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信息学自考复习资料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3001111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3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安信息学自考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公安信息学自考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公安信息学自考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安信息学一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信息与公安信息的概念 一、警务与信息 (一) 信息的定义 定义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类是通俗定义:信息就是音像、情况、数据、报道、事实、情报、知识、新闻和消息。 第二类是狭义定义: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第三类是广义定义: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以及关于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的反映。 (二) 警务与公安信息 按照广义的理解,警务泛指警察(公安)部门的事务性工作,包括警察行为和内部的行政管理。 警察活动是指处理警务的行为过程。 公安信息定义为:反映警务及其活动过程的全部信息;或者定义为“公安信息是有关公安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反映”。 公安信息与非公安信息的显著区别是信息反映的事物不同,或者说信息的内容不同。 二、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一) 从信息的层次看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从认识论意义上来看,信息表现出以下三个不同的层次特征: 第一, 语法信息。事物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的外部形式,如文字、数字、图形、音频等。 第二、 语义信息。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的逻辑含义,如文字、数字、图形、音频、视频等表达的内容。 第三、语用信息。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对观察者的效用,如一篇报道所引起的反响。 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的总和称为全信息,也简称信息。 所谓语法信息,是指由符号之间组成的结构及其相关关系,它是信息的形式。 在语法信息研究这个层次上,不考虑信息有无实际意义和效用。 语法信息是语义、语用信息存在的基础。 语义信息是符号所表达的含义,即信息包含的内容以及信息在逻辑上的真实性和精确性。 所谓语用信息,是指信息的价值和效用。 信息的语用作用发挥的如何,还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第一,语法信息的结构是否合理并且符合接收者的接收条件,能否被接收者所理解。 第二,语义是否明确。语义应该是惟一的或基本上是惟一的。 第三,信息本身是否有价值。 (二) 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为了更加具体地解释信息内涵,现代信息科学对还没有被利用上的“东西”统称为数据,它们只是对某一事实不经解释的原始表达,表达所使用的符号是语言、文字、数字、图形、图像中的任何一种或数种,它们本身的意义需要用户来解析。数据经过处理或解释才能成为信息。 在公安信息化过程中,开发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建立数据库存储公安信息,只是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从中获得“有用的数据”即信息,才是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 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成熟的信息”是指那些反映事物普遍规律的文献。 发现知识则是一个原创过程,它需要整理事实,分析数据、获得获得信息,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由信息到知识,本质上是知识发现的过程,是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数据、信息和知识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层次,数据需要大量的积累,并需要有效的管理,管理数据有有效手段是数据库技术;信息分析处理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快、更好地获得信息,通常所说的信息系统是一种集数据库和信息分析处理技术为一体的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支持知识发现的重要系统,但对于知识发现本身,目前的信息技术还满足不了实际需要,更多的是靠人的主观判断。 (四)公安信息与公安情报 公安信息与公安情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公安情报一般是指对外保密的那部分公安信息。 三、公安信息的特征(一)广泛性:表现在四大方面:地域广、部门广、人员广、学科广。 (二)随机性 公安信息的随机性主要是由具体案(事)件的不确定性和整体上的统计规律性所决定的。 (三) 时效性公安信息的时效性直接影响到社会控制力。 (四)复杂性:第一、形式复杂;第二、信息量大、处理过程复杂;第三,各种信息之间的关联复杂;第四、采集复杂。 (五) 可信性。 第二节 公安信息资源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本身的集合;广义的信息资源不仅包括信息本身,而且包括相关的信息技术设施、信息工作者、组织机构和政策、法规等。 在讨论公安信息本身的整体性质时,公安信息资源是指狭义的,即公安信息资源是指各类公安信息的集合。在讨论公安信息管理时,则采用广义定义,即公安信息资源是指公安信息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设施、信息工作者、信息管理的组织体系和相关政策、法规的集合。 二、公安信息资源(狭义)评价 公安信息资源的质量和数据是评价公安信息资源的两个重要指标。 (一) 公安信息资源的质量 在理想状态下,高质量的公安信息应该完全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它拥有的信息量(内容)要多,即完全能够消除使用者的不确定性;第二,它是实时的或及时的,使用者无须等待,呼之即来;第三,它的形式简洁明了,容易被使用者理解,一看就懂。 信息量大小,可以表示为: 收到某消息获得的信息量(不确定性减少的程度)=收到此消息前对某事物的不确定性-收到此消息后对某事物的不确定性。 影响信息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真伪度、新颖度和准确性是关键因素。第一,一则公安信息要正确反映“公安事物”的原始状态,即要保证公安信息的正确性;第二,要准(精)确,在需要使用“大概”、“也许”、“差不多”这样的模糊词时,最好用概率(百分比)来描述;第三,信息要新颖,获得一条已知的信息,其信息量为零。 信息的时间属性作为信息质量的一项衡量指标。决定这项指标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前期的数据处理是否充分,信息的分析方法和手段是否适用,信息传递的通道是否快捷。 现实意义在于,强调把高质量的公安信息交给公安信息系统管理,而公安信息系统应该按照满足公安信息的质量要求来设计。 (二) 公安信息资源的数量 公安信息资源的数量主要是用数据量这个参数来度量的。从文献的角度看,数据量是对字数多少的量度,而不涉及内容,因为数据的内容属于信息质量范畴。 在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量是以字节(B)为单位计算的,一个汉字占两个字节,100个汉字是200个字节,记为200B,依此类推。除文字外,公安信息是形式还有表格、图形、图像以及声音等,这些数据同样按字节计算。 从工程的角度说,数据量是数据库系统和硬件平台选型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制定信息资源分布策略的主要依据。 二、公安信息资源的类型 分类是认识公安信息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对公安信息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工作。 (一) 按记录载体分,公安信息可分为实物型信息和文献型信息两大类。 实物型信息是由实物直接表现的。 文献型信息是指以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声频等方式记录在特定载体上的信息,这类信息是网上运行的对象。 把警务搬移到网上其本质就是把文献型信息及其使用权流程搬移到网上。 (二) 按业务分 按现有的公安业务划分公安信息的类别,是目前“金盾工程”所使用的分类方法。 (三) 按管理层级分 一般来说,公安信息可按管理层级分为两个大类管理信息与基础信息。 管理信息是指管理与决策活动所需要的信息。 基础信息是指公安工作中最常用的、最基本的那部分信息。 (四) 按时间分 从传递时间上看,公安信息可分为实时信息和滞后信息两类。 实时信息是指从它的发生到传送至决策者手中时间间隔为零,滞后信息的这个时间间隔大于零。在公安工作实践中,实时和滞后是相对的两个时间概念,一般把符合“规定时效”的信息看做是实时信息,把超出“规定时效”的信息看做是滞后信息。 另外,从事件发生的时间看,公安信息可分为历史型信息、实时型信息和预测型信息三类。历史型信息描述了“过去”事件的情况,实时型信息反映了“当前”事件的情况,预测型信息是对“未来”事件的描述。 (五) 按运动状态分 以运动状态为依据,公安信息有动态与静态之分。 动态公安信息是经常处在变化中的信息。 静态公安信息是指相对稳定的信息。 (六) 按开发状态分 按照信息的开发状态可分为潜晨信息资源和现时信息资源两类。潜在信息资源是指存在于个人大脑中的信息资源,是一种没有表达出来被社会共享的资源形态。现时信息资源是经过个人表述(发表)后,能够被他人所用的信息资源。形式信息资源根据开发程度,又可分为零次信息资源、一次信息资源、二次信息资源、三次信息资源。 零次信息资源是指未经转述加工的自然状态,如平时所说的各种“现场”、“一线”等。 一次信息资源是指直接在零次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用各种方式转述(表达)出来的信息资源,如从案件现场直接拍摄下来的照片或录像。 二次信息资源是以一次信息资源为基础,由经提炼加工后的信息所组成。 三次信息资源是在二次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再次加工、整理后的结果。 三、公安信息资源的功能 (一)社会治安治理功能 公安信息要素有助于缩短警务人员对社会不安定因素的认识过程,提高公安系统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增强预警能力和提高反应速度。 (二)管理与协调功能 一是管理与协调公安系统内部的人、财、物,包括办公事务等;二是管理与协调各警种协同作战,指挥与合理配置警务人员和装备,使其在准确的地点、时间,以正确的方法处置突发事件;二是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管理与协调公安系统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合作关系,保障各方协同一致地开展工作。 (三)辅助决策功能 (四)创新功能 所谓激活知识,简单的解释就是在有关信息的启发下,让掌握的知识发挥创新作用。 所谓创造新知识,是从信息中发现知识或规律。 (五) 警务公开功能 第三节 公安信息管理与公安工作信息化 一、公安信息管理 通俗地讲,获取信息、以最有效的方式作用信息、在适当的时候摒弃信息统称为信息管理。 公安信息管理是对公安信息、公安信息活动过程、公安信息基础结构进行规划、组织和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管理活动。 公安信息活动就是从信息的收集到使用的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 信息资源的使用或利用是公安信息管理的目的,它包括了信息分析和价值判断、信息的深层次开发、信息的发布与服务、信息产品制作、信息知识教育、信息反馈、信息资源安全和共享管理等内容。 信息基础结构是指用以支持公安信息活动所需的全部技术设施以及保证这些活动和设施有效运转所需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公安信息基础结构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充足的公安信息专业人才资源。 第二, 健全的公安信息政策、法规和协议。 第三, 完善的信息组织(包括安全保护机构)和公安信息服务部门。 第四, 适用的信息基础设施,包括收集、存储检索、传递设备(设施)以及计算机网络设施。 第五, 齐全的公安信息系统 公安信息系统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公安信息资源的科学化管理。 二、公安工作信息化 公安工作信息化,是指在公安工作中,通过普遍地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及其网络、数据库等),有效地开发利用公安系统内、外部的信息资源,开展网上办公,实现警务活动的网络化集成管理,让公安信息在总警力中占有主导地位,以提高社会治安治理能力的过程。 实现公安工作信息化的基础是完善公安信息基础结构即完成“金盾工程”建设。 (一) 公安工作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公安工作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其广度和深度将随着建设过程的不断推进呈现如下特征: 1、信息数字化。信息数字化即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 2、流程网络化。流程网络化即实现业务办理过程的网络化,或实现网上办公。 3、 指挥一体化。指挥一体化即实现接、处警的网络化管理,各警种统一指挥、协调行动。 4、处警协同化。处警协同化即实现公安系统与其他有关政府部门或企事业职能部门协同行动,共同处置突发事件。 5、服务一站化。服务一站化即通过一个网上服务窗口,实现有关事宜的全程办理。 6、预警智能化。预警智能化即建立智能化的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提前作出治理对策。 (二) 公安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领域 1、内部行政管理领域。该领域的信息化主要包括:各级办公信息系统、装备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与指挥中心、综合情报分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宣传、法制、外事等管理信息系统。 2、业务领域。该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内保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侦查情报管理信息系统,刑事情报管理信息系统,治安管理信息系统,边防管理信息系统,出入境管理信息系统,消防管理信息系统,警卫、网监、监所、禁毒、反恐等情报信息系统。 3、 公众服务领域,该领域主要包括:户证、机动车、驾驶员和审批管理信息系统等。 4、协同领域。该领域主要包括:铁道、交通、民航、森林公安局和走私犯罪侦查局,政府部门,水、电、医务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管理信息系统。 三、公安信息管理人才 什么是公安信息管理人才?或者说公安信息管理人才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目前有两个方面的资料可供参考:一个是信息主管的职责要求的知识结构要求:另一个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 首先:我们来看CIO。在现代化组织中,高级管理层普遍设表一个CIO的职位,即信息主管,或者称为信息总监,首席信息官。 CIO是典型的复合型人才,而且是一个高层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点可能从CIO的职责中看出来。 CIO要担负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责: 第一,负责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领导实施本部门的信息基础结构建设,包括网络设施、信息系统、信息管理制度等,为现代化组织搭建适用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第二,负责为组织建立充足的信息资源库,提供可靠消息分析手段,使之起到思想库、智囊团的角色,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和智力支持。 第三, 参与组织的改革,为实现网上办公提供业务流程重组方案,为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提高完善的虚拟协同环境。 第四, 负责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和组织的信息文化建设,协调组织内外部信息管理部门有序地开展工作。 第五, 负责保持组织的信息竞争优势,及时掌握最新的竞争态势。选择最适用的方法和手段,保证组织不要因为技术手段和方法的落后,而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上沦为劣势地位。 CIO至少需要具备三种知识和一种能力,即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业务知识、管理知识和领导才能。 企业信息管理量国家职业标准将企业信息管理师定义为:“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复合型人员”。企业信息管理师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管理类职业,共设三个职业等级,分别为:助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企业信息管理量(国家职业资格一级)。每个等级都包括了六大职业功能模块: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网络构建、信息系统维护、信息系统运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要求。第二章 公安信息的收集存储与检索 从公安业务的角度出发,信息收集主要是围绕各公安业务活动进行的;从公安内部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信息收集主要是围绕人、财、物、科研和办公事务等工作展开的;从公安信息管理的角度出发,公安信息收集是根据公安信息管理项目和课题的需要,获取公安信息的过程。 第一节 公安信息收集的过程与方法 一、公安信息收集的过程 (一) 准备阶段 1、了解以往的信息。 2、初步判断任务量、预期结果和可能的风险。 3、组建团队。 (二) 拟订计划 信息收集的计划是对整个收集过程的全面安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描述任务。 2、选择信息源,信息源(信源)即信息的来源。选择信息来源即是确定到什么地方去收集,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选择正确的信息源是保障信息收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信息的收集者应该根据信息的特点,到能够提供给所需信息的地方收集信息,以免影响信息收集的质量和效率。 3、 选择方法和手段。 4、 进度安排。 (三) 实施 实施就是执行信息收集计划。为了保证信息收集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信息收集活动的组织者应保持与各分项信息收集人员的联系,及时调整不合理的人员配置。 2、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 3、 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调整收集计划。 (四) 信息汇总 此环节的任务是汇总各分项调查人员收集上来的信息,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给出合理的理论解释,得出符合实际的研究结论。此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信息处理工作,可能用到一些信息分析工具。具体的工作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项: 1、 分类整理。 2、 鉴别筛选。 3、 分析。 (五) 提交报告 信息调查报告是将信息分析研究成果提交给用户的书面或电子文档材料。用户是指作用该报告的人员和机构。 比较常用的信息调查报告有三种基本类型:供领导参考的报告、供公安业务人员参考的报告和供专业研究人员参考的报告。 信息调查报告一般由题目、序言、主体(正文)、结论、附录和参考文献等几大部分组成。 二、信息收集的方法 公安信息管理工作中,比较常用的信息收集方法有三类:即文献(信息)检索法、信息(实际)调查法和侦察法。 文献检索法适用于文献信息的调查,信息调查法适用于非文献信息的调查,当这种方法无法获得所需的信息时,可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使用侦察法。 (一) 信息调查 1、信息调查法。信息调查法是访问法、问卷法和观察法等信息收集方法的统称。又称实际调查法。使用信息调查法有公开方式和秘密方式两种,这要根据信息的性质和被调查对象情况而定。 (1)访问法。访问法是信息收集人员将信息调查的事项,以面谈、电话或网络在线交流的形式,向被调查者询问,以获得所需信息的方法。 面谈信息调查。面谈信息调查包括个人面谈和多人座谈。 电话或网络在线信息调查。 (2)问卷法。问卷调查是指信息收集人员向被调查者发放格式统一的调查表并由被调查者填写,通过调查表的回收获取所需要信息的方法。 现场问卷法收集信息迅速及时,问卷回率高,但信息收集范围狭窄。邮寄问卷法虽然不受时空限制,但回收率低、回收时间长,所以只适用于对时效性要求不高的信息。 一份调查问卷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前言。用来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价值),此部分的内容宜简单明了。 正文。正文是调查表的主体,即要调查提问的内容。常用的提问方式有三种,即自由式、封闭式、事实填空式。 被访者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务、单位、联系方式等。 在编排提问的顺序时应注意:把同一主题的内容放在一起,一般性问题在前、特殊性问题放后,重要性问题在前、一般性问题放后。 (3)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通过察看,有计划、有目的地收庥信息的方法。运用观察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观察有目的性。 观察要有计划性。 观察的主体要有主动性。 观察的仪器要适用。 2、 信息调查的类别。 信息调查分成四大类,即普遍信息调查、典型信息调查、重点信息调查和抽样信息调查。 (1)普遍信息调查。普遍调查,也叫全面调查,是指对研究对象的总体(如全国人口情况、全国民警基本素质等)进行的全面性信息调查。普遍调查具有取得的信息全面、准确和系统可靠的优点,同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随着公安信息化的不断推行,普遍调查工作的难度将会逐渐降低。 (2)典型信息调查。典型有两种含义:一是表示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二是表示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典型调查方法是指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从被调查研究的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出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进行剖析,借以反映所研究对象来反映总体情况。 (3)重点信息调查。重点信息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部门(单位)进行调查。典型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在于:调查中选取样本的标准不同,前者强调代表性,后者强调在数量和重要性的比重。 (4)抽样信息调查。抽样调查是指按照随机原则,从全部的调查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对全部调查对象作出评估和推断的一种信息调查方法。 抽样调查具有经济、及时等优点,只要抽选的调查对象达到足够抽样数目的要求,就能准确地反映总体的状况。所以,抽样信息调查适用于信息颁过于分散、时效性要求高、人力和经费有限的信息收集项目。 (二) 侦查方法 侦察法主要包括现场勘验法、搜查法、隐蔽身份调查法、秘密法、秘密力量收集法、技术侦察法(包括利用网络技术收集)、讯问法等。 第二节 公安信息的存储与检索 一、公安信息存储的概念 (一) 公安信息存储的定义 公安信息存储是指把经过描述、定义和揭示后的公安信息按照顺序和格式要求进行存放、保管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释这一定义: 1、 信息存储的目的是为了使用。 2、 信息存储应按一定顺序和格式。 3、 信息存储要合理选用信息载体。 信息载体大体有以下几类:一是实物载体,如各类物证;二是纸质载体,如图书、文件、档案、早期的户口卡;三是传统胶片载体,如缩微胶片;四是数字化载体,如磁盘、磁带、光盘、半导体存储芯片等。 4、 现代化的信息存储离不开信息技术。 (二) 信息存储的方法 1、 工业化时代的信息存储方法 (1)分类存储法 (2)主题存储法。在信息管理领域,主题一般是指信息资源所反映的主要对象(如治安问题、有关网络安全的事务),或者谈话、文件、教科书等的重要内容。表达信息资源主题的词或词组,同称之为主题词。主题存储法,是以主题词作为信息的标识和检索的依据,将主题词所反映的内容相同或相近概念的信息组织在一起的方法。 (3)其他方法。 2、信息化时代的信息存储方法。从公安管理的角度看,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超文本链接方法;二是数据库方法。 (1)超文本链接方法 (2)数据库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数据库方法又可为集中式数据存储和分布式数据存储两种方式。 二、公安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是信息存储的逆过程,即查找信息的过程。以文献检索为例,检索过程是以描述文献内容特征或外部特征的检索标识为切入点,通过检索工具来全面查找所需的文献。 所谓公安信息检索,是指从已存储的公安信息中查找出用户所需公安信息或者其线索的过程。对此定义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当信息检索结果只不过用户所需的线索时,用户还需要根据线索再次查找最终所需的信息转正是检索的信息大都是经过处理的二手信息。 公安信息检索大体经历了手工检索、机械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三个阶段。 (二)公安信息检索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检索分成不同的类型。 1、 从检索信息的内容属性看,信息检索可分为数据检索、事实检索和文献检索三种。 (1)数据检索是一种直接查找某个特定数据的过程; (2)事实检索是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一系列情况的检索; (3)文献检索的对象是文献本身,即查找含有所需内容的文献。 2、 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方式的角度看,信息检索可分为问答式检索和定题信息检索两种。 (1)问答式检索一种即问即答的检索类型; (2)定题信息检索是查找有关主题最新情况的检索。 (三)信息检索方法 1、常规方法。常规方法包括按文献和作者名检索、按类别检索、按主题词检索等。 2、顺查法和倒查法。从时间上看,如果是从课题相关起止年代由远而近地开始查找,则是顺查法;如果是由近而远地查找,则是倒查法。 3、回溯检索法。回溯检索也称为追溯检索、它是以当前为参照点,对检索系统已存储的全部信息,或以其中一定范围的信息,按照特定主题范围进行最新情报查找,或者追溯查找过去年代已存储的所有情报。 4、布乐逻辑检索法。布乐逻辑检索,即运用布称逻辑算符对检索词进行逻辑组配,表达两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布尔逻辑检索就是采用布乐代数中的逻辑“与”(AND)、逻辑“非”(NOT)、逻辑“或”(OR)等逻辑运算(也称布尔逻辑运算),将检索提问转换为逻辑表达式。 5、位置检索法。位置检索也称为自由文本检索、原文检索或全文检索。它是从原始文献的全文中,以任意一个或多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关键词、词组或字符串作为检索词,词与词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利用位置运算符来表达。 (四)检索效果评价 在理想的情况下,用户的检索结果既不应该包含无用的信息,也不应该漏掉有用的信息,并且获得结果的过程(时间)要短。对此,查全率与查准率、漏检率与误检率就成为较早衡量的效果的主要指标,其中最主要的指标是查全率和查准率。 查全率被定义为:被检出满足提问要求信息数量占全部文献库中具有满足要求的信息总量的百分比。其表达式为: 查全率=检出符合要求的信息数量/文献库中符合要求的信息总量100 查准率是指检出并满足提问要求的信息数量与实际检出的信息总数之经。其表达式为: 查准率=满足要求的信息数量/检出的信息总数量100 为了衡量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效果,业界更多地尝试使用以下指标: 第一,响应速度;第二,人机交互界面; 第三,检索结果满意度。 三、网络检索系统 网络检索系统也可以称为网络检索代理服务系统,通常有三个组成部分:信息采集子系统、数据库和检索代理软件。 信息采集子系统负责收集网络信息资源,主要有人工采集和自动采集两种试。人工采集就是由专业信息人员跟踪和选择有价值的网络信息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分类组织、标引并组建成供检索用的数据库。自动采集则由计算机系统自动访问网络中的各个站点,记录其网址,抓取其网页,抓取其网页,标引其内容,建立索引文档,形成数据库以供检索。 网络检索系统中能够代替用户完成检索任务的检索软件通常被称为代理检索软件。 搜索引擎按其工作方式主要可分为四类:全文搜索引擎、目录索引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和智能化搜索引擎。 智能化搜索引擎是一种具有一定理解力和知识处理能力的搜索引擎,是未来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方向。第三章 公安信息的分析与研判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公安信息分析与研判的步骤 典型的公安信息分析与研判活动,一般由提出信息需求、制定信息需求的研究计划、信息的整理与分析、报告编写、信息研判这五个环节组成。 一、提出信息需求 (一) 信息需求的来源 从提出者的角度划分,信息需求一般来源一起三个方面:上级机关下达的需求,信息用户提出的需求,公安信息工作人员自己提出的需求。 1、 上级机关下达的需求。 这类需求针对性强、任务要求明确具体、时间性强,大部分是一次性任务,没有连续性。 2、 信息用户提出的需求。 信息用户提出的需求是在执行某项警务活动时,由公安机关内部具体执行警务活动的警务人员提出的。这种信息需求的来源将随着情报导向警务的开展而逐步成为信息需求的主要来源。 3、 公安信息工作人员自己提出的需求。 公安信息人员自己提出的需求是公安信息人员根据长期积累和主动调查,针对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总结出来的。实践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安信息工作人员提出的需求不仅具有预见性,而且开展的分析与研判工作更加容易进行,容易获得成功。 (二) 提出信息需求的原则: 1、 政策性原则。政策性原则是指提出的信息需求必须在有关政策的指导下,严格依照政策提出具体的方向和准则,尤其是一些宏观课题,更要带有战略性和预测性。 2、 必要性原则。 3、 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某个信息需求的提出不仅要根据用户需要,而且应当根据信息分析与研判的水平和条件来考虑,即从与公安信息工作相关的人、财、物、力、时等方面考虑。 4、 效益性原则。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 (三) 信息需求的类型 1、 为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进行公安信息的分析与研判。 2、 为公安管理活动进行公安信息的分析与研判。 3、 为某项警务活动的顺利完成进行公安信息的分析与研判。 4、 为推进公安科研目的开发进行公安信息的分析与研判。 二、制定信息需求的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1、需求的要求。需求的要求是研究工作的目标。具体内容包括:需求题目,提出原因及背景,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需求的服务对象,需取得的经济效益等。 2、调查大纲。调查大纲的作用在于可以告诉信息分析人员素材收集的范围、深度,增进其对需求要求的理解。再细致些,调查大纲还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调查步骤。二是调查渠道。 3、研究方法 4、 人员分工。分工实际上是指分工与协作。 5、 完成时间与步骤。 三、信息的整理与分析 公安机关使用的信息,一般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直接从公安信息系统中检索出来的,叫检索信息;另一个是即时获取的,叫即时信息。 (一) 整理 经过筛选的信息的整理一般包括形式整理和内容整理两个方面。 1、形式整理。形式整理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具体内容,而是凭借某一外在依据,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是一种粗线条的信息组织。 (1)按承载信息的载体分类整理。 (2)按使用方向分类整理。 (3)按内容线索分类整理。 2、内容整理。内容整理主要是指对信息资料的分类、数据的汇总、观点的归纳和总结等,分别称之为分类整理、数据整理和观点整理。 (1)分类整理。把原始信息的内容进行细分的依据是研究主题所包含的对象、内容范畴、领域、主题以及时间、空间等。 (2)数据整理。在数据整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些连续性的数据的整理,在进行比较、鉴别、订正、补充之后制成相应的统计表和图形,以便直接观察和分析其变化特征。 (3)观点整理。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各种观点和实施的比较,包括矛盾的观点和实施的剖析、不同观点和实施的列举、详尽观点和实施的归并等。 (二)分析 分析的过程是对整理之后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提出观点,得出结论,形成新的增值的信息产品。这一阶段是公安信息的分析与研判中的最重要、最难的环节,是前后步骤串连的枢纽。 四、报告编写 (一) 报告的组成结构 报告的结构一般由题目、序言、主体(正文)、结论、附录、参考文献几部分组成。 1、 题目。题目通常有单标题、主副标题、冒号并列标题三种形式。 2、 序言。序言主要阐明研究任务的基本状况,即目前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概况,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各种限制条件,与其他相关问题关系等。此外,还应当说明用户提出此需求的目的,对原始信息收集的范围和时间等。 3、 主体(正文)。正文是研究报告的核心部分。主要写明作为论证或预测所依据的事实和数据,论证或预测所采用的方法以及详细的推演、论证及预测过程。其中,事实和依据主要有:查阅文献时摘录下来的实验数据、图、表、经证明的论点,实际调查中所了解的情况,自己做实验的方法、原材料、过程及结果,参加学术会议时记录的笔记,与研究内容有关的通信等。 4、 结论。结论一般是对报告中最重要和最新颖的数据和实施进行分析研究,将研究结果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出来。 5、 附录。 6、 参考文献。目的是为其他人进行类似课题研究提供线索,也提高用户对报告的依赖程度。 (二) 报告的类型 1、 供领导参考的研究报告。供领导参考的研究在技术和专业方面的叙述不宜太多、太细,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不宜罗列过多的表格和方式,尽量将数据融合在文字当中;文字叙述要简练,观点要鲜明,条理要清楚;必要情况下配以图片或实物增强说明力。 2、 供专业人员参考的研究报告。供专业人员参考的研究报告要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和知识广度,详尽的罗列数据、表格以便专业人员能从中受到启发,最好再介绍一些新知识。 3、 供多类用户参考的研究报告。供多类用户参考的研究报告只需将主体部分分开来写。一部分文字精练,列举主要观点和论据;另一部分列举详细而大量的数据、表格、计算方法和基础资料。这样用户可根据各自所需选择性地参考主体内容。 4、 供将来使用的研究报告。供将来使用的研究报告,一般是由信息分析人员基于自己提出的目标而进行的研究。这类报告的撰写要尽量详细,且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五、信息研判 信息研判,即分析与决策一体化,就是对信息分析报告所提供的多种方案进行研究、选择,从中选择出最优方案的过程。 (一) 分析与决策一体化的条件 要实现信息与决策一体化,应满足以下条件: 1、 信息质量过关。信息质量过关具体讲,就是信息分析完成后所提交的信息的新产品必须达到以下标准:相关、及时、新颖、准确、完备。 (1)相关是指信息的可依据性,可直接作为决策依据。 (2)及时是指信息产品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这个条件在公安工作中要尤其强调和重视。 (3)新颖是指信息的新产品较原来必须有新功能,如果跟原来一样就等于做了无用功。 (4)准确是指信息新产品的制造是建立在可靠依据的基础之上的,而且经过科学的分析过程,从而得出正确的结果。 (5)完备是指信息新产品作为决策依据是内容充分,不是只提供一两个侧面参考依据。 2、 决策者素质。 合格的决策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决策政治素质。在政治素质方面,公安决策者应做到: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有严格的政治原则性,有强烈的群众观点,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2)决策艺术素质。决策的艺术素质包括:要有自知之明,善于扬长避短;要注意工作作风,善于听取意见;要有决策魄力和应变能力;要善于组织决策群,发挥集体力量。 (3)决策科学素质。决策的科学素质包括:决策者应是科学上的通才,决策者要清楚地了解组织内外环境状况,要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善于权变,具有创新能力。 (二) 反馈修订 信息分析具有整理、评价、预测和反馈四项基本功能,整理和评价是信息分析的基础性功能,而预测和反馈是信息分析的特征性功能。 追踪决策是指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活动方面、内容、方式的重新调整。追踪决策的作用就是保证决策科学、有效地施行。 第三节 信息分析的方法 一、信息分析方法的来源 信息分析方法是指信息分析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方法和技巧的总和。 (一)逻辑学的方法 逻辑学提供正确的思维途径和基础。 (二)系统分析的方法 系统分析的方法是对整个信息分析过程起支配、指导作用的方法。 (三)图书情报学的方法 (四)社会学的方法 社会调查的两个关键是“研究假设”和“社会测度”。研究假设及形成理论或概念上构架,是定性分析的决定性步骤;社会测试可以理解为将模糊的概念从抽象层次转换为经验层次中可操作的变量,并加以度量。 (五)统计学的方法 信息分析中进行多因素之间关系的定量研究,主要依赖统计学的方法。 (六)未来学(预测学)的方法 二、几种常用的信息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是根据大量数据、资料和其他有关信息找出研究对象的内涵、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联系,是形成概念、观点,作出判断和得出结论所必须依靠的基本方法。 定性分析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归纳是从许多个别事物中找到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或规律的过程;而演绎则是从一般、共同的现象或规律中论证具体事物的发展或变化的过程。 1、 归纳法。其论述形式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即由若干已知事实作为前提,通过推理而获得的一般规律作为结论。 2、 演绎法。演绎法往往是在直觉思维形成之后,或在思维形成的后期阶段,对所形成的概念进行科学的、严密的检验和论证时加以应用。演绎推理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两个部分。 3、 分析与综合法。分析和综合是对归纳和演绎的扩展。分析和综合是从客观事物中普遍存在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去把握事物本质的一般方法。分析是将整体分解为部分,将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通过对这些部分和要素的比较和区别,了解事物的内部结构、基本特征和内在联系,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部分、各要素联系和统一起来,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4、 实证法。实证就是在理论尚不完善时,或者还没有成熟的理论模型可以利用时,用具体的实例和数字来证实所提出的意见、观点和结论。 (二)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则旨在利用数字方法和工具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出现象和事物内在的数量关系。定量分析法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步:一是用精确数量结论代替模糊的印象;二是依据数学公式导出精确的数量结论;三是将结论的数量形式解释成直观语言。 1、 统计方法。统计方法的主要有时间序列预测法、趋势外推法、回归分析、多元分析、插值等方法。 2、 预测分析法。预测分析法是以概率为其主要要理论基础,对客观世界大量的随机事件进行探索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根据事物过去和现在的发展规律,科学地估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3、 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将研究的对象看做是一个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的系统,为了更好地达到系统的目标,而对系统的要素、组织结构、信息流动和控制机制进行分析,并应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建立系统的模型,找出各要素内在的定量的关系,再进行系统优化,提出建议和方案。 经典的系统分析法主要是规划论、对策论、排队论和决策论四大类,新的方法主要有系统动力学方法和灰色系统理论等。其他方法中,比较简单的有数据包络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数据包络分析主要用于对具有同样投入和产出项的决策单位进行综合效益评价。此法的优点是,不仅可以给出各单位在全部被评机构中的相对地位,而且可以给出引起这种地位高低的原因,也就是该单位在哪些投入或产出上有可以改善的地方,从而有利于改进工作。 定量分析法也有缺点。其表现在:(1)定量分析法是在获取目标样本过去和现在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无法对目标样本的未来瞬间进行跟踪、表达和研究,只能总结过去的规律将将来进行预测;(2)定量分析法力求获得精确的结论,虽承认“偏差”的存在但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3)信息分析人员有可能陷入“数据的准确性、结论的严密性”的圈套,而被可观的数据和他无法精确解释的某些现象所迷惑,最终影响决策的顺利完成。 (三)定性定量结合法 比较科学而民主的专家评议法是德尔菲法和专家会议法。 征询意见的方式则常与层次分析法,相关矩阵法并用,成为定性、定量紧密结合的方法。 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精确化和具体经。两者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定性分析的重点常常是定量分析的起点。 三、信息分析方法的归类 信息分析方法的归类是指众多的信息分析方法按照一定的规则 和联系组成的有机整体。 信息分析方法的归类原则: 1、 各种方法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各种方法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即要充分考虑在方法层次上的联系、定型方法和定量方法之间的联系、具体方法相结合使用的联系、各方法之间在使用时的因果关系等。 2、 方法体系的动态性。信息分析方法繁多且复杂,按照不同需要、不同标准可以对信息进行不同的归类,不同的归类方法适用于不同领域,这就是方法体系的动态性。 3、 方法体系的开放性。方法体系不仅要能够将现有的方法纳入其中,而且还要考虑是否能将新产生的方法纳入其中。 第四章 公安信息传输第一节 信息传输的概念和原理一、信息传输的概念 通过一定的方法、媒介,把信息从一方传送到另一方的过程就是信息传输。 (一) 通信系统模型 1、 信源。信源是指最初产生或提供信息的人、事物、设备等,即信息的发源地或发出信息的一方。 2、 发送设备。在通信系统中,发送设备要完成的任务,是把来自信源的各种形式的信息,如声音、文字、图像(大多是非电量形式),转换为电信号并送往信道。 3、 信道。信道是指传输信号的通道,又称传递媒介,分为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两大类。有线信道包括架空明线、同轴电缆、双绞线和光纤等。无线信道包括长波、中波、短波和微波等频段的电磁波。 4、 干扰源。干扰源是指对载有信息的正常信号产生干扰的信号来源,也称噪声源。来自噪声源的信号称为噪声。提高通信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消除或减少噪声干扰。 5、 接收设备。接收设备是与发送设备功能相反的设备,它的任务是从信道中接收信号,并从信号中恢复出信源所发出的原始信息。 6、 信宿。信宿是指信息的接收者。 (二)通信系统的分类 1、从通信信道的构成看,通信系统可以分为有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包括卫星通信)系统两大类。 2、从所传递信息的形式看,可以把通信系统分为:语音传输系统,如电话系统、广播系统;图像传输系统,如电视监控、电视广播;数据传输系统,如计算机网络。 3、从信号的形式看,可以把通信系统分为数字通信系统和模拟通信系统。 4、从通信设备的可移动性看,可以把通信系统分为固定通信系统和移动通信系统。 5、从信息传输的方向性看,可以把通信系统分为单向通信系统和双向通信系统。单向通信系统的特征是信息只能从一方传递到另一方,反之则不行,如传统的广播、电视、传呼系统等;双向通信系统允许通信双方可以同时传递信息,如电话系统。 二、通信的基本原理 (一)声波 人们听到的讲话、音乐等声音的频率为20Hz-20KHz。超出这个范围,人耳就听为到了。频率的快慢反映了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反映了声音的大小。 (二)电信号与信息表示 在通信系统中,声音是被转换为电信号后,或直接传递或经再处理后传递。这样做的目的是实现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递。电信号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传递。 经话筒转换所得到的是声音电信号,一般称为音频信号。通过摄像机所拍摄下来的电信号一般称为视频信号。 对于数字信号,通过电压或电流的“有/无”即“0”和“1”两种状态表示信息; 二、信息传输方式 目前的信息传输方式大体有以下四种: 1、 模拟信号模拟传输。 2、 模拟信号数字传输。 3、 数字信号模拟传输。 4、 数字信号数字传输。 三、信息传输系统的性能指标 判断一个通信系统的性能优劣,涉及信息传输的可靠性、有效性、适应性、标准性、经济性和易维护使用性等多项批标。其中,可靠性和有效性是最基本的也最主要的质量指标。可靠性指标主要是指信息传输的质量问题。有效性指标主要是指信息传输的快慢即速度问题。 1、模拟通信系统的指标。模拟通信系统的指标包括以下两种: (1)可靠性指标。信息传输的可靠性,一般是通过可用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之经信噪比的大小来衡量的。 (2)有效性指标。信息传输的有效性是用信道容量来衡量的。信道容量是信道在每秒钟内传输的最大信息量。 2、数字通信系统的指标。数字通信系统的指标包括以下两种: (1)可靠性指标。数字通信系统的可靠性通常用误比特率(误码率)表示。误比特率是指错误接收的信息量在传输总信息量中所占的的比例。 (2)有效性指标。有效性通常用传输速率来衡量。传输速率通常用信息速率来表示。信息传输速率定义为每秒钟传输的信息量,单位为比特/秒,简写符号是“bPS”,或者用字节/秒做单位,简定符号是“BPS”。第二节 公安通信网 一、公安通信网的要求 公安信息传输的要求可归纳为:迅速准确、安全可靠、机动灵活、综合有效。 1、 迅速准确。信息具有时效性,信息能否迅速传递是决定公安机关作出快速反应的前提条件。 “准确”是对公安信息传输的质量要求。具体地说,就是要保证在信息的接收端正确地复制发送端所发送的信息,要保证信息的清晰度和完整性。 2、 安全可靠。“安全”是指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能被非法截获、破坏,或者即使被截获,在保密期限内截获者也无法解读该信息。 3、 机动灵活。随时准备处理各种随机性事件是公安工作的特点之一。 4、 综合有效。公安信息传输系统应满足文字、声音、图像、数据以及多媒体等信息的传输要求,以便更有效地发挥公安信息的功能。 二、公安通信网络构成 (一)从组成成分上看 公安通信网承担了多种公安信息的传输任务。 (一) 从结构上看 从结构上看,公安通信网由部、省、市三级构成。 三、公安移动通信系统 公安移动通信系统是对警用有线通信网的延伸和必要补充,是快速反应、灵活机动、准确商效地处置突发事件,打击犯罪分子的有力保障。 (一) 公安移动通信网络应该具有以下基本功能特征: 1、 具有群呼、组呼、单呼、紧急呼叫、优先级控制等高度功能。 2、 能够与公安有线电话网、公众有线电话网互联互通。 3、 支持计算机数据业务和与计算机网络接入。 4、 兼容现有的警用无线通信系统的各种规范和标准。 5、 与GPS定位等附加业务集成。 6、 具有完善的系统管理功能。 (二) 公安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当前公安移动通信系统主要采用集群移动通信技术设备构建。 集群通信系统包括:移动台(手持台、车载台、便携式计算机)、基站控制器和连接基站的传输系统(电视/数字专线或无线方式)。 (三) 公安卫星通信网 公安专用卫星通信网,该网络主要用于建设电视会议系统、移动电话通信系统、移动数据通信系统,同时作为地面通信网的备份和补充,近1/3的省使用卫星作为数据传输的主要信道。 (四) 移动图像传输 在公安业务领域,图像传输系统主要应用于视频会议和视频临控。可供选用的视频会议系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广播电视模式的会议系统;另一种是基于因特网技术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根据环境和实际应用要求,视频监控系统可分为固定目标监视和活动目标监视两类,即固定图像传输和移动图像传输。 第三节 公安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一、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所谓计算机网络,是将分散的多台计算机、终端和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起来,彼此间互相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集合体。 建设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够共享整个网上的资源和进行警务协同作业。“资源共享”包括硬件资源共享和数据资源共享。 二、计算机网络的类型 计算机网络可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通常按网络拓朴结构、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传输介质、采用的网络技术、网络数据传输和系统的拥有者、不同的服务对象、所使用的网络操作系统和协议等进行。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方法是按网络所覆盖的地理范围,将网络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三类。 1、局域网。 公安系统的局域网主要分布在各级公安机关办公区内和业务科、所、队,从种类上可划分为机关主干局域网和部门局域网。 2、城域网。 城域网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城市公安综合信息系统”。 3、广域网。 因特网就是一个典型的广域网。它通常通过公用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专用数据网等公共线路实现城市的与城市、国家与国家的连接,从而形成了一个遍布世界各地的互联网。 广域网有以下一些特征:第一,广域网通常是把一些公共通信服务设施连接起来;第二,传输速率低于局域网,目前的宽带一般在1Mbps左右。第三,信道比较复杂,所需的交换环节多。 三、计算机网络的组织 四个基本要素:一是计算机(服务器、客户机);二是连接计算机的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三是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通信协议;四是计算机网络拓朴结构。 1、计算机。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2、 连接计算机的通信设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