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病科优势病种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2928646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脑病科优势病种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心脑病科优势病种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心脑病科优势病种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脑病科陆良县中医院心脑病科优势病种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 目 录一、2010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二、2011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三、2012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四、2013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五、2014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六、2010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七、2011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八、2012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九、2013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十、2014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一、2010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难点分析:1. 眩晕症治法不同医师既往掌握的治疗方法技巧也各不相同,疗效差异也较为明显。对于病情相似的患者不同医师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在疗效不统一的同时引起患者对治疗医师的信任度下降。2. 药物治疗同样存在不同医师对药物选择的不同,导致临床治疗效果存在差异。3. 部分眩晕症急性期患者通过单纯应用综合中医保守治疗法症状改善不显,甚至无效,眩晕症状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4. 部分患者综合治疗效果改善仍然有限,住院周期较长,治疗方法及方式上相对不够丰富是期中的一个原因。5. 部分高龄的眩晕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虽然口服降压药物血压控制平稳,但眩晕症状应用综合治疗仍改善不显。优化方案:1. 综合治疗的统一性尽快落实。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特色以针灸治疗为基础,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科室医师的治疗方法,尽可能减少治疗方法差异。保证治疗方法的提升,同时提倡医师个人的特色方法附加治疗,进一步扩大临床疗效。2. 针灸治疗同样需要统一规范化,。结合各医师的特点及经验,拟定出适合我科的针灸治疗选穴标准。3. 强调以中医治疗为主,在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同时,服用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通窍活血汤以及我院研制的眩晕1号方、眩晕2号方实现长期的治理。提高患者。附:眩晕1号(川芎 白术 防风 荆芥 白芷 黄芪等)眩晕2号 (川芎 白芷 水蛭 地龙 黄芪等)4. 进一步引进各种物理治疗,引进新的治疗方法,初步计划引入磁疗,由专家亲自示范指导临床医师学习操作,并在科室内推广试行。5. 引进中药足浴治疗。通过制定科室足浴协定处方,应用于患者,以全息理论为指导,中药泡脚舒筋通络,刺激足底相关反射区的同时引火下行,实现眩晕症状的改善。二、2011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难点分析:1. 眩晕症急性期时轻者仅眼花,闭目止。重者如坐舟车,视物旋转,甚则仆倒。尤其是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眩晕患者,应用中医治疗效果一般,有时甚至有加重趋势,2. 眩晕症患者临床改善困难,彻底消除不易,特别是颈椎病引起的眩晕患者或更年期女性,现代人生活压力较大,长期坐办公室、开车的人群颈肩部疾病的同时多伴有焦虑或抑郁的精神症状,使眩晕的改善更加棘手。3. 美尼尔综合症引起的眩晕多数原因不明,针灸治疗配合推拿手法治疗效果较明显,但容易反弹。4. 眩晕的病位在脑,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淤扰乱清空。前期的治疗不当,容易由实转虚,预后较差。优化方案:1. 眩晕患者急性期可给予针灸治疗。针刺大椎、风池、哑门、百会、太阳等。2. 针对更年期或精神症状出现的头晕,我们强调中药辩证的进一步精、细、准,在出具具体方药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患者合并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在方药里适当加入香附、玫瑰花、木香、陈皮等疏肝理气之品3. 对于颈椎性眩晕我们给予推拿手法治疗,及针灸、西药无法有效的在间歇维持疗效,因而次期间需通过中药外用进行疗效巩固。从方便性而言,膏药应作为首选。在应用膏药外用的同事必须告知患者时刻警惕皮肤过敏,目前多数膏药中防治辣椒碱等刺激挥发类物质,应防止皮肤多度刺激起泡。4. 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我们给予中药熏蒸,以开窍醒神、益精填髓三、2012年眩晕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难点分析:1. 部分颈椎引起的眩晕患者应用膏药外敷后感觉颈部酸痛症状改善不显,甚或无效。部分患者描述没有任何感觉。膏药的合理使用及辩证使用应该引起足够重视。2. 眩晕治疗的效果仍需进一步加强,中医特色仍不够浓厚。3. 部分眩晕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短期内常难以取效。4. 眩晕复发率高,连续发病间隔时间无明显规律可循。我科自拟“眩晕1号汤”对于缓解眩晕症状效果较好,且药物安全性好,费用低廉。但由于药物口感较差,携带不便,影响其广泛及长期应用。优化方案:1. 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部分医者认为膏药的作用只有一种:活血化瘀。实际上膏药由于使用的中药成分不同,其适应症也是有一定的区别。2. 为进一步完善中医特色治疗引入耳穴治疗方法。通过专家进行培训及授课,指导临床医师掌握及应用耳穴治疗。通过全息理论的耳穴治疗提高临床疗效。3. 在整个临床治疗过程中,适当给予穴位注射、中频疗法。4. 在建设周期内,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眩晕1号汤”的机理,分析“眩晕1号汤”及针灸治疗方法在缓解其机理。四、2010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难点分析:6. 中风症治法不同医师既往掌握的治疗方法技巧也各不相同,疗效差异也较为明显。对于病情相似的患者不同医师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在疗效不统一的同时引起患者对治疗医师的信任度下降。7. 药物治疗同样存在不同医师对药物选择的不同,导致临床治疗效果存在差异。8. 部分中风症急性期患者通过单纯应用综合中医保守治疗法症状改善不显,甚至无效,中风症状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9. 部分患者综合治疗效果改善仍然有限,住院周期较长,治疗方法及方式上相对不够丰富是期中的一个原因。10. 部分高龄的中风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虽然口服降压药物血压控制平稳,但中风症状应用综合治疗仍改善不显。优化方案:6. 综合治疗的统一性尽快落实。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特色以针灸治疗为基础,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科室医师的治疗方法,尽可能减少治疗方法差异。保证治疗方法的提升,同时提倡医师个人的特色方法附加治疗,进一步扩大临床疗效。7. 针灸治疗同样需要统一规范化,结合各医师的特点及经验,拟定出适合我科的针灸治疗选穴标准。8. 强调以中医治疗为主,在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同时,服用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通窍活血汤以及我院研制的中风1号方、中风2号方实现长期的治理,提高患者。附:中风1号(川芎 白术 防风 荆芥 白芷 黄芪 地龙 红花、桃仁、当归 赤芍等)中风2号 (川芎 白芷 水蛭 地龙 黄芪 全蝎、蜈蚣等 益母草)9. 进一步引进各种物理治疗,引进新的治疗方法,初步计划引入磁疗,由专家亲自示范指导临床医师学习操作,并在科室内推广试行。10. 引进中药足浴治疗。通过制定科室足浴协定处方,应用于患者,以全息理论为指导,中药泡脚舒筋通络,刺激足底相关反射区的同时引火下行,实现中风症状的改善。五、2011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难点分析:5. 中风症急性期属脑出血类型,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不确切,单纯中医治疗,疗效差。6. 中风症患者临床改善困难,彻底消除不易,特别是脑出血引起的中风患者或更年期女性,现代人生活压力较大,使中风的改善更加棘手。7. 中风的病位在脑,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淤扰乱清空。前期的治疗不当,容易由实转虚,预后较差。优化方案:5. 中风患者急性期可给予针灸治疗。针刺大椎、风池、哑门、百会、太阳等。6. 针对更年期或精神症状出现的头晕,我们强调中药辩证的进一步精、细、准,在出具具体方药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患者合并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在方药里适当加入香附、玫瑰花、木香、陈皮等疏肝理气之品7. 对于脑出血性中风我们给予针灸、西药无法有效的在间歇维持疗效,因而次期间需通过中药外用进行疗效巩固。从方便性而言,膏药应作为首选。在应用膏药外用的同事必须告知患者时刻警惕皮肤过敏,目前多数膏药中防治辣椒碱等刺激挥发类物质,应防止皮肤多度刺激起泡。8. 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我们给予中药熏蒸,以开窍醒神、益精填髓六、2012年中风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难点分析:1.我科2012年收治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病例36例,中风病急性期证候分布规律为痰瘀阻络证13例(36.1),痰热瘀阻 风火上扰证10例(27.7),气虚血瘀证8例(22.2),痰热内闭证3例(8.3),元气败脱证2例(5.6)。36例给予综合治疗:辨证应用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注射液,针灸等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西医相关指南规范诊治,十四天为一疗程,观察二个疗程,进行疗效评定,参照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中制定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将治疗前后患者的一般项目、症状、神经系统体征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1.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36例中临床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分别为5例、20例、9例、1例、2例,总有效率91.6。2.中风治疗的效果仍需进一步加强,中医特色仍不够浓厚。3.部分中风患者肢体偏瘫,短期内常难以取效。4.中风复发率高,连续发病间隔时间无明显规律可循。我科自拟“中风1号汤”对于缓解中风症状效果较好,且药物安全性好,费用低廉。但由于药物口感较差,携带不便,影响其广泛及长期应用。优化方案:5. 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部分医者认为膏药的作用只有一种:活血化瘀。实际上膏药由于使用的中药成分不同,其适应症也是有一定的区别。6. 为进一步完善中医特色治疗引入耳穴治疗方法。通过专家进行培训及授课,指导临床医师掌握及应用耳穴治疗。通过全息理论的耳穴治疗提高临床疗效。7. 在整个临床治疗过程中,适当给予穴位注射、中频疗法。8. 在建设周期内,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中风1号汤”的机理,分析“中风1号汤”及针灸治疗方法在缓解其机理,根据患者辩证分型加减中药,提高其临床疗效,降低中风患者就医费用。5.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卒中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8期)评价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电子、手工、补充三条检索途径收集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研究质量并提取数据,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共计1396例病人。所有试验方法学质量较低。近期病死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OR合并:085,95CI=042173);近期有效率:醒脑静注射液组较对照组有提高临床有效率的作用(0R合并=247,95CI=186329);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醒脑静注射液较对照组可以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WMD=-448,95CI=-519-378);血浆内皮素:醒脑静注射液可降低血浆内皮素含量(WMD-4514,95CI=一5281-3746)。结论 由于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较低存在潜在的发表偏倚尚须进行严格设计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6、醒脑静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系统评价(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9年05期 )评价醒脑静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1978-2008年)、中国期刊网全文专题数据库(1979-2008年)、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08年)和万方电子期刊数据库(1989-2008年)等文献数据库,收集醒脑静治疗急性脑出血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8篇随机对照研究。与基础治疗组相比,加用醒脑静组可明显降低急性脑出血患者治疗期间病死率(P0.01);在近期疗效上,醒脑静可明显提高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P0.01);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醒脑静组明显低于基础治疗组(P0.01);醒脑静组对促进意识恢复、降低体温及治疗前后水肿大小的研究均优于基础治疗组(P0.01);对促进血肿的吸收和短期内日常生活能力评价的研究和基础治疗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醒脑静可降低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意识恢复、降低体温、消除脑水肿等方面也优于对照组,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但由于目前的临床研究质量较低,尚需进行严格的、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加以证实。7.活血化瘀法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苏启生教授认为,不论缺血性中风还是脑出血,归纳起来,二者皆因血液瘀滞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只不过一个瘀滞的量大,一个瘀滞的量小,一个瘀滞在脑内,一个瘀滞在血管内,至于发病后的症状和体征则完全取决于病灶的部位和大小,而与疾病的性质无关。赵淳教授认为,瘀血成为这两类疾病的共同矛盾,那么,活血化瘀方法治疗脑血管病理应成为共同的大法并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但瘀血有时只是一种现象,或是某种疾病在某一时间段的一种结果,按照中医理论,血瘀可因于气滞、气虚、痰阻等,对不同的患者要究其不同的原因。1)急性期,当以醒神开窍护脑、解毒活血化瘀为治法苏启生教授认为, 中风患者神机障碍是因痰毒、瘀毒、湿毒、热毒等内生毒邪败坏脑髓所致,这些内生毒邪与现代医学之氧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细胞内钙粒子超载、炎性介质等相似,它们是中风后脑损害的元凶,其对脑细胞和神经元的损害程度远远大于脑出血本身。因此,中风急性期,赵淳教授主张发挥中医急救中成药优势,以醒神开窍护脑、解毒活血化瘀为治法,辩证地选用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药清内生毒邪,保护脑髓,复其神机。2)提倡早期康复治疗,减轻残率苏启生教授主张,依据个体化与系统化相结合的原则,应用中药、西药、针灸及必要的康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首先,要根据中风的病变过程进行系统化治疗。在中风急性期,以醒神开窍、活血化瘀为主。积极控制脑水肿,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应立即开展针灸治疗,强调要充分发挥针灸治疗中风的优势,针对患者存在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吞咽困难等症状,分别采用头针、项针、舌针、体针、电针等方法治疗。七、2010年心悸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难点分析:11. 心悸症治法不同医师既往掌握的治疗方法技巧也各不相同,疗效差异也较为明显。对于病情相似的患者不同医师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在疗效不统一的同时引起患者对治疗医师的信任度下降。12. 药物治疗同样存在不同医师对药物选择的不同,导致临床治疗效果存在差异。13. 部分心悸症急性期患者通过单纯应用综合中医保守治疗法症状改善不显,甚至无效,心悸症状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4. 部分患者综合治疗效果改善仍然有限,住院周期较长,治疗方法及方式上相对不够丰富是期中的一个原因。15. 该病患者体质虚弱,多脏腑病变,虚实并见,标本相兼,病机复杂,临床症状繁多,虚实寒热错杂,各种矛盾融于一体。辨证困难多、调治难度大。文献中有的责之肾,有的责之脾,有的责之肝,有的重视血瘀,有的强调痰浊,有的研究偏虚证一面,有的研究偏实证一面。认识不一致,研究方向不集中,影响研究水平的整体提高和难点的攻克。优化方案:11. 综合治疗的统一性尽快落实。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特色以针灸治疗为基础,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科室医师的治疗方法,尽可能减少治疗方法差异。保证治疗方法的提升,同时提倡医师个人的特色方法附加治疗,进一步扩大临床疗效。12. 针灸治疗同样需要统一规范化,。结合各医师的特点及经验,拟定出适合我科的针灸治疗选穴标准。13. 强调以中医治疗为主,在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同时,服用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通窍活血汤以及我院研制的心悸1号方、心悸2号方实现长期的治理。提高患者。附:心悸1号(川芎 白术 防风 荆芥 白芷 黄芪等)心悸2号 (川芎 白芷 水蛭 地龙 黄芪等)14. 进一步引进各种物理治疗,引进新的治疗方法,初步计划引入磁疗,由专家亲自示范指导临床医师学习操作,并在科室内推广试行。15. 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心悸病的病机基础主要是肾虚,是心悸病的本虚所在。因此,防治心悸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治本方法应是从益肾切入,调整脏腑阴阳气血失衡,调整机体代谢紊乱,增强整体免疫机能,稳定和改善心脏脉管的内环境,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治本防变,从而提高对心悸病的临床疗效,提高对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的防治能力。今后应加强对肾虚的临床及免疫学、细胞分子学、基因蛋白学的研究。对益肾方药进行临床筛选及作用机制的探讨。从多年临床经验及文献报道补肾气药当以黄芪首选,本草求真:“黄芪,为补气药之最”。本经逢原:“黄芪,能补五脏诸虚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者”。黄芪可补五脏周身之气,亦有行血化瘀解毒排脓之功,且黄芪气味温和人人均可受之。再者人参与黄芪如何恰当配合,滋阴生津养血如何与补气合理配伍相互化生,如何用温阳升提法给补气增强支撑等亦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八、2011年心悸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难点分析:8. 心悸症急性期时轻者仅心慌心悸,重者如胸痛、呼吸困难。尤其是心悸病引起的心悸患者,应用中医治疗效果一般,有时甚至有加重趋势,9. 由于缺乏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中医药防治心悸病研究成果,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特别是急危重症的治疗多遵循西医学相关的诊疗指南,在此基础上,再服用相关的中成药的病例居多,但是对于这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以及中医药效果所占的份额,尚缺乏科学的评价。10. 老年人体质虚弱脾胃功能差,对药物疗效反应慢,由于耐受力弱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某些证型采用单一中药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中西医综合治疗才能明显提高疗效。优化方案:9. 心悸患者急性期可给予针灸治疗。针刺大椎、风池、哑门、百会、太阳等。10. 针对心悸病引起的心慌心悸,我们强调中药辩证的进一步精、细、准,在出具具体方药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患者合并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在方药里适当加入香附、玫瑰花、木香、陈皮、川芎、赤芍等疏肝理气之品11. 对于急危重症心悸我们给予西药无法有效的在间歇维持疗效,因而期间需通过推拿手法治疗及针灸、中药外用进行疗效巩固,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我们给予中药熏蒸,以开窍醒神、益精填髓。12. 针对老年人体质虚弱脾胃功能差,对药物疗效反应慢,我们认为膏药作用明显。在应用膏药外用的同事必须告知患者时刻警惕皮肤过敏,目前多数膏药中防治辣椒碱等刺激挥发类物质,应防止皮肤多度刺激起泡九、2012年心悸病难点分析及优化方案难点分析:5. 部分心悸病辨证不够准确,热毒学说运用不够灵活。6. 心悸治疗的效果仍需进一步加强,中医特色仍不够浓厚。7. 部分心悸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短期内常难以取效。4.中药多为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类,成分复杂,一些有效成分尚不十分清楚。受提取技术限制中药制剂有效成分含量低,因此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和疗效提高。5.核心问题是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防治心悸病的能力,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心绞痛反复发作,降低心脏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改善心悸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优化方案:1、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心悸病热毒学说是心律失常研究新的进展,规范热毒证诊断标准、筛选清热解毒有效药物,研究益气、化瘀、解毒三治法联合应用机制及药物配伍方法技巧。2、辨证施治与单味中药重点突破相结合。辨证施治是治疗心悸病的基本方法,从单味中药已知晓的有效成分,针对心悸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的某一难点进行深入探索,有望在疗效上有新的突破,水蛭冰片等就是具有很好开发应用前景的单味药物。3、从调补脾肾入手“治未病”。心悸病的发生与内分泌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因此,对易患人群,早期进行调补脾肾调理内分泌代谢紊乱,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心悸病危险因素和基础疾病,有望能达到预防心悸病的发生发展与防变,减少心慌心悸发作,稳定心率,改善心律,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4、加强中药制剂研究,提高有效成分,改进剂型,服用方便。通过以上研究一定能进一步提高心悸病的疗效,将中医药防治心悸病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职业技能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