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2958900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发布:盛建立 时间:2009-3-17 17:46:24 来源:银川高级中学 点击:7946【课标考纲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的内容、作用 宗法制的内容及作用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王嬴政创立皇帝制度 秦朝的郡县制 秦朝的中央官制 中央集权制的影响(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及其评价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元朝的中央机构 汉与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内阁制的确立及演变 军机处的设立及其评价 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专题知识梳理】1.分封制与宗法制制度对比 分封制 宗法制 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内容 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并进而分封属下,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制度;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历史作用 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相互关系 分封是为了解决小宗与大宗关系问题而立;宗法制是家族制度和国家组织的紧密结合;有宗法便有分封,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主要依据。 中国早期的政治特点 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其核心是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宗法制为基础分封制下的集权。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朝代 帝王 主 要 内 容 特 点 影 响 建立 秦朝 秦始皇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C郡县乡里;D严刑峻法; 皇权至上官员任命 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发展 两汉 汉武帝 设“中朝”; 各置刺史; 削弱相权;削弱封国 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 隋唐 隋文帝唐太宗 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削弱了相权, 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 进一步发展 宋元时期 宋太祖元世祖 宋:收精兵(“兵”)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制钱谷(“钱”) 设转运使,设三司;削实权(“权”)设通判、文臣、二府;元: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 削弱宰相和地方的权力 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造成了三冗、两积贫。 顶峰 明清时期 明太祖 明成祖 雍正 明: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设内阁;清: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并存设军机处。 君主专制推向顶峰 封建制度日趋腐朽;阻碍社会进步。 【重点知识点拨】、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则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这样,这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自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消极作用: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民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自始至终相伴而存在;以明清时期为界,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了上风。3、历史作用:(1)积极作用: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2)消极作用: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4、两大基本矛盾:两大矛盾: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即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基本趋势。还有第三个趋势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拓展练习】1、阅读下列材料(13分)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2分) (2)在这一制度的发展历程中,伴随着两对基本矛盾。请以北宋、明朝为例,阐述北宋解决中央与地方、明朝解决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的主要措施。(6分) (3)试分析该制度在我国古代史上的影响。(4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1)根据材料一,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2)材料二所述故事实质上反映了哪两种权力之间的冲突?结合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唐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材料三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3)根据材料三,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 (4)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何种趋势?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高三专题复习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作者:姒吉霞 文章来源:陕西省西安中学 点击数:1934 更新时间:2006-4-1 主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陕西省西安中学 姒吉霞 概述: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知识梳理基本线索:建立:秦朝巩固:两汉完善:隋唐加强:宋元强化并衰落:明清。演变历程分析:1秦朝的建立(1)内容: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确立以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即三公九卿和郡县制;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分封制、宗法制和郡县制: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朝建立后,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为世袭。 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其将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它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郡县制是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的过程中产生的。在战国时期,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体制也更加完善;秦以后各朝代,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与分封制不同的是: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2)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2两汉时期的巩固与发展(1)内容:西汉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基本解除了地方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刺史制度;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加强了思想上的控制。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2)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新指导思想。3隋唐时期进一步完善(1)内容: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使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开设科举制度,广罗人才,从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2)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4北宋时期的进一步加强(1)内容:最大限度的集中军权、政权、财权于中央。军权: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立更戍法;设三行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政权:派文臣到各地作知州,管理地方政务;财权: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2)特点:强干弱枝;分权基础上的分权地方分权。5元朝(1)内容: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另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关于行省制: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政府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制度作为一种军、政、司合一的地方行政制度,其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2)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6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发展到顶峰(1)内容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该措施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设厂卫特务机构,并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监督与控制;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三司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文化专制主义。 清朝继续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设立军机处,强化君权,实行更严酷的文字狱(2)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3)思考:明清加强专制的措施为什么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因为它标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从而只得依靠用强权、靠用皇权的绝对化及特务机构来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上的控制。一方面,统治者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违背了历史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它所维护的是处于崩溃中的旧统治基础,表现了更加的消极作用。重点问题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与封建制度的产生同步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一开始就有别于西欧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2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4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一)积极作用:1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2.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3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二)消极作用:l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2政治上: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长期以来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亦受到压制和打击;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3思想上: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 精题范例: 例1(1993年全国高考题)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B.剥夺王国的封地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分析:汉武帝时期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颁布“推恩令”。该题目要求考生准确地掌握“推恩今”颁布的背景、内容、目的及结果。很显然,A项不符合题干要求,B、D两项与“推恩今”内容不符,故正确答案只能是C项。 例2(2001年全国高考题上海卷)18世纪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此后的百余年间,知识界却出现了逃避现实、万马齐喑的局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指出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后果。 分析:清代,中央集权制得到了更为空前的强化,其中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专制。该题目从清代知识界对现实的低调态度作为切入口,考查学生对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主义及其后果的掌握程度。该题目要求学生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知识储备有:(1)准确掌握历史时间与朝代更替的关系。如果不具备这样的知识,就无法判断出题目所给历史现象出现在哪一朝代,也就无法进一步作答;(2)清代加强意识形态领域专制的主要措施;(3)文化专制主义对后世的影响。答案:原因:清朝大兴文字狱(或文网严密)。后果:禁锢了思想;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如答中西文化交往断绝,乾嘉考证一枝独秀等也可)。 高三专题复习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作者:姒吉霞 文章来源:陕西省西安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 同步精练:(一)选择题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形成后历经各朝不断完善巩固,到明清时期空前强化。据此回答14题。 l.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 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发展社会经济C巩固国防抵御侵略D加强民族交流 2宋太祖和明太祖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之处在于() A.废除丞相B改变、分散地方机构和权力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D文化专制 3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其中政治制度和机构的改革往往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据此回答57题。 5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度() A都使疆域得到了拓展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C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D都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6晋书载:有大臣向司马炎建议:”魏氏已亡,天命归于陛下(西晋取得政权)。今四海业已大定,宣开启土宇,使同姓必王,建九安于万代。”司马炎采纳了这一建议,其后果是() A奠定了司马炎篡魏的基本方略B吸收曹魏灭亡教训,促进统一完成C导致西晋的内乱和短暂而亡D与西汉分封同姓王的最终结果相同 7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C使皇权进一步加强D使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 北宋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据此回答811题。 8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是() A极力提高皇权B竭力削弱相权C削弱将帅权力D削弱地方势力 9造成北宋“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C兵越多,战斗力越弱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101718世纪,欧洲和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都空前强化。西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与中国不同的是()逐渐削弱了地方领主的割据势力促进了国内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对外贸易发展开辟了广阔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ABCD. 11马克思说过:封建国家“可以指挥千千万万人的手臂去为集权国家修建与集权政治关系相匹配的社会物质实体”,下列哪些史实在事实上证明了马克思观点的正确性?()秦兵马俑制作隋大运河的开凿元曲的出现明长城的兴修A.B.CD(二)非选择题: 12简述秦、唐、明、清(鸦片战争前)四朝所设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据此概括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演变的特点和趋势。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用严刑峻法整顿吏治,据草木子和明朝小史记载,朱元璋规定,官吏贪污钱财六十两以上的,斩首示众,还要剥皮充草。朱元璋在府州县卫衙门的左边,特别建立一座庙,作为剥人的场所,被称为“皮场庙”,在官府工座两旁,各悬挂一个填满草的人皮带,使官吏触目惊心,有所警惕。但是,贪赃枉法的行为仍然到处都有,“掌钱谷者盗钱谷,掌刑名者,出入刑名”。公元1384年,户部侍郎郭桓贪污集团案被揭露。郭桓与中央六部及各地方官勾结,大肆贪污,赃款达七百万两,寄存在全国各地,此案牵连的人员达数万人。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人民政府“包下来”的大量旧人员中,有些人坚持贪污腐化的旧作风,继续为非作歹。也有少数在革命岁月里经历过枪林弹雨的干部,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所打中,蜕化变质,贪污腐化。据1952年上半年统计,中央人民政府系统27个单位的贪污人数有1670多人。西南财政系统中贪污人数竟达4816人。当时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行署专员张子善贪污盗窃1716000元。对于上述贪污腐化行为,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三反运动”,毛主席指出:“反贪污反浪费一事是全党一件大事,必须当作一场大斗争来处理”。 三反运动经过发动群众和打“虎”(即打击贪污犯)阶段揭露出一大批贪污分子。其中有4.5的国家干部因犯有不同程度的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行为而受到各种处分,其中刘青山、张子善被处死。从此树立了新社会廉洁朴素的风气。请回答:(1)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共同现象? (2)朱元璋和新中国严惩贪污分子的目的有何异同? (3)为什么明初严惩贪污犯,贪污犯却日益增长?新中国为什么能取得三反斗争的胜利,树立廉洁朴素的作风? (4)结合当今的反腐败斗争谈谈你的看法。 高考第二轮专题复习:第一单元 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全品高考网 本站整理 点击数:6562 更新时间:2006-3-26 【字体:小 大】选择视力保护色: 【 】 主干知识整合:一、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秦王 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从此, 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从 起,皇帝的特权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明代,皇帝废除 制度直接统管政府,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 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皇帝制度走向极端。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思想家 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君民共主的 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2中央官制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 、 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 。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三省六部制由 首创,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 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 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下设吏、 、 、 、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宋太祖将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总揽中央行政权力。在宰相之下增设 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 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 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元世祖设立 、枢密院和御史台,健全了中央统治机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另外,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 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下令以后不许再设丞相这一职务。从制度上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三省制度结束后,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 制度。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 ,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 ,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 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1861年,清朝设立 ,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地位高于六部,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1901年按 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3军事制度隋朝沿袭南北朝的 制,并加以改革。隋文帝时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使府兵制与 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 制,增加了军府的数量。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难以维持。加上军队中士兵的逃亡和府兵社会地位的下降,到唐玄宗时,府兵制度崩溃; 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形成军阀割据势力。北宋有 军与 军之分。禁军是国家的正规军,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所有禁军要定期换防,而统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为集中军权,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立 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指挥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无调兵之权,使其互相牵制。明太祖仿照宋朝的 院制度,将大都督府改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遇有战事,兵部奉旨调兵,由皇帝临时任命将领、总兵统帅军队作战。4选官制度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 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 制,初期以“乡举里选”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后期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世家地主因此而发展起来。隋文帝废除 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 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 、 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 和 ;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 试、 试、 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 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 、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 ”。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 制度。5法律制度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了“ ”和“法不阿贵”的治国思想。这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是有积极意义的。秦朝以 思想为治国依据,实行法治。秦始皇参照六国法令,制定并颁行秦律。秦律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很有影响。 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成熟、最完备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律文化的优秀代表。明太祖时制定了 增加了经济立法,主张按其罪行轻重量刑。6地方行政制度西周开始实施 制。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室、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商鞅“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全国后, 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西汉初年的地方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通过汉武帝的“ ”“附益之法”,“郡国并行”之制名存实亡,地方行政制度复归为郡县制;东汉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转变成州、郡、县三级制。金建立后,为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 制。猛安谋克制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它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辽统治者实行 分治制度,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利不及北面官大; 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分治制度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元朝在地方设置 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 地区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设 ,管辖澎湖与琉球(今台湾)。明朝实行 制度,对西藏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各级僧官也由朝廷任免,法王实际上是最高的僧官。清朝确立了对西藏宗教领袖 和 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同时确立了 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明清时期,我国对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和“ ”政策。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土司首领必须忠于朝廷,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明初西南地区的两个宣慰司叛乱,明朝派兵平定后,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后设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清朝在平定“ ”后,大规模地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土司制度随之逐渐消亡。 规律方法揭秘:1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中央及地方政治制度的沿革、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等。2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历史也是一个发展的、渐进的过程,如我国古代科举制度都经历了一个变革完善的过程。由此可见,改革是必要的,只有不断改革才能顺应历史潮流和跟上时代的脚步。3封建国家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从根本目的上看都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由此可以看出国家的阶级性及其基本职能。4评价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要注意两大问题:一是要把历史事件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评价;二是要用一分为二辩证的观点客观地看待历史。 真题新题探究:【例1】2004年江苏卷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 (B)A实行刺史制度 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 D颁布“推恩令”【解析】 虽然学生可能不知汉武帝在位的时期,但可通过有效的时间信息进行推算。例如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而西域都护的设置却是在公元前60年,两者相差78年,这对汉武帝来讲是不可能的,因为古代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康熙,也才有60年。【例2】2005年天津文综卷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C)A拓展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比较和分析能力。关键要理解题目中的“官制适应君主专制”的主要原因。因为封建君主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君主控制了人事任免权。【例3】2005年高考变式题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隋唐科举制的认识,科举制初创时,改变了以往选官制度的弊端,通过考试选拔了大批人才,大大扩大了封建官僚队伍的来源。【例4】2005年高考变式题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B)A打破了门第限制B削弱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解析】 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打破思维定势。科举制的设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也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据此分析B项削弱皇权的提法是不正确的。【例5】2005年高考变式题概述汉武帝、唐太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革新举措及其相同影响。据此谈谈你的认识。【答案】 (1)举措:汉武帝时期:实行刺史制度,使监察制度更加严密;实行察举、征召等人才选拔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唐太宗时期: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善严密体系;完善了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调整健全了府兵制。(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促成了封建社会兴盛局面的形成。(3)认识:制度创新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条件。【解析】 解答此题时关键要审清题中的限定语。强调“革新”的制度举措,即在两位皇帝在位时所实行的措施。【例6】原创题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设立了一套较为完整严密的监察制度,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最早源于何时?列举史实说明。(2)分析两汉时期监察制度的特点。(3)北宋时期该制度又有何新变化,结合有关史实说明,并分析这一变化的根源及影响。(4)明朝是怎样监督官吏的。(5)综观上述制度及其演变,你认为有何影响?【答案】 (1)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2)汉武帝时,刺史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无固定的治所;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后果: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变化;东汉的变化使刺史逐渐凌驾于郡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失去了监察作用,地方监察制度基本瓦解(3)北宋:在地方上,各州设通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根源:唐朝藩镇节度使权力过大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宋统治者为了防止重蹈覆辙采取了这一举措。影响:使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4)设立提刑按察使司,分管监察、司法。制定了大明律对贪污贿赂罪也严惩不贷。(5)作用: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解析】 本题以古代监察制度为线索组织问题,包括秦、两汉、北宋、明朝的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影响,教材中均有明确阐述,不难回答,最后一问从总体上考查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要求学生以基础知识为依托进行分析概括,具有一定的难度。【例7】原创题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创新的重要时代,概括隋唐在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上所作的主要革新,并分别说明其积极意义。【答案】 (1)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封建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政局。(2)经济制度: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3)军事制度: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募兵制:减轻了农民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解析】 此题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对隋唐制度要有一定宏观的掌握,把握主要的制度及其内容,对每一项制度的积极意义进行分别概述时要重在简洁,把握要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