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基础简介》PPT课件.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2850899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29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基础简介》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病理学基础简介》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病理学基础简介》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病理学: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原理和在疾病过程中所发生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及其规律的科学。2.病理变化包括二方面:1)损伤作用:致病因素对生物机体产生的伤害作用2)抗损伤作用:机体产生的对致病因素的抵抗作用第一节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一、疾病的定义疾病是由致病因素作用于生物机体时扰乱了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疾病的发生是各种致病因素和机体自身反应相互作用的结果。,Chapter4.病理学基础简介,二、疾病发生的种类(一)根据病原种类来分1.由生物引起的疾病:即病原性疾病2.由非生物引起的疾病:如机械损伤、理化刺激、营养缺乏、先天缺陷等(二)根据病原种数来分1.单纯感染:疾病是由一种病原侵袭引起2.混合感染:疾病是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病原侵袭引起(三)根据症状来分1.局部性疾病:病变主要为某一局部区域,如皮肤病、鳃病和肠道病等2.全身性疾病:病变影响到整个机体,如中毒、营养不良、泛池等,病理学基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四)根据感染情况来分1.原发性感染:健康个体首次遭到病原侵袭而发生疾病2.继发性感染:已遭受病原感染的个体再次遭到不同病原的侵袭3.再感染:同一种病原第二次侵袭后又使机体患病4.重复感染:第一次感染后留在体内的病原使机体再次发病。(五)根据病情性质来分1.急性病:从发病至死亡时间很短(数天至1-2周)2.亚急性染:从发病至死亡时间较长(2-6周)3.慢性病:从发病至死亡时间很长(6周以上甚至终生),病理学基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三、疾病的经过与结局(一)疾病的经过疾病的发生发展需要经过一个过程,包括:1.潜伏期:从病原作用于机体至出现症状前的一段时间;2.前驱期:期限很短,尚无典型症状;3.充分发展期:为疾病的高潮期,已出现疾病的典型症状。(二)疾病的结局1.完全恢复:病原清除,症状消失,机体的机能等完全恢复2.不完全恢复:主要症状消失,但机体仍有些后遗症3.死亡,病理学基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第二节衰退性病变(物质代谢障碍)在鱼虾病害中常见的物质代谢障碍有萎缩、变性和坏死等一、萎缩(Atrophy)1.定义:指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因各种原因而发生体积缩小和功能减退的现象。2.萎缩的种类: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1)生理性萎缩:指生物机体由于正常的生理原因而出现的组织或器官体积的缩小和功能的衰退。如石斑鱼变性时雌性性腺的萎缩2)病理性萎缩:a.全身性萎缩:如饥饿和营养不良等引起的全身性组织器官减小b.局部性萎缩:如大眼鲷匹里虫引起的生殖腺萎缩主要类型有:营养不良性萎缩、废用性萎缩、压迫性萎缩、缺血性萎缩、神经性萎缩,Chapter3.病理学基础简介,二、变性1.定义:指组织细胞因物质代谢障碍而发生的一种程度较轻的变质性变化变性通常是一种可逆性病变2.变性的种类:1)颗粒变性:又称浊肿,是肿大的变性细胞胞浆内出现大量蛋白质微细颗粒,使细胞和病变器官出现浑的现象在急性传染病、中毒和缺氧时常在肾脏和肝等组织中见到该变性。2)空泡变性:在细胞的胞浆中出现大量大小不一的空泡状水泡的现象3)透明变性:在细胞和间质中出现均质、透明的玻璃样物质的现象。透明变性常在病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出现。4)粘液变性:是上皮细胞或结缔组织内粘液物质增加的一种病变。粘液病变在鱼类常见于因细菌和寄生虫等感染而引起。5)脂肪变性:在细胞的胞浆中出现了游离性脂肪滴的病变。脂肪变性常伴有机体氧化过程不足等疾病,如全身性贫血等,病理学基础:衰退性病变,三、坏死1.定义:指机体局部组织和细胞的死亡坏死是不可恢复的变化,是不可逆变性发展的最后阶段2.坏死的种类:1)生理性坏死:指因正常的生理原因出现的组织或细胞死亡如表皮的角化脱落,脾脏对老化血细胞的清理等。2)病理性坏死:指因致病因素引起的组织或细胞死亡3.病理性坏死的原因:1)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如脊髓受损后,相应的肢体部分发生坏死;2)局部血液供应不足: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细胞则缺氧坏死;3)微生物、寄生虫或其毒素的毒害作用4)理化因素:如高温、严寒或放射性物质等。,病理学基础:衰退性病变,第三节血液循环障碍1.血液循环的作用:输送O2与养料、运走CO2与废物。2.水产动物常见的血液循环障碍:充血、出血、贫血、血栓形成和水肿一、充血1.定义:指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超过正常值的现象。2.充血的种类:A.按血液来源来分:1)动脉性充血:动脉流进的血液超过正常值而引起的充血2)静脉性充血:因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的充血,一般又称为“淤血”B.按性质来分:1)生理性充血:如激烈运动时,肌肉和鳃等组织器官的血液增多2)病理性充血:致病因素引起的充血,如病原诱发的炎症常伴充血,病理学基础:血液循环障碍,二、出血1.定义: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2.出血的种类:A.按出血部位来分:1)外出血:血液流到体表或体外的现象2)内出血:血液流到组织或腔隙内的现象B.按出血方式来分:1)破裂性出血:因血管壁破裂而引起的出血2)渗出性出血:血管壁渗透性增高而引起的血液流出。3.鱼类出血的原因:1)机械性损伤:如刺伤、咬伤等直接损伤血管壁而使血液流出血管。2)侵蚀性损伤:因炎症、肿瘤、溃疡等原因,使血管壁受周围病变的侵蚀作用,导致血管壁破裂出血。,病理学基础:血液循环障碍,三、贫血1.定义:指机体血细胞含量减少或红细胞。色红细胞的数量低于正常值。2.贫血的种类:1)溶血性贫血:红细胞死亡速度红细胞生成速度;如椎体虫贫血2)出血性贫血:因出血造成的血量减少或红细胞伤失。如出血病3)吸血性寄生虫引起贫血:吸虫类等引起的血量减少4)营养性贫血:因缺乏某种营养物质引起的贫血。如缺铁,VB12等5)造血组织疾病:如肾脏和脾脏被病原感染后引起的贫血。,病理学基础:血液循环障碍,四、血栓形成1.定义: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聚集形成血凝块的过程。其中的血凝块称血栓。2.血栓形成的原因:1)心血管内膜受损:血管受损后内壁粗糙,血小板易沉积,引起血栓2)血流减慢:血流减慢后使血小板易于粘附于血管壁,形成血栓。3)血液性质改变:主要表现为血液凝固性升高。3.栓塞:指血栓碎片离开血管壁或异物(如寄生虫、气泡等)进入血管内,从而阻塞血流流通的现象。,病理学基础:血液循环障碍,五、水肿1.定义:1)水肿:细胞或组织间隙内贮留的等渗性液体过多称为水肿。2)浮肿:皮下组织内贮留大量的液体称为浮肿。3)积水:腔道内积存了大量液体称为积水。2.引起水肿的原因:1)毛细血管内压升高;2)淋巴回流受阻;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4)组织渗透压升高;5)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病理学基础:血液循环障碍,六、梗死1.定义:1)缺血:组织或器官的血液供应减少或停止称为缺血。2)梗死:由于动脉血流阻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组织或器官坏死。2.引起梗死的原因和条件:1)动脉阻塞;2)动脉痉挛;3)动脉受压;七、栓塞定义:循环系统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引起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栓子可以是个体、液体或气体。,病理学基础:血液循环障碍,第四节炎症1.定义:指动物机体对各种致病刺激物引起损害作用而表现的一种保护性反应。2.作用:1)抵御和消灭入侵病原;2)修复病原造成的组织损伤。一、变质性炎症特征:器官的实质细胞发生严重的变性和坏死在鱼类多由微生物病原引起,常见于肾脏和肝脏二、渗出性炎症特征:液体成分及有形成分从血管中渗出,并伴有程度不等的变质和增生,Chapter3.病理学基础简介,第五节进行性病变一、肥大与增生1.肥大:指因细胞增大而致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细胞数量不变)2.增生:指因细胞增多而致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细胞大小不变)二、再生定义:机体的细胞或组织坏死后,由残存的同类健康细胞分裂增殖而补充缺损的现象。三、修复定义:指机体细胞、组织死亡后进行补偿恢复的过程。四、肉芽组织定义:指充满毛细血管的未成熟的结缔组织。,Chapter3.病理学基础简介,练习题:1.名词解释:疾病、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再感染、重复感染、萎缩、变性、坏死、充血、贫血、血栓形成、栓塞、肥大、增生、炎症2.疾病具有哪些主要类型?其经过与结局如何?3.物质代谢障碍和血液循环障碍各有哪些类型?4.变性可分为哪几种?5.鱼类常见的贫血有哪些主要类型?6.什么是水肿?引起水肿的原因主要有哪些?,Chapter3.病理学基础简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