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期末考试重点.pdf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3000117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406.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学期末考试重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诊断学期末考试重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诊断学期末考试重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仅供参考 1 安家强 诊断学 期末 考试 重点 症状: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或不适,称为症状 体征:体格检查时的异常发现,称为体征 体检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视 (望 )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 第一篇 症状诊断 第一张 常见症状 第一节 发热 概念:若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本身功能紊乱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 常范围则称为发热。 发热的临床分度: 低热: 37.438 ; 中等度热 : 38.139 ; 高热 : 39.141 ; 超高热 : 41 以上。 超高热 : 4l 以上。 超高热 : 4l 以上。 发热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临床表现为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并干燥无汗、疲乏不适、肌肉痠痛 等症状 2 高热持续期: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 吸加快、加强,心率加快,可有出汗 3体温下降期。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 3940 左右, 达数日或数周, 24h 波动范围不超过 1 。见于 肺炎球菌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体温在 39 以上,但波动幅度大, 24h 内体温差达 2 以上 ,最低时一般 仍高于正常水平 (如最低时低于正常水平则称为消耗热 )。可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 核、化脓性疾患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 间歇期 )持续 1 日乃至数日,反复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5)回归热:体温骤升至 39 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 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 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6)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 39 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 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斯菌病。 第二节 疼痛 仅供参考 2 安家强 一、头痛 头痛通常是指头颅内、外各种性质的疼痛。 头痛的特点 (1)头痛发生的缓急:急起的头痛,特别是第一次发生的剧烈头痛,原因常为器质性, 可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中暑、三叉神经痛、急性青光眼、急性脑血管疾病、牙原性头 痛 等。急性 头痛伴有意识障碍与呕吐者,青壮年应注意蛛网膜下腔出血;老年人多注意脑出 血。慢性头痛进行性加剧并伴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者,常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不伴颅内高 压症的慢性头痛,以肌收缩性头痛与鼻原性头痛为多见。慢性复发性头痛是偏头痛的特征 之一。 (2)头痛的部位:颅内或全身急性感染所致的头痛多为全头痛,呈弥散性,较少放射, 随感染的缓解而好转。伴颈部剧烈疼痛和脑膜刺激征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蛛网膜下腔出 血。一侧性头 痛见于偏头痛、丛集性头痛与脑神经痛。颅外病变 (眼、鼻、耳、牙原性头痛 )为浅在性头痛, 位于刺 激点或受累神经分布的区域内。颅内病变如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肿瘤等引起的 头痛常较弥散与深在,其部位不一定与病变部位相符合,但疼痛多向病灶侧的外面放射。 (3)头痛的性质:血管性头痛多为胀痛、搏动性痛。脑神经痛多为电击样、烧灼样或 刺痛性质。肌收缩性头痛多为重压感、紧箍感。颅内高压性头痛多属深在性,呈胀痛、钻 痛、牵拉痛、转动性痛等。神经官能性头痛性质不一、部位不定,或弥漫全头部。 (4)头痛的程度:头痛的程度和病情轻重之间通常无平行的关系,而可能与患者对痛 觉的敏感性有关。一般以三叉神经 痛、偏头痛、脑膜刺激所致的头痛最为剧烈。有时神经 官能性头痛也可相当剧烈。眼原性、鼻原性、牙原性头痛多为中度。脑肿瘤的头痛在一个 较长时期内可能为轻度或中度。 (5)头痛发生时间与规律:颅内占位性病变所致头痛常在晨间加剧,与睡眠后颅内压 相对增高有关。高血压性头痛也常于晨间较剧,其后逐渐减轻。由于睡眠中鼻窦内脓液积 蓄,副鼻窦炎可出现有规律的晨间头痛。丛集性头痛往往于夜间发作。眼原性头痛在长时 间阅读后发生。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持续数秒至 12min,骤发骤止。偏头痛的特点是头痛呈周期性反 复 发作,多于上午发生,持续数小时至 12 日。脑肿瘤所致头痛通常为慢性进行性,早期 可有或长或短的缓解期。脑外伤性头痛有明显的发病日期。神经官能性头痛以病程长、明 显的波动性与易变性为特点。 (6)激发、加重或缓解头痛的因素:对提示诊断常有帮助。如摇头、咳嗽、打喷嚏、用 力 排便等使颅内压增高的动作,常使脑肿瘤与脑膜炎的头痛加剧。神经官能性头痛因精神紧 张、焦虑、失眠等诱发或加重。丛集性头痛因取直立位而减轻;腰椎穿刺后的头痛则因直立 位而加重。颈肌急性炎症时的头痛因颈部运动而加重;而与职业有关的颈肌过度紧 张所致 头痛则在颈部活动后减轻。组胺试验可诱发丛集性头痛;而麦角胺可使偏头痛缓解。 头痛的伴随症状 (1)伴体温升高:体温升高与头痛同时出现者,常为急性感染、中暑等;急性头痛后出 现体温升高,可见于脑出血、某些急性中毒、颅脑外伤等。 (2)伴剧烈呕吐:常见于颅内高压症,如脑膜炎、脑炎、脑瘤等;偏头痛在呕吐后头痛 明 显减轻。 (3)伴剧烈眩晕:见于小脑肿瘤、小脑脑桥角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基底型偏 仅供参考 3 安家强 头痛等。 (4)伴神经精神症状:急性头痛可见于颅内急性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氧化碳中毒 等;慢性进行性头痛须注意脑肿瘤。慢性进行性头痛如突然加剧,神志逐渐模糊,提示有发 生脑疝的危险。 (5)伴视力障碍:多为眼原性 (如青光眼 )和某些脑肿瘤。短暂的视力减退可见于椎基 底动脉供血不足发作或偏头痛发作开始之时,偏头痛发作开始时可有闪光、暗点、偏盲等先 兆。 (6)伴癫痫发作:可见于脑血管畸形、脑寄生虫囊肿、脑肿瘤等。 (7)伴神经官能症症状:见于神经官能性头痛。 二、胸痛 胸痛主要由于胸部 (包括胸壁 )疾病所引起,有时腹腔疾病也可引起胸痛 心绞痛 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疼痛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或剑突下。 三、腹痛 腹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症状之一。系由腹部或腹外器官疾病所引起,可为急性或慢性。 腹痛的部位: 腹痛的部位常为病变的部位。如胃痛位于中上腹部;肝胆疾患疼痛位 于右上腹;阑尾炎疼痛常位于 McBurney 点;小肠绞痛位于脐周;急性盆腔炎症、结肠绞痛 常 位于下腹部;膀胱痛位于耻骨上部。但某些疾病如早期急性阑尾炎、肺炎球菌肺炎、心肌梗 死等则不尽然。也有疼痛可为广泛性与不定位性,如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腹膜粘连、 血卟啉病、结缔组织病所致 的腹痛。 腹痛的性质与程度: 消化性溃疡常呈周期性、节律性中上腹刺痛或灼痛,如突然呈 剧烈的刀割样、烧灼样持续性疼痛,可能系并发急性穿孔;胆绞痛、肾绞痛、肠绞痛也相当 剧 烈,病人常呻吟不已、辗转不安;剑突下钻顶样痛是胆道蛔虫梗阻的特征;持续性广泛性剧 烈 腹痛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脊髓痨胃肠危象表现为电击样剧烈绞痛;肝癌疼痛多呈进行性 加剧;肠寄生虫病多呈发作性隐痛或绞痛;结肠病变常呈阵发性痉挛性痛,排便后常缓解; 直 肠病变常伴里急后重;慢性肝炎因包膜牵张常表现为肝区胀痛;幽门梗阻时上腹痛于呕吐后 减 轻或缓解。 第三节 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是指病人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与节 律的异常,严重时出现鼻翼扇动、发绀、端坐呼吸及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 类型 (1)吸气性呼吸困难:由于喉、气管、大支气管的炎症、水肿、肿瘤或异物等引起狭窄或 梗阻所致。其特点是吸气显著困难,高度狭窄时呼吸肌极度紧张,胸骨上窝及锁骨上窝、肋 间隙、腹上角在吸气时明显下陷 (称为 “三凹征 ”),常伴有频繁干咳及高调的吸气性哮鸣音。 (2)呼气性呼吸困难:由于肺组织弹性 减弱及小支气管痉挛、狭窄所致。呼气时气流 在肺泡和细支气管的阻力最大。其特点是呼气显著费力、延长而缓慢,常伴有广泛哮鸣音。 常见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支气管炎等。 (3)混合性呼吸困难:由于广泛性肺部病变使呼吸面积减少,影响换气功能所致。表现 为呼气与吸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增加。见于广泛性肺纤维化、大片肺不张、重症肺炎、大 量 胸腔积液、自发性气胸等。 仅供参考 4 安家强 左心功能不全所致呼吸困难其特点 是劳动时发生或加重,休息时缓解或减轻;仰卧位时加重,坐位时减轻 当左心功能不全时,因为肺淤血,常常会出现 阵发性呼吸困难,多在夜间睡眠中发作, 称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一般认为是由于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使冠状动脉收缩,支气 管痉挛,心肌供血不足,肺通气量下降,以及卧位时肺活量减少、下半身静脉血回流增加, 致 肺淤血加重之故。发作时病人常在睡眠中突感气闷或气急而惊醒,被迫坐起。轻者数分钟 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消失;重者可有气喘、面色灰白、发绀、出汗、咯粉红色泡沫痰,双 肺有 哮鸣音及 (主要是中、下部 )湿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等。这种阵发性呼吸困难称为 “心 原性哮喘 ”,可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 脏病 (以下简称冠心病 )、左房 室瓣狭窄等。 伴咯粉红色泡沫样痰见于急性肺水肿。 第四节 咳嗽与咯痰 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借助咳嗽可将呼吸道内的病理性分泌物和从外界进入呼吸 道内的异物排出体外。 咯痰是将呼吸道内病理性分泌物,借助咳嗽反射而排出口腔外的动作,属病态现象。 一、病因 咳嗽: 1 呼吸道疾病; 2 胸膜疾病 ; 3 心血管疾病; 4 中枢性因素。 二、问诊要点: 1咳嗽的性质 2咳嗽出现的时间与节律 3咳嗽的音色 4痰的性质与痰量:支气管扩 张与肺脓肿患者痰量多时 ,痰可出现分层现象:上层为泡沫,中层为浆液或浆液脓性,下层 为坏死性物质。 5伴随症状 三、检查要点 第五节 咯 血 喉部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经咳嗽动作从口腔排出称咯血。 咯血量每日十数口至 100900ml 者属小量咯血;每日咯血量 200500ml 者属中量咯血;每 日咯血量超过 500ml 者属大量咯血。 一、病因 肺部疾病;支气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其它。 二、问诊要点 1 病史; 2 卡血量及其性状:咯血量较大而骤然停止,可见于支气管扩张,因出血来自支气 管动脉系统,压力高,出 血量常较多;但动脉壁弹性好,收缩力强,可较快止血。 第六节 恶心与呕吐 恶心是一种上腹部的特殊不适、急迫欲呕的感觉,常伴有头晕、流涎、脉搏缓慢、血压降 低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常为呕吐的先兆,但也可单独出现。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部分小肠 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 一、病因 当腹腔内感觉神经受到刺激,特别是腹腔内脏病变侵及腹膜时, 可引起反射性呕吐。其特点是有恶心先兆,呕吐后并不感觉舒适。此外,恶心呕吐是急性 肠梗阻的主要症状,伴有肠绞痛、停止排便与排气为其特点。 二、问诊要点 仅供参考 5 安家强 颅内压增高所致呕吐呈喷射性,常无恶心先兆,吐后不感觉轻松;胃肠梗 阻引起的呕吐多剧烈; 呕吐物呈咖啡色,混有食物 残渣,多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并发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胃癌和出血性胃炎等。 第七节 呕血与黑便 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胃内或返流入胃内的血液经呕吐从口腔排出称为 呕血;血液在肠道内停留过久,经硫化物作用而生成硫化铁,随粪便排出使之成为黑便。 一、病因 1消化系统疾病 2血液病 3急性传染病 二、临床表现 上 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病变的性质、部位、失血量与速度,同时和病人的 年龄、心肾功能等全身情况有关。一般说来,病人多先有恶心,然后呕血,继而排出黑便。 幽 门以上 (食管或胃 )的出血常以呕血为主,幽门以下 (十二指肠及以下部位 )的出血则以黑便 为主,但并非绝对。出血虽在幽门以下,但出血量大,血液可逆流入胃,也可表现为呕血; 出 血虽在幽门以上,但量少,则可仅表现为黑便。一般呕血均伴有黑便,而黑便并不一定伴 呕血。 当成人失血量超过 400ml 时,可出现皮肤苍白、厥冷、头晕、乏力、出汗、脉快、心悸等失血性贫血症 状;如出血量 大,超 过 8001000ml 时,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脉搏细弱、呼吸加快、血压下降等急性周围循 环 衰竭的症状。 三、问诊要点 伴左锁骨 上窝淋巴结肿大,应考虑胃癌与胰腺癌。 四、检查要点 失血量的估计 : 上消化道出血量达到约 20ml 时,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反应;当出血量达 5070ml 以上,可表现为黑便。如果出血量在 400ml 以内,由于轻度的血容量减少可很快被 组织间液与脾脏贮血所补充,一般无其他症状;当出血量超过 400ml,失血又较快时,患者 可有头晕、乏力、心动过速和血压偏低等失血性 贫血症状;失血超过 8001000ml 时,可出 现失血性休克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 第八节 腹 泻 肠粘膜分泌旺盛与吸收障碍、肠蠕动过快,致排便次数增加、粪质稀薄或含有异常成分者 称为腹泻。 一、病因 1急性腹泻 (1)急性肠疾病 (2)急性中毒 (3)急性全身性感染 2慢性腹泻 (1)消化系统疾病 (2)全身性疾病 二、临床表现 1急性腹泻 : 起病急骤,每天排便可达 10 次以上,粪便量多而稀薄,常含病理成分, 如 仅供参考 6 安家强 致病性微生物、食入的毒性物质、红 细胞、脓细胞、大量脱落的肠上皮细胞、粘液等,排便 时常 伴腹鸣、肠绞痛或里急后重。 2慢性腹泻: 起病缓慢或起病急而转为慢性,病程在两个月以上。大多每天排便数 次,伴有或不伴有肠绞痛,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常含有病理成分。 三、问诊要点 四、检查要点 霍乱、急性砷 中毒,粪便呈米泔水样;伤寒粪便常呈稀糊状;白色念珠菌性肠炎粪便常呈蛋清样;伪膜性 肠 炎粪便量多,呈蛋汤样。粘液血便或脓血便可见于细菌性痢疾、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直 肠癌、结肠血吸虫病、嗜盐菌食物中毒等。阿米巴痢疾粪便常 呈暗红色果酱样。 第九节 黄 疸 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致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渗入组织,使巩膜、粘膜和皮肤等发生黄染 称为黄疸。当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在 17.134.2mol L 之间,临床上尚未出现黄疸者,称 为隐性黄疸;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 34.2mol L,临床上出现黄疸者,称为显性黄疸。 一、黄疸的类型、病因及临床特点 正常人胆红素的生成、转化与排泄保持动态平衡,当这种平衡遭到破坏时,就出现黄 疸。胆红素代谢有 3 个环节:红细胞被破坏和分解,成为非结合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 ); 肝细 胞将其摄取并转化为结合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胆红素的排泄。 (一 )溶血性黄疸 临床特点 (1)急性溶血:症状常严重,表现为寒战、高热、头痛、呕吐等:常有血红蛋白尿,严 重病例可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 (2)慢性溶血:多为遗传性与家族性。多呈轻度黄疸,常有脾肿大与不同程度的贫血。 (3)由于非结合胆红素增加,结合胆红素形成也增加,但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之比值 20;肠道尿胆原形成增加,粪中粪胆素增加,粪色加深;因肝功能减弱,处理大量从肠 道吸收回肝内的尿胆原能力减弱,致尿中 尿胆原增加,但尿中无胆红素。 (4)溶血性贫血的表现:如网织红细胞增多、骨髓红系细胞增生旺盛等。 (二 )肝细胞性黄疸 由于肝细胞受损,处理胆红素代谢的能力下降,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另一方面,因 肝细胞坏死或胆汁排泄通路受阻,转化成的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加。从 而出现黄疸,称为肝细胞性黄疸。 临床特点 (1)常有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病例有出血倾向。 ( 2)肝功能试验阳性。 (3)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加。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 值不定, 20 或 20。 (4)尿中尿胆原与粪中粪胆素的多少,取决于肝细胞损害与毛细胆管阻塞的程度:在肝 细胞损害程度相似的情况下,如毛细胆管阻塞严重,则粪便中粪胆素与尿中尿胆原均减少, 如毛细胆管阻塞较轻,则粪便中粪胆素尚可正常,尿中尿胆原排量增多。 (5)尿中胆红素定性试验阳性。 (三 )阻塞性黄疸 各种原因使肝内或肝外的胆管发生阻塞,其上方的胆管内压力增高,胆管扩张,引起肝 仅供参考 7 安家强 内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的胆红素反流入血所致的黄疸称为阻塞性黄疸。 临床特点 (1)血中胆酸盐 增高,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皮肤瘙痒;刺激迷走神经,使心率 减慢。 (2)血清结合胆红素增多,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 40。 (3)粪便中粪胆素减少 (不完全梗阻 )或消失 (完全梗阻 ),致粪色变浅或呈灰白色。 (4)尿中尿胆原排泄量减少 (不完全梗阻 )或消失 (完全梗阻 ),但尿中胆红素阳性,尿色深。 (5)血清碱性磷酸酶 (胆汁淤滞指示酶 )明显增高。 伴随症状 (1)伴寒战、高热:要考虑胆囊炎、胆管炎、溶血性贫血、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疟 疾、肺炎球菌肺炎、肝脓肿等。 (2)伴腹痛:持续性右上腹痛可见于肝癌、肝脓肿;阵发性右上腹绞痛常为胆道结石、 胆道蛔虫症;轻度肝区痛常见于病毒性和中毒性肝炎。 (3)伴消化道出血:可见于肝硬化、重型肝炎、急性出血性胆管炎、壶腹癌等。 (4)伴肝肿大:肝脏质地稍硬者见于肝炎、急性胆道感染等,肝质硬者见于肝硬化,有 时也见于肝脓肿;肝质硬、表面不平、有多数结节或大块隆起者,常见于肝癌。 (5)伴胆囊肿大:主要见于肝外阻塞性黄疸,如胰头癌、壶腹癌、胆总管癌等。 (6)伴脾肿大: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遗传性溶 血性疾病、疟疾、败血症、感染 性心内膜炎等。 (7)伴腹水:可见于重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等。 (8)伴恶病质:可见于肝癌、胰头癌、胆总管癌、壶腹癌、晚期肝硬化等。 三、检查要点 皮肤: 呈浅柠檬色者多属溶血性黄疸,金黄色或橘黄色者多为肝炎所致的黄疸;暗黄色或 黄绿色者常见于长期阻塞性黄疸,是由于部分胆红素转化为胆绿素所致。 第十节抽 搐 抽搐是指全身或局部成群骨骼肌的不自主的发作性痉挛,常引起关节的运动或强直,伴有 或不伴有意识障碍。 全身性抽搐 呈现全身骨 骼肌痉挛,其典型表现为病人突然意识模糊或丧失、两跟上翻或斜 视、双手握拳、全身强直,持续半分钟左右;继而四肢发生阵挛性收缩、口吐白沫、呼吸不 规则或暂停,皮肤先苍白后发绀,持续数分钟后自行停止,也有反复发作呈持续状态。 亦有仅表现为持续性强直性痉挛,伴肌肉剧烈的疼痛,见于破伤风病人。 伴随症状 (1)伴体温升高:见于感染性疾患,如小儿的急性感染,但也可见于胃肠功能紊乱、重 度失水等。注意抽搐也可引起体温升高。 (2)伴高血压:见于高血压病、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铅中毒等。 (3)伴脑 膜刺激征:可见于各种原因的脑膜炎、脑膜脑炎、虚性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 血等。 (4)伴瞳孔扩大、意识障碍、舌咬伤与大小便失禁:见于癫痫大发作而不见于癔病性抽 搐。 (5)伴肢体瘫痪者:见于脑血管疾病。 (6)伴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特殊苦笑面容者:是破伤风。 (7)发作前有剧烈头痛:可见于高血压、急性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外伤、颅内 占位性病变等。 第十一节意识障碍 仅供参考 8 安家强 意识障碍是由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受损所引起的。人类意识活动包括 “觉醒状态 ”及 “意 识内容 ”两个方 面。意识清晰者指对外界及自身的认知能力,最基本的就是对时间、地点和 人物的定向力 (判断能力 );对自身的认知即自知力,包括对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身份 等的确认。意识内容是指精神活动,即知觉、思维 (包括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 )、情感、 记忆、意志活动等心理过程。意识障碍是指病人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辨认能力及反应能力的 减退或丧失,或者说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刺激缺乏作出有意义的反应的能力。 二、临床表现 1觉醒障碍 这类意识障碍以觉醒状态改变为主,可分为三种类型。 (1)嗜唾:是一种病理性 倦睡。表现为持续性的、延长的睡眠状态,但当呼唤或推动病 人的肢体时,病人可立即转醒,并能进行一些简短而正确的交谈,或执行一些命令,如活动 肢体、伸舌、用眼睛追逐物品等。然而刺激一旦撤除,又迅速入睡。临床上很常见,可以是 严重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或器质性脑病的早期。 (2)昏睡:是一种比嗜睡深而又较昏迷稍浅的意识障碍。昏睡时觉醒水平、意识内容及 随意运动均减弱至最低限度。对呼唤或推动病人肢体已不能使其觉醒,但给予强烈的疼痛刺 激,如压迫眶上缘内侧可使其眼睛睁开。但觉醒反应是不完全的,意识仍不清, 反应迟钝; 且反应时间持续很短,很快又进入昏睡状态。昏睡时可见到运动性震颤、肌肉粗大抽动、不 宁或刻板的动作、强握和吸吮反射,而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及腱反射存在。 (3)昏迷:病人的觉醒状态、意识内容及随意运动严重丧失。是意识障碍最严重的阶段, 也是病情危急的信号。任何强大的刺激均不能使之清醒。按其程度大致可区分为, 浅昏迷: 意识大部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尚可出现痛苦的表情或肢体 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等可存在。 深昏迷:意 识全部丧失,强刺激也 不能引起反应。肢体常呈弛缓状态,深、浅反射均消失。偶有深反射 亢进与病理反射存在。机体仅能维持呼吸与血循环功能。 2意识模糊 3意识内容障碍 (1)谵妄:又称急性精神错乱状态,是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 失调状态。表现为意识内容清晰度降低,伴有睡眠 -觉醒周期紊乱和精神运动性行为。病人 对客观环境的认识能力及反应能力均有轻度下降,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对时间、地 点、人物的定向力完全或部分发生障碍;有感觉错乱 (幻觉、错觉 )、精神紧张、恐惧、躁动 不 安、言语杂乱。 无动 性缄默症:为脑干上部或丘脑的网状激活系统损害所致,大脑半球及其 传出通路无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缄默不语或偶可用单语小声答话,安静卧床,四肢不能运 动,对疼痛刺激多无逃避反应,系由 “意识内容 ”丧失所致。病人能注视检查者及周围的人, 存在 “睡眠 觉醒 ”周期。检查见肌肉松弛,无锥体束征。大小便失禁。 持续性植物状态: 亦称慢性植物状态 (植物人间 ),近年来还有的称 “植物人 ”、 “植物症 ”。是由于严重的脑部损 害后缺乏高级神经活动而长期存活 (持续在 3 个月甚至 1 年以上 )的一种状态,即仅有躯体 的生存而缺乏智力与社交活动。 病人处于觉醒状态,无意识内容活动,无自主性运动。眼睛 睁开,眼球无目的地活动,不会说话,不能理解别人的言语;对疼痛等有害刺激可引起肢体 的 屈曲性回缩,常有咀嚼、磨牙动作,把食物放入口中可以吞咽。这类病人共同的特点是失去 了大脑皮质的功能,其病变部位在大脑皮质、皮质下结构、脑干或同时受累。其预后大多死 于并发症,仅少数病人可望恢复。 件随症状 先体温升高后有意识障碍,可见于急性感染如病毒性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仅供参考 9 安家强 斑疹伤寒、伤寒、中毒型细菌性痢疾、脑型疟疾、肺炎球菌肺炎等;先有意识障碍后有 体温升高,可见于脑 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伴呼吸缓慢,是呼吸中 枢 受抑制的表现,可见于吗啡、巴比妥类、有机磷农药等中毒,银环蛇咬伤。伴深大呼吸及呼 出 特殊气味则要注意肝昏迷、尿毒症等。 主诉 迫使病人就诊的最主要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为主诉。 2深部触诊法 用一手或两手重叠由浅入深、逐渐加压,触摸深部脏器或病变,可更 精 确地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深部触诊法主要用于腹部检查。根据检查目的和手法不同可分为 以下几种。 (1)深部滑行触诊法:瞩病人张口平静呼吸,或与病人谈话以转移其 注意力,尽量使腹 肌松弛。医师以并拢的二、三、四指末端逐渐压向腹腔的脏器或包块,并连同该处的腹壁皮 肤一起,在被触及的脏器或包块上,作上下左右的滑动触摸。如为肠管或条余状包块,则应 作与长轴相垂直方向的滑动触摸。深部滑行触诊法主要适用于腹腔深部包块和胃肠病变的 检查。 (2)双手对应触诊法:右手置于被检查部位,左手置于被检查脏器或肿块的背部,左手 将被检查脏器或脚块推向右手,此时右手趁脏器或肿块被固定且更接近于体表的机会认真 触摸。双手对应触诊法主要适用于肝、脾、肾、子宫、腹腔肿块的检查。 (3)深压触诊法:以一两个手指在腹壁上逐渐用力按压,深入触摸腹腔深在病变的部 位,以明确压痛的局限部位,即压痛点,如阑尾压痛点、胆囊压痛点、输尿管压痛点等。检 查反 跳痛时,可在深压的基础上迅速将手松开, 并询问病人是否感觉疼痛加重或察看面部 是否出现痛苦表情。 (4)冲击触诊法:又称浮沉触诊法。 以三四个并拢的手指、取 70 度 -90 度的角 度,放在腹壁相应部位,作数次急滚而有 力的冲击动作,当腹腔有积液时,手指末端 可触及欲检查的实体 (如肝、脾、肿瘤等 )。 因急速冲击可使腹腔内积液在冲击处暂时 移去,并使肝、脾等脏器或腹腔肿块随之浮 起,故指端易于触及。冲击触诊会使病人 感到不适,操作时应避免用力过猛。冲击 触诊法只适用于腹腔内大量积液,腹内脏 器或肿块触诊困难者 (图 31)。 在临床上常把叩诊音分 为清音、鼓音、过清音、浊音、实音五种。 1清音 是一种音调低,音响较大,震动时间较长的非乐性叩击音。正常肺部的叩诊 音为清音。 2鼓音 为单纯而规则地震动所形成的一种和谐的低调乐音,如打鼓发出的声响,音 响比清音更强,震动持续时间也较长 。在叩击含有大量气体的空腔器官时出现。正常见于 左下胸的胃泡区及腹部。病理情况下,见于肺空洞、气胸、气腹等。 仅供参考 10 安家强 3过清音 介于鼓音与清音之间,音调较清音低,音响较清音强,为鼓音范畴的一种 变 音。正常情况下不出现过清音。病理情况下,主要见于肺气肿 (肺组织含气量增多,弹性减 弱 )。 4浊音 是一种音调较高、音响较弱、振动持续时间较短的非乐性叩诊音。在叩击被 少量含气组织覆盖的实质脏器时出现,如叩击心脏或肝脏被肺的边缘所覆盖的部分。在病 理情况下,可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肺组织含气减少,如肺炎等 。 5、实音 又称重浊音或绝对浊音,是一种音调较浊音更高、音响更弱,振动持续时间 更 短的非乐性叩诊音。正常见于叩击不含气的实质脏器,如心脏、肝脏等。病理情况下,见于 大量胸腔积液,肺实变等。 临床上把成年人的体型分为三种。 1瘦长型 体高肌瘦、颈纫长、肩窄下垂,胸廓扁平,腹上角小于 90。 2矮胖型 体格粗壮,颈粗短,面红,肩宽平,胸围大,腹上角常大于 90。 3均称型 身体的各部分结构匀称适中,一般正常人多为此型。 (3)眼睑内翻:由于瘢痕形成 使睑缘向内翻转,见于沙眼。 扁桃体肿大的分度: 1 度肿大 不超过咽腭弓, 3 度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 2 度介于两者之间 颈部分为两个区:颈前三角 (胸锁乳突肌内缘、下颌骨下缘与前正 中线所形成的三角 )和颈后三角 (胸锁乳突肌后缘、锁骨上缘与斜方肌前缘之间 )。 甲状腺肿大的临床意义 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 1 度;能看见肿大又能触及,但是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为 1 度;过胸锁乳突肌外缘为 2 度。生理性甲状腺肿大见于女性青春期、妊娠或哺乳期,可能因 机体对甲状腺激素需要量增加所致;甲状腺轻度肿大,表面光滑,质地柔软, 无任何症状, 可 自行消退。病理性肿大以单纯性甲状脓肿为最常见,次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而甲状腺炎及 甲状腺肿瘤则少见。单纯性甲状腺肿是以缺碘、致甲状腺肿物质或酶缺陷等原因所致。腺体 肿大很明显,多为弥漫性,也可为结节性,一般不伴甲状腺功能改变。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时, 肿大可对称或不对称,质地多柔软,可触到震颐和听到血管杂音。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时甲 状腺呈对称性、弥漫性肿大,表面光滑,质地坚韧有弹性,不痛,与四周无粘连。甲状腺腺 瘤 时甲状腺肿大呈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不超过 3cm,质韧无压痛。甲状腺癌 时甲状腺肿大有结节感,表面凹凸不平,质地坚硬,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如波及喉返神经 及 颈交感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及 Horner 综合征。 五、气管 气管位于颈部的前正中处。检查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 卧位,医生以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放于两侧胸锁关节上,中指放 于气管正中以观察气管有无移位。 第七章胸部检查 第二节 胸廓、胸壁与乳房检查 (二 )异常胸廓 (图 72、 73) 1桶状胸 胸廓的前后径增大,以致与横径几乎相等 ,肋廓呈圆桶形。肋骨的倾斜度 减少,几乎呈水平位。肋间隙增宽,有时饱满。锁骨上、下窝展平或突出,颈短肩高,腹上 仅供参考 11 安家强 角 虽钝角,胸椎后凸。桶状胸是由于两肺过度充气、肺体积增大所致。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气 肿及支气管哮喘发作。亦可见于一部分老年人及矮胖体型的人。 2扁平胸 胸廓扁平,前后径常短于横径的一半。肋骨的倾斜度增大,肋下缘较低, 腹 上角呈锐角。颈部细长,锁骨突出,锁骨上、下窝凹陷。见于瘦长体型,也可见于慢性消耗 性 疾病如肺结核等。 3佝偻病胸 (鸣胸 ) 为佝偻病所致的胸部病变,多见于儿童 。胸骨特别是胸骨下部显 著前凸,两侧肋骨凹陷,胸廓前后径增大,横径缩小,胸部上、下长度较短,形似鸡胸而得 名。 有时肋骨与肋软骨交接处增厚隆起呈圆珠状,在胸骨两侧排列成串珠状,称为佝偻病串珠。 前胸下缘膈肌附着处,因肋骨质软,膈肌收缩时向内牵引,而底侧肋骨外翻形成一水平状深 沟,称肋膈沟。 4漏斗胸 胸骨下端剑突处显著内陷,有时连同依附的肋软骨一起内陷,形成漏斗胸。 见于佝偻病、胸骨下部长期受压者,也有原因不明者。 5胸廓单侧或局限性变形 单侧胸廓膨隆多伴有肋间隙增宽,若同时有呼吸运动 受 限,气管、心脏向健侧移位者,见于一侧大量胸腔积液、气胸、液气胸、胸内巨大肿物等。 病侧 呼吸功能严重障碍者,健侧可呈代偿性肺气肿而隆起。局限性胸壁膨隆见于心脏肥大、心包 积液、主动脉瘤、胸内或胸壁肿瘤、胸壁炎症、皮下气肿等。单侧或局限性胸廓凹陷者多伴 有 肋间隙变窄,呼吸运动受限;显著者气管和心脏可向患侧移位,见于肺不张、肺萎缩、肺纤 维 化、广泛肺结核、胸膜增厚粘连、肺叶切除术后等。此时,健侧因代偿性肺气肿而膨隆,使 两 侧胸廓不对称更加明显。 6、胸廓局部突起 肋骨软骨炎常发生在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 ,可有 1 个或多个菱形痛 性较硬包块,疼痛可持续数周到数月。肋骨骨 折时,可见骨折部位局部突起,检查者用两手 掌分别在胸部前后挤压时,在骨折部位会有 剧痛,并同时可听到骨摩擦音。 7脊柱畸形引起的胸廓变形 脊柱畸 形可分为前凸、后凸、侧凸、后侧凸等。前凸多 发生在腰椎,对胸廓外形无影响。后凸畸形即 驼背,胸椎向后凸起,胸廓上下径缩短,肋骨 靠拢,胸骨向内牵拉。常见 于胸椎结核、老年 人、骨质软化症。侧凸畸形时,外凸侧肩高、 肋间隙增宽,对侧肋间隙变窄。见于胸椎疾患 以及长期姿势不正或发育畸形。上述各种情 况均可导致胸腔内器官移位,严重者可引起 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图 74)。 (三 )胸壁压痛 用手指轻压或轻叩胸壁,正常人无疼痛感觉。胞壁炎症、肿瘤浸润、肋软骨炎、肋间神 仅供参考 12 安家强 经 痛、带状疱疹、肋骨骨折等,可有局部胸壁压痛。胸骨压痛或叩击痛见于白血病。 第三节 肺和 胸膜检查 潮式呼吸又称 (陈 施 )呼吸,其特点是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由深快到浅慢,直至呼吸停 止片刻,再开始上述周期性呼吸,形成如潮水涨退的节律,故称为潮式呼吸。潮式呼吸周期 约为 30120s,暂停约 5-30s。 二、触诊 病理情况下,语颤可增强或减弱。语颤增强常见于 肺实变:肺泡内有炎性浸润等因 素,使肺组织实变,实变的肺组织传导声波的能力增强,见于肺炎球菌肺炎、肺梗死、肺结 核、 肺脓肿、肺癌等。 压迫性肺不张:肺受压后肺泡内含气量减少,肺组织的密度增加而传导 声波的能力增强,见于胸 腔积液上方受压而萎缩的肺组织部位及受肿瘤压迫的肺组织。 较 浅而大的肺空洞:声波在空洞内产生共鸣使触觉语颤加强,且空洞周围肺组织多有炎性浸 润,利于声波传导,故语颤增强,见于肺结核空洞、肺脓肿咯出浓液后。上述各种情况下, 如 病变区的支气管已被阻塞,则语颤反而减弱或消失。 语颤减弱或消失主要见于 肺泡内含气过多,如肺气肿、肺大泡及支气管哮喘发作。 支气管阻塞,如阻塞性肺不张、气管分泌物增多。 胸壁距肺组织距离加大,如胸腔积液、 气 胸、胸膜高度增厚及粘连、胸壁水肿或高度肥厚等。 体质衰弱者因发音较弱而 语颤减弱。 胸 腔积液、气胸显著者,语颤可消失。 三、叩诊 平静呼吸的,右肺下界正常于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分别为第 6、 8、 10 肋。友肺下界 除锁骨 中线变动较大 (因有胃泡鼓音区 )外,均与右侧大致相同。 3肺下界移动度 叩诊时可在锁骨中线、腋中线及肩胛线上,按上述方法测得肺下界。 瞩病人深吸气后屏住呼吸,重新叩出肺下界,用笔标记之,再瞩病人深呼气后屏住呼吸,叩 出 肺下界,用笔标记之。两个标记之间的距离即 为肺下界移动度。正常人两侧肺下界移动度为 6-8cm,表示胸膜腔光滑而无粘连、肺组织弹性良好。若肺组织弹性减退、胸膜粘连或膈 肌移动受限,则肺下界移动度减小。肺下界移动度减小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胸腔积液、气胸、 肺不张、胸膜粘连、肺炎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腹压增高。 四、听诊 (一 )正常呼吸音 1支气管呼吸音 是由呼吸道进入或呼出的气流在声门及气管、支气管内形成的湍流 和摩擦所产生的声音。声音颇似将舌抬高后张口呼吸时所发出的 “哈 ” 音。此种呼吸音 强、调高,吸气时弱而短,呼气时强而长。因 为吸气为主动运动,声门较宽吸气较快;呼气 为 被动运动,声门较窄呼气较慢。正常人在喉部、胸骨上窝、背部第 6、 7 颈椎及第 1、 2 胸椎 附 近都可听到支气管呼吸音,越靠近气管的区域音响越强。如在肺部其他部位听到此音则为 病理现象。 仅供参考 13 安家强 2肺泡呼吸音 肺泡呼吸音是在肺泡中形成的。吸气时,气流由气管经支气管进入肺 泡,冲击肺泡壁,肺泡壁由弛缓转为紧张;呼气时,肺泡壁由紧张变为弛缓。一般认为,肺 泡壁弹性变化和气流的振动是肺泡呼吸音产生的原理。肺泡呼吸音的声音很像上齿咬下唇 呼吸时发出的 “夫 ” 音,声音柔和而有吹 风性质。这种呼吸音,吸气音较呼气音强、音调 更高、时相更长。因为吸气为主动运动,吸入气流较大且速度较快;呼气为被动运动,气流 缓 慢并逐渐减弱,在呼气相终止前声音即消失。正常人,除了上述支气管呼吸音的部位和下述 的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部位外,其余肺部都可听到肺泡呼吸音。 3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亦称混合呼吸音,这种呼吸音是支气管呼吸音与肺泡呼吸音的 混合音。吸气音、呼气音、的强弱、音调、长短大致相等。一般说来,其吸气音与肺泡呼吸 音的 吸气音相似,呼气音与支气管呼吸音的呼气音相似 (图 712)。正常入在胸 骨角附近、肩胛 间区的第 3、 4 胸椎水平及右肺尖可以听到。右肺尖含气量较少且右侧主支气管较粗、短、 直,接近体表,所以在右肺上部锁骨上、下窝处的呼吸音很像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二 )病理性呼吸音 1。肺泡呼吸音 (4)断续性呼吸音:又称齿轮性呼吸音。吸气音较强,有不规则的间歇而将吸气音分 为若干节段,但每个节段的声音是均匀的。肺脏某一局部有小的炎性病灶或小支气管狭窄, 空气断续地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即形成断续性呼吸音。见于肺炎、肺结核、支气管肺癌、 胸 膜粘连等。 (6)粗糙性呼吸音:音调 较高、音响不均匀且有粗糙感的呼吸音。多为粘膜水肿或炎 性浸润而使文气管腔不光滑或狭窄,加之粘稠分泌物粘附于呼吸道表面,气流通过时引起漩 涡或冲击粘稠分泌物引起振动,使呼吸音变得粗糙。临床见于支气管炎、肺炎早期等。 (三 )锣音 1干锣音 又称连续性呼吸附加音,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音乐性呼吸附加音。由气 流通过狭窄的支气管时发生漩涡,或气流通过有粘稠分泌物的管腔时冲击粘稠分泌物引起 的震动所致 (图 713)。引起管腔狭窄的原因有支气管粘膜水肿、渗出或增厚,支气管平滑 肌痉挛,管腔内肿瘤侵入、 异物或分泌物部分阻塞,肿瘤或肿大的淋巴结压迫等。 干锣音的特点为 吸气和呼气时都可以听到,但常在呼气时更加清楚,因为呼气时管腔 更加狭窄。 性质多变且部位变换不定,如咳嗽后可增多、减少、消失或出现,多为粘稠分 泌 物移动所致。 音调较高,每个音响持续时间较长。 几种不同性质的干锣音可同时存在。 有时距胸壁一定距离也可听到。 (1)鼾音:由气流通过有粘稠分泌物的较大支气管或气管时发生的震动和移动产生, 为一种粗糙的、音调较低的、类似熟睡时的鼾声的干锣音。 (2)哨笛音:为气流通过狭窄或 痉挛的小支气管时发生的一种高音调干锣音。有的似 吹口哨或吹笛声,称为哨笛音;有的呈丝丝声,称为飞箭音。 2湿锣音 (水泡音 ) 又称不连续性呼吸附加音,是因为气道或空洞内有较稀薄的液体 (渗出液、粘液、血液、漏出液、分泌液 ),在呼吸时,气流通过液体形成水泡并立即破裂所 产生 的声音,很像用小管插入水中吹气时所产生的水泡破裂音,故也称水泡音。也有人认为,湿 锣音的形成是由中、小文气管被病变所关闭,或肺泡为渗液所粘合萎陷而呈闭合状态,当吸 仅供参考 14 安家强 气时突然被张开所产生的爆裂音。 湿锣音的特点是 吸气与呼气 都可以听到,以吸气终末时多而清楚,因吸气时气流速度 较快且较强。 常有数个水泡音成串或断续发生。 部位较恒定,性质不易改变。 大、中、 小 水泡音可同时存在。 咳嗽后可增多、减少或消失,因咳嗽可使液体移动所致。 依支气管口径大小不同所产生的湿锣音可分为粗、中、细湿四音 3 种。 粗湿锣音 (大 水泡音 )产生于气管、大支气管或空洞内,可见于肺结核空洞、肺水肿、昏迷或频死的病人, 也 见于支气管扩张症。昏迷或濒死的病人,因无力将气管内的分泌物咳出,呼吸时可出现大水 泡音,称为痰鸣音,不用听诊器即可听到。 中湿锣音 (中水泡音 )产生于中等支气管,多出 现于吸气的中期。可见于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肺梗死、肺结核。 细湿锣音 (小水泡音 ) 发生在小支气管或肺泡内,多在吸气终末出现。常见于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肺结核早 期、肺淤血、肺水肿及肺梗死等。 根据音响程度分为有响性和无响性湿锣音。有响性湿锣音听来清楚、响亮、近耳。声音 响亮是因周围有良好的传导介质或因空洞的共鸣作用引起,见于肺炎或肺空洞。如果空洞 内壁光滑或有液气胸时,有响性湿锣音还可带有金属调。无响性湿锣音较弱而音调较低,似 距耳较远。这是由于病变周围有较 多的正常肺组织,高音调声波大部分被含气肺泡吸收,且 距胞壁较远所致。 捻发音是一种极细而均匀一致的高调音响,仅在吸气末听到,此音很像用手指捻搓一束 头发所产生的声音,所以称为捻发音。一般认为,捻发音是由未展开的或液体稍增多而互相 粘合的肺泡,在吸气时被气流冲开而产生的细小破裂音。老年人、深睡或长期卧床者,因呼 吸较浅,边缘部位肺泡充气不足而萎陷,深吸气时可在肺底听到捻发音,在数次深呼吸或咳 嗽后则可消失,一般无特殊临床意义。持续存在的捻发音为病理性的,见于肺炎早期、肺结 核早期、肺淤血、纤维性肺泡炎 。 (四 )听觉语音 正常时,胸骨柄附近和肩胛间区最强且清楚。右胸上部较 左胸上部强,其他部位则较弱且字音含棚,肺底最弱。 (五 )胸膜摩擦音 胸膜发生炎症时,其表面粗糙,呼吸时脏、壁两层相互摩擦产生振动,触诊时可有摩擦 感,听诊时有摩擦音,摩擦音更易被发现。胸膜摩擦音颇似以手掩耳用指腹摩擦手背时听到 的声音。胸膜摩擦音在吸气及呼气时皆可听到,一般在吸气末或呼气开始时较为明显。屏 住呼吸时胸膜摩擦音消失,可借此与心包摩擦音鉴别。深呼吸或在听诊器胸件上加压时常 更清 楚。胸膜摩擦音在短时期内可消失或复现,亦可持续存在数日或更久。声音的性质及 音响程度与胸膜病变有关,有的如搔抓音或擦纸音。胸膜摩擦音可发生于胸膜的任何部位, 但最常见于肺脏移动范围较大的部位,如胸部下侧沿腋中线处。 胸膜摩擦音是于性胸膜炎的重要体征,出现该征时肯定胸膜有炎症存在。当胸腔积液 较多时,将两层胸膜分开后摩擦音消失,积液被吸收后可再出现;胸膜摩擦音见于: 胸膜 炎症:多因胸膜之纤维素沉着或有不完全的炎症粘连,如结核性胸膜炎、化脓性胸膜炎以及 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膜炎症; 胸膜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 ; 肺部病变累及胸膜,如肺炎、肺 梗 死等; 胸膜高度干燥,如严重脱水等; 其他,如尿毒症等。 当靠近心脏的胸膜发炎时,在呼吸和心脏跳动时都可以产生摩擦音,且于屏气后仍不消 失者,称为胸膜心包摩擦音。因覆盖心脏部分的胸膜表面粗糙,呼吸时两层胸膜可产生摩 擦,心脏搏动时亦可随心跳而产生摩擦。胸膜心包摩擦音的临床意义与胸膜摩擦音相同。 仅供参考 15 安家强 五、常见呼吸系统病变体征 (一 )肺实变 肺实变是一综合病征,主要由炎症 (如肺炎球菌性肺炎、肺结核、肺脓肿 )引起,也可见 于 肺梗死、肺肿瘤等。 病理基础是部分肺组织因肺泡内充满炎性渗出物、出血和坏死、或出现 新生物而不含气所致。 视诊 两侧胸廓对称,但呼吸动度可呈局限性减弱或消失。 触诊 气管居中,触觉语颤增强。 叩诊 呈浊音,高度大块脯实变可呈实音,病变部位合气少、实变的与正常的肺组织掺 杂或实变部位上又覆盖有正常肺组织时,叩诊呈浊音。 听诊 肺泡呼吸音消失,可听到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有响性湿锣音、听觉语音增强及 支气管语音、胸语音或胸耳语音。 (二 )肺不张 (三 )阻塞性肺气肿 末梢 支气管远端气腔的增大并伴有肺泡壁破坏,称为肺气肿。多由慢性支气管炎和支 气管哮喘等发展而来,常有支气管不完全阻塞。 视诊 胸廓呈桶状,呼吸动度减弱。 触诊 气管居中,触觉语颤减弱。 叩诊 双肺部呈高清音,心脏浊音界缩小或叩不出,肝浊音界和肺下界下移,肺下界移 动度减小。 听诊 呼吸音普遍减弱,呼气延长,并发感染时可有锣音,听觉语音减弱,心音遥远。 (四 )肺空洞 (五 )支气管哮喘 (六 )气胸 胸膜腔内有气体存在时,称为气胸。气胸的主要原因 是肺结核、肺气肿时脏层胸膜破裂 所致,也可见于胸部外伤、胸腔穿刺及针灸事故等。少量胸腔积气可无明显体征或仅有呼吸 音减弱。积气量多时出现明显气胸的体征。 视诊 患侧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呼吸动度减弱或消失。 触诊 气管被推向健侧,触觉语颤减弱或消失。 叩诊 患侧为鼓音,心脏向健侧移位,右侧气胸时肝界下移,左侧气胸时心浊音界叩 不出。 听诊 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听觉语音减弱或消失。 (七 )胸腔积液 (八 )胸膜增厚及粘连 第四节 心脏血管 检查 一、心脏视诊 (一 )心前区隆起 正常入心前区 (相当于心脏在前胸壁上的投影 )与右侧相应部位基本上是对称的。心前 区隆起是指胸骨下段与胸骨左缘第 3-5 肋骨及肋间隙的局部隆起。在儿童时期患心脏病且 心脏显著增大时,由于胸壁骨骼尚软可致心前区隆起,主要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或慢性风 湿性心脏病伴右心室增大者,有时也可见于伴大量渗液的儿童期心包炎。成人有大量心包 积液时,心前区可饱满。 (二 )心尖搏动 心脏收缩时,心尖右内侧的一部分 (即未被肺遮盖的左心室的一部分 )冲办心前区 左前 仅供参考 16 安家强 下方胞壁引起的局部向外搏动,称为心尖搏动。心尖搏动一般位于第 5 肋间隙左锁骨中线 内侧 0 5-1 0cm 处,搏动范围的直径约 2 0-2 5cm。一部分正常人可看不到心尖搏动。 观 察心尖搏动时,应注意其位置、范围、强度、节律及频率 1心尖博动的位置改变 生理情况下,体位、体型、呼吸等对心尖搏动的位置有一定 影 响。如卧位时,阴肌位置较坐位时稍高,心尖搏动可稍上移;左侧卧位时,心尖搏动可向左 移 2-3cm,右侧卧位时,可向右移 1 0-2 5cm。矮胖体型、小儿及妊娠,心脏常呈横位,心 尖搏 动可向上 外方移位,甚至移到第 4 肋间隙,瘦长体型者,心脏呈垂直位,心尖搏动可向下向 内 移至第 6 肋间隙。深吸气时膈肌下降,心尖搏动可下移至第 6 肋间;深呼气时膈肌上升,心 尖搏动可向上移。 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应向外凸起,如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反而内陷者,称为负性心 尖 搏动。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心包与周围组织有广泛粘连时,亦可见于右心室显 著肥大者。 (二 )震颤 震颤是用手触及的一种微细的震动感,其感觉类似于猫喘时在猫的颈部或前胸部所触 及的震动感,故又称为 “猫喘 ”。震颤为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特征性体征之一。 (四 )心包摩擦感 正常心包腔内有少量液体,起润滑心包膜的作用。心包发生炎症时,心包脏层与壁层表 面上有纤维蛋白沉着而变得粗糙,心脏搏动时两层粗糙的心包膜相互摩擦产生振动,传至胸 壁,可于心前区触知一种连续性振动感,即心包摩擦感。通常在肋骨左缘第 4 肋间最易触及, 因该处的心脏表面无肺脏遮盖且接近胸壁。心包摩擦感在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均可触及, 但以收缩期明显;坐位稍前倾或深呼气末更易触及。如心包腔内有较多渗出液时,则心包摩 擦感消失。有心包摩擦感的部位 ,能听到心包摩擦音。 (四 )心脏浊音界的改变 (1)左心室增大:心脏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腰部相对内陷由正常的钝角变为近似直 角,使心脏浊音区呈靴形 (图 718)。因常见于主动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