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鉴赏(用).ppt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2857404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水田园诗鉴赏(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山水田园诗鉴赏(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山水田园诗鉴赏(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达了诗人王维对大自然中空灵境界的追求和喜爱,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田园诗鉴赏,1、概念: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2、代表诗人:A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B盛唐时,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蔚为大观,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等。(宋:杨万里、范成大),一、明确概念,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二、常见意象与意境: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1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明丽绚烂、富有生活气息。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2.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淡雅清幽、豁达、淡泊闲适、清冷荒僻。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三、山水田园诗表达的情感内容,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4.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三、山水田园诗表达的情感内容,四、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生活,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2、画面意境恬淡宁谧,清新淡雅,明丽绚烂,雄浑壮丽,清冷空寂等。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A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白描、点面结合、渲染等B写景的空间顺序:由大至小、由小至大、由远至近、由近至远、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等C、描写景物角度:视觉、听觉、味觉等多种感官4、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等,解题三部曲一把握意象特征和寓意二体味情景交融之意境三领会写景表现之情感山水田园诗情感热爱自然,钟情山水过故人庄(主旨)厌恶官场,向往隐逸归园田居淡泊宁静,志趣高远饮酒生活闲适,悠然自得鸟鸣涧解题思路:什么景意境情感答案构成:描摹图景,意境特点,手法或表达效果围常见问题: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意象意境表达情感)2、作者是怎样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的?(侧重表现手法:手法说明情感),如何解题?,课内示例练习一首,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诗歌写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这首诗通过描写雨后空山、松间明月、清泉、莲、渔舟等清新自然的景色。(一步)渲染了一种闲适宁谧的氛围。(二步)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官场,过宁静生活,向往隐居生活的思想感情。(三步),(2)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一步)诗中描写了月光洒满松间的静态景象,接着描写了淙淙流淌的清泉、嬉笑归来的浣衣女以及渔舟划过莲叶摇动的动态景象,(二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衬托出山间的清幽宁谧。(三步),高考链接,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苍壁:深青色的崖壁,问题: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答案示例: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次石湖书扇韵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答案示例,诗歌描绘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是由小桥、流水、村庄、岸阁、浮萍、荷花、人家等景物构成的。同意:此诗赞誉石湖的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不同意: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明证,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12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玉花:喻雪花。(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答:(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答:,答案:(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2)示例: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1)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2)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山水田园诗小结,1、山水田园诗的意象,思想情感2、意境类题型3、表达技巧类型4、炼字型,课外拓展练习两首,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注】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问:“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参考答案:,(1)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对仗工整,使诗歌富有节奏感,音乐美。(2)这首诗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一句一景,通过萋萋的草、流水、树、自落的花、山、空啼之鸟等景物,凸显出山中少有人来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注:唉乃,摇橹声鹊桥仙(宋)陆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陆游鹊桥仙中“渔父”的形象和柳宗元渔翁诗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两首作品表面上是写渔父(渔翁),实际上都是自己的咏怀之作。两个形象都远离红尘,追求高洁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