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现状研究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2839634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现状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现状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现状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现状研究摘要 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过渡到社会学习的第一步,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发展以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小班幼儿年龄普遍3至4岁,正处于从婴儿期过渡到幼儿期的关键阶段。其身心发展迅速,个性,气质等内在心理品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因此进入幼儿园小班进行有组织的,有目的的,系统科学的日常生活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从目前幼儿园小班生活常规培养的现状,发现在进行常规指导时存在管理过于生硬,指导方法不恰当,保教分工不明确,家长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从教育思想,教师观念,培养方式,家庭参与度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小班幼儿生活常规习得的有效途径。关键词 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 AbstractKindergarten, the first place that the children from living with family to contacting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social study, it is ultimate aim is to promote children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nd by promoting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g to adjust to social activity. all of children of bottom class for 3 4 years old ,who are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infant to the babyhood that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ed rapidly .there are the greatness flexible in personality, temperament and so on .so ,entering kindergarten that carried on purposeful organized, system, and reasonable routine guidance is very necessary ,life routine culture will be benefit for children healthy life, personality, character in the future.In this paper, by observing the children of bottom class life routine based on reality, which included the stiff of management, the methods is not appropriate ,the division of labor is not clear ,parents participate .analysis the course ,finally putting the effect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hildren of life routine culture ,including educational thoughts ,teachers concept ,training mode ,family involve and so on Key wordsbottom class;children of bottom class;life routine culture;improvement .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现状研究绪论 (一) 研究缘由及意义首先,小班幼儿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普遍幼儿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幼儿集父母,长辈的爱于一身,造成大多数孩子自私,任性,无理取闹,骄纵蛮横的态度,家庭教育也仅仅侧重孩子的养育,而忽视对孩子有效生活习惯的培养;进入幼儿园,幼儿将不得不学会必要的行为规则来适应集体;其次,处于3到4岁的小班幼儿,是培养其日常生活常规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加之以科学、合理的生活常规的指导,不仅仅可以提高幼儿逐步适应幼儿园与集体生活的能力,还对幼儿自身的个性心理品质发挥着巨大影响;最后,对教师来说,建立良好的常规秩序是便于教师管理班集体,减轻教学工作负担的一个有效前提。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习得,既有利于帮助小班幼儿培养规则意识,适应集体生活,让孩子喜欢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促进其身心协调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管理自己的班级,让幼儿生活和学习秩序化,规范化,同时建立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幼儿自身各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 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概述了幼儿园生活常规培养的的重要性,进而详细说明了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价值,根据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及其特点。最后,从教师综合素质,教师教学方法,家庭教育观念等三方面提出了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生活常规的有效策略 (三)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一些期刊、论文、书籍以及网络资源等方式对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内容和观点进行分析与归纳,在结合研究以及自己的理解,从而提供了本文的思路。 2.观察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小班幼儿生活常规习得个案的感知过程,获得对小班幼儿生活规则培养方式的直接认识,为提出有效策略提供可靠的事实依据。3.案例分析法:在调查中,以小班幼儿生活中出现的常规培养问题作为个别案例,借助必要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总结,提出有效解决办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1.小班幼儿(3至4岁):处于小班幼儿阶段,身体动作发展迅速,离开家庭来到陌生的幼儿园,情绪上表现出极其的不安,焦虑与激动。加之自我中心性强,不愿与小朋友交流,生活自理能力差,习得必要的生活常规将有利于幼儿适应集体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和自我照顾能力。 2.生活常规:生活常规是幼儿园常规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来园、饮水、午睡、进餐、就寝、盥洗、入厕等的生活环节中体现,对幼儿的自身发展有起着重要作用。一、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价值 幼儿来自于不同背景的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幼儿的生活作息可能会带有浓厚的家庭色彩,只有培养幼儿良好常规才能保证幼儿一日生活秩序化、合理化。这就需要从幼儿生活常规的特点入手。常规培养具有客观性,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及规定,这些规定不以个别幼儿的意志为转移,致力于共同约束幼儿;常规习得的长期性 ,生活常规贯穿于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集体要求,环节常规一经制定,就长期存在;生活常规培养的个别差异性,教师要在充分了解个别幼儿生活习惯的同时,给予指导。这个时期的幼儿发展可塑性强,正是幼儿习得生活常规的关键期。 (一)便于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生活常规的习得是保证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幼儿教育全部是通过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来体现。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常规教育使得幼儿生活有规律、节奏,并使整个幼儿园生活学习保持正常,稳定。小班是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养成的关键期,其将对中大班以及未来的生活态度和习惯产生重大的影响。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自己能有效管理自己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一日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比如幼儿在进餐时做到不说话,打喷嚏时用手捂着嘴巴,听人说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在公共场所不大喊大叫,玩游戏时不随意抢夺小朋友的玩具,有新玩具时,乐于分享。 (二)能帮助幼儿营造安全氛围 根据马斯洛学习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有满足人较低层次的基本需要,生理 安全 归属和爱的需要,才能往较高层次的成长性需要的发展,小班幼儿园刚进入幼儿园,情绪冲动,易变化,刚离开家庭对亲人有很大的依赖你情绪,教师应给与幼儿更多的爱,让其感受自己处在一个安全温馨的环境中,尤其在睡觉时间,他们表现极其的焦虑不安,有些孩子在睡觉中颓然醒过来,哭着叫着妈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放些轻音乐、或者听听故事。我班新来一个小朋友,罗锦轩,每当午睡时,他都会对老师说:“老师,我可不可以不睡觉,我不想睡觉,我想到外面去玩滑滑梯。”这时老师同意他去操场玩,考虑到他刚入园,可能不熟悉幼儿园生活规则。但他玩了很久并且还要继续,这时老师和他约定,老师提醒他还能再玩10分钟。因为老师也要赔其他的小朋友,不能照顾她一个人,你愿意何老师一起回教室陪其他小朋友睡觉吗?”他同意了,和老师一起为其他的小朋友盖好被子,在老师的陪伴下,他坐在自己的小床上慢慢的睡着了。 (三)便于教师使班集体秩序化小班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有助于降低教师管理班集体的难度,幼儿从家庭进入到幼儿园是一次环境的大改变,要是 幼儿不能很快的适应在幼儿园中的生活学习,不能很快的接纳教师和其他小朋友,将遇到很大的困难,通过生活常规教育中,教师对幼儿生活的关心和引导,建立起和谐的互动,可以减轻教师管理幼儿一日生活的压力。二、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现状 小班幼儿刚入园,通常还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幼儿不断的摸索和尝试,以下是我在实习幼儿园内对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过程中观察的所见。(一)教师过分管理,缺乏灵活性。在小班生活常规教育中,往往注重以集体需求为主,而忽略了幼儿本身的需求,幼儿在何时何地做什么,都做出了非常详尽的规定,然而幼儿的兴趣不可能总是按照教师的既定模式发展;在幼儿进行玩具分配时,教师往往忽视了幼儿的个人喜好,不能充分尊重其自主选择的权利,这不能吸引幼儿调动积极性,促进其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为了便于班级管理和各种活动的顺利开展,常规培养时在管制幼儿方面花费大量时间,而常规教育本身的内涵严重丢失。例如,在集教课结束后,我准备带孩子去户外活动时,在教室走廊上本来排队走的小朋友A发现一只蜘蛛,便来了兴趣,突然停下来观察蜘蛛,其他小朋友也停了下来。我站在旁边听她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这时老师走过来说:“蒋老师,你怎么还不带她们下来,再不走,时间不够就不去户外活动了,都回教室去。”小朋友纷纷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蜘蛛,朝操场的方向走去。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本来可以借助小朋友对蜘蛛的兴趣,继而组织活动,而老师却错过了教育契机。事后我了解,老师们都说这是学校规定,每天必须按课程走。(二)对幼儿采用高控手段幼儿是常规参与的主体,无论是常规的制定还是实施,幼儿都应该是常规习得的主体。然而对于幼儿过分的控制确是小班教师生活常规教育的普遍现象,教师不允许其这样做,也不允许其那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幼儿的安全着想,另一方面是为了教学活动有序进行,但是,如此高强度地对幼儿进行控制也有悖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大多数老师为了幼儿习得常规,常采用高控手段,对幼儿传递的一直是:“你必须吃完饭,不能说话,不准”教师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幼儿身上,忽视幼儿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将会逐渐丧失,从而过分依赖教师,更不能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三)保教分工不明确在班级体中三位老师之间的配合也是小班幼儿常规习得的重要条件,在对幼儿提出常规要求之前,三位老师要观点目标要求一致,形成共同管理幼儿合力。实习中,在一次午睡起来后的点心环节,幼儿被明确要求“穿好衣服的小朋友自己在桌子上拿水果”然而在吃完点心之后,保育老师可能认为待会好收拾,就让孩子们把盘子放在浣洗间,而一会主班老师为方便自身教学,又让孩子把盘子放在桌上,因此就有孩子疑惑了“老师,我们到底把盘子放在那里”。因此在班级中,一些生活常规的制定和实施最好三位老师共同参与。(四)家庭参与度不高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在幼儿园里,在家里也要同样重视,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目标一致,孩子善于模仿,特别是对于自己身边的人,家中的父母,大人的举止是孩子经常模仿的对象;另一方面目前大多家庭是四二一模式,对幼儿百般宠爱,担心孩子在园中生活不好,回到家里,对幼儿妥协。幼儿在学校养成的好习惯,在家里顷刻间不复存在。在幼儿园里教师要求,吃饭时不能把米粒洒落在桌子上面,不能挑食。在家里,一些规则得不到家长的重视。三、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小班幼儿生理、心理发展仍然属于低级水平,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可以使幼儿更好的适应集体生活,以上通过教师、幼儿、保教分工、家庭等多角度对小班幼儿生活常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以下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目前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指导形式单一在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过程中,教师一直居于主体地位,而忽视了借用外部条件,教师在进行生活常规培养时,一定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将幼儿引入其中,提高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组织多种活动,提供给幼儿多的观摩和参与机会,利用文学作品等,在每周一可以轮流请幼儿分享周末趣闻,鼓励和引导幼儿积极与他人交流,同时激发其自主参与到日常生活常规规则的学习中。如在早操之后要求小朋友抬小椅子放进桌子妈妈的肚子里。如果换成请小朋友,像小猫一样,轻轻地抬小椅子放进桌子妈妈的肚子里,同时身体模仿小猫走路,对重点词轻轻地进行强调,这样,幼儿就更容易理解,也调动幼儿的模仿欲。同时在收拾整理玩具是,教师可以用一首固定的音乐来训练孩子,以便在以后的收拾玩具过程中,不需要教师格外的指导,培养幼儿自理能力。2.重行为,轻体验在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中,鉴于小班幼儿的向师性,一切行为都以获得教师的表扬、奖励为主。而忽视自身行为结果带来的情绪体验。如午餐活动中老师表扬了一位吃饭快并且多的幼儿,其他幼儿便一口一口吃饭,只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甚至忘了吃饭饱了。3. 重直接命令,轻解释由于每个幼儿完成生活具体环节的速度不等,教师在一日活动组织中,几乎是催促幼儿完成这个环节之后又催促幼儿完成下一个环节。有的幼儿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幼儿的一天,在教师急忙的催促声中完成的,教师单纯用命令式的语气让幼儿接受常规要求,而幼儿只能选择被动接受,如在午睡环节,盼盼一直没睡觉,她问g老师:“什么时候起床啊?”g老师回答说:“还没到时间,到了我会叫你,你快点把眼睛闭上。”盼盼问:“老师我不困,我起来行吗?”“不行,睡觉就得躺着,赶快闭上眼睛。”于是盼盼很不情愿的闭上了眼睛,此后盼盼又不停的反复睁开眼睛看看周围。教师命令式的口吻,导致孩子被动的接受,无法调动孩子参与生活常规的积极性。4忽视幼儿的正面行为强化在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幼儿继续保持好的行为,或者当幼儿出现好的行为,教师就给予正面强化如运用小红花,小贴纸等物质奖励,或者是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话或者一个拥抱,对孩子都是一种积极的鼓励,这将激发孩子对良好生活习惯的保持。5忽视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在具体的常规教育指导中,有少数教师在与幼儿交流中尊重幼儿意见,关注幼儿情绪状态和个体差异性,她们往往按自我的想法和习惯来教育幼儿,阻碍了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教师应适当的让幼儿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激发幼儿的兴趣。如,小班幼儿喜欢韵律操活动,但该怎样做呢?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并让幼儿观看一些在活动操时,吵闹,推挤,同学的图片,说一说他们这样做对吗?应该怎样做?教师和幼儿共同制定规则,这样规则更容易被幼儿接受并遵守。在我班积木建构活动中,教师针对有孩子在建构区随意穿梭,不顾他人感受破坏建构物的问题,和幼儿讨论。在建构区,我们要怎样有秩序的进行游戏,同时和幼儿讨论规则制定:1不能随便穿梭,撞倒其他小朋友的积木。2想加入小朋友玩,要主动友好的告诉他。3不能抢夺他人的积木,要友好协商4游戏结束后要送积木宝宝回家。5游戏过程中保持安静,不大声叫嚷。(二)小班幼儿有效生活常规培养的分析 1.教师的地位和角色教师在其常规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而不应该是主体角色,应该把主动权让给幼儿。幼儿园的一些教师认为生活常规教育就是管理幼儿的错误行为,不允许孩子这样做,不允许孩子那样做,将孩子死死的固定在各项常规要求之中,生搬硬套幼儿园的教育制度,不会让幼儿有自己的想法,必须完全依照老师。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管理者,完全制约了幼儿的行为规格,让幼儿不得不接受,这种方式完全轻视了幼儿的主体性,使幼儿的生活常规教育陷入被动的局面。在本人实习期间,午睡时,听得最多的话就是赶快睡觉,再不睡觉就送去小二班。”教师始终控制着幼儿的生活2.幼儿的个别差异幼儿的成长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每个幼儿的发展都存在着自己的烙印,教师在指导幼儿生活常规习得的同时,在满足幼儿共性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个性的发展。本人实习的小班幼儿B在集教课上,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好动。老师上课时,B幼儿通常四处闲逛。在区角中,独自玩耍,久而久之,该幼儿认知、情绪行为上都发展成老师口中的问题孩子,一次英语课上,其在玩区角课时,竟然不知觉得讲出了英语老师所说的单词,并且发音十分正确。此案例我们不难理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阶段,也许个别幼儿在发展中比较缓慢,但作为老师,都应该给与他们的发展的机会,在常规培养中,我们也应该因人而异的培养。 3.家庭参与度家庭教育是幼儿人生的第一篇章,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摇篮。家长是幼儿模仿的首选对象,其行为举止会一直影响着幼儿个体的后期发展,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幼儿良好的态度及生活习惯的培养,目前的普遍存在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放任纵容,会很不利于幼儿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发展。因此,为防止这来问题的普遍化,家长自身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同时密切的配合幼儿园教师,及时反映幼儿在家里的生活情况,在自己家里,也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尽可能多的给予孩子锻炼机会,与此同时,利用家园天地,及时与教师沟通,关心孩子的在园情况,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四、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有效策略 针对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现状,从教师自身、教学方式、言语指令以及家园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系列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要为幼儿树立榜样幼儿天性喜欢模仿身边的人,无论好的坏的,只要是他们喜欢的行为都能深刻的被记录在他们的头脑之中,特别是教师的行为,在小班幼儿阶段,老师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他人的角色,幼儿在幼儿园主要的模仿对象就是教师。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修养。加里宁说过:“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的盯视着她。”小班幼儿各方面发展不成熟,辨别能力也比较差,他对世界的认识也主要来自对成人看法的模仿, 教师的个人行为对幼儿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比如在午睡时,教师要求孩子闭上眼睛好好睡觉,不要喧哗,教师自己也应该做到不大声说话;教师要求孩子要讲卫生,自己也要讲卫生,随时把掉在地上的垃圾捡起来。(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游戏是幼儿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形式,他们乐于进行有趣的游戏,用游戏、音乐、儿歌、绘本故事等方法,既可以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又可以增加常规习得的趣味性,让孩子在充分自由的情况下,以饱满愉悦的情绪,轻松地掌握生活常规。把生活常规教育镶嵌进一日生活之中,让孩子在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养成好的习惯,同时利用音乐、儿歌、韵律活动、图画、绘本故事来引导幼儿常规习得,培养幼儿整理收拾玩具的秩序时,用音乐来引导,养成听到什么音乐就知道该做什么的习惯,完全不需要教师进行多的语言命令,规则已经存在于幼儿的头脑中。(三)指令明确,循序渐进幼儿园常规的培养要经过一个反复长期的构建过程,不是坚持一段时间就放弃了,或者是实行一段时间就退缩了,小班幼儿意识处于较混乱的阶段,且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对教师的要求往往注意时间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对幼儿的语言要有趣、生动、活泼、目的还要特别简单明确。尽量让每个幼儿都能听懂理解,如请幼儿抬椅子、解便,洗手、上座位,一次性指令不能过多,更应当将指令重复,以便幼儿理解,小班幼儿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的集中倾向以及不可逆性,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常规指导要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至深,具体的形象的引导,以便幼儿更好的理解,从而形成规则意识。(四)家园合作幼儿园常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在对幼儿提出有关常规要求时,教师要与家长积极沟通,保证教育的一致性,在每天接送孩子时,教师要把幼儿在园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家长也应该积极和老师交流幼儿在家的情况,家长在家也应该多给孩子讲讲幼儿园的好处,带孩子一起玩游戏,教孩子养成一些好的行为习惯,传递幼儿园好的一面,千万不能吓孩子,说什么如果不上幼儿园就把你送去幼儿园,以此,容易形成孩子的厌学心理。结语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并以此为目的的,小班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发展都不成熟,并处于一个发展的低级阶段,可塑性大,因此生活习惯的培养显得极其重要,通过对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重要性以及价值分析,在把握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客观现实基础上,通过借助参考文献,以及观察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提出了可行性常培的策略。包括:教师榜样、教学方法、活动指令以及家园合作等方面。小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可能还存在许多原因由于我知识水平有限未能涉及,还需要在教育中进一步深化实践,寻找到一条小班幼儿常规培养的正确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