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猫》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283399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猫》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下《猫》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下《猫》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猫知识与技能 : 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 : 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第一只猫的故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者对第一只猫亡的酸辛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 2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检查学生注音、解释) 污涩 ( )怂恿( )婢女( ) 蜷伏( )惩戒( ) 怅然( )诅骂( )红棱 ( )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号段序。思考以下问题:(目标1)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四、研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一只猫的故事。(目标2) 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2指名学生复述第一只猫的故事。 3学生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后明确: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五、小结本课。(目标3) 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了第一只猫的故事。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同时,也表达了对第一只猫亡失的酸辛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继续预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2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题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学习课文第二、第三部分内容。过程与方法: 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3分钟) 1听写上节课所学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部分。 二、研读文章第二部分:第二只猫的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目标1) 2思考以下问题: 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指名回答后,明确: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 (2)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它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明确: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查问得好几次笑着骂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等。 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明确: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描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明确: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目标1) 1默读第 15 16段。 思考: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指名回答后归纳: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思考: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第一、三句话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 2学生自由诵读第 17-29段。 提问: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详细述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3学生齐读第 30一34段。 思考,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并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阅读讨论后归纳:作者用了难过一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quot;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四、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 结合课后练习一,讨论文章的主旨。(目标2) 2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3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五、小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四 2熟读全文,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 3、写一篇读后感斑羚飞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概括能力。2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3积累优美传神的语言。过程和方法:1能抓住文中的主要信息,概括课文内容。2在品析探究的基础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斑羚在危难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2深刻认识我们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树立动物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抓住主要信息,深入品析探究。教学难点:1镰刀头羊的三次叫声。 2“彩虹”在文中的深意。【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师指导1创设情景,导入课文。2引导朗读,感知课文。3复述概括,探讨主旨。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教师活动1播放动物世界有关动物在危难时刻做出牺牲保护幼仔和同伴的影像资料。2结合影像资料点拨:在神奇的动物世界中,常常有动物做出一些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至深的举动,当我们在观赏这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场景时,你除了震惊,还能想到什么?学生活动1进入情景,引发共鸣。2认真朗读,感知课文。3活动参与,把握中心。学生活动1 学生观赏,进入情景。2 学生深思,引发共鸣。3 设问导入:斑羚生性温顺,在面临种群灭绝的时候,它们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二、引导朗读,感知课文教师活动1请学生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2出示投影片,让学生结合注释查工具书给以下字词注音、释义。狩(shu)猎 对峙(zh)湛(zhn)蓝 斑斓(ln)磐(pn)石 蹿(cun)跳迥(jing)然不同 悲怆(chung)娴(xin)熟 眼花缭(lio)乱3 请学生回答导入设问:生性温顺的斑羚做出了怎样的选择?4请学生再读课文,思考:(1)斑羚飞渡的全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斑羚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5引导学生明确以上问题:(1)斑羚飞渡的全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身陷绝境峰回路转斑羚飞渡走向深渊(2)斑羚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是环境所迫,二是斑羚对生命的渴求,斑羚群所固有的牺牲精神、团队精神的自然之举。三、复述概括,探究主旨教师活动1请学生细看课文插图,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做复述课文的准备。2请学生复述课文,并安排学生点评。3在复述的基础上,按时间顺序将课文结构层次划分出来。3学生带着问题打开书。学生活动1学生朗读,勾画。2学生查工具书,交流。3学生回答。4学生默读课文,先自主探究,再合作讨论。5.讨论的基础上自主发言表达对这两个问题的见解。学生活动1 学生看插图,速读课文,做准备。2学生复述课文,同学点评或补充。3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课文结构层次:4.学生重点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再看文中插图,感受斑羚飞渡的悲壮,并谈谈自己的想法。第一部分(1、2段):(飞渡前)一群斑羚被逼到伤心崖的绝境上。第二部分(3-16段):(飞渡时)镰刀头羊带领种群用牺牲老的一半换取年轻的一半生存的方法成功飞渡。第三部分(17段):(飞渡后)镰刀头羊悲壮地走向死亡。4学生重点阅读,同桌交流感受。四、本课小结课文描述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赢得种群生存的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来摆脱困境的壮举,向我们展示了动物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令人震撼。五、板书设计面临绝境 (飞渡前)毅然决定 (飞渡时)试跳成功 (飞渡后)走向彩虹六、作业设计智慧、勇气、自我牺牲写出课文故事梗概,不超过300字。 马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3、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书法作品。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一、导入: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二、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马马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三、交流研讨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能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四、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读二、三段1、自读读二、三段,发现问题。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内解决问题。3、班上交流,重点研讨以下几句: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3)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4)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媚妍而已。(二)深层探究1、请同学介绍布封情况,明确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要求点到为止)2、小组内讨论: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实际是借对两种马的描述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态度?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两个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4、教师小结: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实为文质俱美之文。五、延伸拓展用多媒体展示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学生齐读。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六、作业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语句(段),作点评(完成在资料卡上)。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品味语言,学以致用教学设计:一、导入布封的马为我们展示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是驯良与自由。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两种马的生活片段。二、延伸、拓展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2、请同学谈自己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响)。3、讨论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例问题:1)家马的驯良的天性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2)人类对马的驯化,如果给马带来了痛苦,那么请联系人类发展的历史谈谈人类该不该驯化动物?3)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究竟该怎样对待动物?讨论结果略。三、品味语言,学以致用导入语: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书,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不仅让我们受到诸多启发,而且在语言上、行文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摘录在资料卡的语句,并陈述自己的理由。教师要注意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人格化的描写。2、再读课文,了解对比的运用及其作用。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3)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概述: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3、用对比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重点刻画其外貌,字数在150字左右。4、班上交流写作片段。四、作业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任选五个词语造句。2、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作读书札记(一周内完成)。附板书:家马:驯良同情作比较,野马:自由欣赏突出事物的特点 25短文两篇一、所在单元(第五单元)二、授课学时二课时三、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夸父追日;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四、教学手段与方法自主、探究、协作五、教学准备学习资料: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基础过关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饮于河、渭(wi) 弃其杖(zhng)2、解释下列划线字:逐走(跑) 饮于河(到)(黄河) 未至(到达) 道渴而死(表修饰)弃其杖(他的) 化为邓林(桃林)3、文学常识填空夸父追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逐日”是追赶太阳之意。“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六、教学过程(一)(课文内容把握。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二)探究品味文章内容。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从神话故事的特点的角度理解其积极意义);自不量力(消极方面)。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夸父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个英雄,他神奇、力大无比,喝干黄河、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反映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三)拓展迁移。阅读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北山经 思考: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答: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两小儿辩日一、教学目标积累文言字词,正确翻译课文;熟读两小儿辩日;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二、教学准备学习资料: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基础知识:给下列划线字注音:盘盂(y) 孰(sh)为汝(r)多知(zh)乎 沧凉(cng) 决(ju)解释下列划线字:孔子东游(向东) 辩斗(争辩)问其故(原因) 去人近(距离) 探汤(热水) 多知(通智,智慧)不能决(判断)说出下列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一儿以日初出远(认为)此独以跛之故(因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孰为汝多知乎(认为)翻译下列句子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译句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孰为汝多知乎?译句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三、教学过程(一)课文内容把握。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二)问题探究。、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笑”是讥笑,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是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若从下文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赞扬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不能决也。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示?(从不同角度)从两小儿的辩斗的角度: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实质,要发扬勇于探索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拓展迁移。庄子欲刺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注释:选自史记.张仪列传。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馆竖(sh)子:旅馆的童仆。须:等待。1.解释加有下划线的词:庄子欲刺虎(想要)馆竖子止之曰(劝阻)两虎方且食牛(吃)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名声)两虎果斗(果然)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功效)2.翻译文中句子。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卞庄子认为这话对,就站着等待它们。3.阅读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译文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4、作业狼一、 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一些重要实词的含义及其用法。2、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想象探究中把握形象,领悟主旨。二、 教学过程:(一) 导入并简介作家作品:21、清朝时有这样一位小说家,他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于是他在路边摆起茶烟摊,向过路人搜集奇闻怪事,整理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计491篇,约40余万字。被后世广为流传。书中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拟人化、社会化,以充分表达其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他就是2、(投影屏1,展示作者、作品)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投影屏2,展示故居、评价)郭沫若先生曾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名篇狼,看看一个屠夫和两只狼相遇后命运如何?(投影屏3,展示初读要求)(二) 初读原文,字正腔圆 :51、自读要求:借助书下注,大声朗读,读准读通。2、指一生朗读 学生纠错 老师强调 齐读明确:(投影屏4,展示生词注音)缀行zhu 屠大窘 苫蔽成丘 眈眈相向目似瞑 止露尻尾 假寐 狼亦黠 隧入 意暇甚 两毙 变诈4、 教师重点辅导两个句子的读法。 (投影屏5,展示句断)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其一/犬坐于前 (投影屏6,展示要求)(三) 二读原文:疏文意,清思路 25-281、结合预习,小组合作通译,如遇不懂的字,不理解的词作好记号。102、大组提出不理解的字词,相互解疑,老师可略作提示、归纳,然后讨论解决。5-83、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翻译理解: (投影屏7,展示要求) 10(1)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诵开头至“而两狼之并驱入故”,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并用文中的原句原词证明你这样回答是正确的。A、屠户当天的生意如何? “担中肉尽,只有剩骨”。B、那两条狼是远远地跟着屠户吗? 紧跟其后,“缀行甚远”。C、两条狼团结吗?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还有“并驱如故”(2)请同学们小声朗读“屠夫大窘”至“眈眈相向”,你们读完后,老师将提供一份上届学生翻译的译文,有四处错误,要求你辨出错误并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投影屏8,展示译文) 出示:屠户很困窘,害怕前后都遇到敌人。四面都有麦场,麦场主堆了很多杂物在里边,覆盖成了小山丘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靠在它的下边,卸下担子拿起刀子。狼不敢再向前了,它们和屠户面对面地坐着。纠错明确: 敌:攻击 顾:看 眈眈:瞪大眼睛对着屠户 薪:柴草(3)齐声朗读“少时”至课文结束,解释下列加点词及短语的意思。 (投影屏8,出示题目)犬坐于前( ) 目似瞑( ) 意暇甚( ) 以刀劈狼首( )洞其中( ) 断其股( )(4)如果老师用“屠户遇狼”来起头归纳,你会各用哪些词来归纳后文呢?屠户遇狼 屠户惧狼 屠户御狼屠户杀狼 作者议狼 (投影屏9,出示图片)(四) 三读原文,大胆想象多角度探究: (投影屏10,出示要求)1、如果狼有思想的话,它们在两次自然分工的时候分别会怎么想? 贪婪、狡猾2、想象一下屠户在投骨、暴起杀狼、转视积薪后这三次行动中分别会想些什么? 曾想妥协、后果断、勇敢、细心、除恶务尽 3、屠户之所以取得胜利还有什么原因吗?占据有利地形慌而不乱、沉着、敢于并善于斗争4、结合原文,谈谈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个故事的? (投影屏11,出示要求) 请一二组同学齐声朗读文章的议论部分,请三四组同学去掉“矣、哉、耳”后再读一遍,大家比较一下有这些词和没有这些词语,句子在表达作者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嘲笑意味5、你从这样一次斗争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投影屏12,出示要求)生答总结:屠户虽然一时糊涂,但幸运的是现实的残酷让他迅速清醒过来。为了不使自己成为狼的最后一块骨头。他当机立断,放弃了对狼的幻想,而拿起了刀!果断出击、除恶务尽。看来,软弱妥协只能助长邪恶者的贪婪凶恶,导致“两狼之并驱如故”的结局。我们的正确态度也只能够是:拿起手中的刀这时候,老师所指的刀还是不是屠户手中的刀?象征着什么精神 正义、斗争 (投影屏13,出示结论)(五)组织全班再次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确实,面对邪恶势力,只要我们应用智慧勇敢斗争,坏人必将和“狼”一样“顷刻两毙”。在正义和智慧面前,一切邪恶永远都只能是跳梁小丑。让我们再一次为屠户的胜利喝彩,再一次嘲笑那两只贪婪狡猾的狼。让我们再次动情的朗读全文(六)结语:同学们,让我们用正气,用勇敢,用智慧去涤荡世界上的一切邪恶!华南虎教学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2体会诵读在诗歌学习中的作用。3感受向往自由的不羁的灵魂。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猜一则有关虎的谜语:“忽闻一声霹雳响,山腰飞出山中王。昂首踊跃呈牙爪,麋鹿之属皆奔忙。”这首小诗选自水浒传中武松打虎选段。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老虎的威力。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与美丽。2 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你印象中的老虎?如威风凛凛,高大威猛,凶猛剽悍,吼声震天,森林之王等。3 看着这张图片,你又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呢?如:囚困囹圄,失去自由,渴望自由,孤独,忧愤等词语。在桂林动物园曾有一只被囚禁的老虎,它强烈地震撼了诗人牛汉的心,于是诗人写下了一首华南虎。让我们一起走进“华南虎”的内心世界。二、探讨诗歌的学习方法同学们以前也学了不少诗歌,说说你们学习诗歌的经验。(1)多读。(2)联系写作背景。(板书:读诗百遍 走近作者)三、感受诗歌的韵味我们就用同学们的经验学习这首诗。“读”可不是随心所欲、漫浪诵读,而是要调动我们的情感体验,有感情的朗读。1生自由、大声朗读全诗,初步了解诗歌内容,并完成“正音”工作。2你刚才用什么心情来读这首诗歌?(愤激。据作者介绍写作当时就是怀着一种愤激之情来写的。)试选择一段符合你朗读心情的乐曲,然后全体配乐朗读。3教师点评刚才同学的朗读,找一段合适的音乐有助于帮助我们把握朗读基调,不过,读诗还要讲究一些朗读技巧,如快慢、轻重、长短、升降、停顿,以求读得抑扬顿挫,更好地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试听听朗读录音,看看这朗读录音对你是否会有些帮助。5听完朗读后,学生再读。6在这两次朗读中,你看见了一只怎样的老虎?一只身陷牢笼但不屈服的老虎。四、感悟诗情诗意1作者笔下这只华南虎具有怎样的个性,请从文中找出句子加以说明。高傲不羁,向往自由,宁死不屈,勇于抗争。2作者对华南虎的描写,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男女生分工找实写、虚写的句子;并有感情地读相关句子(分多种形式读。如抽读、齐读等;读整个小节的诗或读相关句子)(2)在朗读中体会老虎的形象:高傲不羁,向往自由,勇于抗争这也是诗歌运用的实写所起的作用;末段虚写点明了华南虎的象征意义: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五、走近作者1看见华南虎作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感慨和想象呢?让我们走近作者,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2之后,继续探讨作者写“华南虎”的意义:借虎喻人,表达自己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宁死不屈,勇敢抗争”的坚定决心。3诗中说“我终于明白”,用省略号隐去了“我”的许多内心活动。试想想“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还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猬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难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六、品味诗歌语言从诗歌中找出几处你认为最震撼人心的句子或词语,细细品味。示例: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血淋淋”暗示了华南虎为了自由曾做过怎样勇敢的抗争,就算阻力再大,压迫再大,也决不屈服。七、再读全诗,感受诗歌的意韵,感受诗歌带给我们的震撼。推荐作品:文学作品:布莱克老虎萧敏鸟儿们的理想主义电影: 虎兄虎弟板书设计:华南虎高傲不羁 向往自由 的生命借虎喻人 勇于抗争 牛 汉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可编辑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