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及特点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2833072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及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及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及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及特点沛县三里小学 赵晓文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一、学龄儿童生理方面的特点学龄儿童生理方面处在继续生长发育中,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尚不成熟,大脑皮层细胞新陈代谢旺盛。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机能,即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67岁时的身体发育速度较3岁前有所减慢,但与后期发展相比还是非常迅速的。身高每年约增47分分,体重每年约增加4公斤。新陈代谢旺盛,但学龄儿童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差。如学龄儿童肺的弹性较差,气体的交换量较小,所以呼吸频率较快。成人要注意培养学龄儿童用鼻子呼吸的习惯,以预防感冒及肺炎的发生;再有学龄儿童皮肤的调节功能相对较差,不能适应外界温度的骤然变化,容易着凉或受热,成人要注意提醒和帮助孩子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在刚开始上学时要注意培养正确的坐姿,因为学龄儿童骨骼的硬度小,弹性大,可塑性强。如果长期姿势不正或受外伤会引起骨骼变形或骨折,要养成正确的坐、立、行姿态;学龄儿童肌肉力量差,容易疲劳和损伤,肌肉群的发育不平衡,大肌肉群先发育,小肌肉群还未发育完善,表现为手脚动作比较笨拙,特别是手,还难以完成精细的动作;心肺体积相对比成人大,心脏收缩力差,脉博每分钟90110次左右。因此要注意不要让学龄儿童长时间的连续地跳跃、跑步、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发育,体育锻炼时要教会他休息。游泳时要注意孩子的耳鼻卫生,因为儿童的咽鼓管即鼻咽腔与鼓室之间的通道较成人粗短,呈水平位,易患中耳炎。这个时期的儿童膀胱肌肉层较薄,弹性较差,贮尿机能相对差,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排尿习惯,以防在精神极度兴奋或疲劳时发生遗尿现象。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要告诉他:“在学校,下课时,第一件事要先上厕所。”不要养成憋尿的习惯。人的发育是从出生到少年期先快后慢地进行的。七岁幼儿的脑有重量已基本接近成人脑的重量,从大脑各区成熟的程度看,到幼儿末期,大脑皮质各区都已接近成人水平。二、学龄儿童心理发育的特点鉴于学龄期儿童的独立自主性和坚持性不够,自制力差,还不善于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容易违反纪律,同时,由于生活范围和社会交往的扩大,又有一个对集体生活适应的问题,心理发育面临着一个转折,掌握学龄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因此显得非常重要,学龄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发展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其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具体运算性,是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而转向朋友志向,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着重以同伴以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在同伴交往中,促进社会化的发展。1、认知的发展。()记忆。有意记忆超过无意记忆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意义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学龄儿童常采用的记忆策略有:复述、归类、整理并条理化,以此来帮助记忆。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常用复述,三年级开始,归类、整理并条理化的能力随年级增长而提高。(2)思维的发展。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三年级以前的逻辑推理需要依靠具体形象作支柱,甚至要借助直观来理解抽象概念。两种思维万分相互渗透。十岁以后进入以逻辑思维为主导的阶段。2、学龄儿童个性的发展。学龄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发展的趋向从具体向抽象概括水平过渡;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内部心理世界评价的发展过程。3、学龄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开始注重服从权威,认识到不顺从会招致不好的结果,9岁以上认识到对权威的服从可以有两种表现自觉自愿和被迫。三、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一般来说,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的广义学习是在生活中进行的。人自从降生以后不久,就能建立条件反射,改变个别行为。在人一生的整个生活过程和实践中,也不断地在积累知识经验,改变思想行为,所有这些,都包含着学习的意义在内。狭义的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或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并引起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结构的变革。作为特殊的认知或认识活动的学习有下列几个基本特点。(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在学习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他们往往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这一阶段,较迅速而直接地把从人类极为丰富的知识宝藏中提炼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这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的特殊本质。(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因此,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教师的教主要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根据社会的需要传授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着教师的教授活动的制约。(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在学校里,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要学会学习,就有一个学习策略的问题。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学习策略受制于学生本人,它干预学习环节,提高认识技能,调控学习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主体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同时,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学会学习包含着学生运用一系列的学习策略,因此学生的学习策略是造成其学习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此外,学习策略是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选择、使用、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方式、技能、技巧的操作活动。学习策略实施的过程也是实行决策的过程。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或认知活动,一种思维或信息加工的过程。(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动机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主要是需要及其表现形态,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等,其次是情感因素等,除此之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二者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从而成为学习活动的动力。学习动机的激发,其诱因可能来自学习活动的本身获得的满足,也可以来自学习之外所获得的间接满足,前者称为学习的内部动机,后者称为学习的外在动机。(5)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质水平的过程。综上所述,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其本质而言,和人类一般认识过程是一致的,是人类认识活动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阶段,但是,这种学习过程与一般认知或认识过程又是有区别的,是一般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2、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从小学时期起,学习活动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 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相比,学生的学习不但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儿童必须明确认识学习的目的,使自己的活动服从这一目的,并对这一目的的实现情况进行检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要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教学活动,组织儿童的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学习是社会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是儿童必须完成的社会义务,因此,儿童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或兴趣行事。儿童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责任感和义务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儿童的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这对其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针对小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对小学生进行认知教育小学生是指6、7岁到11、2岁的儿童。小学阶段又称童年期或学龄初期。小学阶段的儿童开始系统地学习知识、技能,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从以游戏活动为主转为以学习活动为主,从原来受成人呵护的幼儿成为要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并承担一定社会义务的小学生。1、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要达到对事物清晰、精确、本质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2、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小学生记忆能力迅速发展,表现在,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逐渐向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从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发展;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小学生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一定作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常常带有情绪色彩。他们的注意不稳定、容易分散。分配能力不强,注意的范围较小,转移品质较差,这一特点在低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3、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居多,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成分居多。两种思维形式的转折大多发生在四年级前后。小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灵活性等品质较差。4、小学生想象的发展想象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强。想象由模仿性、再现性向创造性过渡,中高年级学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不断增加。想象由具有浪漫性向现实性过渡。5、小学生的认知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要以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基础。要照顾到他们的年龄特征,不要提出太高、太多的要求。由于他们活泼好动、易疲劳,又喜欢多问,兴趣较广,因此,要注意学生的劳逸结合,适当控制作业量。同时,要广泛开展适合他们的活动,明确活动的任务、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引导,教给他们一定的认知方法,逐步提高他们认识世界的自觉性、目的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