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四册全(王力版)笔记.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290190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四册全(王力版)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古代汉语四册全(王力版)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古代汉语四册全(王力版)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古代汉语四册全(王力版)笔记绪论(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1、本课程的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1)基础课是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是指该专业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该专业的核心课程。(2)工具课是相对于理论课等而言。所谓工具课,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开设的课程。“工必善某事,必先利其器。”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3)语言课是相对于文学课而言。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专业,主要分为汉语言与汉文学两大模块。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用古汉语写成的古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以上阅读和讲授两个能力,在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以培养和训练讲授文言作品能力为主,后者以培养阅读文学作品能力为主,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从2001年秋季起,中学语文教材又再次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材文言文的份量更重,特别是高中,篇目几占一半,因此,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自然也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以外,作为语文工作者,他们还要大致了解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他们语文规范化的能力,如关于古代破读字的读音问题,异形词的规范问题等,都需要借助古代汉语知识求得解决。(二)古代汉语的含义和课程学习重点1、古代汉语的含义汉语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以往对汉语的发展一般采用两分法,即古代和现代。现代指五四运动后,古代与现代相对而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时间跨度较长。从先秦西汉一直到五四前,其间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称古代汉语。因为古代的口语现在已无从听到,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只是古代的书面语,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二是六朝后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近年来有人对汉语采用了三分法,即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这里的三分法,古代汉语大约相当于文言,近代汉语大致相当于古白话。2、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因为一者文言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二者我国古代的文献大多是用文言写的,因此,本课程学习的重点是文言文。(三)如何学好古代汉语学习一门语言,一般要求做到四会:听、说、读、写。但古代汉语只留下书面语,无法听、说,又因为现代无论口语还是书面语都使用现代汉语,也不要求用文言文写作,因此,学习古代汉语只要求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就要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很好地结合起来。王力先生主编的这套教材,其特点是把文选、常用词和通论系统地结合起来,为我们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奠定了基础。文选主要是培养对古代汉语的语感,侧重于感性材料;常用词一方面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又是理性概括;而通论则侧重于理性知识。教师讲授时只讲文选和通论,时间大致各占一半,至于常用词,在讲授文选遇到具体词时选一些进行讲解,其余为自学。同学们要在彻底弄懂弄通文选的基础上,要更深刻地理解常用词的用法和古代汉语在文字、音韵、语法等方面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的地方。第一单元 文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题解】本文所反映的既是家庭内部(兄郑庄公、弟共叔段、母姜氏)的矛盾,又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文中刻画了郑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补充注释】武姜,“武”为丈夫的官职,“姜”为自己的母家姓,这是古人表示已出嫁的女人的名字的一种方法。又如文嬴即晋文公夫人(秦穆公之女,姓嬴)。佗邑唯命:其他地方只听您的命令。“请京”以下三句:每分句主语不同,第一分句主语为姜氏,第二分句为郑庄公,第三分句为泛指(人们),均已省略。都城过百雉:都邑的城墙超过一百雉,“都城”是两个词。“中,五之一”:“中都不过五国之一”的省略,中等城市的城墙不超过首都的五分之一。下“小九之一”同,均为古汉语常用的分数表示法。不度:不合法度。度:名词用如动词。西鄙北鄙:鄙,边邑,本义。无生民心:生,动词的使动用法。暱:“昵”的异体字。亲昵:指对兄长亲。夫人将启之:启之,为他开门(作内应)。有献于公:指有土特产献给庄公。未尝君之羹:羹,肉羹。从美从羔,会意字。其是之谓乎:正常语序为“其谓是”,“谓”为谓语,“是”为宾语前置。齐桓公伐楚【题解】齐桓公为称霸而讨伐楚国,楚使者面对管仲貌似有理实则无理的讨伐理由,随机应变,楚使者屈完更是在齐侯带有威胁的语气面前,不亢不卑,以理相对,齐终未达到目的。本文屈完与齐侯的对答表现了左传精彩的外交辞令。【补充注释】以诸侯之师侵蔡:以,介词,带领。注意“伐”“袭”“侵”的区别,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唯是风牛马不相及:一说“风”,放失,走失。依此,本句意为即使放牧时走失了牛马,也到不了对方国境之内。赐我先君履:履,这里用作名词,指可以践踏征伐的范围。双宾结构。寡人是徵:“徵”现已同音简化为“征”,两字原来意义不相同。昭王南征而不復:征、復这里都是用本义。君其问诸水滨:其,语气词,表委婉语气。不谷是为:宾语前置。不谷:不好,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与不谷同好,如何”:此乃“城下之盟”的要挟之辞。徼福:徼,通“邀”,求。前面的“惠”是表敬副词。下文“辱收寡君”的“辱”也是表敬副词,今犹有“惠存”“惠顾”“辱承指教”。辱收寡君:蒙辱收留我们国君。宫之奇谏假道【题解】本文写晋侯向虞国借道以攻打虢国,宫之奇识破其阴谋,力谏虞公,虞公不听,结果晋灭虢返国时顺势灭虞。文中主要写了宫之奇的劝谏过程,谏词分三层:先陈述形势,次揭露晋无情(第二自然段),后阐述修德重民的道理。【补充注释】假道于虞以伐虢:以,连词,表目的关系。虞之表:表,说文:“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为表。”庄子让王:“中绀而表素。”引申为外表,外面,这里比喻屏障。其虞虢之谓也:宾语前置。寇不可翫:敌寇不可轻视。“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大伯、虞仲是大王的儿子,虢仲、虢叔是王季(文王)的儿子。昭穆:宗庙的次序,始祖庙居中,左昭右穆(参本教材P56)。图如下:始祖大王王季文王武王大伯 虢仲虞仲 虢叔按从表可看出,虢是国君文王的亲兄弟,而虞是文王的叔父,虢与文王是血统关系,虞与文王是非血统关系,虢于周比虞要亲。将国是灭:宾语前置。“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再说晋爱虞能比桓庄两族更亲吗?其,指晋;之,指虞。不唯偪乎:不只是因为他们使晋感到有点威胁吗?偪:同“偪”(异体字而非通假字)。亲以宠偪:至亲仅因为地位尊宠而感到有威胁。以:介词,因为。丰絜:丰盛洁净。絜:通“洁”(本义为用绳子度量物体周围的长度)。庄子人间世:“见有社树絜之百围。”神必据我:据,依据,这里指保佑。下“惟德是依”的“依”同。鬼神非人实亲:鬼神并非人人都亲近(并非亲近所有的人),宾语前置。惟德是依:只依附有德行之人,宾语前置。下“惟德是辅”同。惟德繄物:只有有德行的人供的才是鬼神享用的祭品。注意:此句结构与“惟德是辅”“惟德是依”不同。明德以荐馨香:修明德行而把馨香的祭品供献给鬼神。荐:进献。按:此处的“明德”与“明德惟馨”的“明德”不同,前者为动宾结构,后者为偏正结构。神其吐之乎:鬼神难道会把它吐出来吗?其:语气语,加强反问语气,难道。以其族行:带领他的家族离开晋国。以:介词。烛之武退秦师【题解】秦晋二强以郑文公没有以礼待晋文公为理由包围了郑国,郑文公采纳了佚之孤的建议,派烛之武去劝说秦穆公,烛之武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慷慨陈辞,终于打动了秦穆公,使他撤兵回国。烛之武的陈辞,既有对形势的分析,又有史文的引用,富有说服力。【补充注释】以其无礼于晋:此为僖公二十三年事。贰于楚:史记郑世家:“(文公)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臣之壮也:我年轻力壮的时候。之:用于时间状语的主谓结构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敢以烦执事:“以”后省“之”,指代“亡郑而有益于君”这件事。鄙远:以远方的国家为边邑。鄙:名词意动。亡郑以陪邻:以,连词,表目的关系。“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土地扩大了,就等于您力量削弱了。以为东道主:“以”后省宾语(“东道主”的词源此)。行李:本指人(外交使节),现转指物(行李)。为晋君赐:给晋君施过恩惠。按此指指接纳晋惠公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东封郑:以郑为东面的疆界。封:名词意动。肆其两封:扩大它西面的疆界。阙秦:使动用法,阙,使阙,即损害的意思。微夫人之力:微,相当于英语的without。敝之:“敝”本义为坏,破旧(今有“敝帚自珍”),此为引申义。以乱易整:把两国的和睦相处变为战乱相打。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晋灵公不君【题解】本文主要刻画了晋灵公和赵盾两个人物形象,着墨不多,但晋灵公的荒暴残忍和赵盾的忠心为国、犯颜直谏,刻画得生动形象。君:用如动词;不君,不行君道。(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君不君,臣不臣,此天下所以倾也。”灵:谥号,乱而不损曰灵。表批评的谥号还有好内远礼曰炀(隋炀帝),杀戮无辜曰厉(周厉王)。谥号是诸侯死后才根据其生前德行功绩而起的。【补充注释】厚敛以彫墙:加重赋税来雕画装饰城墙。厚:形容词使动。敛:动词用如名词。潜夫论浮侈:“晋灵公厚赋以雕墙。”以:连词,表示目的的关系。装饰城墙如秦建阿房官,乃劳民伤财之举。观其辟丸:辟避古今字。其:指代被弹弓弹射者。宰夫胹熊蹯不孰:史记晋世家集解引服虞曰:“蹯,熊掌,其肉难熟。”孰熟古今字。寘诸畚:诸,“之乎”的合音,“之”指宰夫,“乎”为介词。使妇人载以过朝:王力注引孔颖达说,孔说认为此举是想借以让众人怕自己,若依此解,则下文赵盾见其手(证明死尸是被裹蒙住的)不好解释。史记晋世家作“使妇人持其尸出弃之,过朝”,依此,则晋灵公并不想让人知道,此说较近情理。患之:患,担心,忧虑。“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您进谏如果不被采纳,就没有人再接着进谏了。按赵盾为正卿,在朝臣中位最尊,故如此说。之:活用为第二人称,指赵盾。会请先:请让我先进谏。请:表敬副词。会:士季名,对长者故称名。“不入,则子继之”:假设复句。之:活用为第一人称,指士季。“三进及溜,而后见之”:第一分句的主语是士季,第二分句的主语是晋灵公。三进:注意古汉语行为数量的表示法。吾知所过矣:过,动词,犯(过错)。善莫大焉:善,先行词,用作名词,指善事。莫:否定性无定代词。焉:于此,“此”指“过而能改”。“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谁没有一个好的开始,但很少有人能有好的结果。意即善始易,善终难。夫如是:依“诗经”所说。是:指诗经所言。岂惟群臣赖之:难道只是我们群臣才依赖吗?衮职:说文:“衮,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幅,一龙蟠阿上向。从衣,公声。”按即龙袍。句子里指天子。下句“衮不废矣”指君位。衮职二句:人臣之职是进谏君王,君王有所不逮,则人臣进谏,弥补其不足。后代有“拾遗”补阙“官,杜甫就当过此职,故又称杜拾遗。仲山甫:周宣王大臣的字。仲:表排行。甫:音f,成年男子的尊称,又可写作“父”。能补过也:判断句,(这是说)能弥补过错啊。骤谏:说文:“骤,马疾步也。从马聚声。”引申为泛指的急速(如“暴风骤雨”),再引申为经常,多次,副词。贼之:说文:“贼,败也,从戈则声。”按本义为杀,故从戈,句中用本义。史记晋世家作“使鉏麑刺赵盾”。盛服将朝:穿戴得整整齐齐的,正准备上朝。按一大早即起,且穿戴整齐,此乃对朝廷恭敬的表现。坐而假寐:坐着打盹。左传注:“假寐,不脱衣冠而睡。”而:连词,表示偏正关系。触槐而死:而,连词,表示偏正关系。晋侯饮赵盾酒:“饮”作使动,变读为yn。注意:并非晋侯喝赵盾的酒,而是晋侯请赵盾喝酒。其右提弥明知之:右,车右,又称骖乘。汉书文帝纪注:“戎事则称车右,其余则曰骖乘。骖者,三也,盖取三人为名义耳。”趋登:快步登上。非礼:(这)是不符合礼仪的,判断句。扶以下:以,连词。搏而杀之:而,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死之:为之(指赵盾)而死。有人称这种句式为动用法。“初,宣子田于首山”:按此段为插叙。田:上古“田”作动词时有种田、打猎二义,后分别造“佃”、“畋”来表示,可为由猎向农转变的见证。饿:上古“饥”“饿”有别,程度有轻重之分。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淮南子说山:“宁一月饥,用一旬饿。”食之:给他吃。食音s,与“饮”作“给他喝”读音yn同。注意本段还有作一般动词用和名词用的“食”,教材中前音sh,后音s,辞海辞源均音sh。舍其半:留下一半不吃。宦三年矣:说文:“宦,仕也,从宀从臣。”(即会意字)。按说文非本义,从宀从臣,本义当为家内的臣仆,后才引申为“仕”,即当官(对天子而言,当官也只是天子的奴仆)。此句译为“服事人家三年了”。近焉:焉,于此,指代家。请以遗之:以,介词,后面省略宾语(即“其半”);请,表敬副词。使尽之:“使”后省略宾语“灵辄”。为之箪食与肉:双宾语。寘诸畚:诸,“之乎”的合音。之:指箪食与肉。免之:免,使动用法。史记晋世家:“而竟脱盾。”遂自亡也:史记晋世家作“明亦因亡去。”但按下文,应取王引之说为是。以示于朝:以,介词,后面省宾语。示:给人看。英语show。“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逃亡不越过国境,回来又不讨伐弑杀国君的贼子。竟境,反返均为古今字。孙子家语正作“境”“返”。“我之怀矣,自治伊慼”:之,介词,取消独立性。慼:又写作慼,忧患。今有成语“休戚相关”。其我之谓矣:诗经这句话大概是说我吧。其: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书法不隐:根据记事的法则来行事,而不加以隐讳。按赵盾久得民心,古有为尊者讳之说,但董抓狐作为史官却秉公处事。为法受恶:因为董狐按法行事,自己遭受恶名。“惜也,越竟乃免”:可惜啊,如果他越过国境就可免去恶名了。齐晋鞌之战【题解】鞌之战是左传五大战役之一。左传擅长描写战争,其写战争主要笔墨往往不在双方如何交锋,而在于战争的前因后果,并尽可能揭示出胜负的原因。本篇的外交辞会也很出色,但不太好理解。鞌之战的战争双方是齐晋,导火线是齐先入鲁卫,鲁卫为小国,抵挡不住,遂向晋求救(鲁卫晋都是姬姓国,齐为姜姓)。齐仗国大兵强,轻敌冒进,求胜心切,结果未能得逞,主帅齐侯还差点成为俘虏。晋国国君虽未出战,但将士上下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终于大败齐军。【补充注释】邴夏御齐侯:御,驾车。说文:“御,使马也。”余姑翦灭此而朝食:我暂且先把晋军灭掉才吃早饭。按齐侯骄傲轻敌,不可一世。史记齐太公世家:“顷公曰驰之,破晋军会食。”不介马而驰之:没有给马披上甲就驱马进兵。介:名词用如动词。伤于矢:被动句,被箭射伤。余病矣:上古“疾”“病”词义轻重不同,“疾”轻“病”重。“病”或指重病(如晋灵公不君),或指精疲力尽,或指重伤(本句如此)。“疾”“病”连用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两个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疾病,卒于军。”(诸葛亮病了,病得很重,死在军营里)自始合:合,交战。矢贯余手及肘:依王力注,“及”为介词,但史记齐太公世家“我始入,再伤”,则中两箭,“及”为连词。余折以御:我把箭头折断,继续驾车。吾子忍之:吾子,比“子”更表尊敬,“您”。苟有险:说文:“险,阻难也。从阜僉声。”按本义为阻,即地势不平坦难走。句子用本义。又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子岂识之:识音zh,知道。固即死也:即,走向。今成语有“若即若离”。右援桴而鼓:说文“援,引也”,此正用本义。马逸不能止:马狂奔不能停下来。逸:奔逸,会意字。师从之:军队跟着赶上去。三周华不注:周,动词,围绕。三周:围绕着追了三圈。旦辟左右:明早(上阵时)躲避车左和车右(居于中间)。按古代兵车安排座位有两种情况:国君或元帅出战时 御者 主帅 车右国君或元帅不出战时 尊者 御者 车右韩厥为所坐兵车的尊者,但非主将,本应居左,却代御者居于中。从齐侯:追赶齐侯。越于车下:越,指越过车轼而坠落地上。毙于车中:倒在车上。毙:向前仆倒。注意:并非死,下文“俯定其右“即其证。仆倒为本义,死为引申义。丧车:失去战车。丧:失。“从左右,皆肘之”:第一分句主语为綦毋张,第二分句主语为韩厥。肘:名词用如动词,用肘制止。俛定其右:俛,“俯”的异体字。按此举给下文的逢丑父与齐侯易位提供了可乘之机。骖絓于木:骖马被树绊住。伤而匿之:(手臂)受伤却隐瞒实情。按如不隐瞒,则第二天出战齐侯不会让他当车右。故不能推车而及:所以不能下去推车,因而被(韩厥)赶上了。说文:“及,逮也。”从又从人。而:表因果关系。韩厥执絷马前:省略介词(于)。奉觞加璧以进:双手捧酒杯,把玉璧放在杯中,进献给(齐侯)。说文:“奉,承也。”按奉即捧,后来才写作“捧”。进:进献。这是对方国家臣子抓住对方国君后所修的礼节。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我们国君派我们替鲁卫(向贵国)请求。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令,让。属当戎行:刚好遇上了贵军。属:副词,刚好,碰巧。且惧奔辟而忝两君:忝,形容词使动,使蒙耻。按臣子的礼节是要竭力杀敌,故不能逃跑躲避。臣辱戎士:我(在军队中只能)使军队蒙辱。敢告不敏:敢,表敬副词。摄官承乏:因承乏而摄官,即“我军人材缺乏,自己只好承担充数”。摄:代理。左传隐公元年:“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其时齐君臣已换了位置,抓住他们的韩厥又不认得他们,故丑父就冒充齐侯叫真正的齐侯下车取水喝,乘机逃免。载齐侯以免:载着齐侯而逃免一死。以:表结果关系。任患:担当患难。将为戮乎:将要被杀掉吗。被动句。人不难以死免其君:人家不把“以死免其君”看作难事。难:形容词意动。以死免其君:用死来使自己的国君脱身。楚归晋知罃【题解】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晋楚泌之战,楚俘虏了晋知罃,而晋也俘虏了楚公子谷臣并持有被晋射死的楚连尸襄老之尸。本文是写知罃的父亲佐中军之后,双方交换战俘之事。文中主要写了楚共王在送行知罃时双方的对话,表现了知罃忠君爱国、对楚不亢不卑的精神。【补充注释】连尹:春秋时楚国主射之官,以求知罃: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于其怨我乎:您大概恨我吧。其: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怨:恨。不胜其任:“任”作名词时可为具体名词,也可为抽象名词,前者义为负荷,担子,后者义为责任,职责,后义由前义引申而来。以为俘馘:而当了俘虏。按:“以为”为两个词。以:连词,用法同“而”,表示结果关系。即戮:就近杀掉。即:靠近,本义。今成语有“若即若离”,这里指回国。谁敢怨:宾语前置。图其社稷:为自己的国家考虑。图:考虑。惩其忿:惩于一时的怒气。惩:因受打击而产生警戒之心。今成语有“惩前毖后”。两释:双方都释放。不任受怨:担当不了被仇恨这种情况。以君之灵:托你的福。寡君之以为戮:即“寡君以之为戮”的倒装。免之:赦免了我。之:活用为第一人称。戮于宗:在宗庙中杀死。说文:“宗,尊祖庙也。”按祖庙为本义,会意。次及于事:轮到(我)承担军事职务。封疆:治理边境。其不敢违:将不敢躲避。说文:“违,离也。”这里正用本义。今有“久违”。所以报也:(这就是我)用来报答你的方式。重为之礼而归之:为之礼,双宾结构。归之: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许之。于,介词,在;是,指示代词,这时候。祁奚荐贤【解题】此乃祁奚“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表现了祁奚任人唯贤的思想。【补充注释】晋侯问嗣焉:焉,兼词,于此。嗣:继承人。称解狐:称,推举,与“荐”义近。于是羊舌职死矣:于是,两个词,在这时候。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于是,两个词,在这件事上。不为比:为,算作。下两句同。比本义为排列,并排,引申为勾结,无原则地结合。句子用引申义。举其偏:偏,部属。不为黨:不算作偏袒。说文:“黨,不鲜也,从黑尚声。”引申为集团(名词),偏袒(动词),均含贬义。句中为动词。又如成语“黨同伐异。”注意古汉语“党”“黨”不同词。其祁奚之谓矣:这大概是指祁奚了。其: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因果复句,前果后因,“也”是用判断句形式来表示因果关系的内容。祁奚有焉:祁奚有这种德行在里面。子产不毁乡校【题解】子产是春秋时郑国有名的政治家,在他执政期间,精心图治,使处于晋楚两个大国之间的郑国获得安定。本文写作为郑相的子产把乡校作为倾听人民评政的阵地。【补充注释】游于乡校:到乡校游玩。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人们早上晚上收工回来而到这里游玩。焉:于此,兼词。其所善者:他们认为好的。其所恶者:他们认为正好的。是吾师也:这是我们的老师啊。是:指“议执政之善否”。若之何毁之:为什么要毁掉它呢?若之何:即“若何”。我闻忠善以损怨:我听过多作忠善的事来减少仇恨。作威以防怨:抖威风来堵塞仇恨。防:本义为堤坝,引申为堵,再引申为防止。吾不克救也:我们挽救不了。克:能够。不如小决使道:道,导。古今字。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药之,以之为药,名词意动。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学习古代汉语,免不了碰到一些自己不懂的字词典故,这些都需要依靠查阅工具书来解决。而不同的工具书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要比较有效地查阅,必须了解不同工具书的性质体例,编排方法和注音释义特点等。本节先介绍一般工具书的编排法、注音方法和释义特点。再对十几本常用字典辞书进行简单介绍。(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如释诂:“赉、贡、锡、界、予、贶,赐也。”“如、适、之、嫁、组、逝,往也。”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偏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偏排。(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2)按音序编排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民国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字典辞书按注音字母勹夂冂匚等的顺序排列,如国语词典、词诠等。当代编写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则多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以上三种编排法各有利弊,加以汉字新旧形体的不同,有时单独使用某一种检字法,查检比较费劲,因此,现代新版的字典辞书,无论是按部首排列还是按音序排列的,一般在书中都有两种以上的检字法供运用。2、注音方式。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三种:(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如康熙字典中“尨音茫”,“屯音肫”之类。这类注音方式的局限是很明显的,正如清代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中所指出的:“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认,则其法又穷。”(2)反切。这是在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舆起于汉末。反切在字书中一般只讲“某某切”。如左传成公二年:“请寓乘。”经典释文:“乘,绳登反。”“将及华泉”经典释文:“华,户化反。”反切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夸ku苦(k-)瓜(-u)如果我们不具借古今语音演变的知识,很多反切就不能拼合出正确的读音来。正因为古今语音有所不同,反切注音也就难以为人们普遍掌握。(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在汉语拼音方案制订以前,1913年由读音统一制订了一套注音字母(后改名为注音符号),即勹夂冂匚等四十个字母。如辞源修订本在每个字头下用拼音字母注音的同时,也采用了注音字母注音。1958年我国公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罗马拼音母为汉字注音,从那时以来,新编写的字典辞书即多用这套汉语拼音字母注音。(二)常用字典辞书介绍一般工具书往往是倾重某个方面的,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如有的侧重于字,有的侧重于词。在侧重于词的工具书中,有的侧重于文言词,有的侧重于白话词;有的侧重于实词,有的侧重于虚词。因此,对每一部工具书的性质用途都要有所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查阅。另外,每部工具书的编排方法,释义方法,注音方法及其特点都有所不同,只有了解了这些情况,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查阅你所要查阅的字词和典故等。教材中介绍了14字典辞书,基本上都是按这个框架进行的。1、特点用途(1)以字为侧重点的单音词可查此类。说文字典 9353字康熙字典 47000多字汉语大字典 56000多字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新华字典(2)以词为侧重点虚词:经传释词词诠助字辨略文言词:辞源汉语大词典古白话词:诗词曲语辞汇释今白话词现代汉语词典应了解齐工具书的特点,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很快地找到你所想要查阅的字词,否则效率将很低,甚或劳而无功。如查找乖字僻字,应找收字较多的几部字典。找百科知识方面词或语,应找修订本辞海,如“淝水之战”、“官渡之战”都可在这里查到,其他工具书找不出。找唐宋以后才出现的古白话词语,应找诗词曲语辞汇释。如杨万里来海南时写下尊贤堂诗二首,其一有“底个短檐长帽子?青莲居士谪仙人”,其二有“底事百年谭太守,却教宾主不同时”,其中的“底”,该书曰:“底,何也。”(海南话“什么”正用此字)。找常见虚词的非常用义,可找经传释词。如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楚策本教材P115):“夫黄鹄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以”,其中的“因”是什么意思?该书云:“因,犹也,亦声之转也。”例证下正收此句。找常用虚词比较常用的意义,则可以找词诠。不过,“词诠”用的术语与现在不同,这点应该注意。2、体例所谓体例,就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对工具书而言,也就是解释字词时表述文字的组织形式。每部字典辞书都有它的体例,了解了它的体例,才能更好地利用该工具书。这里主要介绍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和经籍纂诂的体例。(1)康熙字典该书的体例是先音后义。在到了每个形体之后(有些词有几个形体,即异体字)首先是注音,注音用的是反切法,该书罗列了比较重要、韵书对该字的反切音。如“社”字(教材P70)引唐韵韵会正韵的注音,云是“并常者切”。接着释义,一个字有几个义的就逐个解释(但不像现在那样分义项,本义引申义杂陈)。“社”第一个义是“土地神主”,这是本义,后面引礼祭义为证。(2)说文解字这里补充说文解字的特点: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之前有急就篇等简易字典)。释篆文形体,只说解他认为的本义;首创部首偏排法,把9353个字归入540个部首。该书的体例为: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说解方式是先释字义,后分析形体结构。如“天”字先列篆体,义是“颠也,至高无上”,其形体结构为“从一大”。(按许慎未看到“天”的甲文金文,其释义和分析形体结构都是错的。“天”在金文中,是一个指事字,本义为人头,后代“刑天”即砍了头的人)。(3)经籍纂诂按平水韵106韵编次,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对该字的解释,类似现在的资料汇编。(三)优缺点。还应了解每部书的不足之处。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因为继承,使汉语古今相对稳定,有相同的一面,因为发展,就形成古今汉语不同特点,就有不同的一面。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显著最快,尤其是词义,几乎处于经常变动中。物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的繁荣,习俗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所引起的人们认识的深化,新的概念的产生,词组对这一切反映最迅速,新义不断产生,旧义不断消亡。汉语的这种新陈代谢,使古今词汇和古今词义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词的形式和内容上。从形式上看,一方面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另一方面,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从内容看,词义也不断发展变化,其中有古今词义基本相同的,有古今完全不同的,也有古今有同有异的。古今词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如天地人马牛,日月风雨雪霜,东西南北左右上下,大小轻重短长,坐退说讲,一二三百千等。这些词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历史悠久,经过各个语言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意义基本相同,没有发生变化,古今一脉相承。(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虽然词形没有变化,但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例:走,今义为慢慢散步,古义为跑。去,今为往,古义为离开。慢,今为动作迟缓,古义为懈怠无礼。行李,今义为出行时携带的行装物品,古义为外交使节。牺牲,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古义为祭神的猪、牛、羊。烈士,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人,古义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丈夫,今义为女子配偶,古义为男人。厌,今义为厌恶,古义为满足。毙,今义为死,古义为倒下。卑鄙,今义为品质恶劣行为下流,古义为出身卑贱,见识短浅。(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此类词数量很多,词义古今有相同之处,又有某些差异其中有些是一种微殊的异。例如:给:今义给予,古义供应,使之满足,j。勤:今义指勤快,与惰相对;古义指辛苦,与逸相对。访:今义采访访问,古义指咨询。古今词义异同是词义演变发展的结果,新义和原义比较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秋,从禾从火,本义为谷子成熟,引申为秋季,再引申为年。江河,古专指长江、黄河,今泛指江河。睡,古指打瞌睡,今扩大为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睡。菜,说文:“草可食者。”扩大为鱼肉及其他食品。醒,本文为酒醒,扩大为睡醒。皮,本指兽皮,扩大为动植物的皮。2、词义缩小子,本指儿女,不分男女,统称为子,后专指儿子。臭,从自从犬,本人指气味,包括香气秽气,后专指秽气。汤,本指热水,开水,后指菜汤内汤。瓦,说文:“土器已烧之总名。”后专指屋顶的瓦片。宫,本指住房,后指帝王室,现在指公共活动场所。3、词义转移脚,原指小腿,后来指人体接触地面的部分。闻,本义是听,现代指用鼻子嗅。庙,原指供奉祖先的地方,后专指供奉神的地方。坟,本指土堆或河堤,后指坟墓。4、词义褒贬色彩不同谤,古指公开议论,今指诽谤毁谤。贿,古指财物或赠送财物,后指行贿,受贿。祥,古指征兆,包吉兆凶兆,后代专指吉兆。5、词义轻重程度不同疾病疾:小病,病:大病怨恨怨古重今轻,恨古轻今重。畏惧都表害怕。畏多作及物动词,带宾语;惧,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如果带宾语往往表示被动。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本节主要是讲古汉词中词的构成及其特点。古汉词的构成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致的地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学习古代汉语,重点是要了解古今不一致的地方。(一)古今汉诗词汇在音节上的差异从音节上看,古今汉语词汇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古代汉语单音词占优势,现代汉语是双音词占优势,时代越古,这种现象越明显。上古除了个别情况外(主要是连绵字),几乎是一字一词,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它混同于词,只有字的概念,而没有词的概念。这种区别,在把古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译为现代汉语时,表现得特别明显。如郑伯克段于鄢中的“缮甲兵,具卒乘”,现代汉语要说成“修理铠甲武器,准备步兵兵车”。古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是六个词,但古汉语用六个字,现代汉语却用十二个字表示,字数翻了一番。这个例子比较典型,因为这几个词在古汉语中都是单音词,而现代汉语却都要译成双音词。其实,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双音词,如“遂寘姜氏于城颍”的“城颍”;现代汉语也有单音词,如上句的“于”译为现代汉语的“在”,古今都是单音词。不过,从总体上说,古代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教材中指出,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三种情况中第一种和第三种出现较多,第二种较少(现代汉语中附加式的词所占的比较不高)。第三种教材中说是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这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用并列式的方法组合而成。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是以原来的词作为一个词素用偏正式的方法组合成,如“郑”译为“郑国”,“隧”译为“隧道”。上面我们举的两个例子中,译成现代汉语后第二种情况都没有出现,“具卒乘”译成“准备步兵兵车”,“遂”译为“于是”,“缮”译为“修缮”属于第一种情况,“甲兵”译为“铠甲兵器”,“宜”译为“放置”属于第三种情况(“兵器”是偏正式,“铠甲”、“放置”是并列式)。第二种情况没有出现。古汉语中很多貌似双音词的语言片断,实际上是由两个单音词组合而成的词组,后来才逐渐凝固成双音词,词组凝固成词有一个过渡时期,我们一定要有历史主义的现点,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这种现象,不能以今律古,用现代汉语复音词套古代汉语。教材中举了“阻隘”、“险阻”“婚姻”、“饥馑”、“恐惧”、“朋友”,这都是并列式结构的,类似这种结构的下面再举一些例子加以比较。英雄1、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徒英而不雄,则雄才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应劭人物志英雄。2、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班彪王命论前句“英”、“雄”显然是两个词的组合,文章标题题亦然,后句已经凝固成复音词。疾病1、亮疾病,率于军。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2、掌养万民之疾病。周礼天官疾医3、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小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第一句是两个词的组合,译成现代汉语是:诸葛亮病了,病得很重。第二句已经凝固成了一个复音词,第三句可看作是偏义复词,词义落在“病上”。除了并列结构以外,其他结构的都有这种貌似现代复音词的现象。如:1、赵王扫除自迎,引公子而就西阶。史记魏公子列传。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以上是动宾式词组。“扫除”意为打扫台阶,“除”的本义为台阶,“知道”意为懂得道理。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以上为偏正式(前为定中,后为状中)。“秋天”即秋天的天空,“响应”是像四声一样呼应,“响”本义为回声(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5、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则不辨。韩非子外储说6、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冯婉贞以上为主谓式。“身体”意为亲身体验,今成语尚有“身体力行”。“谍报”中的“谍”指间谍,即刺探情报的人,“报”是报告,“谍报”意为间谍报告。上述双音词组,是两个词的组合,而不是一个双音词。总之,古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后代的复音词除了专有名词与连绵字外,基本上都是由两个单音词组合而成的,必须注意这种变化。(二)几种比较特殊的复合词1、偏义复词古代汉语有一种复音词,其两个词素地位作用不一样,其中一个词素负担了整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完全没有意义,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一般叫做偏义复词。从两个词素原来所具有的意义关系来看,有两种情况。(1)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无羽毛以御寒暑。列子杨朱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录今天下三分,益州益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唐且不辱君命上面几个例子中,“作息”只“作”有义,“异同”只“异”有义,“寒暑”只“寒”有义,“死生”只“死”有义,整个词的意义偏在前。而“存亡”是“亡”有义,“休祲”只“祲”有义,整个词的意义偏在后。2、两个词素意义相关或相类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周易系辞上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李渔芙蕖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后汉书班超传上面几个例子,“风雨”“父母”“弟兄”“金鼓”“耳目”“园圃”均只后一个词素有意义(古代战争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忠孝”只前一个词素有意(忠于君国,孝于父家,忠于外,孝于内)。偏义复词本来用一个单音词义已足,之所以会加上一个音节成为双音节词,可能是有时在与其他词搭配成句时可达到节奏均衡平稳,语句整和谐的效果。如上述所举十二个例子,第一种情况的第一、二、五几个例子,第二种情况前五个例子,或者本身为韵文,或者虽为散文,但此处要求整句,若以单音形式出现,则显得十分拗口,韵文体中的句子自不必说,散文体中的句子如出师表中四个语言片断,前三个每个语言片断均为四个音节,最后一个语言若为三个音节,则看起来不匀称,读起来不和谐。现代汉语偏义复词大为减少,但仍有一些,如“窗户”“人物”“睡觉”只前一词素有义,“干净”是后一词素有义。2、连绵字古汉语中连绵字的现象较为常见。前面讲过,古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除了专有名词与连绵字,基本上是单音词,几乎是一字一词。所谓连绵字,是指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义的词语。连绵字也叫联绵字,都是前人的叫法,其实是复合单纯词的一种,两个字合起来才表示一个词素。连绵字从语音上讲,有如下四种类型。(1)双声连绵字。所谓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教材中的“倜傥”“忸怩”“造次”“兹基”(锄头)“抑郁”,又如“蜘蛛”“仿佛”“参差”“流离”“踌躇”等。(2)叠韵连绵字。所谓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而不是韵母)相同。如教材中的“徘徊”“彀觳”(发抖的样子)“逍遥”“须臾”“披靡”“辟易”。又如“蹉跎”“仓皇”“窈窕”“莽苍”等。(3)双声兼叠韵连绵字。即两个字声母相同,韵也相同。这种情况很少,如“辗转”。(4)非双声叠韵连绵字。即声母不同,韵也不同的,教材中没有举此类的例子。如“芙蓉”“浩荡”“滂沱”等。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连绵字是指古汉语范围内,因而所谓声母相同和韵相同,都是指古声母或古韵。若按现代汉语,则“造次”“兹基”“逡巡”声母不同,“窈窕”韵不同,而古声母和古韵则是相同的。关于古声母和古韵,第二册讲到“诗经”的韵部时再详细介绍。总之,连绵字中以双声叠韵者为最多,非双声叠韵很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双声叠韵会造成一种悦耳的感觉。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词汇和词义是不断发展的,古汉语词汇又以单音词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一词多义的现象,如:亡逃亡。陈涉起义:“今亡亦死,举大义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出外。不在家论语:“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失去,丢失。韩非子:“醉寐而亡其裘。”死亡。韩非子:“兵弱于敌,国贫于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通“无”。贾谊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义项,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本义和引申义,本义是纲,其他义项是目,抓住本义,就可纲举目张。(一)词的本义1、什么叫本义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一般是词在文字产生时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的反映的并有史料证明的意义。2、为什么要探求词的本义掌握本义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古书中词的意义,古书中不少词用的是本义。如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 “塞向墐户”中的“叔”和“向”。掌握本义可以以简驭繁,理清词义的相互关系。如“理”治玉纹理条理,规律道理。3、如何探求本义?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并结合文献材料来证明。如:行,象形。如“遵彼微行”(诗经)。本,指事。如“伐木不自其本而复生”(国语)。盥,会意。如“奉匝沃盥”(左传)。造,形声。如“不幸有疾,不能造朝”(战国策)。(二)词的引申义1、什么叫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如:向朝北窗户朝着、对着道道路途径正当手段规律,学说2、引申义是怎样派生出来的?直接引申(辐射式引申)引申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或者说以本义为中心,辐射状生出多个义项,而这些义项均与本义有直接联系。如:节(節)符节节制 木节节操 竹节 关节礼节 节气节奏间接引申(链锁式引申)从本义引申出引申义,再由引申义引伸出新的引申义,各引申义之间象链环一样一环扣一环,类似链条状,如:習数飞复习、练习熟悉,通晓习惯过经过 超过 过分 过错 责备综合式引申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义交错在一起的引申。(三)词的假借义1、什么叫假借义由音同或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假借义产生的途经有两种:一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如:莫没有人其第三人物代词笑动作一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如财通裁。2、如何区分引申义和假借义主要看它和本义有无联系,有联系的是引申义,没有联系的是假借义。第二单元 文选: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题解】本文记述我国四大公子之一孟尝君门下一个食客冯谖的故事。冯谖通过收债“市义“、游说诸侯和立宗庙于薛三件事,表现了他的卓越才能,也从而巩固了孟尝君的地位。文中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补充注释】自存:指养活自己。食之:给他吃,食音si。揭其剑:揭,高举,成语有“揭竿而起”。孟尝君客我:孟尝君以我为客。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于是孟尝君不复歌:从此孟尝君不再唱歌。于是:从此,两个词。怪之:以之为怪,形容词的意义动用法。先生不羞:先生不以之为羞,“羞”后省略“之”,形容词意动。欲为收责于薛:“为”后面省略宾语“我”。辞曰:辞,告别。以何市而反:“以”后面省略宾语“债款”。视吾家所寡有者:看我家缺少的东西,意为看我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诸民当偿者:应当偿还债的老百姓。定语后置。窃以为君市义:“以”后面省略宾语“之”。顾谓冯谖:回头对冯谖说。顾:回头看,本义。高枕:形容词使动。“孟尝君为相”句:此句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因果关系的内容。赵威后问齐使【题解】本文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对话,反映了她的民本思想,同时也表现了她的政治主张。【补充注释】趋登:快步登上。上古臣见君,礼节上应快步走,故触龙脚上有毛病,见赵太后时也要装出“趋”的姿势(徐趋)。登:古人喝酒,一般在高处。诗幽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是其为人:这个人他的为人。振困穷:救济困穷的人。振:即后来的“赈”,如“赈灾”。是助王息其民者也:这是帮助他的君王蕃殖老百姓的人啊。息:繁衍,增长。如神话传说中就有“息壤”。胡为:与下文的“何为”同义,为的是避免呆板。鲁仲连义不帝秦【题解】战国末,秦日盖强大,出兵围赵,魏派辛垣衍尊秦为帝。而齐国游士鲁仲连却挺身而出,反对妥协投降,和辛垣衍进行了单刀直入、针锋相对的斗争。文中生动地表现了鲁仲连反对投降的正确立场和功成不居的高贵品德,也刻画了国难当头束手无策的平原君和企图名利、毫无政治主见的辛垣衍。鲁仲连的议论,具有远见卓识,分析利害入情入理,又善于运用历史事实与生动的比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义不帝秦:根据正义不尊秦为帝。义:名词作状语,今成语“义不容辞”的“义”作用同。帝:名词的使动用法。下面第二、三段就说是“尊秦为帝。”【补充注释】间入:偷偷进入。间,音jin。按“间”原写作“閒”,本义为门中见月,此为引申义。因平原君谓赵王曰:通过平原君对赵王说。因:介词,通过。争强为帝:按战国以前,夏、商、周的君王一般称“王”,说文:“王,一贯三为王。”王本是至尊之称,但春秋后,楚、吴、越各国也自称王,战国时各大国国君都先后称王。因各国都称王,于是有些强国为了表示与其他“王”不同,便称为帝,齐悯王与秦昭王就自称为帝。汉代以后,“帝”便成了“王”之上的最高统治者,而“王”则变成了“帝”之下(类似古诸侯)一级了。以齐故:因为齐的缘故。以:介词,表原因。“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适”与“会”都是副词,二者同义,都是“刚好”“碰巧”的意思,故二字可连用。下文(倒数第二段)有“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吾请为君责而归之:请让我替您责备他,让他回去。归:不及物助词的使动用法。见于之先生:让他谒见先生。见:使动用法,音xin。无从容而死:心胸不开阔而死。“众人不知,则为一身”:一般人不了解,就认为他是为个人打算。众人:一般人。“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那个秦国,是废弃礼义而崇尚斩首之功的国家。韩非子五蠹:“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彼:含轻蔑之意。“权使其士,虏使其民”:“权”,“虏”都是名词作状语,以权作之术来使用他的士,把他的人民当作奴隶来使用。权:用作褒义时义为权变,灵活。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用作贬义时指多变,反复无常,此句即是。彼则肆然而为帝: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为之民:双宾语,给他当老百姓,即当他的老百姓(但“之”并非“民”的定语)。欲以助赵也:“以”介词,后面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