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会心理学笔记2017整理

上传人:xgs****56 文档编号:12956041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5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社会心理学笔记2017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社会心理学笔记2017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社会心理学笔记2017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复习概要社会心理学知识复习概要第一节 概 述(104)1、社会心理学诞生: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K.勒温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F.H.奥尔波特是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2、对社会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做出过关键的贡献,成为孕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母体的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哲学;心理学。第一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104)社会心理学定义侧重心理学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侧重社会学艾尔乌德: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我们认为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包括:习得、亲社会和反社会、人际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决策等行为勒温(1936 社心之父):B=f (P,E),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情境,f指函数关系;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社会心理社会刺激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研究层面研究内容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系等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群体层面群体凝聚、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家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三)、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1、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2、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f(,)。其中,指行为,指个体,指个体所处的情境。3、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二)社会心理1、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2、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分为4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社会层面。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 (106)霍兰德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发展阶段时段特点代表人物哲学思辨期(启蒙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根据哲学思辨和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对人性的哲学争论苏格拉底、柏拉图环境教育社会决定(孔子) 康德、卢梭人性本善改变社会(孟子)亚里士多德生物或本能决定 马基雅维里、霍布斯人性本恶(荀子)经验描述期(形成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在观察基础上客观描述和分析1.达尔文进化论;2.德国民族心理学;3.法国群众心理学、列朋、群体意识理论发展的高峰;4.英国本能心理学;麦独孤,12种本能衍生;5.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罗斯、麦独孤、1908年、两部著作、社会心理学诞生标志实证分析期(确立期)20世纪20年代至今实证、定量、应用实证研究的先驱:美特里普力特和德莫德FH奥尔波特、“社会促进”、社会心理学开创研究方向,建立在实验和可操作的概念基础上30、40年代蓬勃发展瑟斯顿(态度量表)、李科特、谢里夫(游动效应)、莫里诺(社会测量法)、勒温(群体动力学研究)二战后迅速发展1.领域拓宽;2.理论多元化;3.重视应用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一、哲学思辨阶段:1、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2、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辩。3、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社会决定;康德、卢梭人善论,改变社会;亚里士多德生物论,生物或本能决定;马基雅维里、霍布斯人恶论。二、经验描述阶段:1、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2、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3、经验表述阶段是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于1908年分别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三、实证分析阶段:1、时段:20世纪20年代至今。2、特点: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3、代表人物:实证方法先驱:美特里普力特(N.Triplett)和德莫德(W.Moede)进行 “他人存在对个体的影响”的实验。FH奥尔波特:提出“社会促进”概念,社会心理学开创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使社会心理学建立在实验和可操作的概念基础之上。实证法的引入和确立,使社会心理学最终奠定自己的科学地位。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1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3项原则和3个方法分类原则与方法内容3+1原则.价值中立原则避免自身价值取向和个人好恶影响,积极的干预和影响.系统性原则系统论原则:动态/整体/有序/反馈等原则.伦理原则主要6条:评估道德可接受性、说明、保护、退出自由、保密、关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1方法.实验法最广泛.观察法1.自然观察(所有研究方法的基础);2.参与观察.调查法(询问法)1.两类型:访谈法。口头调查;问卷法(纸笔调查,最普遍的方法之一)2.问卷法两特点:标准化程度高,准确性、有效性;收效快成功访谈法的条件:A创造信任;B配合;C目的性、提纲设计、实施原则;D客观性、科学性和有效性;E不是聊天.档案法优点: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时间跨度较长的趋势研究;适用于对历史人物进行研究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积极的干预和引导;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评估、说明、保护、自由、保密、关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法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分自然观察和参与观察(二)调查法(询问法):调查法分访谈法(口头调查)和问卷法(纸笔调查)。1访谈法:通过与研究对象口头交谈来搜集资料的方法。访谈法成功的条件:访谈者必须在双方的人际沟通中创造信任的氛围;取得被访谈者的积极配合;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和一套访谈提纲设计、编制与实施的原则;访谈法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不是普通的聊天。2问卷法。最普遍的研究方法之一,两个主要特点:标准化程度高;收效快,短期收获大量信息。5个主要原则:目的性、全面性、非歧义性、非暗示性、适度规模。(三)档案法:是对历史资料的调查。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过去及现在的)资料,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叫档案法。1、档案材料包括调查报告、个案资料、事件记录、统计资料、出版物及历史文献等。2、档案法的优点: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适用于时间跨度较长的趋势研究;适用于对历史人物进行研究。三、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不能任意地推广到现实情境中;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围;结论的解释力较弱;“生态学效度”一直受到质疑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15)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基本观点社会学习论(1963年)班杜拉沃尔特斯联想(经典的条件反射);学习机制:联想、强化、模仿;观察学习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社会交换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霍曼斯经济学“投入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则;五个普遍性命题:成功命题:奖赏重复行为;刺激命题:同刺激同行为;价值命题:有价值重复行为;剥夺满足命题: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该奖赏对个体价值越小;侵犯赞同命题:没有奖赏或受惩罚愤怒,侵犯行为,有价值,反之,也有布劳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人们自愿的活动符号互动论(20世30年)詹姆士米德在互动的情境中研究,重视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通过符号互动,人们形成社会关系最早使用 “符号互动”术语:布鲁默;符号:语言、文字、记号、动作和姿势。*三个基本假设行动以意义为基础;意义源于互动;自己解释意义。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1.意识与潜意识;2. 核心概念“力必多”性本能;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4.生本能与死本能;5.人格结构(本我生物面;自我心理面,提醒、约束、压抑;超我社会面,道德化自我,良心和自我理想构成,指导自我,限制本我)荣格心理治疗是发展创造性的潜力和完整的人格,不是治疗症状;集体无意识;新精神分析论霍妮文化因素论:人格由环境和教育决定,后天因素在病因中起主要作用,男女的心理差异是文化因素决定的沙利文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社会心理学理论目的:描述现象、解释事实、探求规律、预测行为,指导实践。所有心理学理论的价值和生命力体现在:提高人类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一、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社会学习论吸收了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一)简史:1、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和沃尔特斯。2、发展历程:巴甫洛夫、华生(行为主义)霍尔、斯纳金米勒、多拉德(学习的原则)班杜拉、沃尔特斯(提出社会学习论)。(二)学习的机制:在社会学习论看来,学习过程有三种机制:联想、强化与模仿。1、联想;经典条件反射。2、强化;行为后的奖赏与惩罚-正强化与负强化。操作只是一种可持续塑造过程的结果。3、模仿;语言习得。(三)观察学习:1、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的行为模式加以修正。2、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有注意过程(选择)、保持过程(是模仿发生的前提,依赖表象(童年早期形成)和言语编码两种表征系统)、动作再现过程(转译为相应行为)、动机过程(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四)社会学习论的不足二、社会交换论:1、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产出的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2、基本观点体现在霍曼斯(1961)提出的“五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上,包括:成功命题;行为奖赏(越多)重复(频率越高);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引起相同或相似的行为;价值命题;有价值重复行为;剥夺一满足命题;相同奖赏越多价值越小;侵犯一赞同命题;没有期望的奖赏或受出其所料的惩罚产生愤怒,采取侵犯行为,此时侵犯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反之,超预期奖赏或未受惩罚产生高兴,采取赞同行为,也有价值。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交换行为本身变成得与失的权衡。3、布劳发展了社会交换论: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人们自愿的活动,还引入了权力、规范、不平等的概念,使社会交换论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解释社会现象。三、符号互动论:1、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学者詹姆士和米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2、核心概念“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个体的动作和姿态也是一种符号。(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包括: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它的意义为基础的;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事物自身;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二)主要观点:1.心智、自我和社会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以使用符号为前提;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人与动物区别为人用语言。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4.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自己设计的;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6.个体与他人面对面互动中,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个体和他人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过程中;7.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主我是行动者,客我是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会我。行动由自我引起,受客我控制,前者是行为的动力,后者是行为的方向。四、精神分析论(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1意识与潜意识:意识能觉察;前意识可召回;潜意识包括原始冲动、本能和欲望,受法律、道德和习俗控制,但依然存在并追求满足,以性本能为主。 2“力必多”:核心概念,即“性本能”。幼儿时期就以口唇性欲、肛门性欲等形式存在,发展阶段呈程式化,发展受阻则产生性倒错形态,如同性恋、暴露癖等。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初级心理系统顺从冲动、追求快乐;社会生活中法律、道德、习俗要求克制本能与冲动,适应现实。4生本能与死本能:生命,爱和建设的力量;毁灭,恨与破坏的力量。5. 人格结构: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层次包括:本我:存在于潜意识(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人格的生物层面,快乐原则;自我:人格的心理面,现实原则;超我:人格的社会面,道德原则,是“道德化的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平衡以适应环境与现实。(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1、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他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他说:“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2、“集体无(潜)意识”理论是由荣格提出来的。(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 霍妮认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121)第一单元 社会化(121)社会化的内容、条件、载体和分类项目内容社会化概念社会化: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两方面:社会(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及个体(个体适应社会的过程)终身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不合格个体的再教化,劳教制度4项基本内容三教导一培养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2.教导遵守社会规范;3.教导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4.培养社会角色2个基本条件较长的生活依附期(文经社发水平影响,13-25年,变长趋势);较好的遗传素质4个载体家庭(童年期关键、最重要)、学校(正式性、严格性,不可或缺)、大众传媒、参照群体(没有资格但能参照,机制是规范和比较)4项类型语言社会化从言语开始,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条件;掌握语言本身就是社会化过程性别角色社会化性(生物学概念)、性别(心理学概念,人格)、性别角色(社会学概念;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家庭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实现;学校社会多方强化角色差异)道德社会化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认知成分;道德情感,内心体验(正义、劳动、集体荣誉、爱国);道德行为政治的社会化目的(合格公民);核心(爱国意识);(发展顺序: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一、概述1、早在公元前328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2、终生社会化观点: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不包括再社会化);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因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3、再社会化: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我国的新兵训练、社区矫正、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培养社会角色。三、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包括: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体(影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参照群体的作用机制是规范和比较,规范向个体提供指导行为的参照框架,比较则向个体提供自我判断的标准。五、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语言包括语词、语音和其他意义符号。(二)性别角色社会化:学会按照自己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1、性,表示男女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异;2、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指的就是性别的差异。3、性别角色,指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生物的性不同,社会期待不同,男女会出现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社会化的结果。(三)道德社会化: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认知成分);道德情感(内心体验:形式有直觉的体验、形象的体验和深层体验;内容包括正义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爱国情感等);道德行为(来自道德习惯的培养)。(四)政治社会化:1、目的是将个体培养成合格公民。2、爱国意识的发展和培养是核心内容,有三个连续阶段: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124)社会角色的分类类型、扮演要素和失调形式概念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角色分类4类型按获得方式先赋角色(先天因素,父母)和成就角色(努力获得,老师)按规范化程度规定型角色(自由度小,公务员、军警)和开放型角色(自由度大,朋友)按角色的功能功利型角色(银行家、企业家、商人)和表现型角色(教授、学者)按心理状态自觉角色(有意识,演员)和不自觉角色(无意识,性别角色)角色扮演3要素注意顺序:1角色期待; 2角色领悟; 3角色实践角色失调4形式1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教师,权威者与学生朋友;角色间冲突-教师,国家期望与家长和行政部门的期望)2角色不清(应激反应,焦虑和不满足)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最严重的角色失调,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注:角色3要素用的都是中性词,角色失调4形式用的都是贬义词)一、什么是社会角色1、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2、米德使用社会角色来说明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这个概念有助于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角色是在互动中形成的。二、社会角色的分类:1.按角色获得的方式:先赋角色。先天因素,父母;成就角色。努力获得,老师。2.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规定性角色。规范化程度高,自由度小,公务员、军警;开放性角色。规范化程度低,自由度大,朋友;3.按角色的功能:功利型角色。追求实际利益,银行家、企业家、商人等,效率;表现型角色。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等,学者、教授等,社会公平。4.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明确的意识,尽力感染,演员等;不自觉角色。未意识到,习惯的方式,性别角色等。三、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三个阶段。四、角色失调:常见的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126)自我、身份与自尊自我自我的定义(古老课题)詹姆士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三个 “我”:詹姆士-主我:认识的主体,即观察者;客我: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米德-镜我: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更重要,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自我的结构五层面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核心)、理想自我、反思自我自我概念的三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形与发展三阶段: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发展两个主要成分:自尊和自信身份身份的定义身份:由个体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是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自我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地位身份相对稳定,是身份的主体;处境身份易变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自我概念为表现形式)、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自尊自尊的概念对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自尊需要成就、优势与自信等欲望;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欲望。满足自信;挫折自卑。詹姆士心理学原理自尊公式:自尊=成功抱负;自尊取决于成功和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影响自尊的因素亲子关系,即慈爱、要求一致、尊重、给予自由等;成功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进行社会比较自尊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一、自我(一)自我的定义:1、“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不含自我评价)。2、(美詹姆士)主我、客我、(米德)镜我。(二)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三)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三个阶段:从生理自我(8月3岁)到社会自我(3岁十三四岁),最后到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自尊和自信是自我概念中两个主要成分)。(五)自我概念的测量:我是谁二、身份: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与其自我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身份的定义:1、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社会地位决定地位身份,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所决定处境身份,易变。2、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地位身份中角色是由身份决定的行为期待。(二)身份的特点:5个特点客观性,被认可;主观性,自我概念;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规定权利、义务。三、自尊(一)自尊的定义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2、自尊需要包括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的欲望;对名誉、地位支配、赞赏的欲望。3、詹姆士心理学原理(1890)中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含义:自尊取决于成功;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增大成功或减少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二)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三)自尊的测量(罗森伯格的自尊量表)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131)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131)社会知觉的概念个体对他人、群体(人际知觉)以及对自己(自我知觉)、对行为原因的知觉实际上是社会认知过程;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基础。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图式即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社会知觉时,图式起引导和解释作用,没有图式,则形成新的图式图式的作用: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2.影响记忆;3.影响自我知觉;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满足感兴趣的事情、注意的中心与认知的对象认知者的情绪:积极情绪状态下的知觉者给他人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眼光知觉他人一、什么是社会知觉1、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作用于个体的信息有两类,自然信息;社会信息。由各种自然信息形成的知觉是物知觉,由各种社会信息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2、社会知觉中,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所以,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的有:行为原因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3、社会知觉过程实际上是社会认知过程(既包含复杂的认知,又有人际关系知觉和行为原因的推理、判断与解释)。4、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以社会知觉为基础。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经验、图示;动机与兴趣;情绪。(一)认知者的经验1、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称为图式。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的作用。2、自我图式是个体在已往经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3、图式的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受图式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影响自我知觉;个体会根据已有的自我图示,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个体倾向于用图示解释知觉对象。(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满足需要和符合其动机的事物易成为注意中心与认知对象。(三)认知者的情绪:积极情绪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眼光知觉他人。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133)印象形成效应、整合模式与管理策略相关定义印象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印象形成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初次印象第一印象,素不相识的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印象形成4效应概念解释知识点首因效应最初信息影响比后来信息影响大遵循第一印象机制,陌生人或少见者近因效应最新信息影响比原来信息影响大熟人或亲密的人光环效应晕轮效应:用倾向性印象评价其他品质以偏概全,在没有意识到情况下起作用刻板印象通过自己的经验对某类人和事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优点:有社会适应的意义;简化社会知觉过程。缺点:有限经验下具消极意义,偏见、歧视总体印象人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的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的总体印象印象整合4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重要性、权重、强度相乘、平均;)、中心品质模式(依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更接近实际情况)印象管理(即:印象整饰或印象控制)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与印象形成的区别:印象形成是信息输入,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印象管理重点是信息输出,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印象管理的作用: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必须符合对他的角色期待。成功印象管理的基础:正确理解情境、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常用的印象管理的4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易为他人察觉注意修饰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隐藏真实自我,戴上面具,承认小不足,使自我抬高可信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期待4.投其所好:自我暴露、附和、献媚、施惠等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定义1、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2、印象形成是指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1、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不同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2、首因效应,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的影响更大的现象。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表明第一印象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陌生人或少见的人之间易产生首因效应。3、近因效应,印象形成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它在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熟悉的人或亲密的人容易出现近因效应。(二)光环效应1、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第一印象形成中,认知者最初的好恶评价是重要因素。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最初的倾向性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套在其上,使他的其它品质也因光环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会对他的人格品质倾向于肯定评价。2、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可能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三)刻板印象1、刻版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如果刻板印象是针对某一群体成员则称定型。2、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是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歧视。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一)、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会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总体印象。(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1、加法模式:是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2、平均模式:根据各个特征分值的平均值高低来形成对他人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3、加权平均模式: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其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积极+消极+逻辑判断)。4、中心品质模式: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四、印象管理(一)印象管理的概念(亦称印象整饰或印象控制):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二)印象管理的作用: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实生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三)常用的印象管理的策略:1、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隐藏自己与自我抬高;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投人所好。2、关于中国人的面子:中国人重视的是 “重要他人”,西方人重视的是“概括化他人”。第三单元 归 因(129)归因、行为原因分类、归因的原则和影响归因的因素归因的定义:即归纳行为的原因;归因思想创始人:海德(F.Heider,1958)行为原因3分类原因类型归因类型主要特点1内因: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及努力程度内归因原因归于个人特征外因: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外归因(情境归因)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综合归因兼有两者的影响的归因2稳定性原因内部原因,内归因人格特征、能力、工作性质、任务难度易变性原因外部原因,外归因情绪、气候3可控性原因可控因素的归因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努力能改变不可控性原因:智力因素、工作难度不可控因素的归因对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努力无效控制点理论美罗特、个体归因倾向理论;个体对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控制点在内-主动、通过努力-内控者符合社会期待,控制点在外-被动、推卸责任-外控者消极3个归因原则1.不变性原则(海德)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联系2.折扣原则(凯利)存在其他合理的原因会使某一原因引起特定结果的作用打折扣3.协变原则(凯利)三维条件的规律性协变,三维理论,最全面的归因原则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玛丽为什么对小丑笑)归因特异性(唯一客体)共同性(各种主体)一致性(所有时间)刺激客体(外归因)高高高行为主体(内归因)低低高情境背景高低低影响归因4因素1.社会视角行动者(当事人)、观察者(局外人)对原因的解释会有差别2.自我价值保护自我卷入时:成败归因:成功内归因;失败外归因;竞争条件下:他人成功外归因,他人失败则倾向于内归因;(动机性归因偏差)失眠患者有相反的归因倾向,认为是内部原因造成,改变归因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缓解3.观察位置归因于突显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4.时间因素具有情境性,过去的事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一、归因的定义:1、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2、归因即归纳行为的原因,不仅是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需要。二、行为原因的分类(一)内因与外因:1、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2、外因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3、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在内因与外因中均有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1、内因中人的情绪是易变性因素,而人格特征、能力则是稳定性原因。2、外因中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定。(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1、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2、对不可控因素(如智力因素、工作难度等)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三、控制点理论1、控制点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理论。他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2、内控者:认为取决于努力程度,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进行控制,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内控者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3、外控者:认为是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造成,相信安排、命运和机遇等,否认个人努力,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面对失败与困难,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寻求救援或赌博式的碰运气,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外控者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消极的。四、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一)不变性原则:1、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2、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不变性原则,也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关系。(二)折扣原则:1、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主要研究者凯利提出的。2、他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三)协变原则:1、协变原则认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凯利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检查三种特殊的信息来进行归因,被称为三维理论。协变原则被凯利认为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2、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的信息具有:特异性信息;即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共同性信息;即不同的行为主体对统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一致性信息;即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3、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特异性、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都高,我们可能做出外部因素的归因;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就更可能做出内部因素的归因。五、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观察位置;时间因素。(一)社会视角: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社会视角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二)自我价值保护1、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2、在成败归因中,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失败时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3、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而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偏差。4、失眠者往往认为失眠是自己内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紧张等等,因而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归因模式来使失眠程度得到缓解。(三)观察位置:人们往往把事情的原因归于凸显的、在注意中心的人和事。(四)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将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140)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140)社会动机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类具 体 内 容 知 识 点亲和动机亲和:希望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亲和源于依恋。先天行为模式是依恋的基础,通过亲子间的相互强化发挥作用。亲和的作用:满足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使行为获得明确定向。影响亲和的因素:1.情境:压力大、悲惨情景,增强;2.情绪:恐惧亲和,焦虑不亲和;3.出生顺序成就动机定义:追求自认为重要有价值的工作,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开拓性贡献。重要性:基本的、习得的社会动机。1.个体发展;2.经济和社会发展。抱负水平:工作前对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取决于成就动机强弱;与已往成败经验成正比。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目标的吸引力、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培养儿童成就动机: 1.家庭教养方式(与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成正比;和谐的家庭氛围,指导、劝告式引导,增强;过度管束和限制,独立性差,缺乏);2.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择校读书权力动机定义: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权力欲);权力需要是产生的心理背景温特分类:积极的权力动机(谋求权力)和消极的权力动机(害怕失去权力);引发因素:1.社会控制的需要;2.对无能的恐惧。(对权力的渴望和被忽视的恐惧)侵犯动机 侵犯动机: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侵犯行为(侵犯、攻击行为、暴力行为):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侵犯的构成:1.伤害行为(身体伤害、言语伤害)、2.侵犯动机(主观意图、直接原因)、3.社会评价(反社会的性质,亲社会的性质;两者间被认可的伤害行为,广义全含,狭义指反社会行为的伤害行为)侵犯行为的原因本能论弗洛伊德是性本能一部分,死本能受生本能妨碍转向外部,产生侵犯或替代性的侵犯冲动洛伦兹动物习性、是一种本能,有保护意义,不可避免。耗散法,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挫折侵犯学说*挫折:阻碍的情境,或行为受阻时的心理紧张状态多拉德最初提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米勒挫折并不一定引起侵犯伯克威兹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挫折侵犯学说的要点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社会学习论班杜拉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其学习机制是联想、强化、模仿。挫折引起侵犯、冷漠与畏缩(表现出无能为力状态,与归因方式有关)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去个性化状态);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的影响。利他动机 性质:1.亲社会行为;2.以人为对象;3.由利他动机引起,其特征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原因:1.社会生物学观点;2.社会规范论观点:交互性规范(价值提高、焦虑减少)、社会责任规范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情境a.他人在场:负面影响;有榜样则增加。独自一人,增加;b.情境的社会性意义:是否紧急、时间压力、利他对象的特点(相似的;未伤害过利他者;有吸引力的人);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愉悦易利他;内疚,内疚补偿,表白减少;人格,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移情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也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3.利他技能救助技能与救助手段的掌握增加利他一、社会动机的概念动机: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1、自然动机: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2、社会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二、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到满足状态,又产生新的需要的循环过程。三、社会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行为的启动因素;指向功能;维持与调节功能。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1、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过低或者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2、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动机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简单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动升效高);任务难度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动降效高)。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141)人的社会动机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与他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一、亲和动机: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亲和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级层次。(一)亲和的起源:亲和起源于依恋。(二)亲和的作用: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使行为获得明确定向。(三)影响亲和的因素1情境因素:外界压力大,亲和动机强;悲惨的情境会增强亲和动机。2情绪因素: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和倾向越高。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和倾向较低(与他人在一起会增加焦虑)。3出生顺序: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高。在同一家庭中,这种合群倾向按照出生顺序递减(第一个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大)。二、成就动机: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即个体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习得的社会动机。美麦克利兰(D.C.McClelland,1966)的成就动机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一)成就动机的重要性(二)抱负水平: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个体的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已往的成败经验影响抱负水平;个体的抱负水平与实际成就是有差异的。(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四)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家庭教养方式。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呈正相关。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三、权力动机(权力欲):指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权力需要是权力动机产生的背景。1、温特认为存在两种权利动机:积极的权力动机和消极的权力动机。2、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大致包括:社会控制的需求;对无能的恐惧。四、侵犯动机: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侵犯行为简称侵犯,也称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一)侵犯行为的构成:1、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2、侵犯动机(主观意图、直接原因)伤害行为(身体伤害、言语伤害)社会评价(广义反社会的性质、亲社会的性质、被认可的伤害行为)(二)侵犯行为的原因1本能论的解释: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洛伦兹。2挫折-侵犯学说:、挫折: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或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最初由多拉德等提出,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后来米勒修正指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效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伯克威兹认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还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挫折一侵犯学说要点: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强度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学习是侵犯的重要决定因素。班杜拉;侵犯的学习机制是联想、强化和模仿。挫折侵犯或冷漠与退缩无能为力归因方式:抑郁者内归因、非抑郁者外归因。(三)侵犯的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高水平的非特异性的情绪唤起(恶劣的心境)、特异性情绪的唤起(性唤起)。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色与群体;社会容忍导致侵犯增加。大众传媒的影响;暴力和色情。专栏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