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2837885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一、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和类型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智力属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最终导致“学业不良”或“学力不振”。这种“不振”或“不良”是可逆的或基本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从能力和动力两个维度可以将学习困难学生划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即暂时性困难学生、能力型困难学生、动力型困难学生和整体性困难学生。暂时性困难学生,这类学生的学习潜能与现实学业水平差距甚大,他们中的有些人在参加课堂活动时缺乏积极、紧张的思考,缺乏主动、兴奋的情感投入。有些学生因一时没有掌握某些章节的知识内容造成阶段性的学习困难。有些学生则因受到外界突发事件影响而情绪受到严重干扰,学习分心等等。能力型困难学生,这类学生所占比例最少,能力较差是他们学习上的主要障碍,而他们的动机、意志水平不低,这是他们身上十分宝贵的尚未开发的动力资源。动力型困难学生,这是占比例最多的一类。他们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他们的能力更多的是被动机不足所抑制。整体型困难学生,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低,大多是由于持续的学习困难、知识障碍积累、基本学习技能匮乏造成的。同时长期的学业失败使他们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甚至同伴的否定评价,使他们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缺乏自信,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二、学习困难学生产生的原因分析学困生的教育首先要探究致“困”的成因,其次要找到脱“困”的途径和方法,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小学学困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心身发展尚未成熟,对变革中的社会认识比较肤浅,是非分辩能力比较弱,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也比较弱,容易上当受骗。目前,网吧、游戏厅盛行,有的学生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二)家庭的因素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有些家长忙着赚钱,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或者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宽严失度;还有一部分家长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忽视对子女的道德规范和学习生活进行关心、教育和指导,最终导致孩子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与不学都无所谓,久而久之就使孩子思想认识产生偏差,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沦为学困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的父母越来越多,大量的留守子女也成为了学困生。(三)学校的因素1、学校环境的因素:学校在“应试指针”的指挥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智育,忽视德育,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品德的形成和教育过程,再加上班级环境中不良因素的作用,使学生的品行发展滞后,思想观念偏差,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成为学困生。2、教师的因素:个别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理论修养不够,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没能较好地把握教育时机,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不尊重体谅。调查显示,18.8学习困难生认为自己不太喜欢某门功课的原因是不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31.1的学习困难生认为班主任会责骂自己。以上调查说明,对学习困难生尊重不够、关心不够、爱护不够,教育手段简单、生硬、不科学,是导致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四)自身的因素1、认知因素的原因:一是基础知识差。由于基础知识差,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差,上课听不懂,笔记记不上,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成绩自然上不去。二是相关的知识不足或知识结构不合理。这类学生很少或几乎没有扩充知识的需求,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而大多靠死记硬背。三是不会学习,出现学习方法障碍。表现为不会学和不能了解、掌握与调节自我的学习策略,即元认知能力缺陷。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我检查和自我督促的良好习惯,同时,他们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策略缺少自我感受的意识和有效的监控技巧,这也是造成其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2、非认知因素 :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困难或障碍的主要原因还来自于非认知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消极的自我效能感,缺乏成就动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往往认为学习任务是难以完成的,自己没有完成任务的相应能力。二是消极的情绪体验,产生对老师、学习的逆反、对抗心理。学习困难学生由于经常得到教师过低的评价或态度不良,因而心情抑郁,大脑很难形成学习上的优势兴奋中心。久而久之,对学习丧失信心,成绩下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专门与老师作对。三是意志薄弱,懒于学习。表现为认识不到学习的价值,觉得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知难而退,缺乏坚持学习的毅力,学习被动,作业应付,不会的就抄别人,很少独立思考和钻研。三、学困生转化的策略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困生的转化也肯定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作为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面对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不要奢望几次的谈话就能奏效,也不要奢望短时间内能 “立竿见影”。 如何教育转化学困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一)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无所不在,时刻对学生产生影响。怎样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会环境积极的一面,消除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呢? 1、加强引导,提高学困生分辨能力。学困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而将其与社会隔离。我们只有想办法帮助他们认识各种社会因素的本质及其影响,提高其分辨能力,增强其免疫能力。如经常利用班会举办普及法制教育、社会公德知识讲座、理想道德教育等。2、开展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活动,吸引学困生积极参与,多给提供这些孩子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如每学期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发挥学困生的特长为老人表演一个个自编自导的节目,义务为孤寡老人打扫,在活动中让学困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走出学校,走入社区,组织学生为社区服务,开展“社区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活动,让学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等。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必会融入社会,得到道德的体验,得到劳动的体验,得到情感的体验。(二)家校携手,充分发挥教育合力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对这一问题,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为防止学困生的产生和学困生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1、开好家长会或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或家长学校传授家长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性,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现状,让家长对孩子表达心中的关爱,不是一味地责备、加压,或迁就、溺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打消孩子心中焦虑、恐惧的情绪,改掉任性、贪玩的不良习惯,培养正常的心理。2、平时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教师要及时向家长汇报子女有校的学生情况,要求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协调好学困生与家长的关系。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家庭、学校相互合作,促进父母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构建学困生全方位、全天候、和谐的健康的成长环境。(三)以爱浇灌,建立师生沟通的桥梁1、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善用赏识,走近学困生。教育者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关注学困生的全面发展。要关注儿童健全的、完整的生命成长。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得摒弃掉“学困生难以救药”的想法,作为教师不能把学困生当作累赘,认为拖了班级的后腿,影响自己出成绩,应树立崭新的时代教育观,转变教育观念。所有学生都希望得到赞赏、信任和鼓励,学习困难儿童尤其是如此。一句鼓励的话语有可能让一个孩子的一天阳光灿烂,也有可能从此就使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样的语言对孩子们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教师要用放大镜去看待学困生的每一个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个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2、用爱心激起学生自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爱是育人的根本。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学生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热情的关注而不是冷漠的监视。学困生也是如此,他们时时翘首以待,有的甚至不惜做出各种违反课堂常规的举动来引起教师的关注。我们教师要主动关爱学困生,去了解他们的心理,解决他们的困难,宽容他们的错误,尊重他们的人格。课堂上、生活中,给他们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温暖的抚摸,一句表扬的话语,一次耐心的等待,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以及殷切的期望,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带动其他学也来关心、帮助学困生,使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成为促进他们学习的助推器。(四)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关键学困生通常表现出对学习缺乏热情,对知识不感兴趣,在困难面前没有信心,没有顽强的学习毅力,这正是他们非智力素质差的表现。因此,我们对学困生因材施教时,就要特别注重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激发学习动机,发挥自我监控的作用。首先,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学习困难者常常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运气差、任务困难等等。这些消极的归因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自我认定。要引导学习困难学生作出正确、恰当的归因,尽量将学习上任何一点进步都归因于努力,培养自信心,提高个人能力有效感。激发起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正如美国的盖茨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让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感,就成为激励学习困难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第三,激发好奇心,引发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在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先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为学习困难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有启发性,并有适当的难度。2、加强学困生意志的培养,保持学习的愿望持久性。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对学困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经调查研究,学困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理想,其原因之一就是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制力差,。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不断的对学困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引导他们控制和约束思想和行为,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学习。也可以结合具体问题指导学困生体会知识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学困生的学习目的,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专心听课,勤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引导学困生在克服学习困难中锻炼意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使学困生“跳一跳,够得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精心设计具有一定层次和趣味性的题目,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获得成功,在克服困难中锻炼他们的意志。(五)帮助学困生学会学习是学困生转化的根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困生的最大困难是不知道如何学习。因此,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是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的重要内容。 1、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应结合学科教学,在指导学困生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预习、怎样阅读、如何听课、如何做笔记、怎样复习和做练习、如何掌握记忆的技巧、知识的组织以及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实践运用等方面下功夫,帮助学困生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了解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一旦他们发现自己近来的学业成功得益于学习方法的运用,就会增强学习动机,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2、强化学习技能训练。帮助学困生学会如何学习的关键是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一种应用性知识,也是一项心智技能的培养。只有通过训练,将学习方法转化为习惯或能力,才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由此,对学习技能和习惯欠缺的学困生,教师应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技能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学生多次在教师或家长的直接帮助和监督下进行学习,甚至需要手把手地示范、陪读、检查或另加作业项目等,以使受到训练的学生获得学习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这种训练需要教师或家长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学习方法更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应用,及时总结学习的经验教训,思考哪些方法对自己有效,哪些方法对自己不适宜,逐渐“自悟”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六)运用评价策略,促进学困生发展 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如果他上次测试得了53分,这次得了58分,就应该加以鼓励,让他知道这5分是努力的结果,通过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客观,承认差距,不唯分数论,教师评价的尺度,随着学困生的提高而提高,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也有希望。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针对学困生自我认识能力低的特点,以学生的优点为支撑点,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使他们对自己充满希望,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 四、结论总而言之,学困生的转化是学校工作的永恒话题,既要注意方法,又要倾注耐心。通常,短期的教育会使他们有所转变、有所进步,但由于其心理问题的消除、学业基础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渐进过程,所以,疾风骤雨式的批评教育往往欲速而不达。而且,在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常常会由于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和心理情绪波动而出现反复,此时,老师切忌浅尝辄止、心灰意冷,而要保持耐心、注意反复抓、抓反复。一句话,只有讲究方法、对症下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才会取得持久的实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