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分析模版.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2919483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74.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分析模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分析模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分析模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分析,试卷构成: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第1-3题9分6%文言文阅读第4-7题19分12.7%诗歌鉴赏第8-9题8分5.3%名篇名句默写第10题6分4%文学类文本阅读11-14题24分16%语言文字应用15-20题24分16%写作第21题60分40%,试题难度:0.67,平均分:98.6,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第1-3题9分6%,答题情况:第1题3名同学答错第2题25名同学答错第3题10名同学答错,10名同学得到满分,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第1-3题9分6%,第2题考查概括文段信息的能力。此题有一先天优势,便是每个选项都明确了阅读区间。A项是对第一段信息的理解,原文提到的“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的是“伦理”,而非选项所表述的“伦理关系”。B项对第二段的概述完全建立在对原文信息综合分辨的基础上,理顺了原文思路,没有理解不当之处。C项很明显对“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和“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说明顺序存在颠倒的问题。D项中谈及的“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起重要作用的非“伦理”,而是“家族本位的特点”。,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第1-3题9分6%,反思:大家应对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中常见的几种错因进行更深刻的理解。请课后仔细阅读创新大课堂第11页相关内容。,文言文阅读第4-7题19分12.7%,答题情况:第4题13名同学答错第5题27名同学答错第6题15名同学答错第7题(翻译)满分10分,其中得分较好的同学有:陈娜(9分)车玉菡、贾亦心、樊俊奇、柳晖(8分),文言文阅读第4-7题19分12.7%,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遂发愤以卒木欣欣以向荣B填淤则舟楫不通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月出于乐山之上D既为方伯所知秦王为赵王击缶,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辨析能力。,A项中的“以”都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B项中的第一个“则”表承接关系,第二个“则”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C项中的第一个“于”译为“向”,第二个译为“在”。D项中的第一个“为”做被动词解释,第二个可译为“替、给”。,文言文阅读第4-7题19分12.7%,反馈题:,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不赂者以赂者丧,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余船以次进,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文言文阅读第4-7题19分12.7%,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百姓为此都称道欢呼,认为这是几十年来都从未有过的事,于是就在河道旁边立了一块碑,用来记录这件事。(2)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即使这样,把许君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借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君)难道比他们欠缺吗?,文言文阅读第4-7题19分12.7%,反思:1.继续结合实例理解虚词用法。2.在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具备得分点意识。,诗歌鉴赏第8-9题8分5.3%,答题情况:6分以上共有8名同学:党鑫荣、史红、李青、王引弟、何雅彤、晁敏莉、安瑞瑞、车玉菡。,失分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规范答题意识。,诗歌鉴赏第8-9题8分5.3%,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答题步骤,第一步:概述形象的特点第二步:结合例句分析作者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第三步:分析形象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一般格式:这首诗歌给我们塑造了一个xxx的形象,从XXX语句可以看出,表达了诗人XXX的情感。,诗歌鉴赏第8-9题8分5.3%,全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潇洒自在、漫步青云的人物形象。比如“只知逐胜忽忘寒”看似是作者在说自己疲于应对俗世,忘记寒冬的美丽,其实这一刻却恰恰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雅致。表达了作者对冬雪之后的景色的喜爱之情。,答题示例(党鑫荣同学):,诗歌鉴赏第8-9题8分5.3%,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该字的妙处)。,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题步骤,诗歌鉴赏第8-9题8分5.3%,“软”字写出夕阳的温馨,“涌”字跳跃性地写出了东山的突出。形容词的动词的妙用为人们刻画出一幅美景:那夕阳的光辉像是波动般的柔软,让人亲近;四山皆青,惟东山披一身白跳入诗人眼帘,也仿佛让我们看见。场景鲜活,描写贴切,把一幅静景写活了,更著丰盈。,答题示例(史红同学):,名篇名句默写第10题6分4%,答题情况:12名同学满分,所有同学得分都在3分以上。,无法取得满分的原因:1.背诵没有落实;2.口到手未到。,隔夜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常使英雄泪满襟,濯清莲而不妖,文学类文本阅读11-14题24分16%,得分情况:20分以上有8名同学,第11题考查分析文章、概括信息的能力。有5名同学取得满分(党雯、兰天、杜泽曦、郭强、史红),第12题题干明确表示用简明的语言进行梳理,所以我们在答题时应有明确的要点意识。本题有24名同学取得满分。,文学类文本阅读11-14题24分16%,第13题考查分析文中语句作用的能力。,解析:这种题型应沿着两种维度去思考,那便是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本句是文中父亲对女儿的宽慰之语,体现了父亲的睿智与慈爱。结构上,也是因为父亲的这句教导,我才渐渐地不再去奢望做灯台守,开始找寻新的人生目标,所以为后文内容的叙写做了铺垫。,凸显父亲形象。展现了父亲的睿智与慈爱。深化文章主旨。突出年青人需要理性去对待理想。为后文做铺垫。启发“我”的思考,为后文“我”的豁达释然做铺垫。,文学类文本阅读11-14题24分16%,第14题有10名同学得分在7分以上。,大家需要注意的是,第14题第二问是探究题,不在于你回答时选择的是肯定还是否定,关键在于分析的是否恰当。无论是何种观点,阐述道理都要紧扣观点,决不能出现观点摇摆的现象。,语言文字应用15-20题24分16%,第15题考查了现代汉语中常见字的字形。本题有27名同学选错。A项,轻歌曼舞。B项,影碟。C项,节骨眼。其中D项的“终身制”干扰最大,易被误写为“终生制”。,第16题考查对常见的实词语境义的理解与辨析。本题有14名同学选错。本题牵涉的四个词可以说都是常见的实词,契合了高考不偏不倚的考查原则。“侧目”是指眼睛不正视对方的意思,形容敬畏,也可以指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愤恨。“以致”导致的结果往往是不好的结果。“与日俱增”形容人的思想感情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地增长。“鞭辟入里”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语言文字应用15-20题24分16%,第17题考查常见的病句类型,仅有5名同学选错。,第18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压缩语段的能力。下定义的形式是一种老题型,所以首先要明确写出的定义应为判断句。然后从原语段中概括出有关年画的相关特征:线条单纯、色彩鲜明、传统木版制、现代机器印、题材广泛、寓意喜庆、历史悠久等。最后选择要点,按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以多重定状语的形式编写出答案。,答案示例:年画是春节时张贴的,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含有吉祥喜庆意义的图画。,语言文字应用15-20题24分16%,第19题考查表意连贯、表达明确的能力。【示例】“望”最重要即便是“居”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景色都不相同丰富的审美感受,第20题在语境中考查简明、得体、连贯。本题中还加上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要求,很多同学没有注意这一点,造成失分。(34名同学得4分),试卷整体反思,从本次试卷分析来看,首先要规范答题意识,如文言文翻译题的得分点,诗歌鉴赏题的规范答题步骤,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条理性等。其次要注意专题之间的整合。在以往的备考中专题复习是第一轮高三复习的主要形式,可以说,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语文的专题复习也存在弊病,有意无意地撕裂了语文的整体性,解剖式的语文备考,使语文变得繁琐,且在复习中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其实语文和其他很多学科有着根本性的差别,它应该是整体的,语文试题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从长远来看,强化语文课本知识势在必行。新课改后语文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一些新的课文和名著导读。发生变化的教材内容肯定会成为考查的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