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2020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2989188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2020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2020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2020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2020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25题;共50分)1. (2分)假如你是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你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 . 农田里水稻长势喜人B . 荒地上人们用耒耜耕地C . 干栏式房屋错落有致D . 青铜器工艺精美2. (2分)2015年4月5日,乙未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揭幕,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华侨近万人参加典礼。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建造宫室、车船,制作兵器、衣裳B . 让部下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C . 他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D . 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技术3. (2分)下列各项中属于西周时期诸侯对周王的义务的是( )交纳贡品服从命令派兵作战A . B . C . D . 4. (2分)关于都江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是秦朝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分为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大主体工程是一座单一性的防洪工程建成后一直发挥巨大作用,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智慧A . B . C . D . 5. (2分)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 . 统治者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B . 武诸侯内乱不听从中央领导C . 不注意与周边国家的联系D . 末代国君的统治昏庸残暴6. (2分)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目的是为了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王族、功臣和旧贵族,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国受分封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A . B . C . D . 7. (2分)学习历史,必须了解历史朝代发展的顺序。_战国_西汉东汉三国_东晋_,括弧中朝代顺序正确的是( ) A . 秦、春秋、西晋、南北朝B . 春秋、秦、南北朝、西晋C . 秦、春秋、南北朝、西晋D . 春秋、秦、西晋、南北朝8. (2分)在下面这些思想家中,你认为不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A . 孔子B . 老子C . 荀子D . 孟子9. (2分)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那时曾有位思想家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他最有可能是( ) A . B . C . D . 10. (2分)韩非子在批评某学派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学派是( )A . 道家B . 墨家C . 法家D . 儒家11. (2分)刘邦与项羽进行“楚汉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 . 争夺帝位B . 争夺人口C . 争夺土地D . 收拢人心12. (2分)在历史学习中,李明同学搜集到“指鹿为马”,“篝火狐鸣”,“斩木为兵”,“破釜沉舟”等成语故事,据此判断李明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A . 秦末农民大起义B . 绿林赤眉起义C . 楚汉之争D . 黄巾起义13. (2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 . 夏朝B . 西周C . 商朝D . 秦朝14. (2分)汉初高祖采取了“兵皆罢归家”的措施,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 . 巩固统治B . 增加农业劳动力C . 稳定民心D . 稳定社会局势15. (2分)下列关于史记的说法,正确的是( )史学家司马迁的史学著作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既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秦始皇、陈胜、汉武帝、蔡伦都被记载在内A . B . C . D . 16. (2分)下列两幅图分别反映了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不同措施,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 )坑儒谷 讲经图A . 实现大一统B . 巩固统治C . 统一思想D . 垄断仕途17. (2分)我国的疆城版图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观察下面四幅疆城图,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概括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A . 集权统治面临危机B . 友好交往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C . 中外交往不断扩大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8. (2分)下列关于外戚和宦官专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出现在东汉中期以后B . 经常交替出现,造成了东汉后期政治的黑暗C . 外戚和宦官都是封建地主阶级中的腐朽势力D .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19. (2分)在下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图中,方框中的两个朝代分别是( )A . 南朝、北朝B . 明、北魏C . 吴、北魏D . 吴、隋20. (2分)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A . 袁绍B . 曹操C . 刘备D . 孙权21. (2分)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是( )A . 揭竿而起B . 破釜沉舟C . 约法三章D . 风声鹤唳22. (2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A . 缀术B . 水经注C . 兰亭序D . 齐民要术23. (2分)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中称,北魏孝文帝深慕汉文化,所以要变鲜卑俗为华风,他想用同化的方法,保持拓跋氏的统治地位,因之排除阻碍,决计迁都。北魏孝文帝迁都到( ) A . 长安B . 洛阳C . 平城D . 北京24. (2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科学家( ) A . 贾思勰B . 祖冲之C . 张仲景D . 司马迁25. (2分)下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石窟艺术代表云冈石窟大佛(20窟),它位于我国( )A . 陕西省B . 山西省C . 河南省D . 甘肃省二、 非选择题 (共4题;共75分)26.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材料二: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材料三:僇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史记商君列传材料四: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之上。请回答:(1)以上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谈谈这种思想主张对当今社会有什么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学说在公元前2世纪是怎样发展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的? (3)“商君”的行为体现了哪家的思想?据材料三回答商君采取了哪一经济措施? (4)“从平城到洛阳”后,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27. (15分)文学和科技是国家繁荣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孔,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材料三:李约瑟:“宋代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种文学形式?(2)材料一反映了的盛世被称为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的角度谈一谈唐朝繁荣的原因?(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用史实说明李约瑟观点的正确性?28. (15分)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既有延承也有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任能”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材料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请回答:(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 你知道哪些人是通过这种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出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有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描述的是哪个朝代实行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9. (25分)自古至今,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不竭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主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地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资本的年代材料三: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材料四: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小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许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魏主”是谁?他在诏书中推行了什么政策?他的改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材料二中反映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思路是什么?结合材料说说与明治维新前相比,这一时期日本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与明治维新同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重大事件是什么?(3)材料三中社会主义能够建立得益于哪次革命?邓小平所说的“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指什么?这种“僵化的模式”对苏联产生了什么严重的影响?(4)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在农业方面采取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些措施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5)综合上述改革,你觉得评价改革成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什么?第 14 页 共 14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25题;共50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二、 非选择题 (共4题;共75分)26-1、26-2、26-3、26-4、27-1、27-2、27-3、28-1、28-2、28-3、29-1、29-2、29-3、29-4、2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