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年级 三年级下册 姓名 徐煜梅 家乡的桥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桥的相关文化,欣赏桥的美丽。2.了解桥的基本结构和形状, 通过对桥的描绘进行爱家乡的情感教育。3.培养观察力、记忆能力以及根据记忆表现画面,表现视觉感受能力。二、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没有记忆,人的一切心理发展、一切智慧活动都是不可能的。学生虽然词语记忆在不断发展,可是仍以形象记忆为主,本课主要是依靠记忆形象来学习画桥,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因此指导重点应放在激发有意识记忆的积极性上,并经过思考以后能进行创造性表现。通过对桥的描绘、塑造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启发观察记忆重点,激发记忆的积极性。难点:经过记忆思考后的创造性表现。 第一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事先了解桥的实用和审美作用,水彩笔等绘画材料。(教师)各种桥的图片资料,有关桥的文字作品、范画等。五、教学过程1.导入课题。 教师:桥,像彩虹一样美丽;桥,可使天堑变通途;桥,把希望送给苦难的人们;桥,把友谊传遍世界。 看到课题里的“桥”,首先浮现于我们脑海中的是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你们知道的桥有哪些呢?我们的家乡有哪些有名的桥?学生:赵州桥、卢沟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泸定桥 2.桥的文化。 (1)桥是艺术品。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桥,这些桥有中国的、外国的;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教师出示桥的图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你比较喜欢哪种桥,能否从美术的角度来谈谈喜欢的理由。(从桥梁的形体、线条、色彩、光影及其周边环境的协调等方面赏析) 能否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桥?(结合图片资料的展示描述)范例:桥是自然界一道靓丽的风景。“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波涛滚滚的江水中,九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正桥连接着二十二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 教师总结:通过欣赏,我们知道桥有着美丽的姿态,它既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实用价值,又是精美的艺术品,成为人们审美观赏的很好对象。 2.桥是效益的纽带。 教师提问:桥除了是人们审美观赏的对象外,它还有什么功劳吗? 学生根据事先了解到的知识进行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桥是经济发展的纽带。要想富先修路,要把路修得四通八达就需要造桥。如:北京的立交桥、杭州的钱塘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都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着贡献。同学们还记得北约轰炸南联盟的历史吗?对南联盟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千亿美元,其中被炸毁的桥梁有50多座。 3.桥是历史的见证。教师:桥除了是精美的艺术品,是效益的纽带,它还能使我们联想到什么吗? 请大家看一首诗:“晓月照芦沟,大河曾流泪和血;狼烟腾燕蓟,长桥犹记恨与仇”。你们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哪座桥吗?芦沟桥。 教师归纳:芦沟桥使我们想到了“七七事变”,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桥上的古狮,曾亲历了战地烽烟,看到它,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桥成了历史的见证。4.欣赏大师笔下的桥。出示图片资料,学生欣赏。教师提问:美术大师们用怎样的形式再现美丽的桥? 大师笔下的桥在造型上、色彩上、功用上分别有什么特点? 你得到了什么启发?教师:大师们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再现桥的美丽、桥的历史,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5.拓展心中的桥。 教师:还有一种桥,它既不架在水上,也不架在陆地上,建造它们甚至用不上一砖一瓦,可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发挥着 “桥”的作用,你们猜猜是什么桥呢? 学生猜测回答。欣赏“心中的桥”有关图片,学生讨论。教师提问:资料中的“桥”与现实生活中见到的桥有什么差别?学生从桥的形、色、材质、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教师:心中的桥有许多种:有友谊的桥,有关爱的桥,有希望的桥。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根据有形的桥设计制作立体贺卡,来传递那份友谊、那份关爱和那份希望。学生快速用单线勾勒的方式将心中的桥画下来。6.评述讨论。教师:下面我们来欣赏同学们设计的桥。 在欣赏的同时,请思考下列问题: (1)同学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2)有哪些可取之处?说说你最欣赏的作品。(3)如果根据设计图稿建造大桥,你建议用怎样的材质更合适? 7.小结。 教师: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桥的文化,欣赏了桥的美丽的姿态,艺术大师笔下的桥以及同学设计的桥。下节美术课,请同学们带好彩纸或彩泥把漂亮的桥制作出来。 第二课时六、课前准备(学生)毛线、纸张、纸盒等废弃材料,彩泥,剪刀,胶水等。(教师)制作及绘画工具。七、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教师: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桥的文化,欣赏了大师笔下的桥以及同学们设计的桥,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制作漂亮的“桥”。2.讨论用什么方法制作“桥”。说说自己准备的废弃材料以及制作设想。教师: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废弃材料,如纸盒、纸箱、毛线等,将它们巧妙地利用、组合、插接,可以创造一件新的艺术品,一座特别的桥。3.欣赏图片,各种各样的桥、一座特别的桥。学生边看边思考,自己准备的材料可以用来干什么?教师:国内外有许许多多的桥,它们造型、材料、色彩各异。今天我们也要像这些设计师一样,用这些材料设计创造一座特别的桥。4.每四个人为合作小组,学习制作桥的方法步骤。(1)教师示范捏做一座泥“桥”。教师特别强调拼接、捏压等操作要点。(2)师生合作,示范综合材料制作一座立体桥。教师强调纸盒拼接、用线缠绕等要点。(3)对“桥”进行装饰。教师:用彩纸剪贴或彩泥捏制细小部件,如墩、梁、索、柱等进行装饰,可以使“桥”更美。5.展示作业,进行互评和评选优秀作业。6.作业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桥”的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1)在进行“桥”的制作时,碰到了什么问题?同学之间合作愉快吗? (2)你们制作的“桥”,代表了你们的什么心愿或者希望? (3)你觉得哪个小组设计制作的“桥”最棒?为什么? 新老厨房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新老厨房的变迁,切实地感受时代新貌,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2.通过画画家中现在的厨房或想象中的未来厨房,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绘画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厨房是每户家庭必不可缺的。通常,厨房可以折射出一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状况。厨房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让学生观察厨房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仔细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懂得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通过画画家中的厨房或想象中的厨房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绘画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教材中选择颜文樑的色粉画厨房作为欣赏的范例,可以使学生了解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同时通过新老厨房两张照片的比较分析,观察厨房中常用物品的变革,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真切地感受新生活的美好。三幅不同表现方法的学生作品为学生的创作、表现活动提供了参考的样本,也告诉了学生对自己的创作形式可以作出多种选择,拓宽了学生的造型表现手法。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观察厨房、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表现厨房。难点:表现出厨房的细节。(特别是厨房中常用的物品。) 第一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铅画纸、水彩笔等绘画工具。(教师)相关课件(新老厨房的图片、画家的作品、学生作品)等。五、教学过程1.欣赏导入。教师利用课件出示蒸笼、水瓢、橄面杖、铁锅等传统的厨房用具,由此引出老厨房的图片欣赏。接着欣赏新厨房的图片。揭示课题新老厨房。2.谈话交流。同学互相介绍自己家的厨房(包括厨房格局、常用的物品等)。3.欣赏启发。教师用课件展示画家关于厨房的绘画作品和学生示范作品,学生欣赏分析其表现内容与表现方法。4.创作表现。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画画自家现在的厨房,教师巡回辅导。5.交流评价。学生展示作品,互相介绍作品并互相评价。教师总体评价。6.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六、课前准备(学生)铅画纸、水彩笔等绘画工具。(教师)相关课件(画家的作品、学生作品、各种厨房里的新颖物品)等。七、教学过程1.游戏引入。教师请学生为他设计一套厨房用具,引出本节课的任务画想象中的厨房。2.欣赏启发。教师用课件展示新颖的厨房用具,学生欣赏分析其造型特点与用途。3.小组讨论。大家想象中的未来厨房会是怎样的?4.创作表现。四人小组合作,创作一幅未来厨房的想象画。教师巡回辅导。5.作品交流。展示作品,小组派代表介绍创作思路。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小板报一、教学目标1.了解板报的基本组成要素,感受不同板报的特点和作用。2.学习简单的板报版面设计,提高学生处理信息资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二、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选择学生熟悉的板报为切入点,把板报的设计、制作、欣赏、评说等知识元素和能力培养综合起来,激发学生探究设计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设计能力,以此形成艺术设计方面的美术素养。板报是一种常见的群众性宣传工具。教材第8页形象直观地介绍了节庆、活动时以图为主的板报形式。第9页上图通过介绍数学小报,让学生了解一般小板报的内容、结构、比例、编排方式、色彩搭配等,感受平面设计的形式和规律。而第9页下图介绍了三种不同的版面编排方法,提供学生作业参考,引导学生创作思路的多样化。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简单的版面设计。难点:板报设计的创意。 第一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水彩笔、油画棒或水粉画工具、铅笔、尺子等。(教师)CAI课件、图片资料、优秀学生作业、 颜料、铅笔、尺子。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要举行庆祝“六一”板报比赛,班里请你来设计,你打算设计怎样的内容和形式? 小组讨论交流。(2)揭示课题设计小板报。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1)演示CAI课件(有关庆祝“六一”的板报设计稿等),学生欣赏。(2)请学生说说欣赏感受,教师小结:这些板报的形式透出浓浓的节庆气氛,起到了宣传活动的效果;以图为主的板报一般由主图和标题组成。3.传授方法,激发创意。(1)确定板报主题。(2)进行标题设计。学生思考:进行板报美术字的设计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教师讲评:字体的选用和设计是版面构成的基础,常用的中文字体主要有宋体、楷体、黑体、隶书、变体等美术字。美术字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实用字体。随着电脑技术的运用,又出现了许多新设计的字体(课件展示各种字体)。教师示范。(选择学生最喜欢表现的变体美术字示范。)(3)绘制主题插图。明确要求:插图、标题的内容要和板报的主题思想一致。突出代表性的图片,同时要有形状、大小、位置和疏密的变化。教师示范。教学后,继续演示CAI课件,欣赏优秀板报设计稿,拓宽学生视野。4.作业练习,表现感受。(1)提出作业的要求:以“节庆、活动宣传”为内容,设计一个以图为主的小板报,要求主题突出、个性活泼、色彩明快。(2)学生创作,教师指导。5.展示作业,欣赏交流。(1)小组内作业交流、评议。(2)全班欣赏、评述典型作业,教师小结。评价建议:板面构图是否有主次变化,主要图片是否突出;内容、字体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作品的版式与色彩的表现是否和谐统一等。6.学以致用,社会实践。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帮助社区出一期节庆或主题宣传板报。第二课时六、课前准备(学生)水彩笔、油画棒或水粉画工具、铅笔、尺子、剪刀、胶水等。(教师)CAI课件、图片资料、学生优秀作业、其他形式的板报资料。七、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启发思维。(1)学生欣赏:除了以图为主的板报形式,还有图文结合的板报。今天,我们学习图文结合的小板报设计。演示课件,学生欣赏图文结合的优秀板报设计。(2)学生讨论:这些板报好在那里?它的题图和文字的位置安排如何?色彩处理怎么样?还有哪些你认为成功的地方?教师总结。(3)学生思考:怎样借鉴优秀板报设计的经验,进行小板报设计?(从创意、编排、色彩搭配等方面考虑。)2.学习探究,激发创意。(1)板报构成的一般内容:报头、题图、栏目、插图、期号、花边等。(2)板报设计的基本要求:分清主次,安排好报头,突出重点文章;文章和题目、插图、题花之间要有内在联系,图文搭配的比例要得当;文章题目的字体、大小要适当,文字排列横竖应有变化;要使版面保持平衡稳定,注意图文穿插,疏密适宜;版面某些地方可适当留空。(3)板报设计的大致顺序:确立主题。勾画版面草图。排版。画报头和题图、插图。写标题。修整装饰。3.创意设计,作业练习。(1)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和内容,设计一张有创意的小板报。可以独立思考完成,也可以与同学合作完成。(2)要求:写出设计意图,即创意。4.作业欣赏,开拓思维。(1)学生作业展评,课堂小结。(2)收藏、保存学生的优秀作品。5.提出主题,拓展延伸。课后,在电脑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制作一张电子小板报,或其他形式的小板报,举办一次小报交流展。 我的喜怒哀乐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的各种表情,学习运用夸张、变形等方法来表现人物的不同神态。 2.欣赏运用各种方式表现人物表情的图片资料,提高学生对人物表情的感性认识,以及懂得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性。3.尝试不同工具、材料和表现过程,丰富视觉和审美经验。二、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小学生表现各种人物时,大多表现开心、活泼、顽皮、欢乐的一面,较少表现愤怒、悲哀等神态,因而在表现人物的表情时有较大的局限性。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单纯的人物表现方式,较全面地认识、理解和正确表达人物的心情世界,我们编写了这一课。本课特别强调对人物表情神态的解析与表现。强调把人物眉毛、眼睛和嘴巴等主要表情特征加以夸张,运用多种形式加以造型表现,增添人物的艺术光彩。具体教学为2课时,一课以线描写生为主,一课以色彩表现为主。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形式来表现人物的表情神态。教学难点:人物表情的主要特征的把握与夸张表现。第一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水彩笔、签字笔、记号笔等。(教师)课件、各种人物表情的图片资料、水彩笔、签字笔、记号笔等。五、教学过程1.组织纪律,安定情绪,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2.听音表演。听一听:大笑、嚎叫、叹气、哭泣等声音。演一演:根据声音做出表情,并谈谈感受。教师用数码相机拍下学生的各种表情。3.感知引趣。播放刚拍的数码相片,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知识及图片资料等。让学生直观人物基本的面部表情。揭题我的喜怒哀乐。引导观察人物的表情特征,课件展示人物由远及近面部的特写镜头,充分感知不同人物面部的眉、眼、嘴等主要表情特征。欣赏艺术家作品中的人物面部表情的表现方法。欣赏儿童线描写生作品,与真实的学生图片进行对照。分析如何用明晰夸张、想象的艺术形式表现人物的眉发、眼睛、嘴巴等主要特征。4.尝试探趣。以两人为一组,把学生分成各个合作小组。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观察进行大胆自由的线描写生。教师巡视中给予鼓励与及时提示。对发现的普遍问题,如构图太小、形象拘谨等,给予及时的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解决。5.评价延趣。用整体评价的形式表扬优点,点出存在的问题。并提些建设性的建议。评价点主要放在构图是否合理、造型是否准确、线条是否肯定流畅上。课后请学生选择搜寻各种表现人物表情的图片资料。第二课时六、课前准备(学生)水粉颜料、水粉笔、毛笔、调色盘、水桶等。(教师)课件、尽可能搜集用色彩表现情绪的相关图片资料,准备好相应的绘画工具。七、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检查课前准备。2.欣赏在第1课时完成的优秀作业。从造型的夸张、线条的运用、神情的表现等方面,让学生评述其优秀之处、巧妙之处,并大胆提出修改意见。3.引导激创。(1)讨论:“人逢喜事精神爽”与“屋漏偏逢连阴雨”时,人的心情会有什么不同?(2)审美欣赏:冷、暖色调表现人物表情的各种图片。讨论:这些人物表情的表现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准备的材料,谈谈画自己的心情的基本设想。4.探索表现。(1)让学生依照教材上的图例大胆尝试表现。(2)小组互评,提出修改建议。学生结合自己的设想,选择适合的色彩,进行色调的创作,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5.展示评价。(1)分小组展示作品,先小组互评,评出最佳作品,再全班展评。(2)鼓励学生课后尝试运用更多更丰富的色彩来表现人物的心情。 幽默大师一、教学目标1.欣赏优秀漫画作品,初步了解漫画的特点。2.学习漫画夸张的表现手法,能根据自己或同学的面部特征,或某一个主题画一些有趣的漫画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初步概括力及创造能力。3.培养学生以幽默的心态对待生活,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富有情趣。二、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漫画一词在中文中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笔触简练,篇幅短小,风格具有讽刺、幽默和诙谐的味道,而却蕴含深刻寓意的单幅绘画作品;另一种是指画风精致写实,内容宽泛,风格各异,运用分境式手法来表达一个完整故事的多幅绘画作品。两者虽然都属于绘画艺术,但不属于同一类别,彼此之间的差异甚大。不过由于语言习惯已经养成,人们已经习惯把这两者均称为漫画。漫画,作为一种特殊的画种,它扎根于现实生活,是漫画家对一些生活现象的独特心理感受,这种感受通过夸张变形等表现技法,跃然纸上,又以欣赏为手段,对人及社会起到一定警醒、启示作用。儿童漫画则是指以611岁的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漫画,内容简单易懂。成功的儿童漫画也有很多成人读者,如多啦A梦、樱桃小丸子等。自漫画诞生以来,不但得到成人们的关注,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教材选了许多成人画像的漫画及儿童漫画,像八戒赶新潮中的八戒竟然隆鼻成大象样,让师父和两位师兄弟目瞪口呆,颇为有趣;三幅无题中的一幅画了一个人走了迷宫后居然连走路也像走迷宫了,也很有意思;还有其他像棋迷、突破等也挺幽默。另外,教材还选了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喜、怒、哀、乐各种造型,卓别林漫画像等一些小朋友喜欢的漫画。另外,教材中的几幅学生作品,给了学生亲切的感受。通过画漫画像,训练学生观察生活,夸张、简练描绘人物头像的技能、技巧的表现力,培养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创作自己喜欢的漫画作品。难点:创作的作品有一定的表现力和创意。第一课时四、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漫画资料和有关漫画作品。(教师)幻灯片、范作等。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幻灯显示一幅情境漫画,学生上台选一幅漫画介绍个人的理解(所表现的主题、含义)。2.探讨漫画。师生共同探讨漫画特点(主题、技法、创意)。3.欣赏漫画。幻灯显示师生共同收集到的漫画作品,统一进行分析、讨论、欣赏。4.试画漫画。(1)学生自由确定主题进行创作。(2)教师建议:想一个幽默的内容,试画下来;可以尝试改变书本及收集的作品,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创作。(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5.学生互评。学生互评,教师总评。6.课外拓展。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漫画作品,体会它的含义,写写自己的感受。第二课时六、教学准备(学生)观察自己和同伴,记住外貌特征;收集漫画资料。(教师)幻灯片、范作等。七、教学过程1.展示主题。主题:漫画人像。2.欣赏范作。(1)辨别两张人像画(一为漫画,二为普通人像,说辨别方法)。(2)说说漫画中的人像与平时绘画作品中的人像有什么区别。(3)师生共同概括漫画人像特点。 (4)教师小结。(漫画经过夸张、变化,表现了一定的主题思想。)3.学生创作。(1)主题:为自己或同学画张漫画像。(2)要求:仔细观察所画对象的面部特征,运用夸张、变形等技法进行创作。(3)学生作业,教师指导。4.互赠作品。(1)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作品。(2)把创作的作品赠送给被画者。5.课外拓展。对喜欢漫画的同学提供作业超市:给爸爸妈妈画张漫画;画一张环保漫画;画一画生活中你思考的有意义的事情。(任选一个创作主题) 灯彩辉映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节日挂彩灯的含义,知道制作灯饰的一般步骤。2.学习制作彩灯的方法,能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彩灯,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制作技巧及综合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细致、耐心的品质。二、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孩子们喜欢过新年和元宵节,因为在这样的节日中,他们不但可以穿着新衣服、快快乐乐地跟着大人去观看造型各异、色彩艳丽的彩灯,还可以品尝各种地方风味小吃,感觉一年中最热闹、祥和的节日氛围,而这一快乐的记忆必将深埋孩子们的心中,成为最美好而鲜活的回忆。这份回忆也将成为他们学习制作彩灯的源泉,是教师教学的良好基点。教材第16和17页的彩灯作品都是选自民间一些有特色的工艺品,有高昂挺拔的大公鸡灯、威武的中国龙灯、精致的莲花灯、活蹦乱跳的大鲤鱼灯等。还特别选中了赵拓的上元观光图,生动地再现了古代过灯节的热闹场面。教材还展示了西瓜灯的制作步骤,清楚地表现了彩灯制作过程及注意点,同时也选了几幅学生的手工、绘画作品,拉近了学生对制作灯饰的距离感,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这些素材的提供,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创作的平台,使学生有一个较深刻的创作体验。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彩灯。难点:巧妙利用各种材料,使彩灯更漂亮、更有吸引力。第一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设计彩灯的工具材料。(教师)彩灯、范作、图片、录像等。五、教学过程1.猜谜引入,吸引注意。(1)教师出示谜语(有关大公鸡或莲花等)。(2)学生猜后,结合谜语文字出示彩灯让学生观察。(3)引出课题:灯彩辉映。2.观看录像,走向生活。(1)观看各种各样的彩灯及灯彩辉映的热闹场面。(2)请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3)交流生活中看到的彩灯的造型特点及蕴含的含意。(4)教师小结。3.欣赏范作,加强体验。(1)学生欣赏范作。(2)讨论范作:造型种类、艺术价值、制作方法、创意等。(3)教师小结。4.探讨做法,学生实践。(1)结合以前的知识,进行灯型设计。(2)创作建议:可同桌或小组合作设计;选用各种合适的材料制作;设计的彩灯要观赏性强、漂亮、有趣。(3)学生进行制作。5.作业讲评,课外拓展。(1)师生共同评价作业。(2)参观有关灯展,同时查找有关彩灯的资料。第二课时六、课前准备(学生)制作灯具的材料。(教师)彩灯、录像。七、教学过程1.学生创作,教师指导。(1)学生提出有关创作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2)教师提示注意点:设计图完善;材料的优化组合;创意;安全、时间控制等(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彩灯)。2.交流作品,展示创意。(1)学生展示作品。(2)分析作品的创意。(3)教师总结评价。3.修改作品,力求完善。(1)根据原有的设计做相应的修改。(2)思考:怎样使彩灯漂亮起来?4.举办展览,拓展主题。(1)收集一些谜语挂在灯上。(2)灯谜会,学生观摩、猜谜。(此活动可以与班队、儿童节等活动结合起来,也可以再独立安排一课时,看情况而定。)杂技表演一、教学目标1.能用黏土或橡皮泥塑出一个表演杂技的人。2.通过欣赏中外杂技,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练习与创作,提高学生对立体造型的审美认识和泥塑语言的应用能力。3.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回忆并塑造出杂技演员的形象,使学生感受杂技艺术的美,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二、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杂技,是一种无语言的表现人体造型技巧的表演艺术,它是人的力量、智慧相结合的艺术体现。它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专门艺术,包括跳跃、身体技巧和平衡动作,以及使用长杆、独轮自行车、球、桶、绷床及吊架等器械的表演”。千百年来,杂技演员一直以其惊险、高超的技能表演吸引着广大的观众。本课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杂技艺术的悠久历史,是人类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艺术源于生活,通过欣赏杂技艺术的造型美,了解美术与杂技艺术千百年来的渊源关系,并能用泥塑的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在泥塑人物的同时,研究人体运动的状态,如:坐、立、躺、推、拉、曲、跃等动作,把握人体平衡、运动的规律。在塑造人物时研究身体各部位的变化特征:头部可左右扭动,或仰或俯;四肢和身体的变化最多,屈伸的角度稍有变化,杂技表演的造型就出现不同的变化。爱玩泥巴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在玩中学习新知识,在玩中不断成长。学生在塑造杂技人物时,最可贵的是夸张地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姿态,这些不仅让他们在泥塑中研究杂技人物运动时的变化规律,也能从作品中反映出可贵的童趣。因此,学生在创作时要特别注意作品的传神,不要强求形似。因此,我们在第一课时的练习中安排了学生欣赏并塑造单个人物的杂技造型(可适当巧妙地借助其他辅助材料),而第二课时通过合作的形式,学生能塑造出一组生动的杂技人物形象。并且让学生懂得艺术家精湛的表演技艺与他们在平时辛勤的苦练以及队员们相互之间默契的配合是分不开的,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杂技艺术,启发学生记忆, 并能抓住人物在运动中特有的姿势,塑出杂技人物的动态和组合造型。难点:泥塑形态特征的表达和造型变化。能抓住运动时某一特有的姿势来塑造形象。第一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黏土或是彩色橡皮泥等工具材料。(教师)课件(包括杂技演出的照片、视频、古代艺术作品、学生作品等),范作;橡皮泥等。五、教学过程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谈话:大家说说杂技是怎样的表演艺术。(2)小结:杂技是集合多种技巧的表演艺术。(3)交流:杂技有哪些项目?你最喜欢哪种杂技?如:顶碗、踢碗、椅技、转碟、空竹、流星、舞狮、空中飞人、跳床、钻圈、蹬技、踩球、走钢丝等。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1)出示课件,欣赏评述。观看杂技录像,结合教师讲解,了解杂技的历史、发展及中外杂技艺术的种类。作品欣赏。结合教材上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中的杂技艺术。介绍“百戏”、“俑”、“画像石”等。(2)让几名学生说说平时看到的杂技属于哪一种项目?说说欣赏后的感受,教师小结。3.传授方法,激发创意。(1)提问:怎样表现你喜欢的杂技动作呢?请学生思考杂技动作的塑造方法。(2)指导表现人物的动态:请学生按书中图示摆出姿势,加深学生对人物动态的理解(可以请学生上台演示,教师讲述并补充);确定一个动作,用最简单的线条画出来;塑好一个基本完整的人,包括头、躯干、四肢;依图所示,塑出泥人的动态造型;固定;仔细观察,修整。(3)提问:怎样使惊险的动作保持平衡?(4)怎样塑造有器械的杂技项目?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4.布置作业,表现感受。(1)提出作业的主题:凝固精彩的瞬间塑造自己最喜欢的杂技项目中的一个人物。(2)出示课件及泥塑作品范例:塑造出杂技动作的优美和惊险;尽量做到与众不同;可以互相讨论做法。(板书:优美、惊险。)(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5.展示作品,师生互评。(1)小组内展示作业,互评作业。(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评论,教师小结。提供评价建议:作品是否表现出杂技人物优美的造型;作品是否抓住了杂技表演时某一特有的姿势;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等。 (可以采用如体操比赛中的裁判评分的方法,由小组代表组成的评判团进行亮分取平均值。)6.小结回顾,研究拓展。(1)回顾课堂内容,小结。(2)学生课外的研究内容:了解杂技的历史、汉代百戏、中国杂技之乡、杂技界的名人、中外杂技的创新等知识,找一找相关的图片资料。(3)保存学生作品。(安全提示:课后请学生不要模仿课中出现的一些危险的高难度杂技动作。)第二课时六、课前准备(学生)黏土、或彩色橡皮泥等工具材料,按四人小组位置坐好。(教师)课件、橡皮泥、学生作品、相关工具及材料(如铁丝、电线、棉线、吸管、瓶盖等“道具”材料)。七、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欣赏谈话。(1)展出上节课的优秀作品,启发谈话:老师想开办一个杂技艺术团(或者举行一场大型的杂技汇演),增设一些精彩的表演项目,邀请我们班的全体同学友情出演,交流、切磋技艺。(2)出示课件:欣赏大型杂技表演的节目视频和图片。(3)交流感受:舞台上除了那些正在表演的演员之外还有什么?找一找,你的身边有哪些物品可以用来替代杂技表演时所用的器械和道具?2.结合课件,述说感受。(1)让学生谈谈自己看演出时的感受。(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3.结合表演,观察组合。(1)让学生(一般为四人小组)上台简单表演或模仿一组杂技动作。(有些不容易表演的动作可以解说一下,主要引导学生注意所有人的目光、注意力的集中与动作配合的默契程度)。(2)小组评价,教师总结:杂技表演需要的是场上每一个队员的齐心协力、默契配合。4.集体创作,表现主题。(1)思考创作的主题,简单勾画出草图。(有时间可展示交流)(2)提出作业要求。四人小组集体创作一组杂技项目的作品;表现出杂技的优美与惊险,注意场上所有人物的动作神态;创作时要求小组成员互相合作,给作品取个名。(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5.展评小结,课后研究。(1)展示小组合作的作品,每组选派代表解说。(2)小节本节课内容。(3)布置拓展性的作业:了解或走访一下家乡的杂技艺术社团、杂技名人。回家后用其他的艺术形式(如绘画、综合材料制作 巨大的恐龙一、教学目标1.了解恐龙生活的环境、种类以及消失的原因,增加对恐龙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2.以想象和仿制结合的方式,用大与小对比的方法塑制恐龙的造型,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想象来表现恐龙的故事。3.培养关注、热爱、保护自然的情感。二、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新美术教育理念让我们认识到,小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群能欣赏美,会运用美术表现形式再现生活中的美,进行实践创造的新一代。巨大的恐龙以想象和仿制结合的方式,用大与小对比的方法,捏制造型、动态各异的恐龙,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美术造型能力及观察能力的典型课例。通过学习活动巩固了用陶泥塑造的基本操作方法以及捏、压、拼、刻等制作技法,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抓住各种恐龙的各种特征独立捏制完成恐龙造型。难点:正确把握不同体型恐龙的身体各部分的比例。第一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水彩笔、油画棒,恐龙的图片和绘画作品。(教师)动画课件、范作、恐龙的图片资料。五、教学过程1.认识恐龙。引入:你们喜欢恐龙吗?想知道有关恐龙的更多知识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到奇特的恐龙世界里来了解有关恐龙的更多的知识。你们愿意吗?板书:“巨大的恐龙”。2.欣赏题。(1)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恐龙的各类资料。分成几组。按组将学生收集的恐龙的资料分类。可分为立体玩具组、图片组、文字资料组、影片动画片组等并将其放置或粘贴在教室的不同区域分类布置。(学生将收集到的恐龙的资料分类。看一看、找一找恐龙有哪些种类,有没有自己知道而资料中却没有的种类。)辅导巡视。组织学生进行分类,放置、粘贴,完成的学生进行欣赏参观。小组讨论。(2)看一段有关恐龙的影片侏罗纪公园(或播放恐龙的幻灯片),观察恐龙的不同种类和生活环境。(3)说说你最喜欢的恐龙。分别从该恐龙生活的环境、体型大小、造型特点等方面述说,也可以模仿恐龙行走的姿势和叫声。(4)补充介绍恐龙其他的知识。教师提问:你还想知道有关恐龙的哪些知识呢?你是在哪里认识这些恐龙的?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电视、电影、书、博物馆)教师:交流发现恐龙的外形特征。恐龙由于生活习性等原因,身体外形相差很大。3.表现创作,教师辅导巡视。用绘画的形式描绘心中的大恐龙。注意:选自己最喜欢的恐龙为内容进行表现,可以根据想象增添生活场景等。注意画面安排,恐龙的形象应有大有小,动态丰富。4.引导学生注意画面要设计得丰富、生动。(1)用深色水彩笔的线描形式表现恐龙。(2)添加周围的环境。5.评价总结,保存优秀的学生作业。第二课时六、课前准备(学生)水彩笔、油画棒,恐龙的图片和绘画作品。(教师)动画课件、范作、恐龙的图片资料。七、教学过程1.欣赏上节课的学生作业。出示学生上节课的作业,表扬画面安排好、恐龙动态表现好的作业。2.涂色技巧指导。(1)再次观看影片或图片,观察恐龙生活的环境。在看影片和图片时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植物或另外的动物也要在作品的创作中表现出来。将植物和恐龙合理地安排在画面中,注意构图的饱满。完成后涂色。 3.学习能够在画面上突出主体物的涂色方法。 (1)冷色背景就用暖色表现主体物。(2)暖色背景用冷色表现主体物。(3)主体物的颜色和背景色也可以为明度对比。4.展示作品。学生互评涂色技巧、恐龙特点的表现能力。照猫画虎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了解猫科动物的基本特征。2.学习“照猫画虎”的方法,运用各种方式表现虎和其他猫科动物,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造能力。3.认识到动物无论是凶猛还是可爱,都是大自然的一员,树立起从小热爱动物、保护动物和保护生态的意识。二、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小朋友们平时都十分喜欢动物。形象威武、具王者风范的老虎,更是许多小朋友乐于表现的对象。本课在学习了教材第四册可爱的猫咪基础上,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分析归纳猫、老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对形象的归纳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教材第25页中简练生动地介绍了同属猫科动物的猫、虎、狮和豹的形象特征,为多元化、个性化的创作提供帮助,使学生在充分欣赏、感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激起强烈的表现欲望。同样,猫、老虎等动物也一直是画家们喜欢描绘的对象。在教材中就安排了徐悲鸿的作品猫和张善的作品虎,传神的水墨画造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也为下节课用水墨画方式表现熊猫埋下了伏笔。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如何利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大胆表现。难点:组织画面,表现自己独特的创意。四、课前准备(学生)彩色水笔、油画棒、水粉画工具、画纸、其他表现动物的材料(旧报纸、彩纸)等。(教师)CAI课件、各种猫科动物的图片资料、范作等。五、教学过程1.听听、猜猜,引出课题。(1)演示CAI课件,请学生听一听动物的叫声,猜一猜是什么动物在叫?(2)教师小结:这些凶猛、灵敏、温顺的动物都属于猫科动物。演示CAI课件,请学生看一看动物们的形体特征和有关知识(最后定格至猫),这些动物的特征都与猫相像。今天,我们要照着猫的样子画与其形体特征相近的动物,揭示课题照猫画虎。2.分析、比较,学习画法。提出研究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1)图片欣赏,复习猫的特征。通过猫的图片、徐悲鸿的作品猫和学生上学期学过的可爱的猫咪的习作(CAI课件),复习猫的形象特点:猫的主要组成部分。(头部、躯干、四肢和尾巴等。)猫的毛色。猫坐、卧、行、走的动作变化。(2)对比欣赏,归纳猫科动物与猫的相同点、不同点。通过对猫、老虎的图片和艺术作品的对比欣赏(CAI课件),学生讨论交流。通过探究性学习,归纳出猫科动物与猫的相同点、不同点。(外形相近,主要是形体大小和毛色花纹不同。)(3)佳作欣赏,分析优秀作业的艺术表现方法。利用教师提供的范作及教材中的学生作品,分小组进行研究:这些学生作业是用什么材料表现的?表现过程中如何突出动物的特点?3.造型、表现、再创造。(1)作业要求:先轻轻地画出猫的形象轮廓,再改画成其他猫科动物。(2)巡视指导: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工具,大胆想象和表现,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动物来。4.欣赏、评价、拓展延伸。(1)使用数码相机或摄像机把优秀作品展示在银幕上,请同学介绍自己作品的故事内容。(2)请同学们评一评,教师补充。(3)课后,小组合作创编一个山大王的动物故事作品。 跳舞的点和线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画的艺术要素。2.增强学生对毛笔运行的轻重、缓急、提按、快慢等方面的体验,以及感受由此产生的点、线的浓淡干湿的趣味变化。3.采取游戏方式,启发学生想象,运用点、线、面构成多样式的彩墨画作品,体味中国画的笔墨乐趣。4.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由衷的民族自豪感。5.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6.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基本常识,提高动手能力。7.对点、线的造型进行大胆的想象与表现,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创造能力。8.通过中国画形式的点、线欣赏研究与游戏式练习,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画的喜爱之情。二、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学中国画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热爱之情,也有利于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小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是十分感兴趣的,但对繁杂的笔墨技法较为畏惧。要帮助初学中国画的小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真正喜欢中国画,兴趣盎然地用中国画形式表情达意,就必须摈弃机械地讲解笔墨技巧,机械地传授中国画表现程式,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乐趣是关键。跳舞的点和线就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新发现”,初步了解中国画简单的基本常识,从“无法”走向“有法”,在不自觉中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形成中国画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点、线、面是平面绘画最基本的语言,如同句子的基本语言是文字,音乐的基本语言是音符,英语的基本语言是ABC一样,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为强化学生的绘画语言,应有意识地利用他们在绘画过程中已出现的自发性点、线、面倾向,因势利导,使他们更准确地对视觉物象产生点、线、面的联想,如画面上画几个小点,代表河面上露出的小石块,用波浪线或曲线画出水的波纹及流动的走向,并使线条重复排列出现,线产生面,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美感。引导学生运用大小、多少、明暗、曲直、粗细、方圆、长短等各种形式的点、线、面对比统一组合,可以创造出丰富的画面。本课教学分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简单知识,通过名家名画的欣赏及尝试点、线的各种造型练习,体味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美感;第二课时用点、线完成有节奏的造型练习。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发现彩墨在生宣纸上产生的一种特殊变化,充分感受水墨、色彩浓淡干湿变化的趣味性。难点:用水的多少与用力轻重缓急不同所产生的变化,启发学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点、线、面构成探索。第一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毛笔、墨汁、生宣纸、中国画颜料、水桶、调色盘等。(教师)国画工具、国画图片资料等。五、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说一说: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些画吗?知道这是什么画种吗?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是用什么样的工具画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认识中国画绘画工具的基本功能。2.展开探究。(1)让学生用毛笔蘸上墨和颜色在铅画纸上画几笔,然后用同样方法在生宣纸上画几笔。比一比:发现有什么不同?(发现生宣纸有渗化的特点。)(2)师生共同探究墨的干、湿、浓、淡的变化。教师运用点、线进行演示,学生跟着练习。(3)国画大师是怎样作画的?欣赏教材中艺术家吴冠中的中国画作品。3.作业要求:请模仿吴冠中的中国画作品画一幅彩墨画。学生大胆表现,教师巡视指导。4.评价与小结。展一展:让学生手拿自己的作品上台进行展示和介绍。评一评:谁的作品画得好、好在哪里。延一延:下节课要用点、线组成一张有趣的画。请同学们仔细研究教材上的相关作品,准备好材料。第二课时六、课前准备(学生)毛笔、墨汁、生宣纸、中国画颜料、毛毡(或报纸)、水桶、调色盘。(教师)课件、相关国画工具材料等。七、教学过程1.教师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和分组情况。2.欣赏激趣。评一评:展示评述上节课的优秀作品。赏一赏:展示点线组合的图片资料。谈一谈: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喜欢哪种组合?为什么?。3.教师点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合作完成“点线乐园”的制作。说一说:每小组派代表陈述课前的设想点、线在干什么?在哪里?让同学互评,教师再点评。4.作业要求。表现主题的要求:有节奏、快乐。学生大胆表现: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表现形式不限,并添加适当的色彩。5.评价:先分组展示,小组自评,陈述创意的得与失。再学生互评,相互启发、指正,并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若干。最后教师点评。我爱大熊猫一、教学目标1.学习用水墨画的形式表现大熊猫,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想象力。2.感受水墨造型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水墨画的兴趣。3.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状态,树立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二、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大熊猫憨态可掬,深受人们的喜欢。它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动物之一,被称为“活化石”,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中国的国宝,常作为“贵客”或“友好使者”出国展览和生活。大熊猫的形象特征是浑圆肥胖,黑白分明,活泼可爱,适于用水墨画去表现。小学第四册的水墨游戏和第六册的跳舞的点和线两课,学生已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水墨练习基础。但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尝试用水墨画的形式进行形体的笔墨造型,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可以在分析、欣赏大熊猫图片和艺术作品的基础上,采用教师示范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培养他们的水墨造型能力。通过欣赏和学习中国画,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立意、经营位置、造型的主要特点,感受、体验中国画中的用笔、用墨和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进一步培养学习中国画的兴趣。难点:动态大熊猫的笔墨造型。四、课前准备(学生)中国画常用工具(毛笔、墨汁、生宣纸、中国画颜料等),毛毡或报纸。(教师)中国画常用用具、大熊猫图片及范画。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出示熊猫的图片,讲述熊猫的生活,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问:你见过大熊猫吗?它生长在什么地方?你喜欢熊猫吗?为什么?学生发言、交流,教师小结:大熊猫生活在我国温暖、湿润的西南地区山林中,会爬树,爱吃竹叶和竹笋,是我国独有的世界珍稀动物。它那黑白对比强烈的色彩,浑圆的身体和稚拙的动作,逗人喜爱。(2)揭示课题我爱大熊猫。2.佳作欣赏,学习画法。(1)指导学生欣赏熊猫的图片和吴作人的作品节不可撼,理解熊猫的形体结构和形象特征:熊猫头部呈圆形,身体呈椭圆形,体态肥胖。熊猫的头、胸、腹背和臀部为白色,耳朵、眼眶、四肢为黑褐色。(2)指导学生自习教材中熊猫的画法步骤图。(3)教师示范大熊猫的作画步骤:根据熊猫外形和动态,用炭条或铅笔轻轻地勾出基本形。用淡墨画出头和身体,用浓墨画出眼、耳朵和四肢。(注意控制毛笔水分和运笔速度,学习墨的渗化方法。画头和身体时墨色可渗化得多一些;画眼、耳朵、四肢时笔中水分要少一点。)3.欣赏感悟,明确要求。(1)欣赏同龄人作品,开阔创作思路。(教材中这些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大熊猫活泼可爱。)(2)抓住大熊猫的动态,创作一幅生活气息浓郁的熊猫图。其创作步骤:构思。用淡墨画出头和身体。用浓墨画出眼、耳朵和四肢。添加一些生活环境(例如竹、竹笋、熊猫表演杂技的道具等)。4.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开始作业,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对笔墨效果好、构图有趣的作业进行表扬,以此启发其他同学。5.展示欣赏,作业评讲。(1)展示学生作业。(2)说一说,评一评,体验成功的快乐。6.课后延伸。尝试用水墨画的表现方式画其他的动物。 五彩斑斓一、教学目标1.认识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2.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技能。 3.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性认识,学习调色的方法。二、教学分析1.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着重介绍色彩知识。色彩知识在小学阶段是一项系列知识,有三原色、三间色、复色、色相、对比色等等,这些都以原色为基础。本课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原色之间互相混合,可以产生许多色彩变化,并学习应用,装点我们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色彩知识。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及其色彩特性。 难点:掌握原色与间色的色彩关系,学会用原色调和间色的调色方法。教具:课件、颜色水、一次性杯子、颜料、色块等。第一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水粉颜料、毛笔、小水桶、最喜欢的色彩画。(教师)课件、颜色水、一次性杯子、颜料、色块等。五、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安定情绪,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2.欣赏图片导入新课。(1)看图片思考问题。在缤纷的色彩世界中,我们经常看到的颜色有哪些?你能说出教材第30页左边的作品运用了哪些颜色?说说你知道的颜色名称。学生回答:有红、黄、蓝、绿、紫、黑、白 教师总结:这幅作品,颜色丰富、鲜明,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2)板书课题。色彩就像魔术师,使事物变得五彩斑斓,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色彩的知识。板书课题:五彩斑斓。3.新授。(1)揭示课题。教师:同学们,你们用过水粉吗?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