛教的六大教派,也包括汉地净土宗、天台宗等在内的都要听的佛法。为什么呢?这不是藏传佛教,而是佛法。我们分别佛法的真正标准是什么呢?就是释迦牟尼佛留下的遗产,也就是经、律、论三藏一切经典。如果不把这个做为凭证的话,那么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得到任何一个其他的凭证。 因此,在这里要讲一讲菩提道次第广论所写的,弥勒佛开示的亲近善知识(师父)的方法和善知识的条件。然后,再加上华智仁波切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当中所讲的善知识的标准。这两个标准跟大家讲一下之后,让大家对如何亲近善知识的问题有所了解。首先,我们要亲近什么样的善知识。弥勒佛在大乘庄严经中非常明确地讲了,总共有十个德相。这十个德相就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善知识的标准或条件。 即: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这就是善知识的十个条件。其中第一句话,知识调伏静近静是什么意思呢?作为一个师父、善知识,他必须要具备三学的功德。一个是以戒学能够调伏自己的行为,一个是以定学而使自己非常清净,一个是以论学或慧学让自己的心非常精进。什么叫以戒学调伏自己的行为呢?比如说,一个医生连自己的病都治不好,怎么能治好别人的病呢?因此一个善知识要调伏一切弟子和众生,首先要能调伏好自己,才能具备调伏他人的能力。怎么调伏呢?消除一切缺点,能够摄受一个清净的戒律,这叫调伏。 第一个条件:调伏 在别解脱戒经中,释迦牟尼佛比喻说:心马常驰奔,恒励修难制。野马是非常难调伏的。要调伏它,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口夹是调伏马的最好方法。同样,我们的心好比是一匹野马。用什么方法调伏它呢?就是用别解脱戒的口夹,用这个使心调伏。因此你要观察师父是不是戒律清净之人。戒律有三种:一个叫别解脱戒,一个叫菩萨戒,再一个叫密宗戒。别解脱戒为一切戒之根本。在俱舍论中讲,戒律如大地,是生长出一切功德苗的基地。没有大地的话,不可能生长出任何苗。没有田的话,不可能生长出粮食。同样,如果没有戒律,就不能生出任何一个功德。因此,要看这师父是否具备一切戒律: (1)居士戒、沙弥戒或比丘戒等是不是非常清净。(2)菩萨的十八根本戒和四十五戒是否非常清净。(3)密宗十四根本戒等密宗的一切戒律是否非常清净。 如果自己胡作非为,连居士都不如,那就可以肯定地说,他根本不具备调伏他人的能力! 说到这里必须和大家说明,在佛教中也未必非是比丘,也有一些上师从来没受过比丘戒,从来没有当过和尚,以居士身份授灌顶的也不是没有的。因此,哪怕他是在家人也可以谅解他,但他是不是一个像样的在家人,要看他:一、是不是不杀生,二、是不是不偷盗,三、是不是不邪淫,四、是不是不妄语,五、是不是不饮酒和不吸毒。连以上这些都做不好的话,那就可以确定他根本就不能调伏任何众生。 第二个条件:静 清净就是定学,内心非常清净。修禅定修得非常好,修定的经验非常丰富。修定时把自己内心中存在的贪图、嗔恨、愚昧无知等拿定来压住了。在修禅定的过程中,能知道如何对治掉举56和昏沉57,而且知道的窍诀也非常多,包括显宗的禅定和密宗的生起次第等修法。 第三个条件:近静 三个是近静。近静是什么呢?就是慧学,尤其是性空正见,诸法自性虚空。龙树菩萨说一切诸法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58在这个一切诸法自性空方面,至少在比量59上能有所体悟叫近静。 第四个条件:德增 德增是指善知识要比弟子的功德大,比弟子的佛学水准高。如果你不亲近一个德增的善知识,学修佛法就不会有长进。龙树菩萨在亲友集中这么说: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若亲近是师,较尊胜尤胜。第一句话诸人依劣当退失,是说如果你依止一个比自己功德更低的人,那你就会退步。依平等者平然住。如果你亲近与自己佛学水准差不多的人,就会停滞不前。依尊胜者获尊胜。如果你依止一个比自己修行功德更高的善知识,就会得到更大的进步。我们拜师父,一定要拜一个比自己智慧更高、修证功德更大、三藏经典学问理论水准更高、完全有能力把你引导到具有无上正等正觉、至高无上的智慧、慈悲,即最殊胜的善知识,才能使自己真正有长进。 第五个条件:具勤 于利他之行,能精进勇猛地行持。 第六个条件:教富饶 什么叫教富饶?教法非常丰富。一个师父不能只会说单独某一个法或知道某一个传承,而必须通达一切教法,通达释迦牟尼佛所传的经、律、论等一切教法,以及显宗和密宗的一切教法。因此,一定亲近一个教富饶者。这样他才能够使你的佛法修持得以健康地进行。比如一个医生的职责是维护人们的健康。假如他只懂得治一些头疼感冒等小病,那就没有必要要这个医生。我们需要的应该是医术比较高明的医生。不管什么病,他一摸脉就能判断出是什么病,用什么药能治好。有了这样的医生,我们就能够健康地成长。同样,我们学佛的医生就是师父。这个师父要会调伏好我们内心的贪图、嗔恨、愚昧无知、自私、傲慢等一切病症。第一,他会判断,第二,用各种配药的方式能够把我们的一切病症治好。不但治好,而且要用最佳、最快的办法治好。 第七个条件:善达实性 善达实性具巧说。善达实性跟刚才所说的近静差不多。不过有一点,刚才所讲的近静包容了所有的五明智慧:声明、因明、内明、工巧明、医明。不过在这里就不包括了。这里是指通达万物诸法虚空的本性,也就是说通达实性。实性是缘起性空,诸法的本性。因为一旦发现了诸法的实相和本性,不管是只用比量60所证,还是现量61所证,都算是证悟。因此,师父要有很高的比量的水准,至少能够以比量的方式通达诸法的本性,或者实相。 第八个条件:具巧说 什么叫具巧说?其实师父尽管是非常好的师父,具有刚才所说的三学智慧和德增,也具备非常丰富的教法,并通达实性。但若不能具备善巧说法的话,就不一定能让人听懂。比如说,今天我用藏语讲了一个小时或半天,做了半天的灌顶,拿著宝瓶然后念经,将宝瓶在一个一个头上放著。居士们糊里糊涂的,不知道对宝瓶该观想什么,这个宝瓶是什么意义,也不知道授这个灌顶的时候自己观想某一个佛或菩萨,更不知道每次授身口意等加持时的宝瓶灌顶、庄严灌顶、金刚杵灌顶、天衣灌顶、金刚上师灌顶、智慧灌顶、秘密灌顶或言辞灌顶等。每次灌顶该以何种方法去接受这个灌顶,他都不懂。他想:可能是灌顶了吧。灌顶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去修,念什么咒。这不是善知识不具备其他功德,而是不具备善巧说。因为不具备善巧说的话,你就听不懂他说什么。这是由于语言的障碍不具备善巧说法。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本身表达能力有限而不具备善巧说法。有些上师通达一切三藏经典,一上讲台,三句话也讲不出来,这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对初学佛法的人来说,善巧说非常重要。 第九个条件:悲体 悲体离厌。悲体是什么呢?就是内心非常慈悲,把众生或自己的弟子当成儿女一样,内心根本没有一点隔阂,或执著心,传佛法完全是为了救度弟子或众生。不为钱财、名利,只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这才是真正具备慈悲心的悲体。要是没有这种慈悲心,讲的法究竟如法不如法,就有很大的疑问了。 第十个条件:离厌 离厌是什么呢?就是脱离厌烦。例如一个弟子成天总是问问题,吃饭时问,做事时也问。如果师父心里感到非常烦,不想回答,这就是没有脱离厌烦。离厌就要求师父不能有厌烦,弟子什么时候请教问题,师父就应该非常欢喜地回答。只要是真心学佛的弟子,师父就应该欢喜地回答任何一个问题,这就叫离厌。这十个标准就是师父所具备的条件。 以上所说十点,乃完美的大乘明师之特征。所以,我们不仅在求法前必须以此十点来审查欲依止的师长,若以后当为人师表者,亦应以这些准则勉励自己。 在末法年代,具足十项明德的师长不能说没有,但到底是难求了,以我们的这少许功德恐怕并不易遇上。所以,我们若能寻得次一等的好师长,亦可作依止了。什么是次一等的好师长呢?首先他必须具有历代辗转传下的清净不断传承;即使他并未能完全做到心中只有众生而没有自己,起码要是关心众生比关心自己为多;即使他未能完全超越世俗心态,但起码要视修行比世俗琐事为重;即使他未能完全不顾现世福乐,但他起码要是一个把未来生之福乐看得更重要的人。如果能有这样的师长,暂时来说也已算足够了。 我们虽应热衷于学法,但观察师长绝不能草率贪快。现今的人,常常读到宣传的文字,便一窝蜂地跑去拜名师,这是不安全的做法。我们应当在未成立师徒关系之前,长期观察这位师长的德行等,在观察几年后,认定其为合格师长,方决定拜其为师。平时我们参加听法等活动,只要心中没有生起这位是我的师长!的决定,师徒关系便未成立,可以继续慢慢观察,暂时只把说法者视为一位佛法上的长辈或朋友。如果你向他求法了,例如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