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2972914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还是一部探索史。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断向西方学习,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2 .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依据是(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中国开放了通商口岸C中国的主权遭到了破坏D封建地主剥削方式改变3 . 1876年,英国人巴尔福在上海写道:“只要中国依赖无知的官员管理所有涉及兵工厂的事务,那么中国的相当一部分兵器、弹药,还有战舰,就必须不断地从欧洲购进。”这一材料说明了军事工业A对外国资本主义具有依赖性B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的C一定程度上抵制外资的入侵D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4 . 1923年,梁启超曾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这揭示了A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然性B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C维新派主张建立共和国D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5 . 如果请你把“洪秀全、南京、太平军”三组词联系起来判断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农民起义,应该是A林则徐的虎门销烟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C太平天国运动D义和团反帝爱国斗争6 . 人们通常把标志性事件作为定位历史的坐标,下列事件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选项事件结论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完成了从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转变新文化运动掀起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ABCD7 .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下列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 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ABCD8 . 王华同学喜欢利用成语来评价历史事件的意义,认为这种形式既形象生动,又符合史实。他的下列评价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中共一大开天辟地,焕然一新C抗日战争众志成城,旗开得胜D中共七大生死攸关,伟大转折9 . 下列历史人物图片与文字材料对应有误的是A图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B图二: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C图三: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D图四: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10 .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的革命区域中心发生了两次转移:第一次是由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第二次是由南方地区转移到西北地区。第一次革命区域中心转移的原因是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B北伐战争胜利进军C红军长征胜利D抗日战争胜利11 . 针对下表的贸易状况,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 ) 年代 英输华货物总值(单位:万英镑) 18371839 年均不足100 1845 约239 1846 约179 1854 约100 A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B要求协定关税C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D在中国开矿设厂12 . 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下列风流人物与其做出的贡献一致的是序号人物贡献A孙中山建立同盟会、领导北伐战争B毛泽东南昌起义、枪杆子出政权C周恩来南昌起义、和平解决西安事变D邓小平重庆谈判、千里跃进大别山AABBCCDD13 .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胜利后,亲来杭州致祭,说:“光复会有之杀恩铭,其功表见于天下。”并亲写一副挽联哀悼“丹心一点祭余肉,白骨三年死后香”。下列适合填入空白处的是( )A刘道一B蔡绍南C徐锡麟D宋教仁14 . 南昌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是因为在这里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B诞生了中国共产党C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D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的地方15 . 在谈到道光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龚书铎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 )A广州B香港岛C台湾D辽东半岛二、填空题16 .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断探索中,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1)结合有关知识填充下表空白处。提示语会议(事件)名称开天辟地,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以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为目标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是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2)填充下表空白处。对革命道路的探索苏俄(联):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为开端,开辟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中国:发动,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农村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一条包围,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三、判断题17 .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简答题18 . (1)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有哪些?(2)同盟会的成立的目的是什么?纲领是什么?(3)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19 . (14分)一百多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为陈天华猛回头内容摘录(1)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前中国的社会状况。(4分)材料二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孙中山对外宣言书(2)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根本原因。(4分)材料三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辛亥革命后,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近代历史(3)据材料三,“新纪元”是指什么?辛亥革命为“新纪元”到来创造了哪些条件?(6分)五、综合题20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夏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祥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费正清创桥中国晚清史(上卷)(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政策有何变化?(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变化与哪两场战争有关?材料三 (3)根据图片一和二提示的信息,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场运动?(例举这场运动的两个地方代表人物)(4)图一是在什么口号下创办的企业?图二是在什么口号下创办的企业?(5)图三和图四的人物与哪一场运动有关?你知道当时的皇帝是谁吗?(6)材料三反映的两场运动结果怎样?根据上述材料你有什么认识?2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开始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也赞同将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自此开始被拖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立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其中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材料三: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力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将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说明“将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还有什么依据? (2)依据材料二,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并概括指出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取得的成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先进的中国人”有过哪些“谋求制度的变革”活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谋求制度的变革”活动有何重大历史意义?22 . 近代中国多次遭受列强入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全球通史(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2)材料一中所说中国人民“反入侵”的斗争有哪些?请举出两例来。材料二近代以来,由于我们一盘散沙,我们的民族总是在斗争中遭到失败。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抵抗力量。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材料三(3)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4)你从抗日战争胜利中得到什么启示?第 11 页 共 11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二、填空题1、三、判断题1、四、简答题1、2、五、综合题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