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力到动态能力:企业战略观的转变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2832003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能力到动态能力:企业战略观的转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从能力到动态能力:企业战略观的转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从能力到动态能力:企业战略观的转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能力到动态能力:企业战略观的转变内容提要:能力由于其自身的惯性以及战略思维的局限,使得企业很难在动荡的超竞争环境中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为了克服能力的惯性,在标准能力论上发展起来的动态能力理论秉承了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的思想,以其改变企业能力的能力成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从能力到动态能力,代表了一种战略观的转变。 关键词:能力论,动态能力论,战略,持久竞争优势 企业如何在动荡的环境中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当今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之一。在动荡的环境中,竞争优势的来源正以逐渐加快的速度被创造出来和侵蚀掉,DAveni称这种现象为超竞争(hypercompetition,1994)。在一个技术飞速进步和偏好多变的超竞争环境中,一个停留在已有优势地位、仅仅追求收获已存在的竞争优势来源的企业,很快会被更富创新的竞争对手所取代。国内外的一些学者认为,在超竞争的环境中,用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CreativeDestruction,Schumpeter,1942)的观点来构建企业竞争战略的思想是颇有益处的。DAveni认为,在超竞争环境中长期成功的道路不是试图维持长期竞争优势,而是通过不断地创新追求一系列暂时的优势,使得企业比产业中其他企业总领先一步。但沉没成本效应(SunkCostEffect)、替代效应(ReplacementEffect)以及创新的路径依赖(PathDependent)使得战略调整呈现一定的刚性。战略调整中的刚性使得企业无法保持动态战略适应(DynamicStrategicFit,Itami,1987)。基于以上思想,能力学派在标准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能力论。 一、能力论 企业能力理论,是建立在企业内在成长理论基础之上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AdamSmith,1776)。其后,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Marshall,1920)、萨尔尼科(PhilipSelznick,1957)、安蒂斯彭罗斯(EdithPenrosc,1959)以及乔治理查德森(GeorgeBRichardson,1960)等则进一步发展了企业能力理论。但企业能力理论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旋律。20世纪早期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位势学派的产业分析模式并不能解释产业中长期利润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利润的分散程度要大得多的这一事实(Rumelt,1974,1982),以及位势学派产业分析方法对稳定环境的依赖(Mintzberg,1998),使得对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研究的重点从产业转向企业内部。这样能力理论取代波特的产业分析(Port,1980)成为主流战略管理思想。时至今日,战略管理研究专家仍然把企业拥有的特殊的资源与能力作为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 能力被定义为能够使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Selznick,1957)。20世纪80年代以后,能力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理论主要包括:“企业资源基础论”(Wernerfelt,1984),“企业知识基础论”(Demsetz,1988),“激励能力论”(Teece、PisanoandShuen,1990),“企业核心能力论”(CKPrahaladandGaryhamel,1990;Foss,1992)等。 企业能力论是一种战略观,能力理论试图寻求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并以企业能力、资源界定企业的边界。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被看成是单个企业拥有的能够比竞争者更加卓有成效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解决各种难题能力的结果和表现。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内部能力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能力理论不仅是对传统企业理论、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框架的替代,而且是对波特产业分析模式运用于战略管理领域分析方法的替代。另一方面,企业能力理论强调主要从企业的资源、能力出发,而不是从市场优势出发来理解企业的竞争优势,这暗含其已经接受巴纳德(Banard,1938)、萨尔尼科(Selznick,1957)、钱德勒(Chandler,1962、1990、1992)和安德鲁斯(Andrews,1971)等古典战略理论家广为推崇的古典战略观(ChristianKnudsen,1996)。 二、能力的惯性 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特殊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但能力自身的特征,却决定了企业能力具有强烈的惯性。惯性使得在超竞争的环境中,无论是企业的特殊能力(Selznick,1957)或者是核心能力(CK.PrahaladandGaryhamel,1990)都很难保证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能力是企业拥有的关键技能和隐性知识,是企业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隐性知识和智力资本意味着在辨识企业能力方面存在涵义模糊。尽管确认企业在哪些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好是可能的,但是要识别企业为什么会做得好却很困难。即使是企业自身有时也不能准确地识别出自己竞争优势的源泉。这种“普遍模糊”性(LippmanandRumelt,1982),一方面保护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企业能力的调整。 企业能力是特殊的智力资本,具有类似于管理技能的特征。企业能力有其特殊的、可为人们认同的、呈现非对称分布的组成成分。企业能力可能分别属于企业内不同的个人,但是更突出地表现为一个组织所拥有的资产(Foss,1996)。所以企业能力是建立在组织与个人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复杂的相关性影响了企业未来的行为和战略调整。 企业能力依赖于组织的积累性学习,而不是通过相应的要素市场买卖获得的,其具备非竞争性的特征。但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突破性的。所以企业在进行能力调整时,几乎不可能忽视它过去的行为,而且企业使根本不同于老的惯例的新惯例概念化是困难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特殊历史进程的产物,是企业历史发展的“管理遗产”(BartlettandGhoshal,1992)。因此,竞争优势源泉的寻找是路径依赖性的,它依赖于企业从过去到达现在所走的路。即使小的路径依赖性也可能有严重的后果。一个已经作出重大承诺的企业,也许会发现在其特定的经营方式上很难采纳看上去很微小的技术变革。 企业能力的调整同样受制于互补资产(ComplementarryAssets)。互补资产是企业的专用性资产,是企业在建立已有能力时作出的不可还原性投资,仅与特定的产品、技术或经营方式联系时才具有价值。能力的调整既可能提高也可能毁掉互补资产的价值。能力的调整如果损害互补资产的价值,则会提高沉没成本效应,从而减少了企业采纳变革的可能性。而企业员工对专用人力资本的投资,在能力调整中面临着重大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降低了企业员工作出新的、专用性投资的愿望,从而也降低了企业能力调整的可能性。 演化经济学研讨了企业资源、能力和历史对其创新激励的影响。演化经济学认为,企业的决策是由其惯例决定的:即由企业内部实行得很好的活动模式决定(NelsonandWinter,1982)。在任一给定时间,组织的惯例决定了企业与众不同的能力。企业不经常改变惯例,因为让企业成员改变过去已做得很好的事是“不自然”的行动,而且改变组织惯例的代价很高。因此企业倾向于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对惯例作出适应性调整。这意味着对企业能力作出微调,而不是变革。另外,企业能力惯性的存在,使得企业很难在超竞争的环境中作出重大的变革,以保持动态战略适应。为了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需要的是能够进行创造性毁灭的能力。 三、动态能力论 基于以上考虑,动态能力(DynamicCapabilities)这一崭新的概念被提了出来,其理论随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保持或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能力的能力(Teece、pisanoandShuen,1992;Teece、RumeltandWinter,1994)。Teece等学者认为,具有有限动态能力的企业,不能培养竞争优势并使竞争优势的来源适应时间的发展,企业最终会失去其生存的基础。而具备很强动态能力的企业,能够使它们的资源和能力随时间变化而改变,并且能利用新的市场机会来创造竞争优势的新源泉。 标准的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特殊能力是给定的,其研究的重点在于给定能力的利用。而动态能力理论则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企业用以积累影响学习与研究进程的机率和方向的机制上(MarkidesandWilliamson,1994)。动态能力理论,秉承了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的思想,认为企业只有通过其动态能力的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1动态能力的特征 动态能力理论,源自于标准能力理论,特别是吸收了核心能力理论的许多观点。所以动态能力在特征上有许多与核心能力相似之处。如企业的动态能力也具有价值性、独特性等特征。 但动态能力理论是改变企业能力的能力,从本质上分析,与企业核心能力存在着区别。企业动态能力是一种开拓性的能力。创新的动力可能是再生性的或开拓性的。再生性动力,能够使企业的能力和资源,在有限的边界和相对短促的时间内,重新产生或得到增值性开发。再生性动力对企业在稳定的环境中短时间保持已有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再生性动力具有可复制性,这意味着竞争优势隔绝机制的消失,这样的竞争优势显然是短暂的。在比较稳定的环境中,再生性动力可以通过传统的学习经验曲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或者是在产品的开发中通过渐进的创新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这是提高企业静止效率的体现。再生性动力革新和提高的范围有限,并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间水平范围内减弱。显然,倾向于以具有强烈路径依赖的经验性学识为基础的再生性动力,并不能改变能力中的惯性。 动态能力论,则将焦点放在创新的开拓性动力上,强调以开拓性动力克服能力中的惯性。它更加关注企业的动态效率,而将静止效率放在次要的地位。开拓性动力通过促进创新和创造新的规则与能力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供了长期基础(Christensen,1995)。在动荡的环境中,动态能力崇尚建立开拓性学习能力。开拓性学习能力并不是为了特定的生产目的,而是为了在长时间内向企业提供新的战略观念而进行的侧重于变革的学习。开拓性学习显示子对路径的较少依赖,且相对要混乱得多,也显示了以试错法为基础和以建立新能力、新规则为特征的研究过程。 建立在开拓性动力之上的企业动态能力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企业动态能力是企业内部学识、吸收性学识或引进性学识有机结合的产物。动态能力论强调建立从外部途径吸纳知识(一方面是资源与能力,另一方面是机会)的特殊能力。吸收性知识在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与能力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FossandEriksen,1995)。相对于强调企业能力内部化积累的标准能力论,动态能力论则通过其开放性而获得灵活性,从而减少了能力中的刚性。 从本质上分析,动态能力表现出一种动态的非均衡状态。在一个变化无常的超竞争环境中,能力持续不断地培养、开发、运用、维护和扬弃,这正是动态能力本质之所在通过不断的创新而获得一连串短暂的竞争优势,从而从整体上体现出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 2动态能力的构成 企业动态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技术活动和管理活动中。 在技术方面。企业的R&D活动被认为具有先决意义上的开拓性,甚至被认为是在企业中惟一承担着开拓性职能。然而在实践中,R&D活动由于受生产性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再生性特征。动态能力要求R&D活动避免承担更多的再生性职能,而表现出更多的开拓性。对于究竟是集权式R&D活动或者是分权式R&D活动,谁最能体现出企业的开拓性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集权式R&D活动由于其对长期战略目标的侧重,而被一些学者(如Christensen)认为在开拓性努力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分权式R&D活动由于其关注特定过程或产品的创新活动而被认为其在再生性和增值性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但集权式R&D活动,则可能由于其太强调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忽略一些意料之外的创新,而使企业落后于竞争对手。与此相反,分权式R&D活动则可能由于其“百花齐放”的特点而获得出人意料的竞争优势。 组织与管理者的因素也决定着企业的动态能力。一个开放的、灵活的双向学习型组织,较一个传统的层级式组织更能够适应动荡的环境。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摆脱标准能力的禁锢,动态能力论对“借用”企业外部能力进行了研究。企业将自身的能力与外部可利用的能力结合在一起的能力,是动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能力的范围便扩展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上来了。这样,企业可以运用虚拟组织、战略联盟等组织形式构建企业外部网络,从而利用外部资源与能力超越自身能力的路径依赖性,使企业成长摆脱过去的阴影。隐藏在动态能力理论后面的战略态势,是企业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扮演了领先者的角色。在这“冒险”的过程中,拥有积极的一线人员,为他们推动的中间管理层,以及试图为此构造一个框架的高层管理者,对于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具有开拓性才能的企业家,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环。 四、能力与战略 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通常人们所指的能力是一个较笼统的特殊物质,很少有人能够十分准确地指出一个企业的能力之所在。能力理论虽然目前是战略管理理论领域的主旋律,但与其他相对成熟的企业理论相比,只是崭露头脚和刚刚起步,理论显得有些松散,叙述纯文字化和概念含糊不清(Foss,1996)。这样在实际运用中,能力理论多少使人有些无从着手的感觉。但无论是标准的能力理论或者是更新的动态能力理论,现阶段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其战略思想对人们的启示。 标准能力的惯性也表现在其战略思想上。根据标准能力理论,一般来说,假设企业的能力是给定的,企业战略应主要处理给定能力的利用,而不是新能力的利用(Christfensen,1996),也就是说,标准能力理论是一种强调以企业生产经营、经营能力和过程所特有的能力为出发点,来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其战略范式体现了能力决定战略的思想。通过分析企业的能力,确定自身的优势、弱势,再结合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制定战略。战略模式典型地回归设计学派的SWOT分析模式,并在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企业多元化领域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标准能力论认为,一套强有力的核心能力决定了企业有效的战略活动领域,也就是说核心能力构成了企业特有的生命线。如果企业置身于这些能力能够发挥价值的状态中,就形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标准的能力理论中,管理者的任务只是选择企业能够发挥其能力的领域。 能力决定战略这种战略思想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运用。但建立在这种战略观上的竞争优势,注定是有限和短暂的。这种战略思想实际上蕴涵了一种宿命论的观点,缺乏创新和改变现状的动力。即便是后来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和开发新能力等比较具备开拓性的观点,但整个战略观强调的是渐进而又缓慢的创新,这种创新呈现出强烈的路径依赖特征,并非本质性的革新。所以,不但是标准能力本身的特点造就了能力的惯性,而且隐藏在其后的战略思想从本质上限制了企业能力的发展,可以说更具局限性。当然这种战略观具有再生性、增值性的作用,也有其用武之地。 在动荡的环境中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需要在战略思维中得到突破。提出动态战略适应概念的HiroyukiItami研究了企业的“动态不平衡增长”(Itami,1987),提出了企业自身应“过度扩张”,企业的战略有时应要求扩展自己的无形资产(能力与资源)等观点。隐含在这些观点背后的战略思维就是战略应超越企业现有能力与资源。Prahalal与hamel通过对一些成功企业所作的研究发现,这些企业的战略意图(StrategicIntent)大大超过它们现有的资源与能力。战略意图与能力、资源之间的缺口被称为战略延伸(StrategicStretch)。一些企业能力有限,却受到意图的驱动,充分发挥杠杆作用,最终也完成了战略目标。这种战略观,否定了能力决定战略的观念,认为战略是可以超越能力的,企业可以杠杆利用资源与能力,从而达到战略适应(Prahalalandhamel,1994)。这种战略观多少含有一些战略决定能力的思想,即先制定战略,再发展与之相配的能力。但脱离了能力基础的战略究竟有多少能够最终取得成功,值得进一步探讨。 以上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它们各自有自己的理论基础,且都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但根本性问题在于它们都片面地理解了能力与战略之间的关系,各自走向了一个极端。实际上,战略与能力的关系处于以上两种观点之间。能力与战略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关系就像走路时人的左脚与右脚的关系那样。能力与战略是相互支持并共同支撑组织的发展,是相互领先而又相互跟随的。战略的形成是一个综合的体系而不是一个单独的过程。 动态能力理论综合地理解战略与能力的关系。实际上,动态能力理论因为秉承了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的思想而使得其更加侧重于战略决定能力,但动态能力理论并没有完全抛弃能力对战略的支撑。所以在一个动荡的环境中,企业创造、积累、利用能力才是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这也是动态能力本质之所在。 从标准能力理论到动态能力理论的演变,代表了企业战略观的转变,体现了战略管理理论在企业持久竞争研究中对不确定环境的重视。动态能力理论由于其不成熟,使其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不少的困难。但重要的是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思维上的突破,也指出了企业在动荡的超竞争环境中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方向与源泉之所在。(摘自经济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