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形势与政策试题及答案.pdf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994860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3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形势与政策试题及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形势与政策试题及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形势与政策试题及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述我国十一五规划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显著成就辉煌十一五过去的五年,极不平凡,我们遭受并抵御了国际金融风暴的严峻挑战,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以及南方雨雪冰冻、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事,隆重纪念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这些都得益于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从而克服重重困难,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社会事业显著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济建设方面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 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十一五”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年均降幅为4.15%。这就是中国经济走过波澜起伏的5年交出的成绩单,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交出的考试卷。“十一五”期间,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出台了许多类似的举措:全国24个省(区、市)开展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9个省(区、市)正逐步推开“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全面实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统一;增值税转型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环境税、房地产税等改革的脚步声越来越响;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初步形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出台了许多类似的举措:全国24个省(区、市)开展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9个省(区、市)正逐步推开“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全面实施,内外资 企业所得税实现统一;增值税转型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环境税、房地产税等改革的脚步声越来越响;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初步形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3、社会建设方面(1)统筹城乡发展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等涉农税费的取消,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一项带有全局意义的重大体制攻坚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十一五”期间这项改革从单兵突进向综合配套改革、协同推进发展。5年中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持续推进,国务院已 经批准设立了8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部有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经济特区,主要对加快开发开放,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 全面改革探索;中部有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开展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验;西部有成都市和重庆市,进行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的综合配套改革;东北地区有沈阳经济区,对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进行重点探索。目前已初步形成东中西互动,多层次推进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格局。(2)医疗卫生改革为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国拉开了新一轮医改大幕。自2006年6月医改启动以来,医改方案经历了近3年的酝酿、讨论和修改。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公布。新医改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十一五”期间,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中央累计安排专项资金558.4亿元,支持近5万个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建设, 其中县级医院近2000个,乡镇卫生院23000个,村卫生室200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82个,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16个。900所城市三级医院与2200所县级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和协作关系,并通过培养培训、对口支援、执业医师招聘等多种手段,改善基层服务条件,提升基层服务能力。(3)统筹区域发展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从来没有像“十一五”时期这样精彩纷呈。2009年以来,国务院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先后将12个区域规划上升到国家层面。中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已成中国经济三大引擎,沿海有串串明珠,西部有成渝、关中天水、北部湾三大重点经济区,中部有武汉、长株潭城市群,东北有长吉图、沈阳经济区一时间东西呼应,南北互动,区域经济网络越编越密,协作形式越来越多。“十一五”区域经济硕果累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一步步在缩小。到2009年,中西部和东北的增速一举超过了东部,这是 前所未有的。2009年,中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27.3%,比2005年提高5.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22.1%,比2005年提高2.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然走在东部的前面。(4)文化建设方面第一,理论上有重大突破。比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提出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其作为保障民众文化权益、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第二,投资力度大大加强,在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图书馆工程”等一些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同时,“十一五”期间,国家计委、广电总局、文化部联合实施了“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农家书屋”。此外还有公共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遗址保护工程、珍本善本保护、中华字库等等。第三,投入和运行机制发生变化。在此之前,在公共文化领域,政府全权投入,地方参与很少。反观现在,一般采取中央与地方共同投入的模式,针对不同 地区展开分类指导。另外,采取多种投入方式,政府提供引导性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积极性。 2.十二五期间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结合起来,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持政策,着力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努力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我们要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大耕地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 21.66%,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明显提高基本农田灌溉、水资源有效利用水平和防洪能力。我们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提高扶贫标准,减少贫困人口。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提高并稳定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 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使上 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培育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新格局。我们要不断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建设。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接受人民监督;必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维护群众利益的法规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必须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状况,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力和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总之,经过未来五年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我国的综合国力就会更大的提升,人民生活就会有更大的改善,国家面貌就会发生更大的变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强教育重点领域建设。要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完善高中和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让孩子们能够上得起学、上得好学,尤其要在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教育差距。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项建设的重点在基层,薄弱环节在农村。要抓住这个重点和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努力增加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就业是民生之本, 持续较快增加就业,是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要认真落实和进一步完善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提高政府在就业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进一步改善劳动者工作条件,提高劳动者岗位转换能力,努力把改善民生、维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者素质与增强劳动力市场流动性、竞争性有机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尤其要突出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以强化服务为抓手,通过一批见效快的惠民便民服务措施,尽快让群众从公立医院改革中得到实惠,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配套政策,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 研究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进一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建立健 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税收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责,增加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比重,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地方公共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建设考核评价体系。3.建立东北亚安全环境对我国有何重要意义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目前,东北亚地区是当今世界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但是相对于欧洲、东南亚等地区,影响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危险因素比较多。一、维持东北亚安全的战略意义维持东北亚安全关系到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是对世界影响重大的国家之一,当然也是对东北亚影响最重要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依赖诸多有利条件,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和平发展的世界、和平发展的亚洲,特别是相对稳定的东北亚环境。今后,中国要继续发展, 更需要一个和平的世界环境,更需要非常安全、稳定的东北亚环境作为重要保障。维持东北亚安全关系到全亚洲的安全。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亚洲并不稳定。科威特战争、伊拉克战争、印巴导弹试验问题、伊朗核浓缩问题、朝核问题等等,都极大地影响到亚洲的安全。作为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处于重要地位的东北亚,如果能够保持长期的相对安全和稳定,就将对整个亚洲的安全、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维持东北亚安全关系到全世界的安全。可以说东北亚安全问题是整个世界状况的全面反映和巨大缩影。东北亚地区位于欧亚战略中轴线的东部,是世界主要大国美、中、日、俄势力并存与矛盾交汇的地区。在国际关系的历史上,东北亚局势的任何变动往往都影响整个亚太地区,触及大国敏感的利益神经,从而牵动整个世界。如果能够保证东北亚的安全,就可以为全世界的安全提供一个标准范例,从而极大地促进整个世界的安全和发展。二、影响东北亚安全的诸多因素日本因素是影响东北亚安全的最突出因素。在历史认识问题上,日本政府始 终不能真正反省侵略历史,拒绝向受害国民众认罪道歉,一再伤害各国人民的情感,甚至直接影响到日本与周边各国的政治关系的持续恶化。再加上一些现实问题,如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东海争端问题,与俄罗斯的北方四岛争端问题,与朝鲜、韩国的一些现实纠葛等问题,使得日本成为影响东北亚安全的非常复杂的因素。如果日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处理失当,将直接影响日本国家的声誉和前途,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朝鲜因素是影响东北亚安全的最不稳定因素。朝鲜半岛的安全与东北亚安全密不可分。朝鲜半岛的安全问题,主要是防止核扩散,实现和平统一。朝核问题是一颗“不定时炸弹”,朝鲜南北统一问题涉及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也比较复杂。能否保证朝鲜半岛的和平和稳定对于东北亚安全非常重要。台湾因素是影响东北亚安全的最敏感因素。台独问题严重地影响中国统一大局;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台湾因素变得很微妙。台海局势的发展牵涉许多大国的战略,也极大地影响东北亚乃至全世界的安全与发展。美国因素是影响东北亚安全的非直接而重要因素。在东北亚地区,几乎所有 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美国根源。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美国对台湾的政策、美国对朝鲜的政策、美国对韩国的政策间接地影响东北亚的安全,这一因素非常重要。 三、我国关于维持东北亚安全局面的应对措施稳定地发展:打铁还需自身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人民生活水平、生产力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由于各方面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这也反过来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今后,中国一定要保持持续的发展势头,向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坚定地迈进。只有这样,中国才有能力维护发展的和平环境;才能为东北亚、为世界的和平稳定做出更大贡献。积极的外交:高举和平旗帜。近年来,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诉求使得东北亚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积极因素。然而,对目前的东北亚整体发展来说,并非没有困扰因素。在外交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对俄,坚持睦邻友好,保持与加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日,不忘历史,开辟未来,妥善解决现实问题;对朝,不断充实中朝友好合作关系内涵,把两国友好关系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对韩,开展务实经贸,努力构建面向21世纪的中韩合作伙伴关系。前瞻性构想:构建东北亚发展共同体这是保证东北亚安全的长远战 略。东北亚地区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也无法独自确保地区安全,必须加强合作,对等安全,合作发展。在经济上要“互利”,在安全上也要“双赢”。如果采取积极、达观的友好合作态度,通过富有成效的努力,求同存异,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和干扰,减少摩擦和冲突,营造共赢局面,建立一个“东北亚发展共同体”,将会整合东北亚的丰富资源,确立共同发展目标,无疑会实现东北亚的和平、和谐、繁荣、发展的美好前景。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总体是稳定的,并且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当前中美关系有四个主要特点。4.“中国模式”为什么备受世界关注?如何看待“中国模式”对世界发展的价值贡献?夏季达沃斯论坛在思维和交流的碰撞中结束。今年论坛的议题之一是重新思考亚洲发展模式。亚洲太大了,而且很多国家具有截然不同的历史和国情,所以,与其说是亚洲的发展模式,不如说是东亚的发展模式更恰当。东亚发展模式的一 个共同特点是,重储蓄,经济高度依赖外需。夏季达沃斯论坛在思维和交流的碰撞中结束。今年论坛的议题之一是重新思考亚洲发展模式。亚洲太大了,而且很多国家具有截然不同的历史和国情,所以,与其说是亚洲的发展模式,不如说是东亚的发展模式更恰当。东亚发展模式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重储蓄,经济高度依赖外需。这当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但共同的特点并不代表形成特点的原因是一样的,东亚其他国家或地区,包括日韩、东南亚诸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经济依赖外需是因为本国或本地区的市场狭小,因而某种意义上是不得不为之,但中国是个大国,本身具有消化生产的能力。然而最后我们也走向了和其他国家一样的拼出口道路。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发展模式问题。本次金融危机,虽然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了严重打击,但由于中国发展模式中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所以中国经济又率先复苏,也就有了这段时期对中国发展 模式的关注。一个普遍的看法是,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强有力的领导之下的政治稳定、渐进式的改革、在革新中考虑到国家的实际情况等。 就经济角度而言,不论何种发展模式,最后都要落脚到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从这一方面看,中国模式的特点在于:在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同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也一刻没有停歇,一直在发挥着作用,“看得见的手”既通过“看不见的手”间接发挥作用,又在它认为必要时直接出手进行干预。中国应对本次金融危机的做法就充分体现了这点。两只手的力量和作用总比一只手要大,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处于危机时刻,这就是中国模式相较欧美模式的优势所在。但由此它也会带来缺陷。如果我们过于依赖“看得见手”的力量,那么势必会削弱“看不见手”的作用,而后者本来是我们建立市场经济的目的之一。中国经济中长期形成的高积累、重投资、轻消费的所谓“投资饥渴症”,就是因为政府的力量过于强大所致;而产业的低级化,产品的低端化,缺少核心技术和品牌等,则是因为市场的力量没有发挥到位所致。上述市场和政府作用的发挥是假定它们都处于价值中性,既不偏左也不偏右, 可实际上,政府在出“手”时要么偏左,要么偏右,很少有不左不右的。从中国的情况看,政府在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上,前些年一直偏向效率,出台的许多政策都体现了效率优先的特性。如果政府在经济发展的价值选择上再偏重效率,那么,无疑会加重资源和收入的分配向前者倾斜。这就是我们国富而民不足、消费需求长期启而不动、从而不得不依赖外需的根源。概括而言,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中国模式就好比一个医生,治理重症或绝症病人很管用,但要将这个病人调养好,让它长得身强体健却非其所长。而目前的情况恰是,金融危机就像一场瘟疫,世界多数国家在这场瘟疫中都进入病危阶段,急需救活,这是中国模式备受赞扬的原因所在。2.国际社会对于中国这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东方大国一直充满着神秘感。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西方观察者不应低估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融为一炉”,“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它也 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和世界都需要的礼物。这个礼物应该是现代西方的活力和传统中国的稳定二者恰当的结合体。在一些西方国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交相流行。前者忧虑中国发展会改变现有的国际格局,后者则希望中国的崩溃最终带来“历史的终结”,从而使西方体制在全球范围全面胜利。但是,这两种判断都停留在学术界,并没有影响到广大民众对中国的逐渐了解、熟悉乃至喜爱。2007年美国新闻周刊发表了题为“中国越来越欢迎”的文章。文章介绍了一项联合民调结果。调查显示,目前在大多数国家,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发挥的影响要比美国更加积极,而对世界和平的威胁要比美国更小;在世界各地,人们喜欢中国更胜于喜欢美国”。在世界各地,人们喜欢中国更胜于喜欢美国,如沙特阿拉伯(54%比38%),土耳其(27%比15%),印度尼西亚(60%比40%),巴西(53%比42%)。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它们摆脱西方式发展模式的束缚,寻找自己道路的信心。2004年,“北京共识”的提出,虽然是对“华 盛顿共识”提出的理论挑战,但也代表了对中国模式取得成功的热切期望。2008 年,墨西哥知名经济学家恩里克杜塞尔彼得斯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不吝用“史无前例”、“成就不凡”、“令人叹为观止”等赞誉之辞来形容中国的发展成就。在他看来,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个“伟大的成功”,应该成为墨西哥和整个拉美学习的榜样。对于一些前苏东国家来说,中国的快速发展为它们提供了反思传统社会主义、认清西方模式的参照系。社会主义体制具有独特的优势,只要能够与国情相适应,就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几次来华访问,对中国的改革成就印象深刻。他说:“中国成功的公式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调控的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新世纪以来,以联合国、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对于中国的发展经验更加重视。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4年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中国依靠独特模式实现发展的有益经验的确值得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借鉴。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的特别顾问萨克斯教授在谈到非洲发展问题时表示,中国的技术、投资以及近年来取得的经验有助于非洲这个饥饿大陆解决危机。世界银行 的研究表明,过去25年来全球脱贫所取得的成就中,约67%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2008年2月4号,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被任命为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成为出任这一要职的首位发展中国家人士。这从一个侧面肯定了中国的发展成就和经验。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各国再次聚焦中国。中国所拥有的庞大的外汇储备、巨大的国内市场以及充满活力的经济,既让许多国家羡慕,也让他们对中国在全球经济走出危机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充满期待。在中美经济对话中,在G20国家高峰会议上,中国领导人的言行使各国感到,“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金融危机和信心危机的大国。”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也根据实际情况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国际责任。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出现“中国是这次危机的罪魁祸首”、“中国只是一个身陷囹圄的大国”这个的杂音,但是中国的努力无疑向低迷的全球经济发出了积极的信号。对市场最为敏感的国际投资界,提出“重返中国”是2009年的主题词。瑞银(UBS)全球新兴市场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撰文称,“重返中 国”应该成为2009年的盈利窍门5.当前中美关系新特点是什么?如何构筑中美战略互信一是两国的对话沟通非常密切。在过去的两年中,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7次会晤,并经常通电话、通信。两国还建立了60多个对话磋商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二是两国的经贸联系非常紧密。现在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去年两国的贸易额达到3853亿美元,是建交时的160倍。三是两国的人员往来非常频繁。现在每年两国人员往来约300万人次,每周有110多次客运航班往返于太平洋西岸。目前,有12万中国人在美国留学,两万多美国人在中国学习。四是两国的合作领域非常广泛。两国不仅在一系列双边领域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而且在很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着有效沟通与协调 如何建立中美互信?首先是通过对话机制,建立中美军事互信。相互信任是两国军事积极互动的基础。而互信的建立其前提是消除双方战略不清晰。虽然说中美 两国近几年有些军事方面的交流,但中美军事双方对相互的战略底牌并不清楚,相互猜忌。尤其是美国对中国近些年军备发展透明度颇有微词,认为中国的军力发展有其隐蔽性目的。而中国也颇有人指责美国的战略是要遏制中国崛起。此次军演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甚至还有人大喊美国军演是“狼来了”。可以说,中美军方由于缺乏制度化的交流与对话,尚未达成一种基本军事互信。而军事互信直接关系到中美两国是否能发展一种双方可以共谋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合作关系。第二,中美军事互信的发展,是和中美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密切关系。要建立这一互信机制,就要重启中美军事对话和交流。应该说这些对话,交流机制的建立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如中美军方互派官员访问,包括军方领导人互访,中美双方互相邀请观察员参加军事演习,再如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等。当然,这些交流和对话还有待于进一步制度化。问题在于中美军事关系的发展,往往受制于中美两国之间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影响。也就是中国军方常说的影响中美军事关系的“三大障碍”:即2000年美国的中国军力报告中所提的中国 “威胁论”,美国对南海和东海的军力侦查,以及对台武器出售。这三大障碍中的前两条可以通过对话和建立军事互信加以解决。最关键的是对台军售。要推进中美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中美政府就一定要在对台军售上达成谅解。在这一问题上,中美两国政府应该积极互动,利用外交智慧来消除这一中美关系中的重要障碍。以最终停止对台军售换取中美军事互信的深入发展。这将全面推进中美两国军事关系正常化,中美军事交流和对话常态化和制度化。中美可互相确定各自军事战略目标第三,通过恢复中美军事对话和交流,以及中美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中美两国可以互相确定各自的军事发展战略目标,从而进一步建立中美两国之间的战略互信。两国的军事战略目标可以不同,但不能让对方摸不清其意图。只有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战略底牌,提高各自的战略目标透明度,才能建立战略互信,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可以说这次中美黄海军演对峙,中美双方并没有摸清对方的战略意图。美国最初的军演计划没有考虑到中国反对的双层战略意图,即维护中国的核心安全和防止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的升级。而中国也有人认为黄海军演是美 国对中国的“战略讹诈”,其意图就是“遏制中国”。这种对各自战略底牌的不敏感和猜忌是中美两国政府和舆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提高两国战略目标透明度:中美两国通过高层对话机制,清析表述和确定各自的军事战略,对各自的战略目标达成一定的谅解,建立起真正的战略互信。比如,中国政府可以明确表态,承认美国在亚洲军事存在的积极意义,尊重其与亚洲国家的军事盟国的关系,中国无意挑战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地位。美国也应当理解和容忍中国的“蓝色海军”战略,无意阻挡中国海军走出第二岛链,去维护中国的全球经济利益。类似这样的战略清晰,从而达到战略互信,是需要通过中美两国军事交流和对话建立起来的。中美关系一直在全面发展,并深入到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但中美之间没有建立起根本的战略互信。这才是制约中美两国关系有根本性发展的软肋。而这种战略互信的建立,应该从军事对话和交流开始,建立军事互信,然后逐步升级到两国政治领导人的战略对话,通过战略对话,消除战略模糊,明确各自的战略目标,然后根据相同或不相同的战略目标,协调双方和调整各自的外交 政策。这样,中美两国可以消除猜忌,避免碰撞,加强合作,共同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 第一,保持现有沟通渠道的畅通,对于存在的分歧,要坦率交流,交换意见,这样反而有助于增进战略互信。第二,不断扩大彼此合作的领域,合作中增进战略互信。如果合作是互利双赢的,自然会增进战略互信。第三,中美关系已经不止是中美双边关系,还关系到全球以及各地区。因此,在各地区一体化进程中,采取开放、包容性立场,也有利于增进战略互信。比如,在东亚,中国已向美国表明,中国无意挑战美国,也无意将美国赶出东亚地区。第四,要扩大民间交往,在留学生、孔子学院、中国各省与美国各州、中美友好城市等各个层面上增加和扩大交流,因为双方的战略互信的根基,应该扎根于双方民众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