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填空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2959071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填空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填空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填空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李集中学高二历史备课组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演变过程:经历了从_到_的演变过程。前者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_时期开始,长期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演变原因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传说中神农氏创制_教导民众耕作;_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铁农具和牛耕技术;_代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曲柄锄和大镰和_犁、_犁等先进的耕作方式;唐代江东(长江中下游)出现曲辕犁。综观中国古代农具和生产技术的演变,多为量的增加,质的突破不多,长期以来农业耕作技术没有_的进步。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1)过程: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出现。战国时期_变法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打破了土地国有制度。此后,私有土地一直呈上升趋势,土地私有制成为传统社会中主要的土地制度。(2)特点: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_的方式剥削农民。农民在土地上艰辛劳动,只能获得耕作收获的很少一部分。土地_,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3)影响:_导致耕者无其田,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往往激起民众暴动。“_”的理念和要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3、以_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经营,即所谓“工商食官”。春秋战国以后,“工商食官”制度瓦解,形成_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局。_手工业由官府直接经营,长期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_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_和_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根本特征。2、以西汉“工官”制度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利弊。利: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上等的原料,产品大多十分精美。弊:产品主要供_专用和_私用,使得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_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实行_制度,_没有人身自由,劳动积极性受到严重束缚;行业间相互_,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3、在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_和_。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有出土文物表明,约在四五千年已出现了丝织物的生产。秦汉以后,中国丝织生产进入兴盛时期。汉代丝织品经过_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_”。唐代中期以后,随着城市和_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_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_代在一些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4、(1)冶铜技术:_时期是我国青铜器铸造业高度发展的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_时掌握了青铜防锈蚀的技术。(2)冶铁炼钢技术:_晚期出现人工冶炼铁器。战国中期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_时推行铁业官营制度。汉代冶铁开始使用_做燃料,供风形式经历了自然通风到_鼓风然后又发展到_鼓风的进步。东汉初,南阳太守_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5、早期的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一种_。从_中期到_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东汉末期墓葬中,出土了_瓷器。_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除越窑的青瓷享有盛名外,_窑的白瓷制作精美。江西_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十分著名。唐代晚期,长沙_窑首创釉下彩绘,并且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清代_年间出现了粉彩瓷器工艺并在_年间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中国古代的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汉代商运活跃。唐代商旅往来频繁。宋元时期,_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和北非等地区。明代,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_有关。其中,_商和_商的势力最为强大。2、古代中国“市”的发展:(1)_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2)_代的市作为集中贸易地,有专门的管理机构。(3)_时期出现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立“草市尉”等官职施行经济管理。(4)_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还出现了_市。(5)_代的“市”不再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再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原本不许设立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视;草市、夜市更加繁荣,草市内还有完备的饮食设施。3、_时期,有的城市已经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_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唐朝除长安、洛阳最为繁盛外,_也是“雄富冠天下”。宋代都市商业繁盛,_夜市三更结束,晓市五更又开,此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清代繁华的都市有_、汉口镇、_镇、_镇、朱仙镇等。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 (1)提出:_时期的_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2)含义:重农抑商,或者说“重本抑末”、“强本弱末”、“进本退末”都是强调发展_,限制_和_的发展。(3)目的:根本目的是_。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4)具体表现(抑商):出台歧视商人的规定;以国家行政手段打击富商大贾;征收_;实行_制度限制从商的行业部门;禁奢侈;对城市商业经济进行严格管理和限制,如限制“市”的时间、地点、派官员进行监督等。(5)评价:(1)有助于稳定_经济;(2)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_和_,长期得不到正常的发育。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2、为了防范外国侵略势力的骚扰,明清王朝长期推行_政策,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从而扼杀了中国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成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背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_与_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前夕,中国自然经济已经有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是_中“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并没有多大变化;鸦片战争后,_,直接造成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2)过程: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华商品输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加速。中国_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特权,急剧增加了对华商品输出,并打入_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3)表现:中国_商品化程度有一定的发展。 _大量增加。_和_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_转移到_。(4)影响: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_市场和_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2、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1)条件:_的逐步解体;_的刺激;_的诱导、促进。(2)产生 时间:_。 地区:_。 途径:部分_、_、_、_、_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部分_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代表企业:方举赞、孙英德创办的_厂,陈启源创办的_厂。3、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1)时间:_.(2)原因: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_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条件。“_”思潮的推动.清政府放宽了对_的限制。(3)主要企业:张謇在江苏_创办的大生纱厂、_在河北唐山创办的新洋灰公司,荣宗敬、荣德生在江苏_创办的保兴面粉厂,刘懋赏、冯济川在山西成立的_。4、中国早期民族工业的特点:(1)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2)后天畸形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绝大部分是_工业,_工业很少。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_,_很少。5、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的意义:(1)是中国社会未曾有过的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气息,大大推动了中国_的进程。(2)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_运动和_,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二 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完成下表。时 期发展情况原 因民国初年(19121918年)出现短暂春天,_业和_业成为当时的第一和第二大工业_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热情高涨;_促进;“一战”期间,_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一战后(19191927年)发展受挫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封建军阀混战,缺乏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抗战前夕(19271937年)短暂发展全国的基本统一;国民政府实行_和_运动促进;反帝爱国运动的蓬勃发展。_时期受到摧残日帝发动_战争国民党统治后期(19451949年)陷入困境国民党政府_政策,_压迫,繁重的_负担、_国的经济入侵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史实告诉我们:_、_、_的压制,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3、简述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带有这些特点的原因。特点:(1)_工业发展显著,_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2)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_资本超过民族资本。(3)近代工业虽有发展,但是_经济仍占绝对优势。(4)发展短暂,一战结束不久,_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原因:仍然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三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1、中国民族工业出现后,一直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在夹缝中求生存。(1)列举外国资本主义压迫民族工业的主要手段。限制中国_;控制中国_;发动_;进行_倾销。(2)列举本国反动势力束缚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清政府甲午战前,_;苛捐杂税(厘金);军阀官僚政府_;_;以各种方式公开吞噬民族企业。2、概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地位和历史作用。从经济上看,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从政治上看,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_逐渐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为了本阶级和_的利益,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从文化上看,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传入,不断冲击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最终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过渡时期总路线(1)过渡时期的起止:从_到_。(2)提出:_年。(3)内容:“一化三改造”。(4)特点:_与_并举(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5)实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2、三大改造(1)改造的过程:形式和政策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_社高级农业生产_社;手工业:手工业小组手工业_社手工业_社;资本主义工商业: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加工订货、经销代销)高级国家资本主义(_),改造中创造了对民族资本的_政策。(2)改造完成的意义:标志着_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_阶段。(3)改造存在的问题:改造_期,过于急躁和粗糙,给社会发展遗留了许多问题。3、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又出现哪些严重的失误?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经验教训?(1)成功探索:_提出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中共_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_的变化,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1960年后对国民经济实施“_、_、_、_”八字方针。(2)严重失误:1958年发动的_和_使得以_、_、_和“_”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19661976年的_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3)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_为中心,防止“左”倾错误;遵循客观规律,量力而行,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保持安定团结,健全民主法制,坚持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制,反对个人崇拜。4、文化大革命中_和_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努力抵制“左”倾错误,使国民经济形势一度好转。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并指出其重大意义。2、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起步农村的改革:率先进行改革的是_和_省。主要内容:实行_。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在_的基础上,对_方式(分户经营、自负营亏)和_方式(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的改革。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_主义,经营管理上过于集中和单一的方式,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作用: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全面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_。提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_。中心环节是_,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由此展开,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_。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城市改革的重点是_。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是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进入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在逐步加快,中央在8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_的改革方向。3、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或调整)依次是_、_、_、_。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初步形成的?有什么特点?形成过程: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_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_开始的。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广东的_、珠海、汕头和福建的_设立_,作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起窗口的作用。在特区内吸收和利用外资,鼓励企业生产外销产品,政府给予优惠政策。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等_个沿海港口城市,以增强对外开放的活力。从1985年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相继在_、_、_和_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_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开发开放_地区的战略决策。_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_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_和_。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及意义。(1)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_提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内容。(2)_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扫清了思想障碍。(3)1992年_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1993年中共_,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企改革的基本方向(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1997年_关于_和_作出了新的论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1)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2)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世纪。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是_。民国成立后流行的服装有_、_。2、近代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是_。3、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而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是_与_。4、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_和_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流行。_时期流行的服装是军装和“干部服”(中山装)。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开始由_向_过渡,中国服饰由_走向_。5、中国传统的四大菜系是_菜、_菜、_菜、_菜。鸦片战争后,在_开始出现西餐,还有面包房、咖啡店。西式糖果糕点也开始受到国人欢迎。6、西餐传入后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了哪些影响?(教材P56)(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进入百姓饭桌,如_、土豆、_、_等蔬菜,以及番茄沙司、_、_、味素等调味品。(2)一批专门生产糕点糖果、调味品、罐头等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_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7、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典型民居是_。外国人来华后,中国居室建筑开始出现_的趋向。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20世纪_年代前后开始出现于_等地。8、简述近代以来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变化:断发(剪辫)易服;废止缠足;近代婚姻风俗变化,_、_成为时尚,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_与_。新中国成立后,殡葬习俗由_葬开始向_葬改革。社交礼俗方面:西方的_、_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_”“_”等称呼。思想观念上,_、_遭到批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原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中国近代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影响。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都对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民国时期,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是_。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是_。2、在我国,_(城市)最早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_(城市)最早运行公共汽车。3、在_的推动下,中国近代轮船业得以起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建设快速发展得益于_运动的蓬勃开展。4、晚清邮政是由_(部门)代办。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_的新时代。5、1877年,福建巡抚_在_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是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_。2、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_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_、_、_等。与新闻、商情、政论性报刊相比,以消闲娱乐为特征的_报刊更能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3、列举中国近代广播事业发展中的四个第一。(1)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是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的“_广播台“;(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1926年在东北地方政府支持下创办的_广播电台。(3)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是1927年上海_公司开办的。(4)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是1928年由_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4、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是在_(城市)。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_电视台。5、反映信息时代到来的大众传媒是_。这种传媒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有什么弊端?(1)_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方便快捷的社会政治生活、家庭经济生活。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从事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活动,空间距离不再是障碍。(2)过分依赖网络会导致忽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淡漠。网络犯罪活动猖獗,网络道德得不到有效监督,沉迷网络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一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1、 列举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的重要史实。(1)_发现非洲最南端“好望角”;(2)_发现新大陆(美洲);(3)_到达印度;(4)_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圆说(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2、 简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根本原因:_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原因:_扩张阻隔了传统商路。影响:(1)引起了“_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表现为:_的扩大。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同美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_的增多。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马铃薯、玉米等传到欧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_公司的建立。_的转移。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2)引起了“_革命”,有利于西欧资本_。促进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3)揭开了欧洲殖民扩张与掠夺的序幕,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4)极大了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冲击了神学理论,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5)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演变为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二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1、早期西欧殖民活动始作俑者是_;16世纪中叶,在中南美洲建立了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殖民大帝国的是_;17世纪,垄断了世界航海业,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国家是_;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的是_。2、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扩张(1)16世纪,荷兰从_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后,开始了荷兰控制世界的时代。荷兰的殖民掠夺是与其_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依靠强大的_和_公司,在_、_、_、_一带,荷兰夺取了广阔的殖民地。(2)_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英国从16世纪中叶起开始参与殖民掠夺。100余年间,英国在_控制了许多殖民据点,并向其他地区扩张。同时,英国向北美移民,先后建立了_个殖民地。另外,它还在西印度群岛夺取了许多岛屿。到_,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殃民国家。(3)今天的纽约市最早是_人建立的,当时称为_。英国在北美获得的第一块殖民地是_。3、16世纪末到18世纪末西欧国家之间的殖民争夺(1)目的:争夺_的控制权;(2)冲突和战争:1588年,英国联合荷兰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了_控制世界的时代。17世纪中期,三次英荷战争,_失败,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和北美的殖民地。17世纪下半叶至1763年英国发动对法国的战争,1763年,英国取得“_战争”的胜利,成为海上霸主和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3)实质:争夺_的商业战争,争夺殖民地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战争。4、对早期殖民主义的评价:(1)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_;(2)给亚非拉带来沉重的灾难;(3)使世界地区间经济联系加强,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三 “蒸汽”的力量1、工业革命的发生与扩展(1)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_国的_部门。重要发明有:凯伊发明飞梭;哈格里夫斯发明“_”; _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克隆普顿发明了“_”;_研制出水力织布机。(2)1771年,_在德比设立的第一座水力纺纱厂,近代_诞生了,并且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_制度。随着大工厂制的推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3)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发明是_,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依赖,使人类进入_时代。(4)随着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工业革命在_和_广泛开展起来。2、19世纪中期,_的“开国”和_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及_的“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形成。由于自由主义发展,_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往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3、工业革命是怎样促进世界市场形成的?(1)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工业革命密切了_。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间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3)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_的流动,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_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4)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_体系的形成,_体系的确立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四 走向整体的世界1、第二次工业革命(1)概况: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科学家兼工程师_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发源地和“中心”:_国和_国。(2)重大发明创造(3)影响:对工业生产的推动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钢铁工业的发展导致_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钢铁时代”到来;新兴产业兴起:_工业、_化工业、_制造业、_工业等;推动了农业的变革。_产生,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日渐成为工商业组织的支配形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_阶段。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资本主义列强用_和_的双重暴力,把世界连结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到_,世界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2、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相同点: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发生都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或完善有关。不同点:人才素质不同:第一次的发明创造者大多是_,第二次均为_。成果质量不同:第一次的成果多数是手工工场_;第二次的成果则是_的产物。开展范围不同:第一次是_国“一枝独秀”,后来才扩展到其他国家;第二次是“全面开花”,一开始就形成了多元化局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众多的发明创造,其中_国、_国尤其多。部门不同:第一次开始于_业,后来也主要是在_工业部门展开;第二次则以_工业和电力工业为主要领域,对推动和改造整个国民经济具有更大的威力。3、如何评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走向整体的趋势:(1)世界一体化,促进了人群大规模的流动与融合,带来世界_的广泛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2)使_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3)促进了全球文化交流的扩大。(4)扩大了_之间的差距。(5)_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日益加剧,19世纪末日趋复杂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在国际政治领域内的体现。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一 “自由放任”的美国1、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1)根本原因:_(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间的矛盾)。_政策加剧了危机的严重程度。具体原因: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大发展,经济_主义刺激了资本家盲目的和无限制的生产,导致无序竞争;过度的_悬殊、狂热的_投机也在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2)危机的爆发:首先发生于_国,危机中首先受到冲击的是_业,危机爆发的标志是_,危机爆发时的美国总统是_。(3)特点:_广(地域和部门),_长,_大(4)影响:从局部看,它引起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_危机,社会动荡不安,一些国家为了减轻经济危机的影响从不同方面进行干预。从整体看,经济危机也引起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加深了_之间、_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考验。二 罗斯福新政1罗斯福新政(1)内容:整顿_,克服金融危机;恢复_生产;举办_和_;保护_权利;建立_体系。(2)特点:_.(3)作用和意义:新政使美国渡过了难关,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美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为美国参加反法西斯阵营并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开创了_的新模式。使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二战以后,美国已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了。国家干预经济这种有效手段对战后美国的社会经济改革政策及西方资本主义国的社会改革产生深远影响。(4)局限性:新政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也就不可能解决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真正使美国彻底摆脱经济危机的是_。2、罗斯福新政与胡佛政府的经济政策的不同点是什么?两者有无本质区别? 罗斯福新政与胡佛政府的经济政策不同点在于胡佛坚持_主义,坚信资本主义制度的_能力,让经济进行“自我治疗”;而罗斯福新政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对资本主义_做出适当调整。两者无本质区别,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都是_的代言人。三 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二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形成了发达的_资本主义。表现:政府运用_和_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政府慷慨补贴_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政府大力投资_和_,推行_政策。特点:与西欧不同,美国政府干预经济不是实行_化,而是依靠增加_和_、实行_来刺激生产与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发展。2、二战后美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及其所发挥的作用 (1)二战后到六十年代末,美国政府奉行_主义,实行充分就业,危机发生时政府使动用_、_等手段。这些手段虽然减轻了危机但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2)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政府交替使用_政策和_政策,但只能见效一时,不能消除滞胀。(3)八十年代_政府实行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抵制通货膨胀、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等手段,美国经济开始_并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得到缓解,但财政赤字年年攀升。(4)九十年代_上台后实施“_,_”的经济政策,消灭了_,解决就业问题,美国经济再度繁荣。3、二战后初期的美国政府与八十年代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有什么不同? (1)历史背景不同:二战期间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二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八十年代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正处于“_”状态。(2)奉行的经济理论不同。二战后初期是_主义,八十年代的里根政府是_学派和_学派。(3)主要措施不同:二战后初期政府通过_、_、_等手段干预经济。八十年代美国政府实行大规模削减_开支、抵制_、减税和加大_开支等政策进行干预经济。四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如英国的_经济,法国的_经济,联邦德国的_经济和日本的_经济。但_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共同之处,也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2、二战后,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的两个资本主义国家是_和_。60年代中期,成为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三经济大国的国家是_。1987年,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国家是_。70年代欧美国家遭受石油危机打击,_却顺利渡过了经济危机。3、概括指出二战后,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见教材P108)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1921年,俄共(布)十大根据_的提议,通过了废止_、实行_的决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2、从背景、目的、内容、作用等方面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政 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 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国内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_危机和_危机目 的1、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2、实现向共产主义的_过渡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内 容农业实行_制以_代替_制工业实行广泛的工业_化和_管理改变国营企业_管理的办法,在坚持_和国家掌握_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_制和_制的形式,实行_.商业取消_.允许_,实行_.分配实行_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废除平均主义的_制,实行_的工资制评 价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实行过程中,出现许多弊病和错误,如:_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遭到农民的反对;建立了_的经济管理体制,企业没有自主权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得以顺利恢复,为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工农的欢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史的必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_和_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_时期。从_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_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_个五年计划完成时(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经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斯大林模式(1)含义: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2)形成背景:外部受到_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内部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3)形成过程:是在实行_建设和_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925年召开的_,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27年召开的_,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此后苏联新经济政策被取消。1936年_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4)主要表现:政治方面:权力_,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经济方面:国家占有_,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实行_计划,排斥市场调节,用_管理经济;优先发展_尤其是军事工业。思想文化上:大搞个人崇拜,以“伟大领袖”一人的思维代替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维,以_手段干预思想学术问题。(5)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与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二三十年代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有严重缺点和弊端,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严重地制约着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3、结合相关社会背景,概述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苏联(俄)农业政策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政策:(1)十月革命胜利后,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实施_制,保障了军事胜利,但损害了农民利益。(2)1921年,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用_代替_制,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归自己支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3)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粮食收购危机,实施_方针,在一定程度上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条件,但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启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利益;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苏联的改革进程:斯大林逝世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_以_为突破口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1964年,_上台后,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_上,推行“新经济体制”但他们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因而收效甚微。其后_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这说明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事业,必须具备求真务实的精神。2、_年12月,苏联成立。_时期,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_”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1991年12月_的签署标志着在历史上存在了69年的苏联完全解体。专题八 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 欧洲的联合1、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1)为了使欧洲摆脱血腥冲突的威胁,缓和_,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2)为了更好地利用欧洲的_,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3)欧洲在_和_上具有认同感;(4)为了配合_的推行,也为了抵御来自_的威胁。2、欧共体的性质:欧共体在本质上是一个_的国际联盟。3、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1951年 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决定建立_;1958年 6国又组成欧洲_和欧洲_;1967年 上述3个机构合并,建立了“_”;1991年 欧共体12国首脑签署了_,使欧洲朝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方向大大迈进了一步。1993年 “_”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布成立。欧盟成立后,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也要求加入该组织,到2004年发展为_国,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1995年 在_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决定将欧洲统一货币定名为_。1999年 _诞生.二 发展的亚太1、亚洲第一个囊括本地区全部国家的区域经济组织是_;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是_;APEC是_组织的英文缩写。2、“10+3”会议中的“3”指的是_三国;“10+1”会议中的“1”指的是_。3、1985年首次正式提出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主张的是美国总统_和加拿大总理_;1989年提议加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澳大利亚总理是_。4、美国参加的区域经济集团有_、_等。东南亚地区最后一个加入东盟的国家是_。5、“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的标志是_的召开。1993年,亚太经合组织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_举行。2001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第_次。三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1、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1)关贸总协定的签订及其宗旨1947年10月,英、美、法、中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总协定于194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缔约方通过_和消除_,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1994年4月,关贸总协定 “_”达成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规定在关贸总协定及其达成的各项协议的基础上建立世界贸易组织(WTO)。_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3)中国入世:_年在世界贸易组织的_会议上中国被正式批准加入该组织。(4)诞生的意义: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_化,标志着一个以_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流域的_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标志着全球有序的_贸易的新时期已经开始。表明_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过程:1944年7月,美、苏、中、法等44国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确立了_体系。从此建立起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45年,_和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1947年10月英、美、法、中等23国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三大组织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由此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2)布雷顿森林体系 内容:一是美元与_挂钩;二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