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及分析.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2948303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及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2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及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2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及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及分析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二)调动和运用知识。l.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三)描述和阐释事物。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解释。(四)论证和探讨问题。l.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感想:刺史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监察地方豪佑是防止出现地方分裂势力的重要措施。政治作用十分明显,至于抑制兼并,只是该措施很次要的目的。D项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分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2】命题者意图:避开刺史制度的主要目的,考察次要目的。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课标有“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可是,人教版没有这一内容,岳麓版只在小字部分涉及,人民版是在大字部分讲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精华,汉武帝开了一个好头,可惜,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规定讲什么。4】审题关键:注意材料“田宅逾制”就行了。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感想:宋代商品经济在文艺上的表现,运用阶段特征解题直接得出答案。分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2】命题者意图:通过分析耳熟能详的文艺作品考察宋代的经济特征。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课标有“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还是岳麓版抑或是人民版,都严格遵循课标只讲宋词,小说和民间故事就不可能涉及了。4】审题关键:“宋代”时间信息;“故事”还原成文学艺术;宋代文学艺术主要反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感想:用否定方式排除;或者直接分析阶级结构。分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2】命题者意图:考察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原工业化状况,明清时期出现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迹象。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课标有“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三套教材,只有人民版对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说得多一点,但都没有专门论述。4】审题关键:直接换算出官十分之一、农十分之三四、工商十分之六七,然后得出结论。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感想:直接用王阳明心学特点答题,否则得不出答案。分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2】命题者意图:考察明朝心学发展的阶段特征。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课标有“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三套教材对王阳明学说都有比较多的论述,但“正心诚意”都没有涉及。4】审题关键:注意材料“以求尽其心”“异业而同道”。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感想:运用明清封建制度衰落、僵化的时代特征直接答题。分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2】命题者意图:考察专制主义制度在清朝的高度强化,体现该制度阻碍社会发展。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课标有“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三套教材都只讲明朝内阁制度,清朝只是一笔带过。材料所引诗歌说的是军机处,不知命题者是否记错?4】审题关键:注意材料中“样本”“揣摹”。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立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感想:运用封建社会专制主义制度演进趋势直接答题。分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2】命题者意图:考察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发展的趋势及其特征。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课标有“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后半截实际上是要求从中国古代制度史整体上来把握特点,不可局限于汉朝到元朝。三套教材都只具体论述了各个时期的特点,没有从整体上论述。此题要求很高。4】审题关键:注意材料“愈积愈进”。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持,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感想:注意材料中的“所持”,士人尊奉的自己将要“捐弃”,士人贱视的自己将要“投身”,这就是实业救国。分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2】命题者意图:考察清末民族危机下的工业化进程。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课标有“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三套教材对张謇的叙述都比较多,此题算是对主干知识的考察。4】审题关键:材料“捐弃所持,舍身喂虎”的准确理解是关键。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你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感想:A项具有迷惑性,但是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分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2】命题者意图:考察毛泽东思想,但是避开了核心部分,突出其萌芽时期反应的中国知识阶层的共识。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课标有“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三套教材对毛泽东思想的变化都有详细论述,此题就是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解的考察。4】审题关键:注意材料中的两个关键词组“俄国式的革命”“诸路皆走不通”。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感想:用时代特征逐项否定。分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2】命题者意图:通过西方人的评估考察1960年前后中国的时代特征。此题特别新颖别致。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课标有“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三套教材都只说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不说二五计划,此题正好弥补这一缺陷。三套教材也都遵循课标只说建国初期的国际关系,此题偏偏涉及50年代后期的中苏关系。这是这套试题命的最好的一个选择题。4】审题关键:此题没有关键突破口,必须综合分析。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感想:1000万人就代表“社会共识”?加上他(她)的家庭也才3-5千万人,应该加上“逐渐”一词。D项很难排除。分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2】命题者意图:以1992年隐射2012年,改革到了关键年代;当年争论激烈,邓小平南巡讲话浇灭了计划经济话语。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课标有“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4】审题关键:“反映了”问法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数字变化12万人到1000万人。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法律的解释感想:材料中教条主义解说法律条文十分明显。分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2】命题者意图:典型的反向命题,大家都认为法制社会好,但是,命题者偏偏找出西方法制的弊端。古罗马如此,今日西方依然如此。似乎在为中国特色的“法制”辩护。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课标有“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该题源自岳麓版必修一33页“阅读与思考”关于法律术语的使用,反思罗马法的弊端。4】审题关键:此题“说明”一词和上题“反应”属于同一类用于,即透过现象分析出本质来。35.图5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感想:分析比例图很容易得出结论。 选择题总的来说比去年容易,只有24、33两题较难判断。没有出现新式选择题,类型都训练过。分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2】命题者意图:考察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不平衡。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课标有“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各套教材都没有专门论述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积极作用。4】审题关键:此题也没有关键信息,必须综合分析示意图。此题是仅次于32题的好题。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1903年,英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则,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效仿。1914年,英国的克里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个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英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英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1952年,英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10分)(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9分)答案:(1)背景:1】工业革命;2】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3】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2)科技成果:1】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2】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3】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4】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3)1】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2】推进了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3】提高了城市文明水平(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感想:我们忽视了社会生活,社会生活试题又来了,并且是结合科技。不过,武汉市命题40题也有科技史大题,算是神合貌离吧。此题命题形式有很大变化,材料直接相拼,不分材料一材料二。按照我们反复训练的分析模型答题,所有的要点都容易得出,只是遣词造句难以达到这么精炼。分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2】命题者意图:通过交通、通讯的发展折射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影响社会生活的第一要素。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课标只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史“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命题者把这一要求转移到世界近现代史,命题新颖而不艰深。4】审题关键:(1)其一是时间信息,材料有1868年;其二是“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其三是背景。大背景,中背景,直接背景。答案马上出来了。(2)其一是时间信息“20世纪”,其二是限制性词语“交通信号灯”,其三是核心词“科技成果”。此题很容易答掉交通方面科技进步的史实,只答交通信号灯科技进步史实。(3)由近及远,交通本身第一说,城市第二说,整个社会第三说。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感想:参与命题时想到过这一理论,但是,感觉很难,就没有下手,遗憾。分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2】命题者意图:史学理论以前分散在选择题和大题的某一问,此题集中考察对新理论的理解。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此题涉及的理论超出课标要求。4】审题关键:注意“评析”“均可”“材料中的史实”三个关键词。示例:1】总观点: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本人认为该观点正确。2】分观点一:西方的冲击使中国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3】分观点二:西方的冲击使中国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4】分观点三:西方的冲击使中国思想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等。5】总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迫开始近代化进程,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女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制的目的。(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答案:(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制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感想:此题近乎原题训练过,可惜,学生经过的试题太多,印象寡淡,分析方式不知忘记没有。有些人认为反面人物不会命题,王莽题证明大家忽视的内容就可能命题。分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2】命题者意图:通过王莽改制中的币制改革考察学生对改革问题的基本认识。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课标没有,超出学生所学范畴。4】审题关键:(1)目的,王莽自身目的,政府目的,全国全社会目的。(2)失败的原因,个人原因(没有),措施原因,社会整体原因(没有)。设问简单,答案都在材料中。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第三十条 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第七十二条 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名额以法律定之。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月)材料二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二)国民政府委员会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附注:(一)国民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二)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摘自政协会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1946年1月28日)(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9分)答案:(1)以宪法形式规定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国民大会职权,国民政府委员会全部以国民党人充任;以各党派政治协商形式确认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国民政府委员中国民党人和党外人士各占一半。(2)1】实质变化:改变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2】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变化;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与国内民主运动高涨;国际因素制约。感想:真想不到,大家期盼习公子上台之后政改,高考题居然堂而皇之出来了。我们高呼:打倒“国民党”一党专政!争取和平“民主”!建立“联合政府”!分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2】命题者意图:通过民国时期1931年和1946年两个时期民主政治发展变化,对比分析,体现抗战胜利前后以中共为首的民主党派追求民主化的历史,折射民主化进程不可逆转,“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材料一超出课标范畴,材料二属于选修二内容范畴。4】审题关键:(1)“不同之处”分别表述即可。(2)其一是“实质变化”,要透过现象表达其发展方向;其二是“原因”,一是中共原因,二是国民党原因(答案没有),三是中间势力原因(答案没有),四是全国民心(答案没有),五是国际原因。此类试题涉及几种力量即从几种角度作答。47.(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他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偿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合约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9分)答案:(1)不同: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战败国。(2)原因:认定德国的战争责任;汲取一战教训,反对民族利己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预见到和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感想:与46题继承去年前年做法,与教材结合较紧,默认记住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然后与凯恩斯的主张相比。凯恩斯的主张实际上包含了欧洲一体化的思想,一损俱损。分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2】命题者意图:通过凯恩斯观点与凡尔赛和约观点的比较、凯恩斯观点原因的分析,折射凡尔赛体系既想维护和平又导致更深层次矛盾从而不能维护世界和平的本质,让人们反思,只有经济的融合从而导致政治的融合,才能讲敌我转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从而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这是不是体现了温家宝、胡锦涛之流大肆购买美日国债的精神?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凡尔赛和约正是课标重点。4】审题关键:(1)“不同之处”与46题第一小题一样,分开表述即可。(2)原因应该从一战残酷性(答案没有)、德国、协约国、英法与德奥关系、凡尔赛和约内在问题五个方面分析。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若不极力严禁,弊将何所终极,嗣后该省通市,务当恪守定例,只准易货,毋许易银。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同心合力,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办理。上谕档(道光朝)(1838年)(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6分)答案:(1)1】认识: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官吏,白银外流危及财政。2】措施:禁止民间制作、贩卖鸦片;严禁走私进口;不许以银易货;惩办吸食者。(2)措施较全面,取得一定成效,虎门销烟;具有正义性;鸦片战争后具有妥协性。感想:今年考了汉武帝、王莽、道光帝,帝王将相的历史。今年选修没有去年的怪题,都比较容易入手,很平和。武汉市的备考比较准确地契合了2012年的历史高考题,略显不足的是选择题,我们平时命题似是而非的试题过多,可能干扰了学生,很多题学生做对了,马上学生反问自己:“不会这么简单吧?”于是,改错了。分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2】命题者意图:通过道光帝禁烟考察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人物。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必修一涉及的人物,选修四没有。4】审题关键:(1)一“认识”,二“措施”,分两次概括材料,注意逐句概括。(2)“简评”完整的做法是从背景(国内、国际,答案没有)、内容(第一小题已经回答,省略)、影响(性质、作用、特点、局限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