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模拟卷C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2978613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模拟卷C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模拟卷C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模拟卷C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模拟卷C卷一、 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1. (2分)他在位时开创科举、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他好大喜功、不惜民力,结果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下列历史事件与他有关的是( )建立隋朝 设置进士科 下令开凿大运河 开创“开元盛世”局面A . B . C . D . 2. (2分)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吗( )A . 靖康之难B . 陈桥(驿)兵变C . 玄武门之变D . 葵丘会盟3. (2分)饱受争议的扬州曹庄隋炀帝墓高票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列说法与隋炀帝无关的是( )A . 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B . 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了全国C . 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D . 正式设置进士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4. (2分)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所代表的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是( ) A . 标志着隋朝的建立B . 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C . 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D . 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5. (2分)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A . 洛阳B . 长安C . 扬州D . 成都6. (2分)唐朝逐渐完善科举制,殿试、武举开始于( ) A . 唐高祖B . 唐太宗C . 武则天D . 唐玄宗7. (2分)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它正式诞生于( ) A . 隋文帝时B . 隋炀帝时C . 唐太宗时D . 武则天时8. (2分)“赵州桥什么人儿修?玉石的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这是河北民歌小放牛的歌词。 赵州桥的设计和主持建造者是( )A . 祖冲之B . 贾思勰C . 僧一行D . 李春9. (2分)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A . 重用人才B . 轻徭薄赋C . 善于纳谏D . 减轻刑罚10. (2分)中国著名导演蔡晶盛执导的历史剧梦回唐朝,在拍第十六集八方来客(反映唐朝繁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时,拟定了如下四个史实,请你帮他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 A .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B . 鉴真东渡传播中国文化C . 玄奘西游天竺研习佛经D . 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11. (2分)下列人物中,历史贡献与鉴真相似的是( ) A . 姚崇B . 李春C . 杜如晦D . 玄奘12. (2分)“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是称颂哪个唐朝诗人( )A . 李白B . 杜甫C . 白居易D . 辛弃疾13. (2分)下面关于科举制表述正确的是( )科举制度首创于隋朝 科举制度促进了唐朝诗歌的繁荣科举制度改变了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局面 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A . B . C . D . 14. (2分)唐朝时期民族政策开明,各民族与唐朝友好交往。下列选项中,接受唐朝册封并多次出兵帮助唐朝平定内乱的是( )A . 匈奴B . 突厥C . 回纥D . 乌孙15. (2分)郭沫若曾赋诗一首:“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诗中的“道艺”不可能包括( )A . 儒家思想B . 建筑艺术C . 佛学经典D . 活字印刷16. (2分)在我国,享有 “医圣”、“画圣”、“诗圣”之美名的分别是指( )A . 颜真卿、吴道子、李白B . 张仲景、吴道子、杜甫C . 华佗、柳公权、李白D . 华佗、颜真卿、杜甫17. (2分)隋唐时期开凿的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 )A . 龙门石窟B . 云冈石窟C . 敦煌莫高窟D . 乐山大佛18. (2分)就历史发展阶段而言,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主要特征是( ) A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B . 国家分裂的时代C . 经济重心南移D .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19. (2分)下列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这一主题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唐朝商业繁荣,出现了市、坊分开的局面B . 宋朝时期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C . 明朝从南美洲引进粮食作物玉米和甘薯D . 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杜绝一切对外贸易20. (2分)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此材料中的“上”是指谁( )A . 武则天B . 唐玄宗C . 唐太宗D . 隋文帝21. (2分)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凝重,导致二人不同的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A . 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B . 所受的教育不同C . 仕途不同D . 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22. (2分)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A . B . C . D . 23. (2分)下列政权更替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24. (2分)耶律阿保机和元昊分别是辽和西夏的建立者,下列属于他们共同点的是( ) A . 鼓励垦荒B . 订立官职C . 创制文字D . 制定法律25. (2分)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评价,正确的是(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加强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促进了华侨对南洋地区开发 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A . B . C . D . 26. (2分)隋代大运河是古代世界史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其跨越南北,沟通数十座名城。根据所学说明其中点应该是( )A . 长安B . 洛阳C . 涿郡D . 余杭27. (2分)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未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如图)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出现的内容是( )A . 三省六部制B . 科举制的创设C . “开元盛世”D . 大运河的开凿28. (2分)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B . 五代政权在北方,而十国则都在南方C . 这一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D . 这一时期,统一始终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29. (2分)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百家姓最有可能成书于( ) A . 汉朝B . 唐朝C . 元朝D . 北宋30. (2分)有人评价隋朝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里的“利”指的是( ) A . 巩固了隋朝统治B . 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 . 加强了北部边防D . 便于隋炀帝南巡二、 非选择题 (共3题;共40分)31. (15分)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隋唐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依然有着很多可资借鉴的地方。步骤一:走进历史,了解社会和谐。步骤二:反思历史,认识不和谐的音符。请根据提示,举出两个不和谐的历史现象。步骤三:关注现实,为创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1)(1)社会经济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一个盛世局面。(2)君主与大臣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两对相处融洽的君臣。(3)民族与民族的和谐:请举出唐朝与周边民族和谐相处的一个典型事例。(4)国家与国家的和谐:请举出唐朝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的一个典型事例。(5)社会制度的和谐:请举出这一时期开创的一个有利于人才参政的制度。(6)人与自然的和谐:请举出这一时期开通的一个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工程。(2)(7)因暴政而导致亡国的君主。(8)因贪图享乐而导致唐朝衰落的君主。(3)(9)结合本单元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32. (5分)中国历代政府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都进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和调整,这对今天的中国仍有现实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地方上文官、武官人数比例图材料二:行省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它的建立总体上保证了国家的统一。明朝地方的行中书省一称虽亦废止,到了清代,行省之名又再恢复,行省制一直沿袭下来,影响直至今日,成为地方的最高行政机关。行省制度研究材料三: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明确规定:宗教上,由驻藏大臣监管达赖、班禅继承的金瓶掣签制,地方官员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拣选”;财政上,驻藏大臣严格管理财税,监制钱币。章程实施后驻藏大臣在藏区权限达到了最高地步。驻藏大臣史(1)根据材料一分析北宋地方上文官武官人数的变化。这一变化与北宋实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实施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的行省制度建立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二归纳行省制度的现实意义。明朝把地方上的行中书省废止,设立哪一机构分散地方权力? (3)材料三中哪一句话属于历史结论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加强对西藏管理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我国历代在地方上的管理经验对我们今天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启示? 33. (20分)阅读材料(看下面的组图)回答问题。(1)材料中的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哪两个方面的进步?除图1之外当时唐朝农民还创制的灌溉工具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图3中捕捉到哪些信息?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朝能在这些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第 14 页 共 14 页参考答案一、 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二、 非选择题 (共3题;共40分)31-1、31-2、31-3、32-1、32-2、32-3、32-4、33-1、33-2、3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