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继承和发展.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12951313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继承和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代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继承和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代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继承和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建筑如何在现代城市建筑中得以继承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文化上有其独特性。无论从建筑还是从社会文化根脉来说,大宗学说都把现代文明的起源归结于古希腊古罗马,把它们奉为古典文化体系。然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其文化发展的脉络确实另外一条。 对比来说,西方正统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奴隶制才跨入封建制度,最后又掀起了资产阶级的革命。西方的建筑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从古典主义时期,到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到后来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古典主义一直是西方建筑文化在混乱中寻找方向的风向标。无论在黑暗的中世纪还是在纷繁的现代文明中,一旦建筑走向低迷后在迷乱的各个理论中找不到方向时,西方人就追溯到建筑和文化的源头古典主义,从中寻找积极民主开放的精神。 而中国的建筑体系在西方殖民侵略战争之前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经过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侵略战争,无论是文化体系还是建筑体系都遭到干涉和破坏,再加上如今经济迅速发展、市场改革开放,中国的建筑体系已经在西方形形色色的理论中变得支离破碎,找不着方向了,更无从谈起追本求源,寻找自己的精神之根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门打开,一些国外建筑师进入中国建筑市场,他们在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带进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建筑文化和设计观念,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民族建筑文化根基本来就很薄弱的国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已经并将继续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造成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和建筑的进一步消亡,造成民族文化在建筑领域的进一步泯灭!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固有的民族文化在建筑领域能否继续保存的问题。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传统文化绝对不可能消亡!所幸虽然环境纷乱不堪,一些中国的建筑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源,一方面接受西方现代建筑科技理论体系,一方面也尽可能地让建筑作品靠近中国的文化体系,努力把中国建筑的古典元素与现代建筑融合统一。虽然这种探索一直是磕磕碰碰,也有失败也有成功。 所说的继承中国古建筑的精神,并不是说一味在外观上仿制古建筑。很多建筑作品中,设计师只是利用混凝土、木材等材料重现混凝土的外观。从建国到现在,这类建筑出现在各种建筑类型中、非常普及。虽然这种建筑在外貌上可以以假乱真,但也只是空有其表。它们的构筑方式和空间结构已经完全是西式的。这类建筑只是披着古典外衣的现代建筑。 举个例子,座落于合肥护城河畔的仿古木塔。从表面上看,其古香古色的外表与护城河畔的景致相辅相成。但是仔细观察,这座木塔有着很大的弊病,先不说它木制的外装饰下是混凝土的结构,单看其外表,这座塔没有中国古塔中从下到上的层层收分的最基本的元素。中国古塔为什么要收分尼?这时木结构建筑的需要。由于木结构建筑承重能力不强,古塔的高度又很大,所以古代工匠构建塔时就想到把上一层的木柱构建插入下一层的插槽中,这样不仅减轻了上层建筑的自重,减低建筑的重心,使木塔整体更加稳固;而且也符合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构建榫卯衔接的方式。而今,仿古木塔虽然用木构建装饰外表,但它的结构体确实混凝土。显然,混凝土相对于木材有更强的力学性能,它能支撑更高的建筑高度。而且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也完全不同,它并不适合层层收分的构造,这样的构造反而增加的建造的复杂性。所以说一味的仿古只能落下如此明显的错误。 对比说来,以上海金茂大厦为例。金茂大厦由S.O.M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虽然它由外国人设计,但确实一项充分体现中国古建特色的现代建筑。所说的融合中国古建特色,应该是以中国古建特色为灵魂,而把现代构建方式作为体现手段的做法。 整座大厦在外表上模仿中古古代塔形。从下到上,隔一段距离又一次收分。建筑为钢铁框架结构。结构框架纵向上由巨大的剪刀形钢柱构成。外皮为大面积玻璃窗,玻璃窗的外层由钢架构建起装饰和结构加固作用。 从材料上看,钢材和木材都有很大的抗拉强度的共同点。钢材很轻巧,可以做到木材一样按复杂的构筑方式搭接。所以采用钢架结构模仿古建筑在力学性能上是非常合理的。 大厦融合了中国古典特色,在造型上非常简洁洗练,同时具有很强的现代感,受到普遍的好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难道中国人继承了祖祖代代的血脉,还不及外国人吗?为什么中国本土建筑师不能做出让大众满意的有文化底蕴的建筑呢?究其原因,我觉得,是现在的中国建筑学生们并没有领会到也没有吃透中国建筑文化精神。我们所在意的知识“古代建筑的表象特征”。在传承基础中没有创新,只是拿着古人的作品断章取义的修修补补。 往大里说,是中国的建筑师的设计和信仰还在迷途之中。究其原因是教育问题。一来,中国城市建设速度太快,老的建筑已经所剩无几,就算存在也变成所谓名胜古迹供排山倒海的人群在节假日走马观花的游览,没有为年轻的一代人提供耳濡目染的条件。二来,中国当代的建筑市场铜臭味太重。建筑是构筑在技术水平上的艺术。一个没有良知的建筑师只知道在甲方要求的期限内完成设计,并没有仔细推敲捉摸自己的方案。试问,如果不注重建筑的艺术修养,那么盖房子与工业化生产有何区别,建筑领域又为什么单独存在呢?如此一来,在纷乱的思想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建筑师当然不会具有明确的精神向导和设计信仰了。 往小里说,是建筑手法的问题。建筑设计中外表固然重要,但我想更重要的是空间感受。建筑应当是使用性和美学的良好结合。那么当代仿古建筑可谓在内部空间忽视美学,在外部空间忽视实用性了。中国古建筑外表繁琐是由于结构需要,在结构问题能完美解决的当代,建筑有简洁的外表才能体现现代精神,同时放映内部空间的丰富多彩。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建筑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值得学习的很多。若能抓住一个细节加以提炼,在结构、材料、构筑手段上加以推敲,就可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建筑是抽象的艺术,如果说古建元素是魂的话,那么现代构建便是手段,两者相辅相承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当然,若要完全解决中国建筑存在的问题不是短暂的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建筑归咎起来是文化问题,若要解决文化和思想的问题,就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城市规划 姓名:曾艳 学号:2008050143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