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苏省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2966157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江苏省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0年江苏省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0年江苏省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江苏省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一、命题指导思想(略)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参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及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略)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涉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其中,历史(I)、历史()和历史()三个必修模块为必考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四个选修模块为选考内容。为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在“考试大纲”以及本省“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必考内容古代部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增加西周政权的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原表述为中央官制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原表述为小农经济的含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增加民间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 “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守国”。(增加“闭关守国”) 3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增加老子的思想;删除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表述为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3)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增加陆九渊的内容)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与书画 汉字、绘画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4)戏曲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5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希腊自然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局限。(增加局限性)(2)罗马法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增加罗马帝国内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近代部分 6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等人的主要作品;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7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历史背景和意义。(增加历史背景;原表述为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荷兰、英国等西欧国家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删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3)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原表述为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8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8年“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3)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与共和政体的确立;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9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0近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 (1)经典力学 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所作的贡献;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生物进化论 拉马克和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及其根源。(增加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及其根源)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1)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删除三元里人民抗英) (2)太平天国运动 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4)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原表述为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和“二大”;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6)国共政权的对峙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7)抗日战争 九-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原表述为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增加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8)解放战争 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原表述为挺进大别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1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新思想的萌发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与实践;(增加林则徐与魏源的实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增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 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原表述为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3)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现代部分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原表述为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斯大林模式”(原表述为“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原表述为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 15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新变化和经济发展的表现;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增加福利国家的出现以及美国的“新经济”)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局面的形成;(原表述为雅尔塔体制;“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增加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1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问题。 18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与量子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表述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意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2)现代信息技术 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919世纪末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19世纪以来的文学 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与苏联文学。 (2)19世纪以来的美术 19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代表性作品。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电影的出现;电视的发明与发展;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原表述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增加意义;删除“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1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增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删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增加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删除国际国内意义)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删除过渡时期总路线) (2)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原表述为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其原因)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革。(删除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增加互联网的兴起;删除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24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2)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论著及其主张;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25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选考内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加)4王安石变法5俄国农奴制改革6明治维新7戊戌变法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2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亚里士多德(删除柏拉图)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克伦威尔(2)华盛顿(3)拿破仑4“亚洲觉醒”的先驱(1)孙中山(2)甘地5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列宁(2)毛泽东、邓小平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为120分。 (二)试卷结构 由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组成。必做题约占85,选做题约占15。 1必做题 以必考内容为命题范围。包括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种题型。选择题每题3分,20题,共60分。非选择题34题,约40分。 2选做题 以选考内容为命题范围。由4题组成,一题对应于一个选考内容,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两题作答。每题约10分,合计20分。 (三)试卷难度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三种,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