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复习》PPT课件.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2942347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6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之道复习》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庸之道复习》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庸之道复习》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中庸有原则,而非折衷主义。中庸的前提是义、礼,要达到“和”。“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中庸具体表现:中德、中行、中礼、中和。,二、本课的具体内容中德(6.29)中行(11.16、4.10、13.21、17.13)中礼(1.12、13.24、17.24)中和(13.23、),三、章节梳理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中德)。【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本章内容是中庸的基本内涵(中行)。【评析】“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问:孔子认为子张和子夏谁更优秀?,要点:师过,商不及,即过犹不及。其实两人都不优秀,因为他们没做到中庸。,探究:“过犹不及”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要点:过犹不及的含义: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强调处事有“度”。探究:怎样理解“过犹不及”的内涵?(五年高考P198),探究(课后练习一):“过犹不及”(中庸)和“折中主义”有何区别?,要点: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成语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分,就如同做得不够一样,不合适。,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本章内容是中行。【评析】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问:本章指出行“中庸”的前提是什么?要点:符合道义,这是与人交往的依据。成语无适无莫:形容对人对事没有偏向。,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本章内容是中行。【评析】“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问:这一章,强调了一种怎样的处事原则?要点:取两中用温和的处事原则,强调了“权”的重要性(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切合实际的思想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通。这种应变的灵活性就叫做“权”。问:孔子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与中庸之道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五年高考P198),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本章内容是中礼。【评析】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问:本章指出行“中庸”的前提是什么?要点:合乎礼。探究:“礼”的运用是要达到“和为贵”,你怎样来理解“和为贵”?要点: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不可为和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节制。,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本章内容是中和。【评析】“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问:区别“和”与“同”的意义。并联系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谈谈这句话的启示。要点:“和”与“同”,在汉语中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里是有区别的。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和谐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和:对立中的统一。同:无差别的同一。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他们通过交流,能够“求同存异”,达到和谐的效果;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课后练习一:“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要点:“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成语和而不同:和睦相处,但不曲意附和。,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本章内容是中礼。【评析】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义。,问:“乡人皆好之”和“乡人皆恶之”的人是怎样的人?要点:这种人缺乏识别好坏的能力,以他人的标准来评判一个人,走极端。问:“乡人之善者好之”和“不善者恶之”的人是怎样的人?要点:这种人能不以他人的好坏为依据,而以善恶作为标准评价一个人,符合中庸的法则,不偏不倚。问:用“乡人”的做法,要说明什么样的观点呢?要点:中庸有原则(标准)。,171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本章内容是中行。【评析】孔子所说的“乡愿”,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问:孔子批评了哪一种人?要点:好好先生(乡原)。,问:孔子为什么说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要点:这种人不分立场、原则、观点等是否对立,只是采取折中的处世原则。如果说小人是刺向仁德的“明枪”,那么乡原就是射向仁德的暗箭。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也不倚,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面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问:用“乡原”的例子要说明什么观点呢?要点:中庸非折中。探究:君子和乡原的区别体现在何处?要点:君子注意人情与道理的协调,但讲原则,为好人所喜欢,为坏人所憎恨。乡原一团和气,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表面上忠厚老实,实际上同流合污,不明是非。,探究:为什么孔子在提倡“君子”人格时要以“小人”而不是以“乡原”来作陪衬?,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要点:“乡原”在人格特征上具有欺骗性,孔子说他是德之贼,意即“乡原”乃道德的破坏者,是一枝射向仁德的“暗箭”,以此来陪衬“君子”,不足以彰显“君子”人格的风范和特征。而小人缺点明显,易分辨,是刺向仁德的“明枪”,以“小人”陪衬“君子”,更能起到强烈的道德警示作用。在孔子眼中,“小人”尚有可取之处。求真君子固然难,求真小人也不易,惟独伪君子易找。,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本章内容是中礼。问:孔子和子贡分别憎恶怎样的人?问:为何要“中庸”?要点:君子有恶,中庸难以。,四、典型问题阐释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中庸”与“和”的理解。“中庸之道”是否等同于“折中主义”?请例举现实生活中能体现中庸之道思想的事例并简要分析。,答案:A.中庸是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B.“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C.折中主义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及有关理论。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把一事物的许多属性不加区别地东抽一点,西抽一点,作完全偶然的机械的拼凑;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D.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现实示例:京戏著名演员表演,总讲究不瘟不火。优秀的歌手在热情地歌唱时,情真又能自持。工人炼钢需注意火候,做政治工作要掌握分寸。一句话:“过”与“不及”都不好。“不及”就是“不够”,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不好的,或者说这是“不够好”。“过”就是“过火”,“过了火”,却往往容易被认为好。说这是“深”、“透”,是“彻底”,难道不好吗?其实过了头,常常把好事做成坏事。事情做得过一分,就会走向反面。失眠不好,睡觉睡得着就好;但睡觉过多就可能变成懒汉。劳动好,但劳动过累,就要妨碍健康。而对健康过于注意的人,又常常会造成精神上的一种负担,老是疑心自己有病,结果反而把身体搞坏了。列宁说过:“只要向前多走一小步看来仿佛向同一方向前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话讲得多么深刻。,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结合文段请说说孔子认为“民鲜久矣”的原因。答案:中庸之道,在于它的中正持平,聪明的人理解得过了头,愚蠢的人理解得达不到,这过头和达不到都是有损于中庸的。有才能的人做过了头,不好的人怎么做也达不到要求。所以能达到中庸的人就少之又少了。难就难在要注意分寸,掌握一个“度”。不偏不倚。,例3: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答案: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4分,第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例4:阅读论语中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提问:孔子的这句话阐述了儒家什么思想?这种精神在践行中的标准是什么?请另结合论语中的某相关章句,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中庸思想。义(道义、仁义)。中庸之道绝不是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而是一种始终以“义”为准绳的稳健主张。孔子说:“乡原,德之贼也。”就体现了中庸的原则是“德”,即“义”。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体现了中庸所谓的无过无不及并非无原则的调和。,例5: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不得中行之人就愿意结交狂狷之人,你赞成孔子的选择吗?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中行之人世上鲜有,但是道又不可无所寄托,因此,孔子退而求其次,求其可教之人。狂者虽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但立志是做人做事的前提。狷者自爱其身,守节而不违法,这是人的最基本品德。如果使狂者脚踏实地、躬行践志,使狷者树立远大理想,那这两类人将能继承大道。,例6: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曰:“乡愿,德之贼也。”(1)在孔子看来,应当怎样正确评价一个人?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分)(2)为什么孔子视“乡愿”之人为“德之贼”?(3分)答案:(1)不以众人不讲原则的好恶为依据。应区分不同的评价者,看他们的品德和评价标准。(2)因为:“乡愿”之人,看上去忠厚老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乡愿”之人,就是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乡愿”之人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为善;“乡愿”之人违背了仁和礼的原则,貌似中庸实则违背了中庸之道,偏离了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答出3点即给满分),例7: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日:“君子亦有恶乎?”子日:“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缴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子日:“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子日:“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请从上面文字中提炼一个成语。(1分)(2)请从上面文字概括孔子心目中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看法进行评析。(3分)答案:(1)群而不党(1分)(2)孔子认为作为二个君子,需要矜持庄重,但不争强好胜、头角峥嵘;君子举人察言是有原则的;一君子爱憎分明,爱憎的标准是礼仪。(答出其中任何两点即可,2分)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1分),五、背诵句子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71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回顾内容第一课:为政以德(德政主张)第二课: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第五课:仁者爱人(仁爱观)第六课:君子之风(道德修养)第八课:周而不比(交往观)第十一课:诲人不倦(教育观)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师生关系与道德观)第十三课:沂水春风(师生关系与理想观)第十四课:中庸之道(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