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课堂——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2834506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助学课堂——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助学课堂——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助学课堂——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仲广群 助学课堂: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仲广群:小学数学“助学课堂”的创建人。硕士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主持过三项省级重点课题的研究,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专著讲述:在思考中成长,出版专著数学生态课堂的意蕴。2010年,我们开始了小学数学“助学课堂”的实验研究,通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目前已显现出成效。两年来,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骨干教师、研修团队数十个,观摩研讨人数上千人。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南京小学数学教师培训网分别对相关讲座、课例进行了录制;多加杂志社也进行过专题报道。“助学课堂”所展示的新理念、新方法受到了教育同行的高度认同和广泛好评。那么,“助学课堂”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数学课堂呢?它和传统课堂有什么区别?它能解决数学教学中哪些久攻不下的难题?又如何进行操作试验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助学课堂”,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和实践价值。“助学课堂”的内涵及释义“助学课堂”既可以理解为一种理念,又可以理解为一种方法。作为理念,意在强调,学习在本质上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学的作用在于帮助、促进与催生这一行为的发生。作为方式,“助学课堂”强调“三助”:一是自助,倡导先学后教,在助学单的引领下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互助,设置合宜的任务驱动情景,让学生充分展示预习的成果,通过提问、补充、质疑、辩论等形式,使得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等多种互助学习形式得以互配实施;三是师助,老师改变传统的面面俱到式的授课方法,以学定教,在正确诊断学情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合理用力,实施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针对性教学,并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在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上下功夫,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助学课堂”的核心是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从知识为基础的价值取向,转变成以人为的发展为基础的价值取向,改变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顺从、依附的地位,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让发展学生成为我们触手可及的教育境界。自助:给课堂种植生长的基因一种常见的自助方式,是在开课后,教师提出教学目标,辅之以“导学单”“预习题”等方式,让学生课中“先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的目的。但我们发现,课中的“先学”,由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制约,因而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也受到影响。加之学习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学习的自由度不够,导致接受的成分大于创新的成分,效率意识高于质量意识。与此不同,我们将预习活动移到课前,与过去的部分作业时间进行置换,并研制出与之相匹配的“一探二学三生疑”的预习指导策略。“探”,是避免把预习等同于看书自学的做法,因为这会使得学生的预备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或简单的模仿。所以,我们一般先安排一道较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先行思考,在探而不得或是探而不明的时候,再安排看书、操作、实验或是收集资料等活动,这样可让学生的探索学习贯穿预习的始终。“学”,是在探索之后的行动,因人而异,这时的学,可能是对“探得”后的进一步“确定”,也可能是“探不得”后的“充电”,总之,学生自主探究后的学,就不是索然无味的、可有可无的学,而是某种带有“揭秘”欲望的并伴随着心理预期的学习。“生疑”,是更深层次学习的体现,是学后的反思、质疑与追问,疑问的深度,反映了预习和思考的深度。学生把疑问带到学校,又使得后续的学习变得动力强劲。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预习的内容和方式都会有相应的调整,如新授类的会增加探究的成分、复习类的会增加整理的成分,体验类的会增加观察、实验的成分,实践类的会增加操作、制作的成分。这样的“自助”,便呈现出开放的态势:一是时间开放,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钻研自己喜爱的内容;二是任务开放,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将学生的预习向广度和深度引领;三是资源开放,可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可用足身边的学习材料,可与家长共同完成某些任务,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得到了有效的加强和激活;四是学习的方式开放,可以采用适合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方式进行预习,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想,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实验中我们看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切实的培养,每天都能出现令人惊喜甚至让人叹服的预习成果,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为第二天的精彩课堂种下了基因。互助:给课堂培植有营养的生长土壤课改以来,我们对学生的互助学习的方式探讨并不少,但是老师们普遍认为,现在的合作学习是流于形式的、图热闹的、浮于表面的,“纯粹是浪费时间”。为什么“善之花”却结出了“恶之果”呢?当我们对把互助学习作为专门研究的课题时,我们探索到了了其中内在的机理。真正意义上的同伴合作,离不开几个必要条件的支撑:需要有目标,知道合作干什么;需要有动力,知道为什么合作;需要有方法,知道怎么合作;还需要有准备,因为对于临时性的任务,学生在短时间内是难以进行深度的交流合作与经验共享的。“助学课堂”从机理上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学生预习之后,产生一种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冲动,一种与别人分享经验的欲望。教学便顺应学生这样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在试验中,我们也逐步摸索出一些展示的技巧:先小组、后全班,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也使得后续的组际间交流更深入、讨论更激烈;先差生、后优生,确保每一个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合适的发展;有集体、有个体,根据内容特点和难度大小,选择相匹配的交流方式。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相异性想法得到交流激荡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鼓励学生进行生生间的互动。具体形式是,提问:对方没讲明白时;补充:对方没讲全面时;质疑:对方观点有漏洞时;辩论:对方模棱两可时;反驳:对方观点错误时。当以上元素的介入交流时,课堂就会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生态:教师适度隐退,讲台让给学生。学生像小老师一样在前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别的孩子进行评价、补充、修正,台上与台下的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激烈的交流与辩论。这就改变了传统课堂上被动听讲的状况,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不仅仔细分辨别人观点中的亮点与漏洞,还融合进自己的观点,进行积极的回应。这时课堂所呈现出的,就是佐藤学所描述的那样:“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课堂成为各种声音回响混合的交响乐团”。有目标、有动力、有准备、有方法,这就使得合作学习变得扎实而高效,“差异”资源在“助学课堂”中得到了充分利用。在过去的讲授式的课堂中也是有“差异”的,只不过那种差异是学生与教师间的差异,而学生同伴间的差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师生间的差异是单一的而不是丰富的,是生硬的而不是活泼的。而课堂中组织起儿童进行生生间、组际间的交流,这使得呈现出的观点更原始、真实,更贴近儿童的思维特点和方式,基于这一特征的差异展示,不仅为儿童所喜爱和认可,也让教师得以准确把脉学生的学情,并据此展开进一步的引导与点拨。师助:给课堂以生长的空气和阳光学生的预习、个体与组际间的合作,并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学习水平所决定,学生课前的预习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而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提升能力,亦即让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让肤浅的认识变得深刻,让零碎的知识变得结构化。以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为例,学生通过预习,自己能够达到的只是停留于解题层面的认知,而教师要做的,却是在这一基础上,将整数、小数、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打通联系,引领学生编织起知识的网络结构,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了问题的实质,这种结构化的处理不仅让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稳固,而且更具有迁移功能。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在于,助学课堂中的“教”,是以学定教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带着设定的教学任务过来,不管学生的认知差别,用统一的方式把知识塞给学生。而现在,教师得准确为学生的学情“把脉”,根据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到达程度,再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与点拨。这样,教师就把教学的力量用在重心处和关键处,在学生思而不得、言而不明、探而不深时,教师再确定需要讲什么、怎么讲。同时,还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引领学生 “织网”和“爬高”,将学生的思维训练落在了实处。实际上,这就改变了传统课堂的逻辑结构,即从知识为逻辑结构的课堂,转到了以学生的学习为逻辑结构的课堂上来了。我们说,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从儿童出发的。“助学课堂”的实验收获一是学生“进”了。“助学课堂”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被学习”的状况,得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更自由的方式恣意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这便让我们得以看到了学生的一种崭新的学习风貌:思维激活了、方法灵活了、发展活泼了。这种转变,一是来自于教师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信任,而这一份信任,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时的心态,并对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发挥着积极作用。二是来自教师对学习者角色的重新设计:小侦探,像侦探那样去探寻知识的奥秘;小老师,像老师那样把自己的理解阐述给大家听;小记者,像记者那样学会对不明的问题刨根问底;小辩手,像辩论手那样敢于与不同的意见争个高下。这种角色的改变,必然引起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善,会自学、会倾听、会思考、会提问、会合作、会反驳,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三是重视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由于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能的舞台,鼓励学生间相互帮助、友情提醒、彼此促进,促成他们在热爱知识的情态中学习和汲取知识,这便将数学的“冷峻之美”与学生“火热的思考”结合起来,化冷为美,以美怡情,促进了学生思维深刻、灵活的发展。二是教师“退”了。实验让我们发现,传统课堂上的那么多繁复的讲解,并不是不可替代了。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反问:我们过去为了完成既定的知识传授而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只等学生进入我们布好的圈套、人人答对我们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是“生长”的吗?“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学习是自我学习。”我们应该把学生推至前台,把机遇和挑战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助学课堂”正是承认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才有了教师适度的“隐退”,教师作用在于进行价值的引导、方法的点拨和情感的支撑,这样的“退”,恰恰成就了学生的“进”。三是教学“美”了。“助学课堂”呈现的是一种删繁就简的教学风貌:简约而深刻。教学的美,不是体现在精致、细腻、行云流水等传统的课堂审美上,而是表现为一种主体美、力量美、结构美,思维美上,而这种美,恰恰是我们传统课堂所难以体现的。事实上,细腻的讲解,注定会消解教学的重、难点;精致的设计,难免会软化学生的思维力度;重复的训练,其实是以牺牲发展学生高级思维能力为代价的。而“助学课堂”虽不精致,但很大气,有一种整体感、力度感和震撼感,这是因为它将学生的发展放在了首位,课堂不仅有自信的展示与交流,好奇的提问与补充,更有激烈的争辩与质疑我们能听到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我们惊喜地发现,这种充满了生长力量的课堂,不正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孜孜以求的理想课堂么?附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找规律”(详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