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讲解(入则孝篇).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2946798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6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弟子规》讲解(入则孝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弟子规》讲解(入则孝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弟子规》讲解(入则孝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者:李毓秀,弟子规,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他祖籍山西,是清初著名的学者、教育家。这部论典最初叫训蒙文,后改名为弟子规,一直流传至今,对人类文明起了很大作用。,可能有同学会想:“弟子规是小孩子学的,我现在都是初中生了,没有必要学这个。”尽管你在年龄上已经长大了,但如果德育上一片空白,那就是“孩童”,就该接受这种教育。,释题:弟子规,所谓“弟子”,狭义是指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广义来讲,所有的人均可称为弟子,人人都应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永远是“弟子”。而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就叫做“规”。因此,不管大人还是小孩,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弟子,就应当学习这部论典。,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圣人训”:弟子规这部论典是圣人的教诲。所谓“圣人”,狭义上指儒教的创始者孔老夫子;广义上,所有的古德圣贤皆可包括其中。,以前,孔子的思想虽一度被当作批斗对象,但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现在很多仁人志士都想恢复这一传统文化。在国外,很多人也对孔子思想给予了高度重视。早在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了联合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英国汤恩比博士也说:“要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一定要借助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现在的我们,杂书看多了,流行歌曲听多了,思想就会被染污,从此之后,对“圣人训”根本不感兴趣。因此,我们该学的,就是圣人的教言。而这部弟子规,其体系是出自论语学而篇的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故而是圣人训。,这部论典总共有七个问题来阐述:第一是“孝”。在古代,对孝的重视程度很高。所谓“百善孝为先”、“忠臣出自孝子之门”,一个孩子孝顺与否,决定了他将来的命运。第二讲“悌”,就是友爱兄弟姊妹。孝字,上是“老”、下是“子”,意为子女理应顶戴父母;而悌字,是“心”旁边加“弟”,是说哥哥心中要有弟弟,这是象形字的一种表示。所以,悌就是要关爱兄弟姐妹。,第三讲“谨”,指所作所为小心翼翼、认真对待,做任何事不要任意妄为、敷衍了事,而应该认真谨慎。第四是“信”,就是诚实、守信用,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乃至起心动念都不虚伪狡诈,老老实实地去做。第五是“泛爱众”,这是一种广泛的爱,对凡是生活在天底下的人类,皆以慈悲心一视同仁,以慈悲心关爱一切众生。,第六是“亲仁”。亲,是亲近、靠近;仁,是仁人志士,道德高尚的人。第七是“有余力,则学文”。除了上述六层内容以外,若有多余的时间、精力,还可以学习其他有利于身心的知识。,可见,古人把德育放在首位,有了这个基础后,才要求学习文化知识。所谓“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即先有了六种“德”以后,再去具备“才”。好多孩子因为没受过道德教育,长大后虽有一点学问,可是做人很差劲,这也算不上真正的成功。,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呼,应勿缓”:表面上这好像很简单:父母喊你,马上答应就可以,但真的能做到吗?能始终做到吗?父母娇惯你,喊多久都不应一句,即使回答,也是恶狠狠地说:“干嘛!什么事?”没有一点恭敬和孝心,长大以后自然对谁都不理不睬。因为父母是最亲的,他的呼唤你都不应,那到了单位或面对亲友时,更不会恭敬对待了。所以,儿时的教育很重要,它导致了每个人在修养上的差别。,“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举动。从小若有这样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有些西方学者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一个人在任何社会团体里生存,真正起作用的,思想和行为的态度占了85,智慧只占15。然而,现在人全力以赴希求的是什么?就是文凭,但这些能用于生活中的却很少。就算你读了大学、研究生,所学的知识能否全部派上用场呢?恐怕也不行。所以,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一个人的人格、品行和善心,才是最为关键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教导的道理,必须恭恭敬敬谛听。父母若有智慧,教得头头是道,子女自然会听,但有些不一定有学问,可他毕竟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做子女的也要洗耳恭听。,现在有些孩子,有了一点学问就傲气冲天。父母给他讲道理,他就摆出不屑一顾的姿态:“你有我学问高吗?你什么都不懂。”其实这样不合理。一般来讲,父母的人生阅历比你丰富,而且,他在教导子女时心很善良,以慈爱心所引发的语言,肯定有价值。所以,年轻人要好好听父母教导。如果抱怨:“唠唠叨叨,啰唆什么!”这不但会伤了双亲的心,自己的修养也成问题。真正有学问的人,父母再没文化、再怎么样,对他们所说的教言,还是会聚精会神地倾听。但这一点,如今很多人都做不到。,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因为你做错了、行为不如法而谴责你,你必须虚心恭顺地听从,勇于承认自己错误。对父母有恭敬心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即使父母说的是一般语言,甚至是责备,也会认真听取。因为“爱之深,责之切”,父母的训斥是出于爱心,做子女的应该接受。,一个人从小要恭敬父母,父母说什么都要听,即使是批评也要认真对待,若能如此,久而久之便会明白,父母的教导很有价值。如孟母三迁的故事。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你别管我。”但孟子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所以,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冬则温夏则凊,子女对父母应无微不至地照顾,根据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给予不同的关心。冬天寒冷,要想尽办法给父母取暖;夏天炎热,要让父母过得凉爽。当然,这里的“冬”、“夏”,并不意味着只管冬夏,不管春秋。而是要根据天气的不同,时时看父母有没有生活上的困难,并给予关心。,黄香小小的年纪,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像这样去关心父母,我们在儿时或长大后有没有做过?每个人不妨想一想。,现在社会正好是相反的: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什么都安排好。孩子从小习惯了,长大后也就认为:“我是家里最重要的人,所有人为我服务是应该的!”因为生下来就如此,过惯了“小公主”、“小皇帝”的生活,所以从来不会为父母长辈着想。大家也可以回顾自己的人生:从小到现在,你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教育气氛中成长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对父母是否始终有感恩之情?,晨则省省,是问候。做子女的早上起来以后,应先到父母那里问安:“您昨晚睡得好不好?有没有生病?今天早上觉得如何?要我做些什么?”昏则定定,是安慰。黄昏时也要到父母那里探望,看有没有什么事需要做的。比如,父母身体不适的话,要为他准备好药和开水。(这两点讲的是要关心父母。),真正孝顺的孩子会这样,早上、晚上都关心父母,可现在的人根本做不到。即使有人认为自己很孝顺,也只是把父母送进养老院,每个月寄一点钱,其实这不是孝。以前有人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现在许多人认为孝就是能养父母,让父母吃饱。其实你养狗、养马也要让它们吃饱,如果只是给饭吃,而不能真正孝敬父母,那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子女在物质上孝养父母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上给予安慰。作为父母,晚年往往会感到孤独、寂寞,始终觉得自己遭人嫌弃、没人理睬,因此,子女平时要多加安慰,让他们开心、高兴。其实这也合情合理,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时,不会吃饭、不会穿衣、不会走路,甚至粪便也染在父母衣服上,而父母牺牲一切,无微不至照顾我们长大,到了他们的身体已经苍老、体力已经衰退的时候,如果对他们一点都不关心,那真是没有良心的表现。,想想我们平时的生活,一家人共同吃饭时,因为对孩子的宠爱,菜往往先夹在他碗里:“孩子你多吃点。”所有长辈都给孩子夹菜。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父母饿不饿,父母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应该对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等长辈有尊重之心。否则,很多孩子智慧不错,会打电脑、会上网、会开车有种种技能,可内在的德行却很缺乏。,出必告,作为子女,出门时一定要向父母说明,不能不告而别,随随便便想走就走,否则会让父母担心。尤其现在社会非常复杂,治安也不好,父母不清楚孩子在哪就会担心。父母的心跟孩子的心完全不同,俗话说:“母心如水,子心如石。”孩子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对父母总是无所谓,而父母的心却像水一样柔软,始终惦记着孩子。就算孩子已经二三十岁了,按理说不需要担心,可父母还是放心不下。所以,出去时跟父母打招呼非常有必要。,反必面,一旦从外面回来,也要去告诉父母,让他们心安。不这样做,父母会始终想着:“孩子回来了没有啊?”然而,如今很多子女,出门时从不辞行、想去就去,回来时也不打招呼。想一想,我们有没有过这样的行为?,居有常,做子女的,居住的地方要固定,不要变来变去,今天在北京、明天在上海住处若经常变换,父母就会担心孩子在外面居无定所、到处漂泊。业无变一个人的学业、事业,最好不要改来改去,一门深入才会有所成就。在社会上做一项工作,那也好好去做,不要换得太勤了,否则很难成长起来。所以,人一定要稳重,不稳重的话,干什么都不会成功。,孔子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当父母健在时,最好不要远游他方,如果你有事需要出去,不论远近、时间长短,一定要向父母说明,以便父母与你联系。,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虽然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也不要不经父母同意就自作主张、肆意妄为。如果随随便便去做,将有损于子女的本分。做孩子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应问过父母,如果自认为有学问了不起,就擅自做主、随心所欲,这是不合理的。,父母的社会经验丰富,尤其有道德修养的,我们去问他,他会有好的建议。俗话说:“老人走过的桥,比我们走的路多。”“老人吃过的盐,比我们吃的饭多。”别看有些父母没有文化,但他吃的苦很多,社会阅历相当丰富,你若去问他一些事情,就会知道这非常有必要。,所以,子女不要擅自做一些事,尤其是做坏事。三国的刘备在离世前,也给儿子留下教言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不要因为罪业小就随便去做,也不要因为善业小而不去做,只有具贤明、有道德,才能让人信服、于人有利。,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虽然是非常小的物品,也不要因为它小,就背着父母私自藏起来。如果偷偷地占为己有,会让父母感到伤心、难过,也会有损你的道德。,这一点,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有些人可能是习惯了,对别人的东西随便拿、随便用,这不太好。尤其是一些小孩,随便用别人的笔、拿别人的本子,虽然这事很小,但习惯了以后,对一些大的财物也会不在乎。当今社会,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人对公款公物,私自占用也觉得没什么、无所谓,顺手牵羊也就拿走了。,如果你要借别人东西,就应该说:“这个我借一下,可不可以?”如果你想要,那就说:“这个给我可不可以?”当面说清楚好一点,否则也是人格出了问题。古人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现在人恰恰相反,对于不合礼教的,又要听、又要看、又要说,更要去做。这个社会确实已经乱了,想一下子改变过来,非常困难,因为人们都习惯了。我们每个人能要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否则小的恶习渐渐扩大,最后也能毁坏我们的德行。,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凡是父母所喜爱的,子女应尽心尽力去成办;凡是父母不喜欢的,子女应小心谨慎加以排除,不要去行持。由此可见,古人对父母的尊重非同一般。相比之下,现在的孩子想什么就做什么,根本不考虑父母乐不乐意。你们也想一想:从小到现在,自己是否维护过父母的心?可能我们所做的,多数是父母不喜欢的事,而父母喜欢的,恐怕成办得很少。虽然有些是无能为力,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但有些是可以去做的,只因从小没有这种概念,也就没有去尽力而为。,在古代,孝顺的孩子绝不会这样,只要是父母喜欢的,他们会想方设法满足父母。例如三国时期的陆绩,晋朝的将军陶侃。,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身有伤,贻亲忧”:孩子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所以为了父母,我们也应该保重自己。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我们的身体、头发、皮肤,皆为父母所赐,必须要珍惜它、爱护它,不能轻易毁伤,这是孝的开始。有些人喜欢跟别人打架,但你不考虑自己,也应该考虑父母,一旦你损伤了身体,甚至离开了人世,父母肯定特别伤心。,“德有伤,贻亲羞”:不但身体有损令父母担忧,我们的道德若有缺失,父母尊长也会特别难过。孩子行为不如法,则是父母的羞耻;孩子若有所成就,父母会觉得自豪。,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爱我,孝何难”:父母特别关心我、呵护我、疼爱我,好吃的让我吃,好穿的让我穿,好玩的给我玩那如果父母老了,满面皱纹、白发苍苍,体力、心力大不如前,我孝敬他们是天经地义的。“亲憎我,孝方贤”:父母如果憎恨我、讨厌我,经常打我、骂我,甚至折磨我,那是不是要报复他,拿绳子把他捆起来呢?也不能。父母对你再怎么不好,还是要以孝道为先,毕竟父母对你有生育之恩、养育之德,这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舜的孝行。其实,尧舜禹的仁爱之举,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孟子曾引用颜回的话说:“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意思是,舜是什么人?禹是什么人?和我一样都是人,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能。,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亲有过,谏使更”: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比如天天打麻将、喝酒、吵架,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应好言劝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蛮横。有人说:“今天我父亲做的事很不对,我就把他狠狠痛斥了一顿。”好像自己很英雄、很了不得,其实这是不合理的。父母毕竟是父母,要以柔和的语言来规劝,即使因看法各异,父母不一定接受你的观点,也应该婉转地给他讲道理。,讲的时候要“怡吾色”,表情上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视,用仇恨的目光盯着他。还要“柔吾声”,声音上柔声细语,不能以粗暴的语气责骂他,应该用含蓄、委婉的语言,慢慢地让他接受。,即使父母做得不对,性格难以沟通,子女还是应以婉转的语气劝说,没有必要吵架。你们看看从小到现在,家里多少人已经去世了?将来又要离开多少?人和人只是暂时的集聚,不应该互相争吵。,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谏,是规劝。子女若看到父母的行为做得过分、极端,与世间道德不相合,则应用温和的语言劝他改正,不能粗言粗语、大发雷霆地跟父母吵架。在劝的过程中,父母如果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劝谏,那是否劝一两次就放下呢?不能这样,应以悦意的态度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请求。即使父母实在不听,那也不能跟他争吵,应该跪在父母面前“号泣随”号是大声哭,泣是小声哭,要哭着劝请。,所以,如果为了父母,子女再三地劝谏,甚至伤心地大哭,父母很可能为之动容。退一步说,即使父母不肯听,反而还狠狠地打你、骂你,自己也要“挞无怨”,不能有任何怨言。当然,“挞无怨”也要用智慧来观察,该避开的要避开,所谓“小杖则受,大杖则逃”。孔子说:“你们知不知道舜的故事?父亲要他做事,他就及时地侍奉在侧;但要杀他的时候,却没有一次能找到他。父亲用小的棍棒打他,他能承受的就等着受罚;可如果是大的棍棒,他就先远远避开。这样,他父亲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极尽自己孝子的本分。”,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当父母生病的时候,子女应侍奉汤药。在古代,药一般都是中药煎汤。如果端药给父母喝,孝顺的子女会先尝一尝,看药的温度是否合适,会不会太烫、太凉,或者有没有毒性反应。各方面详细观察之后,再给父母服用。当然,现在的药大多是西药,但这个道理也是一样,要先看看父母的病情,了解所服之药的药效后,才放心地给父母吃。,子女还应白天、晚上地伺候,不离床边。父母生病时,孝顺的子女应陪着他输液、打针、拿药。但现在人不是这样,对父母好像没有感恩之心,就算偶尔陪父母看病,也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并不是担忧他们的病情。甚至有时候父母病了,子女像对陌生人一样,根本不理。还有些有钱人,父母生病就雇人看护,自己什么也不管,整天说“我工作特别忙”、“现在家里离不开”在这个世界上,比父母更重要的事情,是没有的。想想你以前生病时,父母是怎么照顾的?他们心急如焚,半夜把你背到医院,一直衣不解带地看护你,而现在,你能做到吗?,现在很多人不但不关心父母,还以冷漠的态度让他们伤心。比如父母因为担心,叫你不要做什么,你不能以温和的语言对他解释,随便一两句就应付了。我们平时对父母照顾很重要。当他们生病了,需要安慰时,哪怕是一句体贴的话,也会让他们很暖心。老年人的心跟年轻人的完全不同,他们非常脆弱,偶尔说重了一点,他受的刺激相当大,而稍微说一句安慰话,就会让他很开心。因此,作为一个人,对孝顺父母理应值得重视!,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父母一旦去世了,子女必须守丧三年。在此期间,应当处于追思父母的哀痛之中,不能开开心心、唱歌跳舞,好像母亲死了特别高兴,父亲死了犹如敌人离开一样,这种态度绝对不行。那么,要以何种方式表达你的哀悼呢?首先要“居处变”:父母死后,自己的住处要尽量简朴,不能奢靡豪华。其次要“酒肉绝”:以前喜欢喝酒、抽烟、吃肉的,三年中必须戒酒、戒烟、断肉,还要断除歌舞等喜庆活动。,以前孔子的弟子问:“父母逝世要守丧三年,时间会不会太长了?”孔子答言:“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父母对子女不但有生育之恩,而且子女生下来之后,差不多三年的时间内,都是在父母怀抱中长大。父母尽心尽力地照顾你,为你的吃饭、穿衣特别操劳,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为了纪念这一点,父母死后守丧三年并不为过。孟子亦云:“三年之丧,齐疏之服。”意即守丧要守三年,丧事期间要穿素服。这是中国的古代传统。,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给父母办理丧事时,一定要依照礼记等中的要求,尽到礼节,不可以随便。但尽礼节不是铺张浪费,而是庄严肃穆、诚心诚意。现在某些地方,办丧事特别奢侈,这没有实在意义。形式上的丧礼,不是真正尽到礼节,发自内心才是真正的礼节。祭拜的时候,亡人虽已远离我们,但仍应像他还在我们身旁一样对待。(入则孝篇完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