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试题(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05057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试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试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试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模拟卷(2)高一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范围:必修1。第I卷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B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界限分明C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2吕氏春秋勿躬篇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说:“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大谏之官。”材料表明管仲A拒绝齐桓公封其为相的建议 B建议齐桓公制定君臣等级序列C重视设置谏官监察国君得失 D主张严厉处置进谏犯颜的大臣3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在这里,作者认为自秦以下传统政治的特点是A皇帝地位高而大权独揽 B体现一定的分权原则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君臣共治,皇权削弱4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反映了古代对教育的重视B古代重视对基层官吏的提拔任用C反映了统治者一直重视廉政建设D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5“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 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6“梭伦建议取消所有市民的所有债务,不光是市民所欠公债,也包括市民之间的私债,这样既能重新给已经成为奴隶的那些人自由,也让所有财主取消了他们之间的烂账。”对材料评价准确的是A解放奴隶,基本铲除贵族特权B取消烂账,彻底消除城邦矛盾C废除债奴制,有效缓和社会矛盾D解放劳动力,加快资本主义发展7阿里斯泰德指挥过著名的马拉松战役,在抗击波斯侵略的战争中立有赫赫战功。马拉松战役之后,他利用职权,企图在雅典建立一个由少数贵族掌权的政府。于是,在一次公民大会上,雅典公民便以阿里斯泰德操纵国政为理由,用“陶片放逐法”将他放逐了。这表明 A雅典民主政治尚未正式确立 B雅典缺乏政策执行的连续性C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D“陶片放逐法”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8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由此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91649年,当英国人民看到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时,数以万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受到民众夹道欢迎;1688年,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受到民众的欢迎。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A民主意识相对淡薄 B宪政基础初步确立C仍受历史传统的影响 D君主专制影响深远10伍德罗威尔逊说,“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或者用句老话比喻: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在此,威尔逊A肯定宪法保证了美国的稳定发展B批判美国宪法缺乏创新精神C倡导两党制继续促进宪法的完善D强调美国宪法存在明显不足11美国律师安德鲁曾感慨:“你恐怕很难想象,在文明世界里居然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刑事法庭,在没有陪审团的情况下,法官即可自行审案,当堂发落这种审判制度通行清国各地。”这段言论A恶意污蔑中国的司法制度 B推动列强借此攫取领事裁判权C为控制中国司法主权辩解 D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制造借口12李鸿章说:“他日俄、日若欲分占,我仍可暗结英以合力谋拒,是在钧署与驻英公使随时操纵而联络之,所谓不战而屈人者也。”又说:“韩虽可虑,有俄在旁,日断不遽生心。我当一意联络俄人,使不侵占韩地,则日亦必缩手。”由此可以得出A采取平衡外交政策能够缓和矛盾 B以夷制夷是当时外交的出发点C俄日英中在朝鲜的角逐并不激烈 D西方列强主张以武力解决争端13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A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 B促进了历史的转型C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14托克维尔说:“一个国家,如果它原来是个人集权管理,并且习俗和法律也都接受这种管理,而现在它想建立类似于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那么我毫不犹豫地说,在这种共和专制下,会比欧洲任何一个完整的君主制更难以忍受。”依据托克维尔的言论,辛亥革命后中国A应该继续实行传统制度 B建立民主政治的时机并不成熟C应该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D借鉴欧洲的民主制度容易成功15“它的成功在于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力资源。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人,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爱国运动。这些人得到一批俄国专家的建议和支援,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材料描绘的事件A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B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C体现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成果 D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16观察下面的1934年10月江西部分地区农户土地占有状况调查表(%),表中农户的土地占有状况反映了江西地区安远、寻乌、信丰3县莲花琴亭村193户龙州等17村393户5亩以下7074.672.77510亩2019.211.451020亩23.63.5620亩以上2无田32.612.22A土地革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B地主依旧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C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不具威胁D中共土地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17“虽训练犹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竟能抵抗十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止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A国民党消极抗战导致丧师失地B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 C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疯狂进攻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18有人在致国共两党领袖的公开信中说:“政治必须彻底民主,此为国人一致之要求。纵国共双方存有若干特殊问题,不妨事先商论,但所作成之解决方案,必须不与国人之公意相违。”这一公开信 A. 出现于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表达了和平民主的愿望C试图维护全民族抗战局面 D促使国共矛盾走向缓和19巴黎公社的机关报公报在1871年3月20日的社论中说,“巴黎无产者目睹统治阶级的失职和叛卖行动,已经了解到:由他们自己亲手掌握公共事务的领导权以挽救时局的时刻已经到来他们已经了解到:夺取政府权力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他们必须立即履行的职责和绝对的权利。”据此可知A巴黎公社的使命是挽救民族危亡 B巴黎公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政权 C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 D巴黎公社政权具有权力集中的特点20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巩固苏维埃政权21当代学者朱兆华认为:“(新中国)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既避免了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文中“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是指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221959年3月,台湾当局“外交部”规定,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称“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到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些提法的改变反映出其A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理念 B放弃了敌视大陆的原则立场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231952年4月,周恩来在外交部第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区别不同国家的“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是国家的阶级属性”。周恩来的这一外交思想 A突破了“两大阵营”的界限B否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成为新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24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 A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 D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 25“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美国文化以电影、时装、摇滚音乐这类商业形式牢固占领欧洲市场时,许多欧洲人不安地要求:欧洲应当有一个简明有力的自我概念。法国在反对美国文化影响方面特别积极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为欧洲的价值和传统而战”欧洲特别是法国对美国文化的反应实质上反映出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B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C世界政治冲突的不断加剧 D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在激化第卷本卷共4个题目,满分50分。第26题13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1分,第29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26(13分)政治制度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现象,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宰相是古代中国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唐沿隋制。宋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后代的丞相之间的不同。(4分)(2)结合材料二,说明隋朝以后宰相制度发生的变化。概括其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宰相被废除对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政治形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688年革命之所以“光荣”,就在于它完成了1640年以后未能完成的任务,只不过使用了另一种手段尽管英国以后的政治历程仍然是曲折的,但正是“光荣革命”把英国引进了现代社会。 摘编自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材料二 战争失败后,君主专制主义者在是否设单一候选人的问题上没能达成一致。争吵使得那些支持共和政体的人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势力。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可谓应时而生:这是一个有着强大的立法机构的自由主义国家,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 摘编自(美)菲利普J.阿德勒、兰德尔L波韦尔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1871年宪法是一部照顾各种势力利益的妥协性宪法,是在考虑各邦原统治者利益、资产阶级自由派关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以及普鲁士的霸权等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该宪法有关行政机构的设置、政治体制的架构等,皆可从以上三大因素中找到根据。 摘编自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光荣革命”使用的“另一种手段”。它怎样把英国“引进了现代社会”?(2分)(2)据材料二,说明普法战争对法国政体的演进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说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的表现。(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871年宪法为什么要考虑“普鲁士的霸权”这一因素?它怎样体现了“普鲁士的霸权”?(5分)(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过程和形式所体现的基本特征的认识。(1分)28(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1950年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图2 习近平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材料二 我们提出维护世界和平不是在讲空话,是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当然也符合世界人民的需要,特别是第三世界人民的需要。因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真实的政策,是我们对外政策的纲领。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邓小平曾经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这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各国的和谐相处,通过国际合作,有效应对各种新的问题和挑战,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的目标,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钱其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世纪的国际关系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目的。(4分)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新时期探索“新型国家关系”的主要成就及意义。(7分,举一例说明即可)29(12分)运用历史思维将历史概念进行要素化阐释是全面理解和掌握其内容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历史素养。 示例:“工农武装割据” (1)背景(或答原因、条件、目的):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毛泽东开展秋收起义,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他根据中国的国情,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2)内容(或答特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红色政权建设思想。其中,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阵地。 (3)影响(或答意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指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胜利。 (4)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工农武装割据”与军阀割据有着本质不同。军阀割据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建立的反动武装集团,它既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又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工农武装割据”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代表了工农大众的利益。 请仿照示例,从“分封制” “雅尔塔体系”中任选一个进行要素化阐释。(12分) 20162017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模拟卷(2)高一历史参考答案12345678910111213DCBDBCDBCABBA14151617 1819202122232425CAD BBAABAADB26【答案】(1)不同: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掌国政,又掌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但不是正式官名;秦以后历代丞相是正式官名,地位很高,负责全国行政事务。(4分)(2)变化:宰相由一人变为多人,相权被分割,宰相制度出现重要调整。(2分)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国家决策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严密体系;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4分)(3)主要原因:中央集权逐渐加深,皇权和相权间的矛盾激化。(1分)影响:最高中枢权力发生重大变化,皇帝集最高行政长官和国家元首于一身,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加剧了吏治腐败和政治黑暗,延缓了中国社会的进步。(2分)27【答案】(1)手段:不流血的政变。(1分)措施: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1分)(2)影响:普法战争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第三共和国建立;加剧了君主派之间的矛盾,使共和势力有所增强,有利于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4分)表现:总统任命内阁必须经众议院同意,内阁要对议会负责。(2分)(3)原因:德意志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完成了统一,宪法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制定。(2分)体现: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德意志皇帝)担任联邦主席,是国家元首,拥有绝对权力(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普鲁士操纵联邦议会等。(3分)(4)认识:适时妥协;国情的不同使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1分)28【答案】(1)变化:由结盟到不结盟;由“一边倒”到多边外交。(2分)目的: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2分) (2)成就:建立上海合作组织。(1分)意义:开创了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模式;推动了区域国家间的合作与发展;为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供了借鉴。(6分)29【答案】示例一:分封制(12分)(1)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吸取商亡的教训,并防止商的遗族叛乱;适应人口不断增长、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2)内容: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室子弟、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拱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3)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并表现出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趋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4)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宗法制是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具体体现。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加强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工具。 示例二:雅尔塔体系(12分) (1)背景:它是在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2)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二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边界;建立联合国。(3)意义:积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和民主的原则,使世界顺利地实现了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消极方面,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人口大迁移;造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立,成为二战后国际局势紧张的根源。(4)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55年后,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核心内容,雅尔塔体系是通过两极格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1991年两极格局的结束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的瓦解。(答雅尔塔体系与冷战的关系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