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04918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2)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2)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2)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时期西周春秋战国东汉唐中期至清末主要形式田邑实物实物与货币各半货币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拜财神的习俗浓厚,浙江拜范蠡为财神,安徽徽州拜管仲为财神,江西拜关公为财神。这些,朝廷不但认可,还给予支持。这反映出A.朝廷不反对宗教信仰 B.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C.朝廷藉此强化忠君思想D.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3.“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材料反映出景德镇()A.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商帮B.制瓷工艺导致瓷业生产分工细致C.瓷业习俗助推工艺水平提高D.瓷业习俗深刻影响新工艺的发明4.沈括作戏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洛阳尘。”司马光也有都门诗:“红尘昼夜飞,车马古今迹,独怜道旁柳,惨淡少颜色。”下列选项反映材料中诗作主题的是( ) A.宋代存在空气污染问题B.宋代城市商业繁荣C.宋代能源结构有根本变化D.宋代民族融合加强5.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视图缓解工业困境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6.1867年,曾国藩奏称,中国之民久已痛深水火,生计日蹙,今若“听其创置电线铁路,则车骡任辇旅店夫之生路穷矣其余如小轮铁路等事,自洋人行之,则以外国而占夺内地之利,自华人附和洋商者行之,亦豪强而占夺贫民之利,皆不可行。”可见,曾国藩尚未清醒认识到:A.外资入侵的危害性B.工业时代的必然性C.西方技术的先进性D.民生问题的重要性7. 观察下面1912-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生产能力发展示意图,这一时期我国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主要外部因素是( )A.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很多奖励实业的法令C.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D.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8.“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9.1991年2月,解放日报先后发表四篇署名“皇甫平”的社评,社评高举改革开放大旗,指出“我们如果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随即,人民日报、求是等报刊纷纷发文,对“皇甫平”的观点进行指责和围攻。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未确立B.尚未形成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共识C.仍然坚持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D.苏联解体影响中国发展道路的抉择10.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下列属于报道这一事件的文章标题是A.标准只有一个、迈向科学发展的春天B.要敢闯、扭住中心不放C.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力争高速度D.评“左”比右好、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11.电视剧金婚中有这样的情景:人们办事、见面、开会、住宿,甚至集体吃饭都要先背毛主席语录。这一情景应该发生在A.“大跃进”时期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12.1926年12月,有戏报鼻祖之称的罗宾汉在上海创办,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得到广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该报A.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B.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直接产物C.是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喉舌D.说明近代上海传统文化的繁盛13.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叶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A.公共汽车B.飞机C.火车D.轮船14.1912年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这则新闻说明( )A.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增强B.女性在辛亥革命中作出了贡献C.部分女性反对袁世凯上台D.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15.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16.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年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17.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A.缩小城乡差距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C.推动城市化进程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18.17、1832年议会改革后,英国政府改变了一系列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例如1846 年废除了对贵族有利的谷物法,1849 年废除航海条例等。改变这些政策( )A.确立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B.大大便利了英国向世界输出资本C.表明英国对经济的管制全面加强D.提升了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19. 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战争B.资产阶级革命 C.工业化D.第一次世界大战20. 大卫休谟指出:“人民并不一定要受规章和管理机构的约束,而是受他们自身利益的支配他们的贪婪一定不能得到满足,他们的野心必然超出限度,而他们全部的恶习必定会有利于社会公益由于各种各样的利益,各种各样的个人利己主义的吸引,能够产生一种新的社会和谐。”这表明休谟( )A.强调“人民主权说”B.信奉经济自由主义C.赞同无产阶级革命 D.主张国家干预经济21.道德经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B.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22.25、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政府具备的功能越来越多,许多新的官僚机构涌现了出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技术统治”,因为这些官员接受过专门的工程或者经济管理训练。以下关于“技术统治”的正确认识是( )A.大萧条时期西方国家普遍出现“技术统治”B.“技术统治”适应了国家对经济调控的需要C.“技术统治”造就了一系列福利国家的出现D.“技术统治”可以有效避免新的经济危机23. 资本主义4.0:一种新经济的诞生的作者卡列茨基认为,面对经济危机,民众普遍认为:未来会也应该比过去更美好。自1825年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历了三次较大变革发展,据所学知识推测,作者所指的第二次变革应是( )A.理性主义的确立 B.自由资本主义的确立C.“福利国家”制度的确立D.货币主义的确立24.20世纪30年代初,在美国南方有这样的说法:受过训练的骡子都知道在棉苗之间穿行,就连它们也不会践踏农田,用来讽刺罗斯福政府调整农业的政策。这说明A.内战后南北矛盾没有彻底消除B.政策导致农产品价格继续下跌C.农业调整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D.部分人不理解新政的指导思想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9年12月1日,万里说:“包产到户不同于分田单干。包产到户仍然是一种责任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是搞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根据万里的指示,一篇名为“联产计酬好处多”的文章在1980年4月9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上全文刊登。文章登出之后,反响十分强烈,大部分是赞成的,但是,很多人仍对包产到户怀有疑虑。1980年春天,内部刊物农村工作通讯第2期上发表的分田单干必须纠正一文,指责包产到户是“分田单干”,违背了党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 摘编自葛福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轨迹与未来走向 材料二1980年以前,70%以上的劳动力都集中在第一产业;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例开始减少,但1990年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仍有60%。第三产业在改革开放后出现快速发展,但其比重低于其他产业,1990年为18.4%,之后第三产业发展开始加速。1994年,二、三产业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分别为22.7%和23%,第一产业为54.3%。19781996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从占总数的70.5%下降到50.5%,平均1年下降1个百分点。 李京文国民经济管理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元,1998年增加到2162元。1978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均增长速度达7.9%,比同期农业发展速度快1.4个百分点。2000年以后,在中央政府“惠农”政策的刺激下,农民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2253元,增长到2006年的3587元。 曾昭春、张浩杰、梁永国我国农村经济政策的历史和现状评价及展望 (1)材料一中万里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包产到户受到指责反映了什么问题?(4分) (2)材料二包含了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数逐年下降的原因(6分)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综合三则材料,你对我国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有何认识?(5分)26.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材料二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材料三山东城镇居民“九五”时期消费结构表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消费支出构成(%)100100100100100食品支出43.640.939.637.134.7衣着支出17.416.714.013.613.2设备用品及服务9.49.510.412.211.2医疗保健支出3.94.54.54.96.4交通通信支出4.95.56.26.07.0娱乐文教用品及服务10.011.212.813.314.2居住支出6.77.17.98.27.9杂项商品及服务4.64.64.64.75.3(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不同消费观念。(2分)并指出材料二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4分)(2)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山东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3)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2分)27.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则相反,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电力开始作为机器的动力,其能量之大远远超过了蒸汽机,而且使用上要方便得多,因而很快以电力为能源的产品迅速被发明出来,制造发电,输电和配电设备的电力工业也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 中华网 材料二 请回答: (1)发电机是由谁研制成功的?随后,人们发明了哪些“以电为能源的产品”?(举两例即可)这些产品的涌现使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4分) (2)材料二图片中的这两种交通工具都以什么为驱动?这两种交通工具的发展促进了哪种能源的大量开发?(2分) (3)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这次科技革命和生产力飞跃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在它作用下,工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 (4)这次科技进步对世界市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28. 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材料二: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欧各国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随着各种社会福利的不断扩大,某些特定的社会人群不断提出过高的社会福利诉求,一则导致社会福利开支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英国等国甚至高达50%以上,二则导致国家严重财政困难甚至财政赤字。面对居高不下的社会福利开支,政府不得不压缩对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财政投入,更为严重的是,社会上还出现了躺在国家社会福利的温床上游手好闲的“懒汉”人群。日益增长的社会福利开支成为西方各国政府十分头疼的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方各国被迫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措施有:失业救恤金发放数额和适用人群减少,各种社会保险中国家承担的费用减少,个人承担的费用增大等。改革虽有阻力,但最终得以推行,对西欧各国财政状况好转起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欧洲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3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3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欧各国政府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改革的原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4分)2016年历史10月月考答案和解析【答案】1.C2.B3.C4.A5.D6.B7.A8.A9.B10.B11.C12.A13.C14.D15.C16.A17.C18.D19.C20.B21.B22.B23.C24.D25.(1)观点:万里明确肯定包产到户是一种社会主义的生产责任制,没有改变我国土地所有制的性质。(2分)问题:分田单干受到指责,说明新生事物被接受需要一个过程。(2分) (2)信息: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比重的下降加快,第三产业从业人数逐步增加。(2分)原因: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所需劳动力数目逐步下降。(4分) (3)问题: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得到显著改善。(2分)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只有不断进行合理调整,社会主义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3分)26.(1)观念:材料一:反对奢侈而违背礼制,破坏等级秩序。材料二:逾越等级、追求奢侈生活。(2分)现象:封建制度的衰落;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重利奢靡的风气。(4分) (2)变化:由重温饱到重健康、舒适;由重物质到重文化、教育。(2分)原因:改革开放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城镇居民收入增加。(4分) (3)因素:经济水平、政府政策、社会风气、文化传统、居民收入等。(2分)27.(1)西门子;(1分)发电机、电灯、电车、电报、电话、电影放映机等(2分,答出2项即可);电气时代。(1分)(2)内燃机(1分)石油。(1分)(3)第二次工业革命。(1分)形成了垄断组织。(1分)(4)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或最终形成),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2分) 28.(1)主要特点: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与减灾相结合。注重预防。(3分) (2)原因:生产力提高;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 (3)原因:高福利易滋生懒惰,挫伤了一些人的生产积极性;高福利影响了科技教育的投入;高福利导致了严重的财政困难。(3分) (4)认识:社会保障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为福利政策提供了物质保障;克服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4分)【解析】1.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俸禄制度的变革,旨在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表格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赋税制度的变革,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应是货币俸禄的推行,故A项错误;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的应是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D项从图表中无法得出。故选C。 2.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江南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这些是民间崇拜,不完全是宗教信仰,故A项错误;江南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B项正确;朝廷认可江南地区民间崇拜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并不能表明藉此强化忠君思想,故C项错误。明清江南经济发展,商业发达,朝廷认可江南地区民间崇拜财神,并不代表商人地位提高,排除D项。故选B。 3. 本题考查景德镇的制瓷业,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区域特点的商帮的形成是在明清之际,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可知是要求工匠必须掌握一项专门的技艺,并没有强调瓷业分工细致的原因,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可知,瓷业习俗助推了制瓷的工艺水平,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没有强调瓷业习俗与新工艺的发明,而且题干材料只说明瓷业习俗与制瓷工艺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C。 4. 本题考查从古诗词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沈括的戏延州诗的大意是:陕西宜川县的七郎山与八郎山上瑞雪飘飘,立即撑起毡帐学那边塞人过游牧的生活。衣裳全变黑了,可是冬天还没有过去,石油烟比洛阳车马扬起的烟尘还容易熏黑行人的衣裳呢。这首诗中就指出延州人拿石油当燃料,烟大,把行人的衣裳都熏黑了,就像洛阳城中多风沙污人衣一样,说明了当时两地都存在空气污染的情况。司马光的都门路中“红尘昼夜飞,车马古今迹,独怜道傍柳,惨淡少颜色。”记述的是开封城中风沙蔽日的情形。由此可见,当时少数城市已经存在空气污染问题,故选A。 5.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特点 材料反映了国民政府在二战之后将纺织业国有化是迫不得已的,是为了能够统一进行生产,这就是一种政府对经济的全方位干预,故D选项正确 ABC三项材料没有反映,应排除 故选D 6. 本题考查近代工业文明对我国社会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痛深水火,生计日蹙”、“生路穷矣”、“豪强而占夺贫民之利”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核心意思,即外国技术(包括外资)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产生了很多问题,特别是民生问题,AD两项在材料中直接能够体现出来,即曾国藩意识到了,不符合题干要求,所以AD项排除;进一步结合所学分析,可知,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性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展了洋务运动,他意识到了“西方技术的先进性”,故C项也不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出曾国藩虽然认识到了西方技术的先进性,但由于西方技术对中国社会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因而认为“皆不可行”,所以体现出曾国藩没有认识到工业时代的必然性,故B项符合题意;故选B。 7. 本题考查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外部因素。本题关键信息为“19121921年”,可知是一战期间。四个选项都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但只有A项是这个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外部因素,BCD都是内因而不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外部原因,故选A。 8.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一五计划”,要求了解“一五计划”建立的内容和成就,理解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一五”计划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造”,重点发展重工业因此为了重点投资重工业,在国家经济还很困难时期,其它方面的投资必然不足或减少故A符合; 当时大力发展重工业,工业发展远远超过农业,所以国民经济结构肯定不是平衡故B排除; 重工业发展同样需要基本建设,C项与史实不符合,故排除; D项中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有悖史实,当时东北三省的许多工业城市得到迅速发展故D排除 故选A 9. 本题考查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我们如果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随即,人民日报、求是等报刊纷纷发文,对皇甫平的观点进行指责和围攻”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功的时候,对改革开放心怀不满的人便对改革开放横加责难,焦点又集中在市场和计划关系问题上,所以说当时对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形成社会共识,故B正确;A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已经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打破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D错误,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底,与材料“1991年2月”不符合。故选B。 10. 本题考查邓小平南方讲话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标准只有一个是有关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报道,该事件发生于1978年,排除A;力争高速度与1958年时期的大跃进相关,排除B;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标准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B符合题意;评“左”比右好、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反映了“左”倾错误的思想,排除D。故选B。 11. 本题主要考查“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劫难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迁移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人们办事、见面、开会、住宿,甚至集体吃饭都要先背毛主席语录”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66-1976年的“文革”时期,人们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盛行,故选C;“大跃进”运动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为1953-1956年,改革开放初期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皆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排除ABD。故选C。 12.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可知,该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城市文化多元化。故A项符合题干要求。BCD三项题干未直接体现,可排除。故选A。 13.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交通工具变迁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交通工具的速度极快,经过的景物非常多。材料中的“车轮”两个字可以排除B项的飞机与D项的轮船;公共汽车此时还没有,排除A项;故选C。 14. 本题考查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考查学生准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及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材料中民国初年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提出“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即女性也为民主革命作出贡献,理应在革命成功后确保女性的政治地位,大力主张“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以上反映了女性争取参政权备受阻挠,可见此则新闻说明了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故D正确;A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C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故选D。 15.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报刊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刊物,属于宣传维新变法的政论性报刊,不是通俗性报刊,通俗性报刊是在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普及的效果,所以排除A ,C符合材料;1873年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的先例,排除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国人识字率低, 所以“报纸市场需求极大”说法错误,排除D。故选C。 16.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抓住题干时间“18311841”,这个期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期间,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结果,故B项错误 CD两项不符合当时的史实,应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导致工人死亡率上升,故A项正确 故选A 17.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其意思是指大量民众被火车带进城市。可知,这将极大地推进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故C项正确;AB两项的表述与早期城市化进程作用相反,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项;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不会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A项应为工业革命的影响,与题目中的事件“英国政府改变了一系列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不符,故排除;B项的表述与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拉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以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的史实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英国政府.1846年废除了.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反映了工业革命期间的英国为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的原则,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的史实。该举措有利于提升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C项,故选D。 19. 本题考查的是英国工业化及城市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使工业经济不断增强,城市日益繁荣,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人口不断减少,故C正确;A殖民战争与“农业人口变化”无关: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7世纪,与题中的时间不符;D一战是在1914年爆发,与题中“1840-1920年”时间不符。故选C。 20.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西方的经济思想,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主权在民”的思想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赞同,故无法得出AC两项的结论;D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人民并不一定要受规章和管理机构的约束”不符,故排除;工业革命期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工业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即“人民并不一定要受规章和管理机构的约束,而是受他们自身利益的支配”,故选B。 21. 本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解题时要理解关键词“诚信”的含义。罗斯福新政中,首先做的就是建立诚信机制。整顿银行,恢复民众对银行的信心成了重中之重。以政府做担保,建立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恢复了银行的信誉。据此可知,B项正确。ACD三项主要是从恢复经济的具体措施入手,分别属工业、扩大内需和农业的相关措施,调节生产过剩,恢复生产,解决就业和刺激消费,不具有诚信机制作用,与题意不合。故选B。 22. 本题考查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理解能力。大萧条时期是指20世纪30年代,故A项说法错误;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西方政府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于是新的官僚机构也随之涌现出来。所谓的“技术统治”实际上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表现,故B项正确;“技术统治”与福利国家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技术统治”不能有效避免新的经济危机,故D项错误。据此分析,故选B。 23. 本题主要考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根据所学知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形成自由资本主义制度,要求经济自由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也就是帝国主义;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后,全球化、市场经济制度兴起。所以,第二次变革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其表现为福利国家制度发展,故选C。 24.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大背景是因为生产过剩引起的经济危机,故罗斯福上台后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政策是进行减耕减产以此来恢复农产品的价格,结合材料“用来讽刺罗斯福政府调整农业的政策”可知部分人对新政的指导思想不理解,故D正确;ABC与材料不符。故选D。 25. (1)本题主要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观点”根据“包产到户仍然是一种责任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是搞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即可回答万里明确肯定包产到户是一种社会主义的生产责任制,没有改变我国土地所有制的性质;“问题”主要从当时人们的不同认识来考虑,分田单干受到指责,说明新生事物被接受需要一个过程。(2)本题主要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信息”主要从材料二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变化情况归纳,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比重的下降加快,第三产业从业人数逐步增加;“原因”需要回顾教材中改革开放以来的知识来概括,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所需劳动力数目逐步下降。 (3)本题主要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问题”根据材料中数据的变化即可得出,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得到显著改善;“认识”据时间“1978年“1998年”,从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即可,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只有不断进行合理调整,社会主义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6. (1)本题考查的是消费观念相关问题,旨在考查归纳、概括以及准确判断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二信息中归结即可,把握到以下方面:等级、节俭,越等级、奢侈。关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要从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衰落、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变化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认知所组织的,。 (2)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90年代山东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准确归因的能力。第一小问“观念变化”从表中数据的变化中归纳、总结,把握到以下方面:由重温饱到重健康;由重物质到重文化、教育;关于第二小问“变化原因”,应该从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思想观念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和认知,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3)本题考查的是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紧扣三则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结合前几问中原因的分析从中归纳、总结出影响因素,主要把握到以下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风气、政府政策、居民收入等,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7. (1)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电机的发明者是德国人西门子。第二小问: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关于电的发明的史实,选择两列即可。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材料二图片的交通工具是汽车和飞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动力为内燃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燃机使用的是石油。 (3)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生产力的飞跃历史上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导致了垄断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4)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8. (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小题根据材料概括即可,难度不大。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特点其一是材料的前半部分,官办救济和民办救济相结合的特点;其二是一方面未雨绸缪,兴修水利,另一面储备粮食。说明救灾与减灾相结合。注重预防。 (2)本题考查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生产力提高;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本题考查20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欧各国政府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改革的原因,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导致国家严重财政困难甚至财政赤字”可得出:高福利导致了严重的财政困难;“面对居高不下的社会福利开支,政府不得不压缩对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可得出:高福利影响了科技教育的投入;“社会上还出现了躺在国家社会福利的温床上游手好闲的懒汉人群”可得出:高福利易滋生懒惰,挫伤了一些人的生产积极性。 (4)本题考查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该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社会保障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为福利政策提供了物质保障;克服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等角度分析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