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2013届高三适应性监测考试(二)语文.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2949771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贵阳市2013届高三适应性监测考试(二)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贵州省贵阳市2013届高三适应性监测考试(二)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贵州省贵阳市2013届高三适应性监测考试(二)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贵阳市2013年高三适应性监测考试(二)语 文 2013年5月 本试题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经世社会人文学科的灵魂 我们所说的“经世”,一是要对社会有责任感,二是要对社会有深切的了解,三是要积极投身于社会改造和社会建设。它不是人们日常所说的“联系实际”,也不是指诸如时下流行的那种事先作出结论再去作论证的所谓“社会调查”,以及那种难以引起人们积极反响的“街头服务”之类的形式主义花架子,而是要求人们要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家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基本状况,介入事关国家和民族全局的政治社会事业。应该说,这样一种“经世精神,乃是社会人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社会人文教育的目的,又是它的手段。 社会人文学科以“经世”作为灵魂,乃是一种中国特色。这是因为,在西方、印度、阿拉伯等文明中,社会的精神整合功能是由宗教来承担的。而在我们中国,由于缺乏为全民族所共同信仰的宗教,这种功能则历来由某种为全民族所认同的人文精神(如儒家思想)来承担,其物质载体则是“无恒产而有恒心”“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只要我们一天没有“国教”,这种基本国情就一天不会改变,现代的社会人文学科和知识分子就必须承担起过去由儒家思想和“士”来承担的那种民族和社会的精神整合功能。在这个问题上,孔夫子“君子不器”的说法起码有一半的道理,而片面强调现代社会人文学科和知识分子的工具性和技能性则是有害的,扼杀社会人文学科和知识分子“经世”的灵魂,片面强调“安心读书就是爱国”“从自我做起”,只讲“修身”,不讲“治国平天下”,也是有害的。 在我们的历史上,明清两代都有过因扼杀“经世”精神、片面强调个人修养或专业技能而误国家误民族的教训。明代盛行空疏的理学,知识分子“平时袖手谈心性”,缺乏经邦治世的才能,结果面对李自成起义和后金的入侵,许多人至多只能做到“临危一死报君王”。清代的统治者为了稳定自己统治的一己之私,十分有意地用政治高压、功名利诱和精神愚弄的手段来扼杀和消磨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搞得他们“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龚自珍语),以从事考据学为避风港。这些短见自私的统治者只看到知识分子的经世意识有可能危及他们的政权,却看不到这种意识的泯灭会导致亡国亡种。他们以腐蚀摧残人才、愚民散民弱民为手段来苟延自己的腐朽统治,虽然可以得计于一时,却使得我们的民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内忧外患交加,然而却“左无才相,右无才吏,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才工,衢无才商”,缺乏大批具有经世和应变能力的人才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结果导致了历时百年的社会大动荡,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值得认真吸取。 今天,我们仍须有忧患意识。要知道,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数亿人口的传统农业大国要实现现代化,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其间必然充满各种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冲突,改革的列车现在还远没有驶入可以长治久安的平坦大道。在国际环境方面,二十世纪曾使我们民族遭受重大苦难的日本军国主义不肯正式承认战争罪行,真正是“亡我之心不死”,搞得不好,在二十一世纪我们还会吃它的亏。与我国相毗邻的其他一些大国,也还远未步入经济自由和政治民主的稳定状态,不能指望中国的外部环境永远像今天这样有利。总之,无论是国内形势还是国际形势,全都不能令我们盲目乐观,高枕无忧。处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没有大批的经世人才,我们就不能平安度过21世纪。为了任何一种近期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扼杀“经世”这一社会人文教育的灵魂,都将会成为民族的历史的罪人。 (作者魏光奇,本文有删节)1下列有关“经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世”是一种精神观念,它既要对社会有责任感和深切的了解,又要积极投身于社 会改造和社会建设,日常所说的“联系实际”和“社会调查”等都不属于“经世”。 B“经世”精神要求人们关心和参与国家大事,了解国家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基本状 介入事关国家和民族全局的政治社会事业,反对片面强调个人修养或专业技能。 C“经世”精神是社会人文教育的灵魂,也是社会人文教育的目的与手段,为了任何一 种近期目标而扼杀“经世”这一社会人文教育的灵魂,都将会成为民族的历史的罪人。 D“经世”精神是社会人文教育的灵魂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因为中国不同于西方、印 度、阿拉伯等,缺乏为全民族所共同信仰的、能承担社会精神整合功能的宗教。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朝盛行空疏的理学,缺乏有经世才能的知识分子,面对李自成起义和后金入侵而难 逃灭亡的命运,这是片面强调个人修养或专业技能而误国家误民族的历史教训。 B清代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多种手段来扼杀和消磨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这种短见不仅为自己的灭亡埋下了祸根,也使我们的民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C为满足稳定统治的一己之私,明清两代统治者都曾扼杀过知识分子“经世”的精神。 明代知识分子以“谈心性”来躲避文字狱,清代知识分子则以从事考据学为避风港。 D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内忧外患交加,出现了历时百年的社会大动荡,究其原因是 当时缺乏大批具有经世和应变能力的人才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教训是惨痛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国情的原因,社会的精神整合功能在我国历来是由某种为全民族所认同的人文 精神来承担的,其物质载体则是“无恒产而有恒心”“以天下为己任”的“士”。 B当下,我们民族和社会的精神整合功能必须由社会人文学科和知识分子来承担,因而 强调现代社会人文学科和知识分子的工具性和技能性而扼杀其“经世”的灵魂是有害 的。 C今天的知识分子理应具备“经世”精神,不可只讲“修身”不讲“治国平天下”,那 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传统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应该传承弘扬。 D今天我们仍须有经世精神、忧患意识,不能高枕无忧。因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 内形势,如果没有大批的经世人才,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就不能平稳地向前发展。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人。亿生,有毛被体,长尺余,经月乃落。能言,母以小经注口授,随即成诵。七岁,能属文,对客谈论,有老成风。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江南转运使张去华就试词艺,送阙下,试诗赋五篇,下笔立成。太宗深加赏异,命内侍送至中书,又赋诗一章,宰相惊其俊异,即授秘书省正字,特赐袍笏。俄丁外艰,服除,会从祖徽之知许州,亿往依焉。务学,昼夜不息,徽之间与语,叹日:“兴吾门者在汝矣。” 淳化中,诣阙献文,改太常寺奉礼郎,献二京赋,命试翰林,赐进士第,迁光禄寺丞。成平中,西鄙未宁,诏近臣议灵州弃守之事。亿上疏日:“臣以为彼众方黠,积财犹丰,未可以岁月破也。直须弃灵州,保环庆,然后以计困之尔。如臣之策,得骁将数人,提锐兵一二万,给数县赋以资所用,令分守边城,则寇可就擒,而朝廷得以无虞矣。” 以久疾,求解近职,优诏不许,但权免朝直。亿刚介寡合,在书局,唯与李维、路振辈厚善。当时文士,成赖其题品,被贬议者,多怨诽。王钦若骤贵,亿素薄其人,钦若衔之,屡抉甚失。陈彭年忌亿名出其右,相与毁訾。上素重亿,皆不惑其说。亿母得疾,请归省,不待报而行。上亲缄药剂,加金帛以赐。亿素体赢,至是,以病闻,请解官。有嗾宪官劾亿不俟命而去,授太常少卿,许就所居养疗。天禧二年冬,拜工部侍郎。明年,丁内艰,未卒哭,起复工部侍郎。四年十二月,卒,年四十七。录其子紘为太常寺奉礼郎。 亿天性颖悟,自幼及终,不离翰墨。文格雄健,才思敏捷,略不凝滞,对客谈笑,挥翰不辍,精密有规裁。善细字起草,一幅数千言,不加点窜,当时学者翕然宗之。而博览强记,尤长典章制度。喜诲诱后进,以成名者甚众。重交游,性耿介,尚名节。多周给亲友,故廪禄亦随而尽。 (选自宋史杨亿传)【注】小经:卷数少的经书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徽之间与语 间:私下 B咸平中,西鄙未宁 鄙:边境 C陈彭年忌亿名出其右,相与毁訾 訾:毁谤 D一幅数千言,不加点窜 窜:删除5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杨亿“天性颖悟”“才思敏捷”的一组是(3分) 能言,母以小经口授,随即成诵 送阙下,试诗赋五篇,下笔立成 务学,昼夜不息 当时文士,成赖其题品 对客谈笑,挥翰不辍,精密有规裁 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亿出生时与众不同,自小便聪颖过人,七岁时能写文章,十一岁时名声很大。他 勤勉好学,曾得到堂祖父杨徽之的照顾和激励。 B杨亿虽才华出众,但性格刚介寡合,所以在官场上总是两日一批评,三日一处分, 一路磕磕绊绊,沉沉浮浮,仕途坎坷,命运不佳。 C杨亿博览群书,记忆力强,文章格调雄健,才思敏捷,受到当时求学之人的一致尊 崇,就连许多文人墨客,也争相拿着诗文请他品评。 D杨亿虽然性格耿介寡合,但喜欢教诲引导后辈,靠他成名的人很多;他也很重视友 情,乐于助人,经常用自己的粮食俸禄周济亲友。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俄丁外艰,服除,会从祖徽之知许州,亿往依焉。(5分) _ (2)王钦若骤贵,亿素薄其人,钦若衔之,屡抉其失。(5分) 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第8-9题。书边事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8首联哪一个字堪称全篇“诗眼”?请简要赏析其妙处。(6分)_9尾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o(6分)(1)于嗟鸠兮,_!于嗟女兮,_!(诗经卫风氓)(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苏轼赤 壁赋)(3)_,丰年留客足鸡豚。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道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道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一封家书谢志强 收到儿子的第一封信,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轮流读了一遍。第二天,说起来,又轮流读了一遍,因为,信的内容不过两行字,本来,一行就可以,却松松散散啦开了字的间距,占了将近两行,这一点,像儿子的性格。轮流读了之后,又座谈式地议论,一致认为这封信似乎没说什么,“我在学校一切都好,请放心”,接着是一句问候和祝愿。信的抬头是:外婆、爸爸、妈妈。妻子说:概念化。我笑了,说:你们像接圣旨一样,他能写来这封信已经很难得了。这封信是应儿子的外婆之愿所写。外婆很快发现笔迹不对,说:他的字迹不是这样。我说:大概到了学校,有长进了。我们三人打赌,我坚持这是儿子的亲笔信。可是,岳母找出了证据,她保存着我儿子高中时的作文簿。我还是咬定:几十个字,他不能让同学代笔。 岳母甚至猜测他在校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无法执笔写信。我说,怎么可能?妻子也说:我越看越不像儿子的笔迹。我说事物都在发展,他进步了,应该高兴。我还说:老年人总是把事情往坏处想,而年轻人则把事情往好处想。 过了一个月,岳母还在重温我儿子的信,她似乎要读出信中没写出的内容。确实儿子的信太简单了太枯燥了,好像是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也不能说没有应付的味道。 岳母的猜测逐渐丰富起来。难怪呀,儿子第一次出远门独立生活,外婆怎能不操心。她操,心惯了,我儿子去那么远的地方读书,她有点“下岗“的感觉。她看电视,关注的是外孙所在城市的气象预报,气温下降,她担心他会不会感冒,又落实到笔迹问题。 我给儿子打了电话,说:你再给外婆写封信吧。果然,那封信是儿子让同学代笔的。我关照:这回你自己写,大学生了,信还让别人代笔,像话嘛?他说:不是有了一封了吗?不过,他还是承诺:好吧。 岳母就开始等待信的抵达。妻子发短信:信何时发?儿子回复:正在写。过三天,妻子又一个短信:告诉发信时间。回复:今日寄。 岳母计算信在途中的时间(参照第一封信),十天以后,已经是热锅上的蚂蚁了。我取楼下信箱的报纸,仍没有信件。我悄悄打电话说:到底寄出了没有7儿子说:爸,我发伊妹儿吧。我说:外婆就等你的信了,还是来手写的信吧,说定了。 我知道儿子已经陌生了纸和笔,他敲击键盘十分熟练,像饿了的鸡啄米粒。我对岳母说:大概邮路出了问题,再等几天吧。 岳母要我购一把锁。她说:信箱没锁,怕是让别人取走了吧。我说:又不是商业机密,别人没兴趣。岳母举例,说上回楼上有人取了你的信,还拆开了,再送回来。我说:偶然投错了信箱的事也可能发生。 我还是买了一把锁。等候了一个礼拜,岳母又提起信。她说:恐怕别人已经取走了,拆开了,不好意思还。我说:反正没有什么重要的内容,慢两天也没啥。 我和妻子共同隐瞒着儿子未发信的事实。妻子频繁发短信。儿子索性不回复了,是在回避。我说:别为难他了,现在,有几个人还寄手写的信?儿子离开了电脑就不行了,连我们机关都在推行无纸办公呢。 我还是打了电话。我知道绕不过去,岳母看了我儿子的亲笔信,才能得到安慰,获得满足,仿佛外孙来到她身边。我说:无论如何,你不能拖了,你外婆睡觉都不安稳,失眠了。一封信,这么简单的小事,对你就这么难? 晚上,儿子打来电话。他一个礼拜,总会来个电话,还点名要让外婆听电话。他的习惯问候是:都好吗?而且,一一问候。他对外婆说:我这儿都好,你放心,睡好觉。外婆说:信寄出了吗? 儿子说:我已经寄出了。过后,我证实,确实寄出了。儿子不知道他的信的分量(对外婆来说)。我强调:你自己写,字丑没关系。 岳母开始倒计时,我看出,那信,对她来说,像是逐渐走近的外孙 一步一步,一站一站地往家走。岳母不知打哪儿弄来了飞机、铁路交通地图,推断着信件的运行路线和时间。 七天之后,是个星期天,下午三点,妻子下楼,上来的时候,没进门,就喊:妈,信到了。 岳母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开了信封。她第一个阅读,好像信里通报了最新感人信息。她说:这是外孙的字迹了,还是那么幼稚。 我一眼扫过信的内容,说:题材雷同。两封信竟是同样的表达。只是附了一张课程表。岳母说:要学那么多东西呀?别用伤了脑筋。 妻子说:他什么时候用功过。我说:玩电脑他不是很投入吗?不写信了,你们牵挂,来了信了你们又挑剔。岳母说:该写得具体点。好,字迹已经端正了。 我打电话去,表示祝贺,还鼓励了一番,传达了外婆读了信的反应。我说:看到了你的信,外婆睡觉都在笑呢。我要求儿子隔一个月,给外婆来封信,题材不限,随便写点学校生活就行。儿子说好吧,我尽力。他那口气,似乎是我硬把他往纸媒时代拽。(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收到在外地读大学的“儿子”的第一封来信,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读了又读。尽管信的内容不过两行,但是“儿子”能主动来信问候家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喜。 B“儿子”的这封信在家里引发了一场争论,“我的岳母和妻子认为信不是“儿子”的笔迹,“我”为了宽慰想念外孙的岳母,却坚持说就是“儿子”的亲笔信。 C因为长期习惯于敲击电脑键盘而陌生了纸和笔,小说中的“儿子才会迟迟寄来家人尤其是外婆热切盼望的第封家书,也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字迹太丑,他才会请人代笔。 D小说情节起伏不大,语言也较平实,“儿子”的简省和“外婆”的哕嗦对比鲜明。从 请人代笔到亲自写家书,我们能感受到“儿子”从不懂亲情到珍惜亲情的成长。 E小说通过塑造盼望收到外孙亲笔信的“外婆”和习惯用电脑而疏于纸笔盼“儿子”这两个人物形象,反映了电脑时代老年人与年轻人在亲情的维系与表达上的观念冲突。(2)小说的故事围绕“一封家书”用明暗两条线索展开,根据作品内容,简要归纳暗线的主要情节。(6分)_(3)小说主要通过哪些手法来塑造外婆这一形象?结合文本选择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6分) _(4)对于小说中的“儿子”,有人认为他对“外婆”不孝,有人认为他对“外婆”孝。你的看法是什么?请在小说中找到相应的依据。(8分)_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人格大师季羡林韩小蕙 新华社第一时间发布季羡林先生辞世的简短消息里,给了季先生三个头衔“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虽然这是最简练的盖棺论定,但“大师”是最不能省略的。季先生一生勤奋黾勉,每天清晨4时半即起,或读书或著述,九十多年来天天如此,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不敢懈怠”。以此“水滴石穿”的功夫做起,一生创获良多,最后得季羡林文集24卷,逾千万字,内容广博精湛深厚,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真正是著作等身,真正是实至名归、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然而,就在人人争说大师之时,我却想到:季羡林先生首先是一位人格大师。 我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接触季先生的,至1991年他为我们光明日报文荟副刊举办的“永久的悔”无奖征文活动写来开篇,始得熟稔,从此近水楼台,聆听教诲,得益良多!季先生那篇文章叫赋得永久的悔,4500字长文,一天时间写成,把他对母亲的深爱写得至真至纯,一时感动中国千万读者,至今仍时常被读书人提及。分明是他文章写得经典,然而他却把功劳归于编辑部“题目出得好”,这就是季羡林先生的一大特点:他总是把功劳归于别人,看人也总是先看别人的优点。 对他的前辈学人是如此。比如他在许多文章中,都满腔感激地怀念着胡适之、汤用彤等先生,还有他在德国留学时的老师们。 对与他同时代的大师亦是如此。我曾多次听他盛赞许国璋、张中行、启功、任继愈诸先生,夸他们的学问,更赞他们的人品。 对晚生后学和文坛新人也是如此,赞扬起来从不吝啬。比如他夸李国文先生的随笔写得好,有哲理,是能让人在脑子里留下印象的文章。 对普通人,他更是如此,这方面的例子也更多。比如在北京大学久久流传着这样一件事,一个来报到的新生抓住一位穿蓝布衣衫的“老工人”让他给自己看着行李,说完就匆匆离开了,旁边的人目瞪口呆,原来那就是季羡林先生!但季先生一点也没有生气,一直负责任地守候到半个多小时后那新生回来。还是在北大,多年来,季先生的家门永远对学生们敞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校方出面干预为止,当时季先生还为“学生们见不到季爷爷了”而自责和难过了很久。即使对伤害他的人,季先生也像菩萨一样慈悲为怀,“十年浩劫”中,对批斗自己的学生,他从没怪罪过,还开导身边的人“要原谅这些涉世不深的孩子们” 然而,季羡林先生又绝不是到处点头的“滥好人”,他一生坚持原则,即使到了晚年也不动摇,他一直保持着知识分子高贵的独立思考的精神,始终秉持着自家观点,绝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先生的两句话 一句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名言:“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 第二句是在千禧年到来的时候,季先生发表了他对新世纪的看法。提出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精神回归的世纪,东方文化将会重新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潮。这好似晴空一声惊雷,一时引起大哗,有很多中外学人都反对,甚而嘲笑;季先生身边的人也都很惊愕,私心以为先生是一时兴起,随便说说的。不料随后,季先生又几次反复发表此观点,还写成文章,坚持发表出来,白纸黑字,立此存照。现在,新世纪的曙光还辉耀在东方,世界的格局就已经悄然初变,人们再也不敢对季先生的观点表示怀疑了。 早在二十多年前,季先生就曾大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和谐。人与人要和谐相处,人与大自然也要和谐相处,必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他还援引歌德曾经怎么说,恩格斯曾经怎么说,梭罗曾经怎么住到瓦尔登湖过简单生活等等。当时,中国正处于一切为经济发展让路的阶段,“和谐”与“环保”在中国没有形成概念,所以人们跟不上季先生的思想,有人表示不耐烦,认为他老糊涂说话没有把门的了,还有人公开批驳和反对,可是无论如何,季先生就是不松口,一再坚持说:“不和谐就不能稳步前进。”今天,当时间驾着巨翅轰轰隆隆地飞到眼下,人们回头再看来路时,不禁感慨者再三:“老马之智可用也。”季羡林先生以自己独立思考的原则性,坚持了多么睿智的真理!而现在,季羡林先生远去了,我们对他高尚的人格认识得更清晰更深刻了:他坚持的就是中国文化传统所推崇的知识分子精神,这是从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树上开出的灿烂花朵,是从孔孟、老庄、诸子百家无数代知识分子薪火传承延续下来的高贵文脉。(本文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季羡林先生“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这三个头衔中,作者认 为最不能省略的是“大师”,归其原因,是先生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是享誉海内 外的东方学大师。 B真正的大师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创见,季羡林先生便是如此。他曾经谈到的“和谐” 和“21世纪东方文化精神回归”的话题当年曾受到质疑或反对,但今天看来却独具 创见,意义重大。 C季先生待人平和,但绝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和事佬,面对别人对自己观点 的不理解、不赞同,他总是多次撰文与他们论辩,反复重申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绝不轻易让步妥协。 D今天倡导的建“和谐社会”早在二十年前季先生就曾谈过,在季先生看来,中国传 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和谐,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和谐社会就不能 向前推进和发展。 E本文开篇记叙了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后文详细评述了季先生高尚的人格,表 达了对这位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仍旧保持本色、坚守如初的东方学大师 的崇敬与赞美之情。(2)根据文本,简要概括季羡林先生的学术品格。(6分) _(3)文章写“国学大师季羡林”,却以“人格大师季羡林”命名,请从全文内容与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其理由。(6分) _(4)除学术品格外,我们当今的知识分子还能从季羡林先生的言行中学习到哪些“中国文化传统所推崇的知识分子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8分)_第II卷表达题 注意:请将13-15题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中选择题的相应位置。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莫言在瑞典的获奖演讲,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平实、淡定、从容、自信,让人见微 知著,于“中国故事”中品味“中国精神”。 B成语“三思而后行”提醒人们在面对问题时不要急于采取行动,而是要沉着冷静,认 真分析,仔细思考,师心自用解决问题。 C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因此我国渔政执法船依法在本国管 辖海域进行正常巡航,这是无可厚非的。 D“说真话、说实话、说短话,不说空话套话”的新会风使我们有理由相信,长此以往 我们的工作会更加贴近群众,富有成效。1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不久前发布的“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显示:中石化连续八年蝉联榜首,国 字号垄断企业和银行包揽前十,而民营及民营控股企业无缘前十。 B重大节假日小客车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使久受收费之苦的百姓得到实惠的同时, 也让大家看到,管理者已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重视“顶层设计”。 C一些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之所以生产和销售质量低劣的商品和有毒的产品根本原 因是一些企业丧失诚信、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所致。 D化解城市公共空间管理问题的关键点,在于给予弱势群体尽可能多的实际可分享空 间的同时,要力求避免城市公共空间被城市强势利益集团占用。1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_。_,只喜欢征服,他们的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_,只会沾沾自喜,他们的坐井观天妨碍了他们的见识;_,只知浮在表面,他们的浅尝辄止缺乏深厚的内涵。因此,_。 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我们要学会聆听 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 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A BC D16阅读下面一篇微型小说的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 晚上,小李提着礼品来到顶头上司张局长的家里 张局长:你这是什么意思? 小李:没什么,就是想意思意思! 张局长:呵,你这人还真有点意思! 小李:其实我也没别的什么意思! 张局长: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小李:不客气!不客气!(1)解释上文中三处加点的“意思”的含义。(3分)_(2)说出加横线句子的言外之意。(2分) _1 7续写两句话,使文段表意完整。要求:与画线句形成排比,句式大体相同即可,其中 最后一句话要能体现对文段首句的呼应。 (6分) 大自然总能给我们许多人生的感悟与思考。一粒种子,可以无声无息地在泥土里腐烂,也可以长成遮天蔽日的树;_,_,_;_,_,_。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地上有一滩蜂蜜。一只蚂蚁见了,迫不及待地爬过去吃。吃饱后,才知自己被蜂蜜粘住,动弹不得。临死前,这只蚂蚁感叹道:“我真傻,为了一点甜头,而葬送了自己。” 受这只蚂蚁的教训,后来,蚂蚁们看见这滩蜂蜜,都绕着走,生怕越雷池一步。可有一只蚂蚁偏不信邪,硬是要去尝那点甜头。这只蚂蚁到了蜂蜜旁边时,停下了脚步,在地上拾起一根稻草,用稻草去蘸着蜂蜜吃。等吃饱喝足后,这只蚂蚁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了蚁群中间。这时,蚂蚁们才恍然大悟:吃蜂蜜原来还有这样一种吃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贵阳市2013年高三适应性考试(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1. A 2.C 3.B 4.D 5.C 6.B 13.A 14.B 15. D7.(1)不久(他)遭遇父亲去世的变故,(2分,建议采分点“俄、丁外艰”)等到守丧期满之后,(1分)恰巧他的堂祖父杨徽之到许州做知州,(1分,建议采分点“会”)杨亿就去许州投奔他。(1分,建议采分点“焉”)(2)王钦若突然显贵,(1分,建议采分点“骤”)杨亿一向看不起他的为人,(2分,建议采分点“素、薄”)王钦若对他怀恨在心,(1分,建议采分点“衔”)屡次挑剔他的过失。(1分,建议采分点“抉”)8.“倚”字。(1分)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守城战士斜靠城楼,似乎沉浸在迷人的秋色和悦耳的角声里。(1分)一个“倚”字,写出了守城战士倚楼而息、懒于警戒的安闲姿态,(2分)传神地烘托了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和平气氛。(2分)(如果答“断”字,言之成理也可,最多不超过4分)9.比喻(答“化抽象为具象”也可,1分)。诗人通过在边关的所见所闻,感受到边关无战事、百姓常往来的安宁祥和的氛围,诗人由衷地希望,边关少数民族的友好感情能像眼前这条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诗句分析2分)表现了诗人期盼边关永无战事,民族永远团结的思想情感。(思想感情2分)(表现手法答“直抒胸臆”或“卒章显志”并作具体分析也可,视答题情况给分)10.(1)无食桑葚/无与士耽(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3)莫笑农家腊酒浑/山重水复疑无路(6分,一句1分,有错字、别字、漏字或语序错乱整句均不得分)11.(1)E 、B(E3分;B2分;C1分)(2)读大学的儿子给家人写来第一封信,(1分)儿子在父亲的追问下承认第一封信是请人代写的,(1分)并向父亲承诺再写一封信给外婆,(1分)儿子被父母一再催促给外婆寄信,(2分)儿子终于给外婆寄来亲笔信。(1分)(答成明线不给分)(3)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1分)、动作描写(1分)、心理描写(1分)来塑造外婆这一人物形象。 语言描写:收到外孙的第一封来信,细心的外婆便说“他的字不是这样的”,表现了外婆对外孙的疼爱与了解。没收到外孙的第二封信,她说“恐怕别人已经取走了,拆开了”,反映了她盼望来信的急切和焦虑。最后看到外孙的第二封来信时她说 “这是外孙的字迹,还是那么幼稚”“要学那么多东西呀?别用伤了脑筋”“该写得具体点。好,字迹已经端正了”,表现了她的慈爱和收到信后的满足。 动作描写:收到外孙的来信读了又读;看电视关注的是外孙所在城市的气象预报;要“我”买一把锁把信箱锁上;找来飞机、铁路交通地图,推断着外孙信件的运行路线和时间;接到信时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开信封。这些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人对在外读书的外孙的牵挂,盼望外孙来信的急切、焦虑。 心理描写:发现外孙的来信是找人代笔的,便猜测他在学校是不是出什么事了;看气象预报,外孙所在城市的气温下降,就担心他会不会感冒;迟迟没接到外孙的第二封来信,便担心信是不是被别人取走了。这些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人对在外读书的外孙的牵挂,盼望外孙来信的急切、焦虑。(第二问评分建议:选择上述其中一种,结合文本中恰当而具体的事例,对人物形象的特征和心理展开准确而合理的分析即可,3分)(4)观点一,我认为他对“外婆”不孝。(1分)理由如下: 在外读大学的他,不主动给牵挂他的家人尤其是外婆写信,为了应外婆之愿他才勉强写一封,还竟然找人代笔。 不顾外婆对他手写家书的热切盼望,在父母的一再催促下,才迟迟发出第二封亲笔信。 两封信都写得极其简略,有应付之嫌。 对父亲“隔一个月,给外婆来封信”的要求,答应的非常勉强。 观点二,我认为他对“外婆”还是孝顺的。(1分)理由如下: 虽然长期习惯于敲击电脑而陌生了纸和笔,他已经不习惯手写家书了,但为了安慰家人尤其是外婆,他还是写了,尤其是第二次,亲自执笔。 他的信的开头会逐一问候到家人,外婆放在第一位,可见他对外婆的尊重。 他每周总会给家里来个电话,并逐一问候家人,还点名要让外婆听电话,说一些安慰的话。 对父亲“隔一个月,给外婆来封信”的要求,虽然有些勉强,但还是答应了。 观点三,将上述两个观点整合,辩证看待这个问题,言之成理也可。(评分建议:至少找出三点依据支撑观点才能给8分)12.(1)E、B(E3分;B2分;A1分)(2)一生勤勉,绝不懈怠 坚持原则,毫不动摇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每条2分。关键词“一生勤勉”、“坚持原则”、“独立思考”)(3)内容上,文章主要围绕季羡林先生的高尚人格展开,赞美了先生对中国文化传统所推崇的知识分子精神的坚持和传承。(3分)结构上,文章略写季羡林先生的学术贡献,而详细地回忆和记述了展现先生高尚人格的言与行。(3分)(4)敬重前人同辈,鼓励后学新人 季羡林先生在许多文章中,都满腔感激地怀念着前辈胡适之、汤用彤等先生,还有他在德国留学时的老师们,也多次盛赞与他同时代的大师许国璋、张中行、启功、任继愈诸先生,对晚生后学和文坛新人也是如此,赞扬起来从不吝啬。(2分) 平易近人,宽容博爱作为北大副校长和资深教授的季羡林能为北大新生守行李,还永远对学生们敞开家门。而对于伤害过他的人和批斗过他的学生,他慈悲为怀,从不怪罪。(2分) 关心国家、民族,关注世界、自然季羡林先生坚持认为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精神回归的世纪,东方文化将会重新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潮。他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和谐,人与人要和谐相处,人与大自然也要和谐相处,必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不和谐就不能稳步前进。(4分)16(1) “目的”或“意图”;表示心意;“趣味、心机、头脑”等均可。(每处解释1分)(2)张局长收下了礼物。(2分,意近即可)17.参考示例:一块矿石,可以平庸无奇地在地底下沉睡,也可以发出惊天动地的能量。 一个人,可以碌碌无为地在世上厮混,也可以焕发灿烂的生命光彩。(一句话3分,共6分。最后一句话不能呼应首句表现人生的感悟与思考,则该句不能给分)18.参照2012年高考语文评分标准。(60分)参考译文: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人,杨亿出生的时候,身上覆盖毛发,有一尺多长,过了一个个月才脱落。等到杨亿能说话的时候,他的母亲就用卷数少的经书口授给他,他随即就能熟记成诵。(杨亿)七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与客人谈论,有老成持重的风度。杨亿十一岁时,宋太宗听说他的名气,下诏让江南转运使去试试杨亿的才艺,(后)送他到京城。(皇上)对他测试五篇诗赋,都是一下笔就立刻完成了,太宗非常赏识他,认为他是奇异之才,命令内侍把他送到中书省,又让他赋诗一首,宰相对他的俊逸奇异之才感到很惊讶。皇上就授予他秘书省正字,并特别把袍笏赏给了他。不久(他)遭遇父亲去世的变故,等到守丧期满之后,恰巧他的堂祖父杨徽之到许州做知州,杨亿就去许州投奔他。杨亿专心于学习,(常常)昼夜不休息。杨徽之私下里同他谈话,感叹道:“振兴我杨家的希望就在你身上了。”淳化年间,到京城去献文章,改任太常寺奉礼郎。献二京赋,皇上下诏让他参加翰林考试,赐进士及第,升任光禄寺寺丞。咸平年间,西部边境不得安宁,皇上下诏让近臣讨论灵州弃守的事情。杨亿上奏疏说:“我以为那些作乱的人正当狡黠(不好一时平定),他们积财还是丰厚的,不可能在短时间打败他们。应该放弃灵州,保住环庆,这样以后再用计困住他们。我的策略是,派遣数名骁将,率领一二万人的精锐军队,提供好几个县的赋税来资助军需之用,令军队分别把守边城(以便困住敌人),那么这些敌人就可以擒住了,而朝廷就可以借此没有忧患了。”因为长期生病,杨亿请求解除所任的职务,皇上下诏不允许他解职,但是暂时允许他不临朝值班。杨亿性格刚直耿介,很难和一般人相处。在书局,只和李维、路振等人相处友善。当时的文士都依赖他品评,被他贬议过的人,很多都怨恨诽谤他。王钦若突然显贵,杨亿一向看不起他的为人,王钦若对他怀恨在心,屡次挑剔他的过失;陈彭年妒忌杨亿超过他,(经常)和王钦若一起诋毁杨亿。皇上一向看重杨亿,都不受他们的谗言迷惑。杨亿的母亲生了病,杨亿向皇上请求回去探视母亲,没有等到皇上批复就动身了。皇上亲自封好药剂,并加上金帛来赏赐。杨亿身体一向羸弱,到了这个时候,把自己的病情禀告给了皇上,(趁机)请求皇上解除自己的官职。有人指使宪官弹劾杨亿没有等到皇上的诏命允许就离开了,(最后)杨亿被授予太常少卿,准许他住在家里疗养。天禧二年的冬天,被授予工部侍郎。第二年,他的母亲去世,报丧未满,又被起用做工部侍郎。天禧四年十二月去世,时年四十七岁。朝廷录用他的儿子杨纮做了太常寺奉礼郎。杨亿天性聪明,从小到老,没有离开写文章。文章格调雄健,才思敏捷,一点也不凝固停滞,和客人一边谈笑,一边挥笔不止。做事精致细密有规划,擅长用细字起草文章,一篇数千字的文章,不加删改。当时求学的人一致地尊崇他。杨亿博览群书,记忆力强,尤其通晓典章制度。杨亿喜欢教诲引导后辈,靠他而成名的人很多。他看重与朋友的相处,性情耿介,崇尚名节,经常周济亲友,所以自己的粮食俸禄也随着他的这些做法而耗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