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制度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2939460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输血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输血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输血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节 输血管理制度1、 输血科工作制度2、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3、 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4、 临床用血申请、审核和用血报批登记制度5、 临床紧急用血管理制度6、 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7、 临床用血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8、 血液输注无效的管理措施9、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10、 输血严重危害(SHOT)监控管理制度11、 控制输血感染制度12、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13、 输血标本管理制度14、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15、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16、 输血全程质量控制管理制度17、 临床输血核对制度一、输血科工作制度一、在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健全科室管理制度,加强对输血科工作人员依法管理血液的宣传,科主任是医院输血管理的第一责任者。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相应的工作管理制度与标准操作规程(技术、设备),由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进行临床输血管理工作。有计划对在职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及考核。三、定期讨论在贯彻医院(输血方面)的质量方针和落实质量目标、质量指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并有反馈记录文件。四、在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加强对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医院临床医生依法用血的宣传,明确血液是有限的宝贵资源,要树立科学、合理、安全的输血理念,强化临床医生全面血液保护的意识,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实施全面血液保护措施。五、承担并完成医院交给的有关医疗、教学、科研等各项任务。六、加强对输血申请管理。明确输血申请医师资格,规定申请医师履行输血告知义务,要求规范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明确术前备血、急诊输血、特殊血型输血、自体输血申请的临床管理程序,保障临床血液供应和治疗。七、建立配血标本采集、运送、签收、核查、保存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输血安全。八、血液入库、核对、贮存。血液制品入库前要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内容认真核对验收;要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电子资料要有安全备份);血液贮存按不同血型将不同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或保存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贮存设备温度要进行安全监测。九、建立并完善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管理。包括:1.使用的仪器、试剂和耗材符合国家规定;定期对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仪器及相关设备进行校准。2.建立并完善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活动。3.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4.输血科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标本,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正确无误时方可进行交叉配血。5.交叉配血前检验科或血库对备血标本进行抗体筛检试验,如受血者、供血者标本抗体筛检试验均为阴性,可采用快速交叉配血试验方法进行交叉配血。如未进行抗体筛检试验检测,交叉配血均应使用能检出不完全抗体的配血方法进行交叉配血。检验科或血库应根据临床治疗情况选择适宜的输血相容性检测方法,保证临床治疗和抢救需要。6.完善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相关记录的管理。十、建立血液发放的工作流程,确保血液发放安全无误。十一、建立临床输血的管理流程,包括输血器具要求、输血前核对、输血观察、输血注意事项、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输血记录单保存等相关内容。十二、建立特殊用血管理办法,包括稀有血型、疑难配血者的特殊用血的知情同意、配合性输血的原则、输血后效果评估等相关内容。十三、配合临床开展输血相关治疗工作如自体输血等。十四、大力开展自体输血技术,包括预贮式自体输血、急性等(高)容稀释式自体输血和术中血液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二、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申请输血时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并经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送交输血科备血。二、决定输血前,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并记入病历。三、确定输血后,将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送到输血科双方逐项核对。四、输血科要逐项核对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双方血型,做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Rh(D)血型正确无误时才进行交叉配血。五、认真做好血液入库、核对和储存,其中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性、包装是否合格。血袋条形码和血型、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储存条件,并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血的登记,有关资料保存十年。储血冰箱的温度每日检查四次。六、配血合格后,通知科室取血时,必须双方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年龄、科别、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及血液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血。七、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无破损渗漏,颜色正常方可输血。八、输血时,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前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血型,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进行输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一袋2单位血在四小时输完),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反应,如有反应及时处理,并报输血科备案。九、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保存,并把血袋送回输血科保存一天。三、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为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用血者身体健康,科学、规范、合理用血,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制定本制度。临床经治医师须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遵照合理、科学的原则,制订用血计划,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一、符合输血适应症,患者病情需输血治疗时,由经治医师决定输血量、成份。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急诊用血应及时送达)送交输血科备血。1.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并签名,经输血科再审核后方可备血。2.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并签名,再经科室主任核准,经输血科审核后方可备血。3.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输血申请单必须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并签名,再经科室主任核准,报输血科、医务科审核批准,输血科方可备血。4.以上第二款、第三款和第四款规定不适用于急诊抢救用血。5.在输血治疗前,医师应当向患者或者其近亲属说明输血目的、方式和风险,并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二、临床医师一定要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症,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并在病历内进行记录,对输血指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三、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需要紧急输血,且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报医务科并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授权负责人批准,报输血科备血,可以立即实施输血治疗。四、临床用血申请、审核和用血报批登记制度一、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二、临床经治医师须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针进行综合评估,遵照合理、科学的原则,制订输血治疗方案,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三、患者病情需输血治疗时,由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要求申请单填写规范,字迹清晰,由上级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血库备血。禁止电话和口头备血。四、用血申请分级管理详见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五、需急救用血时,在用血事后按以上要求补办相关手续。六、决定输血治疗前,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其近亲属说明输血目的、方式、风险,征得患者或近亲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需要紧急输血,且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后,可以立即实施输血治疗。七、为了更好地开展成分输血,凡输注全血一律要经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根据用血制度履行申报手续,由科主任签字后报医务科及业务院长批准(急诊用血例外)。未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的输血科不得发血。八、对于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及时通知临床,确认备血量,由主治医生和病人或病人家属签名后,与市中心血站联系相应血液,并及时将联系进展通知临床。九、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正确运用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积极动员符合条件的患者接受自体输血技术及亲友互相献血工作。十、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血库填写登记表,到中心血站或采血点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五、临床紧急用血管理制度一、输血科要保证24小时值班,及时做好临床紧急用血的联系工作。二、输血科要按照要求贮备各种血液制剂,保证常规用血至少3天的用血量。库存血液不足时,值班人员应当采取最快捷的方式保证血液及时入库。 三、患者病情允许40min后输血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接诊医师及时、正确地判断病情,对于需要输血的患者,及时进行血型(ABO、RhD和不规则抗体筛查三项)检查,同时开临床输血申请单。2.护士根据医嘱抽血型和交叉配血的血样。3.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临床输血申请单、血型和交叉配血的血样送到输血科。4.输血科工作人员自接到患者标本30分钟内出血型结果,并及时通知临床科室。5.对于常见血型(主要指RhD(+)和不规则抗体筛查(-)的A、B、O或AB型),输血科根据临床输血申请单及时进行交叉配血,并及时通知临床科室取血。四、患者病情允许20min后输血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接诊医师及时、正确地判断病情,对于需要输血的患者,及时医嘱进行血型(ABO、RhD和不规则抗体筛查三项)检查,同时开临床输血申请单。2.护士根据医嘱抽血型和交叉配血的血样。3.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临床输血申请单、血型和交叉配血的血样送到输血科。4.输血科工作人员自接到患者标本15分钟内报告ABO血型和RhD血型结果,并据此初步进行交叉配血,相合时及时通知临床科室取血,并注明抗体筛检待查。5.发血后,再及时进行抗体筛检,如果抗体筛检结果阳性,并微柱法复检交叉配血结果阳性时,应及时通知临床用血科室停止输血。同时,及时筛选库存血液,找到相合的血液。没有相合血液时,应联系中心血站进行筛选,并及时通知临床科室。五、患者病情特别紧急,需要立即输血,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慎用):1.接诊医师及时、正确地判断病情,对于需要立即输血的患者,及时医嘱进行血型(ABO、RhD和不规则抗体筛查三项)检查,同时填写或打印临床输血申请单,明确要求实施非同型输注,报请医院总值班签字同意,并经输血科主任同意后方可实施。护士根据医嘱抽血型和交叉配血的血样。2.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临床输血申请单、血型和交叉配血的血样送到输血科。3.输血科工作人员自接到患者标本,首选申请O型RhD阴性血液,若无,按照下表原则进行。受血者血型红细胞血浆及冷沉淀首选次选三选首选次选AB OABABOABOO无A或B无无无OABOABABABB或AB无4.输血科发血时可不进行血型检验,只进行凝聚胺快速交叉配血,相合时及时通知临床科室取血。发血后,再及时进行血型检验和抗体筛检,确定患者血型。5.患者应在不同型输血停止15天以后方可输注与自身血型相同的血液。6.特别紧急输血后,经治医师应按照规定补办相关手续。医务科事后应对该紧急输血进行全面调查落实,排除人为差错事故。六、对于RhD(-)患者,输血科虽然不能常备同型血液,但工作人员应及时联系血站尽快供应血液。七、对于不规则抗体筛查(+)患者,应再次抽取血样由临床科室专门人员送到省血液中心血型参比室进一步筛查。确诊为稀有血型患者,由省血液中心筛选相合的血液。八、紧急用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10u时,应先保证临床用血,事后再由经治医师按照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履行报批手续。九、对于开放绿色通道的患者,凭医院总值班签字先行输血检验并发放血液,保证临床紧急用血,事后由当事人负责补办手续。十、临床用血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工作人员应当及时通知科室负责人。重大难题应当及时向科主任和医院总值班同时汇报。六、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加强临床输血管理,提高我院临床输血整体水平,特制定本制度。一、为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已将临床用血纳入到科室管理,作为科室评价及医生个人考核指标之一。输血管理委员会定期组织针对临床用血的督查、考核,以促进合理使用血液,提高血液输注疗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及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二、临床医师应彻底执行输血告知制度,实施临床输血前应征得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医患双方共同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并存入病历。输血治疗同意书的签署合格率100%。三、严格执行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审批流程规范。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1600毫升(红细胞8单位)或24小时内输血累计患者外周循环血容量者,应由主治医生或以上资格医师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并经科主任签名同意,报医务科签字批准后方可备血,相关审批记录由输血科保存备案。急诊用血事后2个工作日内按照以上要求补办手续。报批率达100%。四、采取可行措施,积极开展、推广成分输血,认真落实国家卫计委在医院分级管理中的有关规定,各临床科室成分输血率应为100%。五、严格执行输血前检验和核对规定,输血前受血者必须做乙肝五项、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急诊病人不能急查项目必须先采留血样)。检测率达100%。六、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做到科学、合理用血。输血治疗前临床医师要对患者病情、输血指征、实验室检测指标等进行输血前评估,输血治疗后要对输血的疗效作出评价,均应体现在病程记录中。七、临床医师应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并积极推广血液保护技术。八、贯彻执行临床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染性疾病上报制度。九、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处理,并按输血严重危害控制预案和临床输血操作规程救治并报输血科备案。有输血不良反应者应及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回报率达100。十、临床科室应将输血安全管理放在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位置来抓兵落实。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合理安全用血宣传力度,并将合理安全用血列为临床医生继续教育的必备内容,并定期培训。加强临床输血工作,持续改进质量与安全管理,确保临床输血质量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十一、输血科负责每月、年终对全院、各临床科室及医生用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将临床用血有关数据上报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十二、各个临床科室每月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自评,并将临床医师合理用血的评价结果用于个人业绩考核和用血权限的认定。十三、医务科、输血管理委员会每个季度会对临床用血分析做出评价,及时向临床科室反馈临床用血情况并给予指导意见,并在院内公示各临床科室和各医师临床用血情况。评价结果用于科室质量管理评定和医师个人用血权限的认定。十四、用血评价及用血权限认定采取抽查病历的形式,采用西充县妇幼保健院临床输血评价考核细则进行计分制。十五、用血权限的认定标准:评价低于60分无用血权限,由医务科下发暂停用血权限通知单。用血评价不合格被取消用血权限的医生,经重新考核合格后可重新获得用血权限,由医务科下发重获用血权限通知单。无资格证的医师无申请输血的权限(急诊抢救除外)。输血知识培训考核以80分为合格。十六、各临床科室用血及医师用血信息在全院内部公开,促进相互间的监督和竞争,让各科室主任和临床医师重视临床输血工作,达到保障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的目标。七、临床用血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临床用血评估及用血效果评价制度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施行,本院制订了科学合理、节约用血的一些措施,把降低输血总量,提高成分输血比例作为医院的目标。一、符合用血的条件: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慢性出血导致血色素下降至60g/L以下的病人;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凝血因子缺失病人;严重烧伤病人。二、各种输血的适应症(一)手术、创伤患者及急性贫血的输血原则一般情况:手术及创伤患者,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血,急性贫血或休克患者,失血量血容量20%,可考虑输血,并根据患者的出凝血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二)慢性贫血的输血、红细胞制品输注原则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急、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洗涤红细胞用于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慢性贫血输血:Hb60g/L,或红细胞压积0.20时考虑输注;(地贫患儿除外),血红蛋白在60-90g/L的病人,如合并有甲状腺机能亢进、心功能不全等合并症时,可以考虑输注。(三)冷沉淀输注适应症:外伤病人有第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第因子、纤维蛋白原及纤维结合蛋白缺乏时可使用冷沉淀;可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vWD),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因子浓缩剂;也可用于大量失血输入库血引起的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四)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适应症:1.手术、创伤输注:用于PT或APTT正常一、5倍;2.严重肝脏病患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缺乏减少;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4.烧伤;5.抗凝血酶(AT );6.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7.香豆素茴香物作用的逆转。(五)血小板输注适应症:用于手术创伤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内科输注:根据血小板计数和临床出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血小板计数10-50109/L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注血小板防止出血;血小板计数50109/L一般不需输注;有出血表现时应一次足量输注并测CCI值;新生儿急性失血的输血指征有呼吸困难,H0.40;有血容量不足表现,面色苍白、心率160次/分,收缩压50mmHg;48小时内失血量达血容量10%,0.45;新生儿慢性失血的输血指征H0.35或Hb130g/L,伴有严重心肺疾病;H0.30,心率160次/分,伴轻中度心肺疾病或明显的呼吸暂停或需外科手术;Hb100g/L伴有贫血症状;出生时Hb130g/L;失血量已达血容量的10%。早产儿贫血的输血指征与急性失血有关的休克;72小时内,累积丢失血容量10%;Hb130g/L或H0.4并伴有急性心肺疾病的早产儿;早产儿生理性贫血Hb80100g/L或H0.250.30,临床因贫血已产生不利的影响;贫血导致充血性心衰者,可于24小时内小心输注红细胞5ml/kg。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预防性输注适应症。三、科学合理、节约用血措施(一)医院领导重视: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依据国家卫计委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切合本院实际的临床输血管理手册,对医院的临床用血进行监督、指导。(二)本院一律使用规定的采供血:南充市中心血站供应的血液及血液成分,应主动及时与其联系,互通信息,进一步确保了临床用血及时与安全。(三)医护人员学习与考核相结合:组织全体临床医生认真学习国家有关临床输血的法律法规及本院相关的临床输血管理规章制度,并定期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用血知识讲座。(四)患者或家属签订输血同意书: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需要输血治疗时,应切实负起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安全用血的责任。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可能发生输血反应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窗口期问题),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订输血同意书。这样使患者及其家属知道输血既有治疗作用,但又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从而杜绝输注“人情血” “安慰血”“营养血”“新鲜血”,使医院的输血人次减少总用血量下降,同时也减少了由于输血所引起的医患纠纷。(五)临床输血申请和审批: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严格控制600ml的输血申请,即失血量600ml原则上不输血;申请输血量2000ml(红细胞一个单位以200ml计)以上,除报医务科审批外,须经临床科主任、输血科主任审核签名。(六)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临床医师必须重视成分输血,根据不同病人的需要,输给相应血制品。建立科学合理、节约用血措施,使本院的输血安全有保障,节约用血能落到实处,也大大提高了本院的成分输血比例。本院将持之以恒规范临床用血管理,不断完善科学合理、节约用血的措施,认真贯彻落实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保证医疗安全。(七)对临床用血情况定期进行分析公示。四、临床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要求动态监测受血者的输血疗效。(一)红细胞输注后评价输注2单位悬浮红细胞血红蛋白升高10g/L,血细胞容积升高0.03;临床症状改善视为有效。输注3单位洗涤红细胞血红蛋白升高10g/L,血细胞容积升高0.03,临床症状改善视为有效。(二)血小板输注后评价1.临床出血症状好转;2.计算血小板增高纠正指数(CCI):CCI大于10(输后1h测量值),视为有效。CCI=(输后血小板增加数体表面积)/输入血小板总数(1011)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01529。(三)血浆输注后评价:临床症状、凝血功能有所改善,200ml血浆升高白蛋白1g/L,视为有效。八、血液输注无效的管理措施一、红细胞输注无效(一)输红细胞制剂后24h内复查血红蛋白(Hb),并与输血前相比如果Hb没有升高到预期值,并排除继续失血、血液渗透血管外、脱水或大量补液血液稀释及红细胞体外循环丢失等原因,且临床未见溶血性输血反应体征,视为红细胞输注无效。(二)临床上,应该密切关注输血反应,检测血压,在输血后应该及时复查血常规以及免疫血液学检查。1.检查无效输注是否因为输血反应引起,主要由各种血细胞抗体、血浆蛋白、致热源、细菌污染及过多过快地输血等引起的,如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过敏性输血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大量输血的不良反应、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细菌性输血反应等,一旦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事件,临床医师应及,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抗休克,防止肾衰竭,防止DIC,严重病例应早期换血,以及配合型输血治疗。停止输血后留取剩余管内的血液标本送回输血科,重新做相应的输血前相关检查,以排除人为错误。2.其他影响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因素,输血次数、女性妊娠次数、伴随发热以及恶性肿瘤性疾病可能是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单独影响因素,输血次数及妊娠次数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关。充分了解受血者的病史,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输血治疗措施,以更好的提高临床输血治疗有效性。二、血小板输注无效(一)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指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后在体内存活期很短,血小板增高指数很低。一般认为,患者至少在连续两次输注足量随机血小板后,没有达到合适血小板增高指数值,可以认为是血小板输注无效。(二)临床上输注血小板后,应及时检测患者血小板的变化,如出现输注无效或反而降低的情况,应该及时查明原因,并向输血科报告。查明输注无效的原因,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包括:1.血小板制剂质量血小板数量、白细胞污染(免疫、CMV)、保存期限、保存袋类型、温度;2.免疫因素同种免疫:HLA、HPA、ABH抗体;3.非免疫因素发热、感染、DIC、BMT、脾肿大、药物性抗体、循环免疫复合物、自身抗体。(三)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对策1.如果全面血清学检测未发现HLA抗体,则不必输注HLA相合的血小板。2.已经输注HLA相合的血小板,应当密切观察输注之后的效果。预防性输注最好做输血后1h和24h的血小板计数。效果不好要寻找原因,包括非免疫因素、HPA不合以及ABO不合等。3.有学者认为HPA抗体虽然发生率低,但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比HLA抗体更为常见。4.理想的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应包括HLA和HPA均能达到配合,但HPA定型用的抗体血清来源困难。5.有些患者发生了HLA/HPA同种免疫,又找不到合适供者,处理非常困难。6.非免疫因素所致无效输注通常的办法是增加血小板输注次数或增加血小板输注剂量。7.供者选择:(1)选择ABO血型相同及HLA相合供者血小板输注;(2)RhD阴性的育龄妇女(包括女童)应避免使用RhD阳性供者的血小板;(3)相合者的选择可通过血小板交叉配型或HLAI类抗原分型;(4)供、受者HLA-I类抗原匹配程度越高,输注效果就越好;(5)若为HPA抗体,最好选择家庭成员作为供者,并对所供血小板进行辐照。8.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的应用。9.血浆置换(见效快)。10.免疫抑制剂(见效慢,副作用大,慎用)。11.抗纤溶药物。12.脾切除。(四)血小板无效输注的预防1.严格掌握血小板输注指征,减少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1)建立HLA和HPA已知型供者档案,施行同型输注(采供血机构提供分型的单采血小板);(2)适合性血小板输注(选择交叉配型试验相合的单采血小板);(3)去除血小板中的白细胞;(4)紫外线照射破坏抗原呈递细胞的功能;(5)用酸处理方法去除血小板表面HLA-I类抗原(实验室研究尚未用于临床)。2.减少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方法: (1)降低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阈值,将输注阈值从(15-20)109/L降至10109/L;(2)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小板。3.血小板要以患者可以耐受的较快速度输入,一般1个治疗量的单采血小板在20min之内输完。在血小板将要输完时要以生理盐水30ml冲洗血袋以使秸附在血袋内壁上的血小板也输到患者体内。九、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一、围术期血液保护是指在围术期采取不同的或联合应用多种成熟技术进行血液质和量的保护。二、加强对血液管理和输血工作的重视,加强对血液制品的监管。三、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大力提倡和普及成份输血,减少或避免不必要输血。四、充分合理应用自体输血技术。五、提高麻醉管理水平,联合使用控制性低血压、低温等麻醉技术,重视容量治疗和血液稀释。六、合理使用药物。七、提高手术技能,完善彻底止血。切实做好手术后体腔或切口引流血的处置。十、输血严重危害(SHOT)监控管理制度输血严重危害(SHOT)涉及输血不良事件、输血不良反应、经血传播疾病三个方面:一、控制输血不良事件(一)不良事件的记录1.发生或发现医疗不良事件时,当事人应主动、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如实地登记,来不及报告的待妥善处理后补充报告。科室负责人要及时与有关科室和部门取得联系,积极采取补救措施,消除不良后果。2.责任人在1天内将不良事件经过、原因、后果以书面形式交科室领导,科室负责人审核后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报医务科。3.对因临床科室未按照操作规程或因工作粗心大意造成的差错,特别是血样采集错误,经输血科核查后与输血申请血型不符时,应拒收血标本,及时与用血科室沟通,提出整改意见,并如实记录备案。4.因发生严重不良事件而引起医患纠纷,应派专人妥善保管有关原始资料,严禁涂改、伪造、隐匿和消毁与差错有关的记录材料、检验结果等。特别因输血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及时上报医务科,由医患双方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启封,并由医方保管,并通知采供血机构派员到场。(二)不良事件的处理1.根据不良事件性质,科主任应及时组织全科人员,分析原因,确定性质,提出改进措施,使大家提高认识、吸取教训。对没有引起严重后果者,在科室范围内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适当的经济处罚。2.对屡教不改,或经批评教育,没有提高认识并推诿他人者,科室或医务科根据情节轻重,按医院相关制度和规定给予处理。3.发生不良事件事故的个人和科室,如不按规定报告,有隐瞒或涂改、伪造、丢失销毁有关材料、证据的现象经发现后,根据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罚。4.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调查严重输血不良事件,凡属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应及时向医院医务科和分管院长报告,必要时全院通报批评。二、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确认和临床处理原则在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接到护士报告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按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处理。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一)发热反应较常见,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2小时内发生。主要表现为寒颤、发热、头痛、心慌。引起发热反应的主要原因有:1.热原反应,血内有致热原;2.免疫反应,与多次输入HLA不相合的白细胞、血小板有关;3.溶血性输血反应和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等早期或轻症也表现为发热。若输血出现发热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查明原因。若发热反应为细菌所致,应立即注射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尽快查明病原菌,应用敏感药物。若发热为免疫因素所致,可静脉输入糖皮质激素。高热严重者,给予物理降温,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测体温、血压一次。(二)过敏反应包括单纯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等表现。引起该反应的主要原因有:1.由于多次输血可使缺乏IgA患者产生类特异性抗-IgA,当再次输血时可引起严重的过敏性休克;2.过敏体质者;3.IgA同种异型性抗体,由于不同个体间IgA重链抗原性的差异,经输血或多次妊娠产生同种异型抗体(抗-Gm),当再次输入血浆或免疫球蛋白,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常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还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哮喘、紫绀。出现此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嗪,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哮喘可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1.0mg。严重或持续者,静注或静滴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有过敏性休克者,应进行抗休克疗法。有过敏史者,在输血前半小时口服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嗪,也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或地塞米松,预防过敏反应。(三)溶血反应患者接受不相溶红细胞或对其自身红细胞有同种抗体的供血者血浆,使供血者红细胞或自身红细胞在体内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不良反应,称为溶血性输血反应。此反应后果严重,可引起心血管、肺、肾功能和凝血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发冷、寒颤、腰背疼痛、呼吸困难、血红蛋白尿,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溶血反应按发病缓急,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急性输血反应于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多于输血后立即发生。迟发性溶血反应通常于输血后37天发生溶血反应。急性溶血反应主要原因:1.最常见的主要为ABO血型不合,献血者与受血者血型不合,抗原抗体反应而形成溶血;2.献血者之间血型不合,一次大量输入多个献血者的血液,可因献血者之间血型不合而发生溶血反应;3.Rh血型不合,血清中很少有抗Rh天然抗体,但若多次输血或妊娠,可产生特异性的免疫抗体,当再次输这种异型血时,可发生急性溶血反应;4.其它稀有血型不合可引起管内或血管外溶血。当发现或怀疑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观察血压、尿色、尿量和出血倾向,尽快补充血溶量。可输注低分子右旋糖苷、新鲜血浆。严重溶血反应,应转至有条件医院实行换血疗法。应用利尿药物,如静注呋塞米2040mg,有明显利尿作用。同时大量补液并碱化尿液,可预防肾衰和改善肾功能,特别要预防DIC的发生。(四)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是因输入含有与受血者白细胞抗原相应的抗-抗体,抗粒细胞特异性抗体的全血或含有血浆的血液成分,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急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肺水肿。常在输血后16小时内突然寒颤、发热、咳嗽、气喘、呼吸急促,X线检查可见双侧侵润。但无心力衰竭。三、控制经血传播疾病管理程序经血传播疾病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螺旋体均可经输血传播,其中病毒对受血者威胁最大,特别是引起输血后肝炎和艾滋病。(一)控制输血感染方案1.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建立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南充市中心血站,不得自行采血和使用血液(自体输血除外)。3.加强输血法规的教育和输血相关知识的培训,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4.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5.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建立和实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管理规程,包括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职业暴露的登记、监控和报告。6.加强储存血液冰箱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7.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8.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输血治疗必须符合输血指征,患者输血前应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乙肝五项、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对患者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项目(乙肝五项、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为阳性结果者,经治医师应及时告知患者和亲属或监护人,检测结果和对患者的谈话内容、时间、患者或其亲属签名等应记录在病案中。9.输血时应严格执行各项有关消毒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密切观察输血情况,做好输血过程记录,有输血不良反应患者需填报输血不良反应单。(二)经血传播疾病的登记、调查和报告:1.当出现或怀疑输血感染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主任或负责人报告,并及时书面报告预防保健科、院内感染控制办公室、医务科和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等主管部门。2.主管部门在接到报告后组织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分析查找原因,做好相关资料的登记,采取有效控制措施。3.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感染,经核实,报预防保健科、医务科、感控科、院输血委员会讨论评估,上报上级领导。并向采供血机构报告,追踪供血员及其他相关的情况。4.业务主管部门写出调查报告,认真总结经验,制定相应防范措施。5.对可能因输血感染疾病产生医患纠纷或法律诉讼,本院应保存好相关资料,与相关部门协调积极应对。十一、控制输血感染制度一、布局1.布局合理,应有三区:即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2.血液储存区、发放区和输血治疗室设在清洁区;3.血液检验和处置室设在污染区;4.办公室设在半清洁区。二、感染控制措施1.进入输血科的血液及试剂必须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证。2.必须严格按国家卫计委颁发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和操作。3.各清洁区净度的要求:采集患者自体血、储存、发放血液应分室,并在级环境中进行,并配备相应的隔离设施和净化装置。4.保持环境清洁,每日清洁桌面、地面,被血液污染的台面用健之素(含有效氯2000/L)进行消毒处理。5.储血冰箱应专门储存血液及血液成分,一周进行清洁和消毒一次,防止污染。每月对冰箱的内壁进行生物学检测,空气细菌总数在正常范围,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和霉菌。6.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二十三条规定执行: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贮血室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7.凡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的患者,输血前一律做以下指标检查:乙肝五项;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TP);丙氨酸氨基移换酶(ALT)。8.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9.疑为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按应急程序抢救处理,同时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查找原因。10.感染病人自体采集的血液应隔离储存,并设明显标志。11.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注射已肝疫苗,定期检查已型肝炎病毒抗体水平。接触血液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一旦发生体表污物或锐器刺伤后,应及时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12.废弃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废血和血液污染物装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内,送医疗废物暂存处集中处理,严格交接登记。13.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手卫生规范。14.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具。科室必须配备足量供医务人员使用一次性防护用品。十二、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为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性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与上报,并反馈给血站。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同时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进行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医务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不良事件的处置与鉴定工作。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一、输血不良反应监控、调查及处理程序(一)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并报输血科备案。(二)疑似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供血者血液送输血科重新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5.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按我院相关规定执行,取剩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三)输血科在接到发生严重输血溶血反应的报告后,应迅速进行调查,以确定原因,结果要及时通报临床科室,汇报科室领导,并书面报告医务科。(四)医师应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24小时内送输血科保存。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五)输血科在接到发生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并初步核实后,要立即通知血站,并协同医务科、临床科室等做好证据保全的工作。二、输血传染疾病处理程序(一)输血传染疾病发生者,从采供血机构和用血机构追溯传染源头。(二)核查相关献血者资料及相同受血者感染情况。(三)检查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查情况。(四)具体流程如下:输血传染病处理流程。(五)传染病的上报:按传染病信息上报管理规范执行。三、血液输注无效预防处理措施(一)选用单一供者血制品,尽可能减少患者与多个供血者抗原接触。(二)采用自体输血。(三)去除血制品中的白细胞。(四)尽可能避免在受血者存在脾肿大、感染、发热、药物反应、急性失血、DIC、溶血等因素时输血。(五)紫外线照射灭活抗原提呈细胞功能。(六)采用配合型血液成分输注。十三、输血标本管理制度 输血是临床救治危重病人的手段之一,为了受血者得到安全、有效、准确、无误的治疗,标本的正确采集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对临床各科送检的血型血清学检测标本(定血型、配血、备血)有如下要求:一、医师确定输血后,病房护士应根据输血申请单的信息准备标本采集试管,到床边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并贴上标签。二、抽静脉血2-4ml血(用EDTAK抗凝),随即在床旁注入贴有正确无误标签的试管内,不准离开床边后再贴标签。未查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指标检验的,要同时抽一管不抗凝血,填写输血前检查申请单送检验科。三、由专门人员(运送队)将受血者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一起送到输血科,在标本接收登记本上登记,双方逐项核对后验收并签字。四、输血科接收标本时,必须核查标本与输血申请单上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是否一致,核查无误后接收人签名,若有疑问,立即通知临床科室,标签空白的标本立即退回临床。五、注意事项:1.标本不能溶血,因溶血会掩盖配血不合的异常反应。不许抽取胸,腹腔等处积血作配血标本。严禁从正在输液的输液管内抽取血样。2.因右旋糖酐对配血有干扰,故应在病员输注前进行采血。3.配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超过3天的标本不能代表当前病人的免疫学状态。特殊情况下(如妊娠、病人血管条件差、采血困难者)也可例外,适当延长到5天。4.输血科收到血样应逐项核对,如对血样与病人身份有怀疑,或血样质量不合格,应要求重抽,不允许随意修改错误的标签或错误的输血申请单或用不合格血样配血。5.合格血样如不需配血,应按送检时间分别放入4冰箱内位置保存,输血标本至少保存7天。六、不合格标本拒收的条件:血量过少、溶血、非EDTA抗凝的血标本,标签模糊,字迹不清,标本与输血申请单信息不符或对患者身份有怀疑等有输血安全隐患的情形。十四、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一、为规范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的管理,保证输血安全,特制定本制度,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二、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前,应执行下列管理规定:1.严格核对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血标本,要求字迹清楚、信息填写完整,并有相关人员的签名,确保患者身份信息等准确、一致,若信息不一致,应拒收,要求临床重新采集血标本送检。2.认真检查血标本质量,要求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采集的,且无溶血、无气泡、颜色正常、标本量正常、标本量充足。超过3天必须重新采集。3.要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 (正、反定型) ,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症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要求复核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否则要求临床重新采集血标本送检。4.对有交叉配需不合时、有输血史、有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应在配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5.凡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患者,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血浆应ABO血型同型输注。三、两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及时、认真、准确、完整地填写输血记录单。四、用于输血相容性检测的试剂应符合国家相应的标准,同时应做好试剂质量控制工作。五、用于输血相容性检测的仪器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应的要求,同时应做好日常维护保养,确保仪器设备能正常使用。六、血液发出后,输血科应该将患者和供血者的血标本置于冰箱冷藏保存至少7天。十五、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一、为进一步加强对临床用血管理,保障患者输血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计委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本制度。二、临床医师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执行医院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正确填写输血申请单的各项内容。三、受血者输血前必须进行输血相关指标检查及经血液传播疾病,包括:ABO血型、Rh(D)血型,Hb、血小板计数、ALT、HbsAg、Anti-HBs、HBeAg、Anti-HBe、Anti-HBc、Anti-HCV、Anti-HIVl/2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发现HbsAg、Anti-HCV、Anti-HIVl/2梅毒螺旋体抗体指标阳性者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四、择期输血患者的输血申请与受血者的血样提前2日送输血科备血。五、输血科接到输血申请后,要检查血液标本的标签是否标记正确;核对血液标本与“输血申请单”署名的受血者是否确实无误;检查受血者的ABO血型(正、反定型加以确认);检查受血者的Rh(D)血型;检查受血者是否存在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抗体筛选)。六、输血科根据受血者的血型和抗体检测情况,选择ABO、Rh(D)血型适合的供者血液,按正确的操作规程与受血者的血液进行交叉配合试验。七、含红细胞的血液成份(包括手工采集血小板)须同样进行交叉配合试验,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血浆成份制品,应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容。八、输血申请及输血科的检测结果需有完备的记录,相关记录本须保存十年。十六、输血全程质量控制管理制度一、分析前质量控制1.科学合理制定输血方案,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提高疗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2.输血前告知谈话及签署输血同意书。3.标本采集4.制定并执行输血标本采集、送检和接受登记程序,采集血标本前要认真核对输血申请单和患者的资料是否一致,二者有矛盾不能采集标本。5.标本采集完后要尽量减少保存时间,应尽快送检。6.输血科人员与送检人员核对患者输血申请单和标本资料,双方在血标本登记本上签名。7.如血标本来源不清或标识不清,向送检者说明,退回并重采。8.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的过程控制措施。9.要对受血者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鉴定,抗体筛查。9.交叉配血时应对受血者和献血者进行血型复查,以保障安全用血;急诊输血要做到快速准确。二、分析后质量控制1.填写报告单,出库记录,报告单上签全名方可发出。2.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取血,并相互核对报告单、出库记录。3.患者输血前检验记录、输血记录及所有血液制品的出入库记录保留十年以上。4.输血后受血者、献血者血标本保存在2-8冰箱至少一周。三、输血过程的控制输血速度,先慢后快,全血、红细胞应在离开冰箱后30分钟内输注,血小板收到后尽快输注、冷沉淀和血浆溶解后尽快输注,以病人可以耐受的速度快速输注或遵医嘱。十七、临床输血核对制度依据国家卫计委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特制定配血标本采集核对制度、取血核对制度和输血前核对制度,前者通过临床输血申请单组织实施,后两者通过输血报告单组织实施。一、配血标本采集核对制度(一)确认需要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与患者或其家属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血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职业技能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