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八十二首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2974567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咏怀八十二首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咏怀八十二首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咏怀八十二首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2、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动静结合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教学难点】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忧思”的方法。 一、导入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尽而返。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十二首(其一) 二、知人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博览群书,尤好老庄。为人狂放不羁,任情自适,鄙弃礼法对母亲情感深厚,但守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面前,公开纵酒吃肉。晚年做过步兵校尉,又称“阮步兵”。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阮籍、嵇康、山涛、刘伶(裸奔“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阮咸、向秀、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七贤中真正能代表当时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籍容貌环杰,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现实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穷途之哭是其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有名的抒情组诗。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充满苦闷和孤独的情绪。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借古讽今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生在易代之际,高压之下,常恐遭祸,故抒其怨愤,不能不欲露故藏,欲言又止。三、论世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极其严酷。从司马懿用政变手段诛杀曹爽而实际控制政权开始,到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续执政,十多年间,酝酿着一场朝代更替的巨变。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造成极为恐怖的政治气氛。“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文人死在这一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司马氏集团一方面高举屠刀,一方面为笼络人心,强调礼法,提倡忠孝。面对白色恐怖,动辄得咎,一批头脑清醒的士人远离政治,笑傲林泉,高谈阔论,企图以不跻身仕宦的方式来保全生命,追求精神生活的自由。另外,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这就是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四、诗歌鉴赏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一个孤冷凄清的夜晚,“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实景把这“夜”看成是时代之夜:在此漫长的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明月”、“清风” 衬托其高洁不群。“薄帷”、“吹我襟” 让人感觉冷意透背 明月相伴、清风相慰,形影相吊,高洁而落寞幽独视觉、感觉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孤鸿” 给人以失群无依之感;“翔鸟” 令人顿生无处栖生之哀“孤鸿”、“翔鸟” 眼前之景自我象征它们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仿佛在传播一种哀切的声情。 “北林”、“外野” 凄清幽冷之境界听觉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永远得不到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思,永恒的悲哀五、细处探微1教师范读诗歌。 2请找出诗歌的诗眼? 忧思3、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4.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阮籍本有济世志,但不满于司马氏的统治,故以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最后郁郁以终。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六、艺术特色1、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 2、中间四句似乎在写景,但是句句景中有人,因为这里所描摹的并非实有的场景,也未必隐喻着什么具体的事件,而只是借诗的意象和意境,用象征的手法,寄托一种绝对的孤独感,一种幽深而难以名状的愁绪。这样写,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3、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情景交融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鸿号鸟鸣也都是动。动,更衬托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特别是那“孤鸿”在夜间高声哀号,给人以惊悸之感。这茫茫夜色笼罩着的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4、诗人并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带有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含蓄不尽,意味无穷。七、小结与乱世亲密接触的文人,宛如风中之落叶残花,没有能力拯救自己,更没有能力拯救世界。面对微笑着的带着血痕的雪亮刀锋,他们只能选择躲,躲,躲。世上并没有钢筋铁骨的碉堡可以供他们防身,他们,只能躲在香醇的酒浆里,躲在悠远的琴声里,躲在落寞的幻想里,最后醉死、心碎死或者被莫名其妙的罪名杀死。八、主题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说破,而是将内心的情绪含蓄在形象的描写中。 九、作业:练习册“拓展迁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