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每课一练习题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lil****n07 文档编号:12949386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二每课一练习题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每课一练习题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每课一练习题第7课 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7课诗三首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呦呦()羁鸟()狗吠()三匝()慷慨()阡陌()()契阔()何时可掇()答案:yujfizkiqin mqdu2辨形组词。答案:3理解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义。(1)同心而离居古义:_今义:_(2)人生几何古义:_今义:_(3)依依墟里烟古义:_今义:_(4)沉吟至今古义:_今义:_答案:(1)古义:指感情深厚今义:齐心(2)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3)古义:轻柔而缓慢地飘升今义:留恋,不忍离开(4)古义: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今义:迟疑不决,低声自语4文学文化常识填空。(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些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_的_。(2)陶渊明,一名_,字_,号五柳先生,东晋田园诗人,饮酒是其名篇之一,其中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_。”(3)曹操,即魏武帝,字_,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三国时_家、军事家、诗人。短歌行是其名篇之一,其中的名言警句是:“_,海不厌深。”(4)文学史上的“三曹”指_、_和_,他们都是建安诗坛的代表诗人。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被后人尊为典范,称“_”。答案:(1)萧统文选(2)陶潜元亮悠然见南山(3)孟德政治山不厌高(4)曹操曹丕曹植建安风骨5将下列空缺处补充完整。(1)对酒当歌,_!(2)羁鸟恋旧林,_。(3)_,桃李罗堂前。答案:(1)人生几何(2)池鱼思故渊(3)榆柳荫后檐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之欲遗谁遗:赠送B羁鸟恋旧林 羁鸟:笼中鸟C榆柳荫后檐 荫:树的影子D但为君故 但:只是答案:C解析:“荫”是“遮蔽”的意思。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越陌度阡陌:东西向田间小路B何时可掇掇:停止C枉用相存枉:枉驾D绕树三匝匝:周、圈答案:B解析:掇:拾取,采取。3选出与例句中的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例:对酒当歌A木兰当户织B安步当车C螳臂当车 D旗鼓相当答案:A解析:A项与例句中的“当”都是“对着”之义;B项,当做;C项,阻挡;D项,相等。4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答案:A解析:厌,通“餍”,满足。5下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兰泽多芳草 B乌鹊南飞C暧暧远人村 D何以解忧答案:D解析:A项,多,形容词用作动词,有很多;B项,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C项,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D项,无词类活用现象。6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开荒南野际A何以解忧 B狗吠深巷中C鸡鸣桑树颠 D桃李罗堂前答案:A解析:A项是宾语前置句,B、C、D项与例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7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B对酒当歌,人生几何!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D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答案:A解析:B项设问,C项比喻、对偶,D项互文。8下列诗句中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C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答案:B解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各题。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9有人评价这首诗,说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又表达了诗人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两种情感相互混杂,诗人的情绪也是或低落或高昂。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_答案:赞成。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怨叹,至“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触起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揣测人才的心理,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表达自己希望能够延揽人才、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10在三国演义中曾称曹操是“奸雄”,读了这首诗你还这么认为吗?那你怎么看待曹操呢?_答案:不。读了这首诗,会让人由衷赞叹,他的心胸肝胆尽情披露在诗中。写忧思,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无数普通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又非他人能写得出,完全是豪杰气象,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气魄!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各题。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1诗人为表达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把“官场”比作_、_;把“自己”比作_和_。答案:尘网樊笼羁鸟池鱼12下列诗句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看,与其他项不同的是()A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B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D孤兽思故薮,离鸟悲旧林。答案:C解析:此句表达的是摆脱官场羁绊,思归田园的急切心情,A、B、D项表达的是思念故乡之情。13画线处的句子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景象?_答案:描写了一幅田园景象,表现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14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使两个分句句式相同、语意相连。小溪睁开眼睛,放开嗓子哗啦歌唱,她的每一个快乐的音符,_;田野换上春装,_,她的每一个欢快的舞步,都变成了喷涌而出的希望。答案示例:都变成了闪闪涌动的波浪舒展筋骨轻盈舞蹈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仿写和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仿写时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两个分句句式相同”,那么第一个空所填语句须与“都变成了喷涌而出的希望”句式相同,第二个空所填语句须与“放开嗓子哗啦歌唱”句式相同。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班级_姓名_分数_(31030分)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樊笼() 暧暧() 平畴()荫庇() 笨拙() 吐哺()羁押() 呦呦() 三匝()可掇() 琴瑟() 譬如()答案:fnichuynzhubjyuzdusp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本性、气质)暧暧远人村(昏暗,模糊)B兰泽多芳草(生有兰草的沼泽地)但为君故(但是)C何时可掇(拾取,采取)契阔谈(通“宴”)D采之欲遗谁(给予、馈赠)还顾望旧乡(回顾,回头看)答案:B解析:但:仅,只是。3下列对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心而离居(古义:感情深厚。今义:齐心。)B人生几何(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C明明如月(古义:明亮。今义:确实。)D复得返自然(古义:理所当然的。今义:自然界。)答案:D解析:“自然”的古义为大自然,又指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4下列对短歌行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曹操创作的短歌行艺术性很高,全诗运用多种表达技巧来表情达意,形象生动。B“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表达了诗人慨叹时光易逝、人生无奈的消极思想。C诗歌在最后用“周公吐哺”的典故,含蓄蕴藉地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D该诗抒发了曹操渴求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答案:B解析:表达了人生短暂的思想,旨在突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不消极。5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彼此同心而身处两地,忧伤将伴随我们到老。B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以周公自比,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C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了诗人仰慕天下贤士,思念之情绵绵不断。D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忧思”是全诗之脉,全诗抒写的是个人之忧。答案:D解析:“个人之忧”有误,全诗抒写的是未能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忧思”。6下列关于修辞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按江南民歌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暗关“夫容”,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含蓄蕴藉,余味隽永。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成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期盼之情。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答案:D解析:两句诗运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并非比拟的修辞手法。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其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B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阮瑀、应玚)。C“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D陶渊明,东晋诗人,开创了我国田园诗的先河,他的诗不仅在当时名气很大,而且在后代影响也比较深远。答案:D解析:陶渊明的诗到了后代才被重视,在他生活的年代并没有很大的名气。8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洁身自好,他毅然决然告别龌龊的官场,欣然回到自己向往已久的田园,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B求贤令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开国中兴的历史经验,总结人才的重要,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情感。C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真可谓阳奉阴违。D希望厘清责任,学校的归学校,家庭的归家庭,两方教育互补所缺,而不是在功利心的驱使下让家长越俎代庖,弄出虚假的“成果”来。答案:C解析: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不合语境。A项,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B项,求贤若渴:形容寻求贤才的心情非常迫切。D项,越俎代庖:一般用来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曹操有辉煌的政绩,比如统一中国北方,实行屯田制,恢复农业生产等。对人才不拘一格,延揽天下英雄,他确实是开一代风气。B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地方。其实,在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期,类似“桃花源”那样的地方,是有很多的。C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千年,已经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多次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D2015年6月13日是中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5月14日,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分别在官方网站上颁布了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答案:B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枭雄”。C项,中途易辙,“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的是由牛郎织女故事改编的电影,而不是“牛郎织女的故事”。D项,搭配不当,“颁布”“主题”不恰当,可将“颁布”改为“公布”。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一项是 ()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但隐逸文化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_,_。_,_,_。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正表明了隐逸文人对自然审美的独特视觉。诸子作品中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A BC D答案:A解析:是对前文中“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的具体阐释,是过渡,引出山水自然在文学中的变化,即,紧接补充说明,由此可知选A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30分)重峦叠嶂间的田园(节选)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而是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来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来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死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做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辞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直到宋代,尤其是苏轼,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三首神释)“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以前一直无人赏识他。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许多文人做对比,说明陶渊明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E本文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与所表现的陶渊明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浑然一体,令人回味。答案:AE解析:A项,“一直无人赏识他”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六段说的是“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E项,“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不正确,本文语言典雅蕴藉生动。2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意。(9分)(1)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4分)_(2)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5分)_答案示例:(1)许多归隐田园的名士都因自我的迷惘与动摇或因世俗的胁迫、生存的压力而最终再一次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独立。(2)有了高远的心志情怀,才会主动地远弃污浊世俗,归隐田园乡野,甘于清贫寂寞,恬然自立于仕途官场的边缘。解析:作答本题,要结合语境分析。第(1)问,前文的“找回自我”“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和句中的“走失”“被绑架”等是分析的关键。第(2)问,可以根据陶渊明的表现、经历去分析他是如何“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的。3根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8分)_答案示例:文笔自然,言辞通俗而心怀高远;以平静而优雅的姿态来保持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歌咏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田园。解析:文章从第六段开始谈及陶渊明的诗作,一直到篇末。从文中筛选出能够说明诗作特点的词语进行整合即可。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8分)_答案示例:“田园”是陶渊明远离官场、远离尘嚣、耕作自资的归隐之地;“田园”是陶渊明保持安然自立文化人格的精神家园;“田园”是陶渊明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并以最自然的文笔去加以描写的具体对象;“田园”是陶渊明彻底自如的高远心怀的物态象征。解析:作答本题,要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分析概括。“田园”表层上是陶渊明的隐居之所和诗作的描写对象,深层则是其精神家园的一种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