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是如何承载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2958730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信是如何承载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书信是如何承载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书信是如何承载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尺牍传情不能丢掉的温柔,您千万不要错过! 互联网给书信文化带来了洪水般的冲击,电子邮件,整体上复制了传统书信的格式。但现在人们连电子邮件都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微信、微博等即时通信渠道,表达方式也越来越言简意赅。 然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传统书信往来最为频繁的时代。一张邮票八分钱或两毛钱,每年邮政局收发的邮件数量极为惊人。在不断被公布出来的当年文化名人的通信中,可以看到他们书信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厚情感。比如黄永玉致曹禺的信中就有这样的段落:“你知道,我爱祖国,所以爱你。你是我那一时代现实极了的高山,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予我的友谊。”这样的句子,简直比情书还热烈。这些话,当面没法表达,但在书信中却可以真情流露。读到这样的信,没法不被写信者打动。有些人的书信写得很短,比如冰心的,常常只是寥寥数句。但即便如此,行文格式上也是固守传统的,不会因内容短而失去情义。 书信文化还会卷土重来吗?这其实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一切有关信息传输的载体,都在逐渐全面数字化。怀念过去书信形式,最好的做法是重拾情怀能经常提笔写字与阅读,拒绝被当下互联网时代轻快、浮躁的交流形式所侵袭。朗读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见字如面,即使相隔遥远,看到笔迹会不会觉得距离更近一些了呢?在文学史上,有很多美妙的语句描述尺牍书信,如古诗十九首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南朝乐府民歌里:“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唐代杜牧的“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等等。历代的文学大家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庾信、陶弘景、王维、韩愈、苏轼、黄庭坚、王安石、曾巩、徐渭、袁宏道、袁枚以至于清末的曾国藩等历代先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他们所作的传世名作,在彼时大多就是尺牍书信。报任安书遗大夫种书与子俨等疏曾文正公家书 等尺牍书信名篇,举不胜举。 而在书法史上,最著名的如王羲之姨母帖奉橘帖快雪时晴帖平安帖,王献之鸭头丸帖廿九日帖中秋帖等传世书法杰作原本皆是尺牍书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文徵明、董其昌等历代书法大家的日常尺牍书信也后世书法史上享誉甚高的经典作品。 不仅如此,作为传统社会中日常最为重要的应用文体,历代基础教育中也特别重视关于尺牍书信写作的教育,在此门功课中,举凡格式、称谓、措辞等皆有一套成熟的范式可以学习。直到民国时期,尺牍类的文集和教材还很盛行; 到了近代,民国很多才子佳人从相识到相恋,从相恋到相濡以沫,从相濡以沫到相忘于江湖,都能从他们之间的尺牍书信中找到些许痕迹,鲁迅与许广平的往来书信被鲁迅谓之两地书,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日记被梁实秋编为爱眉小札,所谓鸿雁传书、尺牍传情,应如是也; 亦可以说,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诸多信息是依靠尺牍书信这种文体形式流传后世的。 书信或将消亡,文化从未老去专家谈互联网时代如何重新焕发书信的魅力 见字如面唤起了中国人对笔墨信札的文化记忆。关于书信,见字如面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互联网时代如何传承这份书札背后的情感?记者就此采访了黑龙江大学教授刘冬颖、山东大学教授程相占。记者:见字如面唤起了我们对书信年代的回忆,我国的书信文化具有哪些特质?刘冬颖:20世纪90年代电话普及前,书信几乎是人们异地沟通的唯一方式。当人们写信时,全身心投入,凝聚着饱满、丰厚的情感,每个字、每个标点,写者都会落笔谨慎;读信人也会从字里行间读出千里之外那个人的那颗心,真的是见字如面。见字如面以书信为切入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社会风俗,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生活智慧、情感故事与时代变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情怀、中国美丽、中国气派。书信不仅传递感情,更传承文化,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从流传于世的古代书信来看,举凡天气地理、风俗人情,皆可入信。在书信中,人们议论时政、品赏诗文、诫训子弟、抒情言志乃至谈情说爱、讨论物价等等。所以,书信也于无形之中成了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承者。见字如面以书信为钥匙,打开历史节点,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的守望。例如,张涵予朗读的欧阳修与高司谏书,就是欧阳修30岁时为力挺贤官范仲淹,痛斥谏官高若讷的雄文。这封词采斐然的信,就让我们不仅了解到宋代的官制,了解到欧阳修的成长历程,更了解到宋代人的道德标准和知识分子气节。记者:见字如面是如何彰显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思想文化的?刘冬颖:书信是集文学、美学、书法、礼仪、教育等多元文化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载体,在中国社会和家庭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书信最早在周朝开始出现。西周末年,周幽王性情残暴,喜怒无常,宠信绝代佳人褒姒而把自己的王后申后幽禁在冷宫。申后遂用宫女之计,为太子“修书”一封,商量废除褒姒的计谋。此后,在中国历史上,书信不仅是信息传递和情感沟通的重要途径,也是家学传承、道德弘扬、人格塑造的载体之一。特别是在家书发展巅峰的明清时期,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书,个人尺牍专集和尺牍选本也大量涌现,如汤显祖的玉茗堂尺牍、郑板桥的郑板桥家书、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等。在中国文化中,家书是非常重要的书信形式。长辈通过一封封家书,把人生体验、道德修养传授给后代,更类似于论述家庭教育、家庭规范的家训。而一些优秀的家书,本身就饱含了人生的全面经验。比如曾国藩在其1500多封家书中,既有过日子的窍门,更有治国理念,是他人生追求、政治理念、军事战略及行为处事的完整体现;傅雷家书则更接近于一部文学作品,完整展现了新时代人们对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注重与追求。记者:互联网时代,如何通过新的信息媒介来传承书信的深厚文化传统和思想力量?程相占:究其实质而言,互联网无非也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与书信相比,其特点是快捷、直观,比如视频,使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天涯若比邻”。但是,或许正因为便捷了,人们对于信息的重视程度反而降低了,对于传递信息的技巧反而更随意了,大大不如古人写下“见字如面”四个字的时候那么郑重其事,那么认真细致,传统书信所承载的绵长的思想力量和悠长韵味也随之丧失殆尽。我觉得,书信的格式本身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一种“体”,它隐含着很深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信息,表达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心性品格。互联网时代的联系方式也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非正式的方式诸如手机短信、微信,正式的则是电子邮件。我在写电子邮件的时候,完全按照书信格式来写。所以,我的每一封电子邮件就是一封不折不扣的电子书信。我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特别叮嘱他们写电子邮件一定要认真按照书信的格式来写,充分尊重收信对象,从而培养自己“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能力和习惯。刘冬颖:见字如面中,我们充分领略到了纸质书信包含了那么多丰富又美好的情愫以及厚重的家国情怀。但这并不表明,我们现代人真的要回到手写书信的时代。今天的我们该思考的是,如何运用好现代科技的优势,更好地表情达意。互联网也是文献载体的一部分,用来书写的工具虽然变了,但不变的应该是中国人的礼仪和情怀。如果怀念过去的书信时代,拒绝被新媒体轻快、浮躁的交流形式所侵袭,就要充分尊重每一个与自己的人生有交集的人,避免技术化、电子化对人性、情感的物化在写微博、微信,或用其他电子通信工具与他人交流的时候,要多一点礼仪、多一点郑重、多一点真诚、多一点文化、多一点词采。素材: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良道德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传统美德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如何在传统美德教育中传承中华经典文化,是摆在当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实践和思考,对在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谈几点粗浅看法。一、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深远意义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经典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极具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事实证明,一个具有优良文化信仰的民族,才是一个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民族,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宝贵思想。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对学生的国学教育,使他们可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高尚品质,寻找中华文化的根基,重塑自己的精神世界,崇高其信仰,端正其品行,伟大其理想,丰富其人生。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让我们的子孙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昌盛的世界里。2.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需要经典文化的洗礼毋庸讳言,在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有人称之为信仰危机、信任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腐败孳生蔓延、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社会诚信缺失、犯罪率上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遭受挑战和破坏等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使人们享受物质生活日益现代化的实惠的同时,也承担着精神上的煎熬。而儒家学说其思想核心是仁、德。孔子说:“仁者爱人”,强调对人要有仁爱之心。作为道德规范的“仁”,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形成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孔子又说:“为政以德”,要求施行德政。施行德政,首先要求为政者自身有德,追求道德的完美。“吾日三省吾身”、“慎独”等,就是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近年来,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金钱至上、诚信缺失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以及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这些都越来越重要。传承经典文化,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3.民族团结的协调发展需要经典文化的促进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现在生活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哪种社会制度之下,但对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尊崇是一致的。大力推行和弘扬儒学就可以把世界各地的华人联系起来,团结起来,抛开政治信仰的分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繁荣出力尽智。二、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价值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可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接触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积淀丰富洗练的民族语言,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感受灵活机敏的处世哲学,陶冶高尚宽广的道德情操,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而许多灿烂的文化遗产则是历练人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如音韵和谐,言简意深的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等,叙事、融情、传道、明理,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自然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做人的道理,生活的真谛,处世的原则,懂得了什么叫仁爱、孝道、礼仪、诚信、奉献、尽责、利民、报国经典凝练的中华成语汇聚了古人的智慧,阐明了千古良训。或针砭实事,或促学启智,或敦品励行总之,在历代经典名作的诵读之中,既是文学的积淀,又是心灵的洗礼;既是章法的感悟,又是人性的完善;既是意境的感受,又是精神的传承;既是气节的体悟,又是意志的磨练;既是壮行的激励,又是理想的源泉!书信是如何承载 “经年累月”情感的张天怡(17岁)书信,是一种古老且美好的交流方式。我们可以一笔一笔用心写下心中所想,然后在漫长的等待中回味,我们知道远方的人一定会去默默地倾听那些文字书信的动人之处在于,我们将注入全部的身心与感情去写每一封信,或从回信人的字迹中静静倾听他的心声。我曾听姥姥讲起她与姥爷书信往来的故事。当时二人考上了不同的大学,分隔两地。但二老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异地上学冲淡,而是在不间断的书信往来中升温。姥姥告诉我,那时候她会把信纸平整地铺好,用最喜欢的钢笔认真地写下每一个字。姥姥还说,写信的时候是她最能沉下心的时刻,信纸淡淡的油墨香,烙印着她真挚的情意。把信送出去前,姥姥会反复核对地址,总担心姥爷收不到。信送出去后,姥姥又天天跑到邮局去问有没有姥爷的回信。后来,我又悄悄问姥爷大学时代和姥姥的书信故事。姥爷把我领到储存间中,从一个老旧的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盒子,像对待珍宝一般轻轻地打开。姥爷取出里面一沓沓的信纸,用手缓缓摩挲着泛黄的信纸,指着一处早已模糊了字迹的地方说:“当时你姥姥遇到难过的事情写信告诉我,不留意间把泪落到了纸上,把钢笔字的墨都晕开了,我当时心疼地回信问她,她还不承认。”看着姥爷咧着嘴沉浸在当时的岁月中时,我忽然意识到,书信原来还能承载着那么多的东西!书信中包含着倾诉与倾听,那是一种无声却深刻的交谈。你在纸中写下自己无言的倾诉,他在彼方捧起信,静默倾听你的声音。一处涂改,一滴泪痕,一个皱褶透过书信能看出太多感情,而感情正是在经年累月中沉淀下来的。曾读过傅雷家书和查令街48号,无论是严肃而深沉的父子情还是素未谋面却心意相通的陌生人,全都在这一封封书信里了。在如今这个快节奏、高科技的时代,很少再有人浪费时间和心思去写一封信。发个微信就能通知、解决的事情,何必再大费周章呢?微信确实便捷,它已经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但是我们总要在纷乱嘈杂的世界中放缓脚步,沉下心去听风雨滴答,去看万木新生。我们既不能不用微信也不该彻底抛弃书信,任其消失。所以,写一封信吧!在纷繁的世界中静默倾听或是被静默倾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